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活用逍遥散治疗颈项部肿胀感1例

道医 2023-06-25 11:49:10

摘要:逍遥散,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等属干郁血虚脾弱者。

关键词:逍遥散;颈项部肿硬;医案

逍遥散方主治肝郁血虚,脾胃虚弱证,以本方化裁治疗颈项部肿胀,伴有气窜感具有良好的效果。逍遥散方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为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主治肝郁血虚,脾胃虚弱证。证候为情志不畅,常无故叹息,胸胁胀闷或疼痛,或头痛目眩,神疲食少,或寒热往来或月经不调,或乳房胀痛,却没有对于以颈项部肿胀,伴有气窜感为主诉的记载。笔者借鉴前人诊治经验,结合病史,以此方加减治疗颈项部肿胀具有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案:患者郭某某,女,68岁,主诉:颈项部肿胀1月余,伴耳后气窜感3d。患者老年女性,体型肥胖,平素焦虑易怒,气短乏力,纳少腹胀,大便干。自诉1月前因生气后突觉颈部紧如裹,项部肌肉胀硬,两胁肋胀满,多方诊治,处方用药多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为主。患者诉服用之后胁肋胀满稍好,但出现乏力懒言,疲倦乏神,易激惹恼怒的情形,后又因琐事于3d前再次恼怒,颈项肿胀更甚,并觉有向耳后气窜感,再次服用前药,竟无半点效果,反加重颈僵,故于今日来我处诊。四诊细察,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饮食如故,二便如常,项部肌肉僵硬,俯仰不适,既往高血压病,乙型肝炎,腔隙性脑梗塞病史。

1.2疏肝无效,祛邪为先 细细思忖,本病之初,因怒而起,首辨在肝,以疏肝为法,本为正治,而取效甚微,辨证定有不逮之处,结合舌脉,乃有湿邪之象,辨证为肝郁气滞夹湿,处以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减。组方:柴胡12g,炙甘草12g,白芍12g,枳壳12g,厚朴15g,陈皮15g,苍术15g,3剂。患者服用3剂后,颈部僵硬无任何变化,气短乏力加剧,腹胀减轻,大便无力。

1.3虚证在前,误在祛邪 服药后,患者再次出现乏力加剧,气短懒言,方悟重蹈覆辙矣。前医以疏肝理气为主致患者乏力,此再以祛邪,更伤正气。患者老年女性,平素气短乏力,乃气血虚弱之象,初看此患者囿于局部,