摘要:目的 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 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16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1例,给予对照组阿托品治疗,给予研究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相关情况。
结果 研究组心率平均增加≥10次/min的患者数量明显较对照组更多,
结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16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1例;对照组男50例,女3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37±1.09)岁,其中病程1~13年,平均病程时间(7.12±0.34)年;心肌病29例,高心病36例,冠心病16例;研究组男49例,女32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1.58±1.63)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时间(7.56±0.66)年,心肌病30例,高心病35例,冠心病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及疾病分类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心电图确诊患者;所有症状均符合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者;符合治疗适应症者;积极配合治疗者;患者及家属签订治疗知情同意书[1]。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者;患有精神系统相关疾病者;有治疗禁忌症者;对药物过敏者;有严重慢性疾病者;心、肝、肾功能不健全者;不配合治疗者;资料记录不完整者。
1.3方法 给予对照组口服阿托品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2020444,生产单位:贵州光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0.3~0.6 mg进行治疗,3次/d[2]。给予研究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中药成分主要为6 g细辛,10 g麻黄,8 g炙附子,30 g黄芪,15 g丹参。1剂/d,水煎早晚各服用1次,15 d为1个治疗疗程。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相同。
1.4疗效评价观察标准 通过监测心电图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增加情况(≥10次/min、≥6次/min、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软件统计,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2.1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增加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心率平均增加≥10次/min的患者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
2.2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减少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咳嗽、乏力以及呼吸困难临床表现较对照组减少更多,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心速缓慢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中的心悸、胸痹和眩晕等范畴。观察和分析本研究,能看出研究组患者的心率指标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较阿托品治疗更确切。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外在表现多是脉象迟涩、代,其病机主要体现为心气虚弱、气血无力、肾阳不足等,多有脾肾阳虚症候,因此临床治疗应重点侧重补心气、温肾阳,化瘀通痹。细辛能有效散寒通脉,鼓动肾阳之气,三种药物的共同应用可温通心阳、恢复心神,补足气血。加黄芪可益气健脾,丹参活血化瘀。另外,对于阳虚偏重者要增加附子、桂枝,对气虚者需加重黄芪和炙甘草等补心气。对心脉淤阻者则要多添加丹参、红花等促进化瘀通脉[3]。
在本研究中,还观察到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整体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通过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改善心肌血流等良好作用,从而促进心率的加快,使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身体恢复健康。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咳嗽、乏力、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大幅减少,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该结论与宋菊芯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6例研究中阐述的研究结果相符合[4]。
综上所述,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更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文康,刘红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3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2(24):5533-5534.
[2]伊文刚.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心律失18例[J].河南中医,2012,11(11):1439.
[3]刘江杰,田玉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1(31):269-270.
[4]宋菊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3(03):475.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作者:徐满春
药解之细辛篇
小青龙汤续
小青龙汤在学习《伤寒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看到张仲景用来治咳嗽的一个用药结构,“姜辛味”结构,就是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味药的结构,而这个”姜辛味”结构是经方,古方世界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治咳嗽的法,这是经方很特殊的结构。
细辛开讲
《神农本草经》细辛:性温,味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
辛味药都会有像秋天的调子,也就是有容平之气,辛味药往往有把什么东西分开的药性存在,例如麻黄把寒气和身体分开,半夏把水分和身体分开等等,“细”就是“小”,细辛也是发挥了这个把什么东西分开的药性,只是作用的范围是很小块儿的。
细辛在张仲景的用药框架里有个特色,就是寒邪与身体的某个部分的水分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张仲景会用细辛把它拔出来,细辛最有效的是能把水分里面的寒气消掉或拔除。
少阴篇的主方有一个叫做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治疗身体水气和寒气混杂的状况,细辛把水分中的寒气掰开后,寒邪有麻黄桂枝去对付,水邪有半夏,干姜去对付,就变得很好处理了。
细辛对负人身体经上的寒气,血液里的寒气,鼻涕,眼泪,口水,五官九窍的寒气都有效果,细辛的作用是在小的地方,比较小范围的阴实证,细辛是很有效果的,例如鼻子里面长息肉,拿细辛的粉末吸进去,就能治疗有效果。
太大块的寒湿就不用细辛,点状的,条状的细辛可以用,因为作用的范围小,所以力道比较专,所以在经方古方的世界里,有干姜,细辛,五味子的结构治咳嗽。
”头痛脑动”,脑属于肾,细辛是肾经头痛的引经药,”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这些细辛都是很有办法的,细辛把寒气拔掉,多多少少会把一些好的津液和元气也拔掉一些,所以用为五味子来牵制细辛的作用。
细辛的用量有规定,2000年中国的国家药典规定用量是不要超过三克。作者对”细辛不过钱”做考据,有误传,细辛单用粉末是不过钱,因为细辛的粉末有一种成分,叫”黄樟醚”。单用粉末的时候会影响中枢神经和心跳。但是在经方里,比如小青龙汤,细辛要用到10到15克才有效;麻黄附子细辛汤里,细辛要用到30克这样子。
黄樟醚煮半个小时会蒸发到只剩下1/50,所以经方里的细辛量用到30克也是安全的。
细心与牙痛治疗
如果是牙痛,用细辛来煎浓汤漱口,就很快好了。
细辛是一种中药,中药的种类非常的多,细辛是一种植物,对于一些有咳嗽症状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每种中药有其特有的功效,搭配其他药材能够发挥出更多的作用,那么细辛具体有哪些功效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平喘祛痰
细辛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呈现平喘作用。
离体实验证明,细辛挥发油对组胺和乙酰胆碱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挥发油成分甲基丁香酚对脉鼠气管亦有明显的松弛作用。
2、镇静镇痛
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
小剂量可使动物安静、驯服、自主活动减少,大剂量可使动物睡眠,并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细辛煎剂灌服也有镇痛作用。其较强的镇痛作用为其治疗头身痛、牙痛等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3、降温解热
细辛挥发油灌服对多种原因如温刺法、四氢β-萘胺、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引起的家兔实验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也有明显的解热效果。还能降低正常大鼠的体温。
4、抗炎抗过敏
细辛挥发油灌服或注射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如细辛对致炎剂角叉菜胶、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由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料环和棉球肉芽增生。对去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
5、强心
细辛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和升高血压的作用。
离体实验表明,细辛挥发油对兔、脉鼠心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并能增加冠脉流量。对犬实验性心源性休克,细辛能提高其平均动脉压、左室压峰值和冠状血窦流量等作用。
6、抗菌抗病毒
细辛醇浸剂、挥发油等对革兰阳性菌、枯草杆菌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煎剂对结核杆菌和伤寒杆菌亦有抑制作用。细辛挥发油对多种真菌如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为黄樟醚。α-细辛醚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增殖的作用。
7、局部麻醉
50%细辛煎剂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冲动传导,作用可逆。其麻醉效果与1%普鲁卡因接近。挥发油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作用。50%细辛酊涂于人舌也有局麻作用。可用于临床上的局部麻醉。
8、细辛的禁忌
1.《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2.《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3.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9、细心的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因其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并宜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常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且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配麻黄、附子,可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治疗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常配伍独活、川芎等药,如独活细辛汤;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羌活同用,如川芎茶调散;若治痛则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头痛,又当配伍川芎、麻黄、附子,如细辛散。治疗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若胃火牙痛者,又当配伍生石膏、黄连、升麻等清胃泻火药;若龋齿牙痛者,可配杀虫止痛之蜂房煎汤含漱;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故常配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以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如独活寄生汤。
3.鼻渊。本品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常用治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宜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
4.肺寒咳喘。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者,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纯系寒痰停饮射肺,咳嗽胸满,气逆喘急者,可配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药,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
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胃经,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共同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细辛配附子,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肺经。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细辛配干姜,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细辛—熟地黄
细辛温通辛散,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为少阴经药。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细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黄之呆腻,使之补而不滞;熟地黄之滋腻可制细辛之燥散,使之散而无过。二药伍用,一守一走,润燥并用,补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具有补肾强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细辛、熟地黄伍用,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痛证。
细辛—石膏
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细辛气味香窜,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细辛虽性温,但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二药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义而无遏邪之弊。石膏、细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疡医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阳明胃火、牙龈口舌肿痛等症。
细辛—黄连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细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临证具体应用时,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细辛配五味子,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皂荚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黏之痰,开风痰之闭塞。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利气开窍。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皂荚、细辛合用,名曰通关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恶客忤、中风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诞等症。用时将皂荚、细辛等分极细末,吹少许入鼻,旋即得嚏而闭开神清。现在也有用此二药合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肛门,通过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用治便秘或动力性肠梗阻。
细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药性论》谓之“国老”。《本草正》曰“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细辛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又记载“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3g)。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二)毒理试验
LD50:水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l2.875g/kg。细辛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247g/kg。
毒性反应:犬口服细辛水煎剂0.75g,即发生呕吐,对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和口服均为lg/kg。细辛浸出液的毒性大于水煎剂。细辛挥发油对蛙、兔、小鼠,均呈先兴奋、后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三)临床观察
有小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 剂量过大有恶心反应,挥发油中之黄樟醚有肝肾毒性,并是致癌物质。不宜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也不宜制成中成药长期服用。
慎用量参考古医籍
对於细辛的用量限制,古人早有警告。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杨春澍教授考证,汉代张仲景的汤剂方中,细辛的用量较大,由最低13.92g至最高41.76g。宋代的陈承认为细辛研末内服不能超过「半钱匕」 (钱匕是古代量药器具。宋代的半钱匕细辛相当於0.3克),明代的李时珍将「半钱匕」改为「一钱」(明代的一钱细辛相当於3.73克)。此后,人们又常忽略了这是在细辛用作散剂时的剂量限制,逐渐演变成「凡内服细辛均不宜超过一钱」的定论。临床上也流传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各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是汤剂每次用1至3g,散剂每次服0.5至1g。
【注意】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
《药性论》:"忌生菜。"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细辛的食用方法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细辛有小毒,故临床用量不宜过大,细辛作单味或散末内服不可过钱(3G),如入汤剂便可不拘泥于此。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1)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
(2)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3)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
(4)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5)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6)该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
(7)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麻黄细辛附子汤
【来源】《伤寒论(第30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内容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今天给各位分享细辛的功效和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细辛的功效作用与副作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细辛的功效和用途2、细辛的功效与作用3、中药细辛有什么功效呢?细辛的功效和用途细辛又名细参、烟袋锅花。
属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为常用中药。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因其根细、味辛,故得名。
细辛的用途是:①全草入药,用为解热、利尿、镇痛、镇静药。
治头痛,有发汗、祛痰之效。
(由于细辛中含马兜铃酸等毒性成分,05版药典规定细辛改为根及根茎入药)②兽药用于治咳嗽喘、便秘。
③农药作杀虫剂和杀菌剂。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主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散剂每次服,0.5~1g。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的功效与作用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药材,很多人在听见这一个名字的时候可能都不熟悉,但是它的作用是很大的,可以入药也可以泡酒,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细辛的功效与作用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1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细辛的全草,生用。
别名小辛、少辛,细辛根细而辛味极浓,故名。
性味:辛,温,有小毒。
归经:归肺、心、肾经。
《汤液本草》中记载为手少阴肾经的引经药。
功效主治:
一、祛风、散寒、止痛,治疗头痛、痹痛、腹痛、牙痛。
二、散寒解表,治疗风寒表证;
三、温肺化饮,治疗痰饮咳喘;四、通窍,治疗鼻渊、窍闭、神昏。
配伍应用:
一、细辛辛味浓烈,性善走散,性温,能驱寒,具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痹痛、腹痛等证。
如治风邪头痛,常与川芎、荆芥、防风、羌活等祛风药配伍,常用方川芎茶调散,也有中成药制剂便于临床应用。
如治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而致的痹痛、腰痛,也有名方独活寄生汤;
二、细辛能祛风散寒,亦常用于外感风寒证,以寒邪偏盛、头痛、肢体疼较者为适宜,常用方剂九味羌活汤。
还有治疗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身倦欲卧、舌苔水滑、脉沉者,与麻黄、附子同用,即《伤寒论》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三、细辛能温肺化痰饮,治疗寒饮伏肺、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常与麻黄、干姜、五味子等同用,见《伤寒论》方小青龙汤,专治寒饮伏肺之喘证;
四、细辛辛散走窜,善于通窍,可通鼻窍,治鼻渊,对鼻窍闭塞不通畅、时流清涕者,可与辛夷、白芷等同用。
古方中还有记载治中风不省人事,取其粉末吹鼻,以醒神开窍。
用法用量:内服汤剂2-5g,粉末0.5g-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者、阴虚肺热咳嗽等禁用,散剂用量不宜过大。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2
细辛功效与作用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发散风寒
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
温经止痛
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
温化寒痰
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
宜通肺窍
用于鼻炎、鼻窦炎。
此外,细辛还具有抗炎免疫、局部、提高新陈代谢、抗菌作用,亦可用于肿瘤患者化疗和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作用
细辛挥发油能明显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并能降压,而煎剂能升压。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细辛挥发油对组胺或乙酰胆碱致痉的气管平滑肌有非常显著的松弛作用,且其抗组胺作用较抗乙酰胆碱强。
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性状
细辛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状,具短分枝,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表面灰,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和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辽细辛:根茎长约1~4厘米,节间长2~3毫米。
花叶抽皱,叶灰绿色。
根细长约10~15厘米,直径约1毫米,灰棕色,密生根茎上、稍拘挛,卷缩成团。
气芳香味辛辣而麻舌。
以根色灰黄,叶色绿,味辛辣麻舌者为佳。
用药禁忌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反藜芦。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
细辛有小毒,故临床用量不宜过大,细辛作单味或散末内服不可过钱(3g),如入汤剂便可不拘泥于此.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不良反应
毒性成分:黄樟醚。
细辛对肾脏有一定毒性,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细辛每日用量超过20g,口唇、舌尖、趾指发麻感,停药后可以恢复。
中药细辛有什么功效呢?细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直立,具有长长的须根,叶片呈卵圆形,虽然枝叶较少,但是地下须根却十分丰富。
根据细辛生长的环境不同,人们把细辛分为汉城细辛或是华细辛,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具有药物毒性,所以药物界有“细辛不过钱”之说。
难怪《山海经》中称呼细辛为“少辛”呢。
细辛味道辛性温,能够入肺经、肾经、心经,是重要的解表发散风寒药物。
初秋时后挖取细辛的根茎,淘去细砂,晒干切断就可以入药使用了。
由于细辛较好的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的作用,人们常常使用细辛来治疗风寒感冒疾病。
患者由于外感风寒而出现鼻塞流鼻涕,头身困重,肢体困顿难以活动肢体又出现恶寒发热的症候者,都可以使用细辛来发汗解表,《伤寒论》中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专门是为治疗阳虚外感疾病而设,疗效较为确切。
细辛又是入少阴经的药物,辛香走窜,宣泄瘀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又擅长治风湿,止痹痛,自然是治疗风湿痹痛,巅顶头痛的上等药材。
由于细辛辛香走窜,独入少阴经,祛风止痛的杰出疗效使得细辛成为治疗头痛牙痛的关键药物。
《普济方》中以细辛少许,配合石膏、黄连、升麻等一些清热止痛的药物漱口止痛使用,对于龋齿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而《备急千金要方》中以搜骨除湿止痛的细辛配伍独活、桑寄生等除风湿痹痛的药物一同使用组成的“独活寄生汤”是治疗风寒湿痹腰膝冷痛的特效药物。
细辛辛温走散,外能发散风寒,在内入肺经又能够温肺化饮,治疗咳喘痰鸣等症状有较好疗效,对于患者出现的鼻塞流涕,咳痰清稀,水饮内停而出现的喉中出现哮鸣音的表现者,大多可以使用细辛温化寒痰,驱散表里寒邪。
还要指出的是,细辛辛温走窜,通利九窍,所以常常被用来发挥其化湿浊,散风邪,宣通鼻窍的重要作用。
细辛别名华细辛、盆草细辛,为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
味辛,性温。
归心、肺、肾经。
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的功效。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
属于常用中药材。
药用部位为干燥根和根茎。
细辛作为药用植物,始载秦汉《神农本草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细辛具有:1、解热镇痛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细辛挥发油能明显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并能降压,而煎剂能升压。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细辛挥发油对组胺或乙酰胆碱致痉的气管平滑肌有非常显著的松弛作用,且其抗组胺作用较抗乙酰胆碱强。
由于细辛还具有抗炎免疫、局部、提高新陈代谢、抗菌作用,亦可用于肿瘤患者化疗和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细辛有小毒,故临床用量不宜过大,古训有细辛不过钱(3g)的说法。
细辛常规用量:1—3克,散剂每次服0.5—1克,外用适量遵医嘱。
细辛挥发油中含有毒成分,其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对呼吸系统的抑制,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反射消失,最后呼吸完全被麻痹,先于心跳而停止。
毒性成分为黄樟醚。
细辛含马兜铃酸,对肾脏有一定毒性,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药典规定细辛含马兜铃酸I(C17H11O7N)不得过0.001%。
俗话说物都有两面性,当然细辛也不例外。
对细辛这样的药材大家一定要遵医嘱,不要擅自购买服用。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细辛是临床中常用的一味中药,张仲景先生也非常喜欢应用细辛,并且用的非常好。
以至于说到细辛,我们脱口而出方子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究竟有什么作用的呢?我们且来谈一谈。
首先从名字谈一谈细辛,为什么叫细辛呢?细是形态,辛是味道,煎煮细辛的时候,就能闻到非常浓郁的气味,在嘴里也能尝到强烈的麻口感。
后世有二辛散一方,用细辛配伍石膏,治疗胃火牙痛。
因为细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让口腔麻木,这也是细辛止痛的原因。
我们再来说一说细辛的用量,古来有“细辛不过钱”一说,但是张仲景用细辛都是以两计,虽说汉代的两与后代的计量不尽相同,但是细辛的用量也远远超过一钱。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后人断章取义的结果,细辛不过钱最早出自《本草别说》,原文“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这里所说的不过钱,是单用,并且是用生药,经过煎煮,细辛的有害物质就基本被高温破坏,因此才有了仲景动辄以两计的细辛。
细辛有什么功效呢?《中药学》认为细辛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细辛性温,味辛,辛能行能散,可以行气血,散寒邪。
一般细辛不用于一般的感冒,用于风寒引起的感冒,但是人体阳气虚弱,寒气已经侵袭到了人体内,细辛就可以配伍附子,恢复人体的阳气,兼以散除体内的寒邪。
当然细辛也可以宣通鼻窍,因为寒气在体内,阻塞了鼻子的通畅,细辛可以用,得益于细辛辛散的力量。
当然有热也可以应用细辛,只要搭配上合适的清热药物,既可以制约细辛的热性,又发挥了细辛通鼻窍的功效,中医称之为“制性存用”。
正是用于细辛散寒的作用,所以可以治疗风寒引起的关节疼痛,《神农本草经》记载细辛可以治疗“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既发挥了细辛散寒的作用,又发挥了细辛止痛的作用,正所谓“标本兼治”,的确是一味良药。
至于什么是温肺化饮呢?这个就比较专业,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部分废水积累在了肺中,因为肺阳气不足,导致水的代谢失常。
怎么样才能化掉它呢?仲景说了一句话“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吴鞠通说了一句话“必重用辛”,又辛又温的药物,细辛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辛可以推动水的代谢,温可以使水液代谢,两者结合,就很好的可以将废水代谢,使之为人体所利用,或者排出体外。
当然这只是细辛的一部分作用,临床应用细辛远远不止如此。
这个东西呢,就是可以温阳,不过温阳药好多,这个药的特点,就是直入少阴经,起效比较快,短暂使用是可以的,然而长期用,就不好了,因为人体需要的是温暖和煦的阳气,而不是点燃汽油那种爆燃,包括附子都是比细辛还猛的,除非没办法了,短暂使用下,长期坚持用总归不是办法。
这个药煎煮后,应该很安全。
仔细想,这个药不能归入温阳药,该和附子一起,算回阳药的,想想看,人体阳气都没了,需要急忙回归,这病得到了什么程度?如果是在突发传染病中,也算是病急乱用药的一种,古人并没有当代药物学知识基础,能做到如此认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细辛是用得较多的中药材,「细」指是的形态纤细,而「辛」是则指明了药性,它有小毒,功效却很广泛。
给大家分享细辛的,我们单位用来入药的细辛就是这个样,一眼看到细辛,不少人想到了徐长卿,老邪告诉您,虽然形态很相似,只要闻味道就可以区别出来了,味道清香者便是细辛,免得您找错了药材,毕竟两者差别太大。
细辛被归类为解表药,有小毒,用的量是极少的,它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等功效。
在《神农本草经》中,细辛可是明星级的中药材,被列为上品,自古以来一直在用。
解表是它的主要标签,对风寒感冒效果好,辛味有发散之性,达到“散寒”的目的,风寒感冒自然不会这么严重了。
它和麻黄,桂枝这类中药是同一类,我们这边经常用来配伍使用。
当然了,细辛功效没那么单一,还能用于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等毛病。
如今得鼻炎的人不少,细辛可“通窍”,能缓解鼻炎的一些症状,当然,您如果需要,还得在医生指导下配伍用药。
细辛功效虽好,却不能和藜芦同用,这是配伍的禁忌之一。
我经常接触这味药,内服多一些,在用于鼻炎时,有时候也外用,不论如何,不可以擅自用药。
猛药,除非万不得已,千万别碰!
细辛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细辛的功效作用与副作用?、细辛的功效和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2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白疕”验案2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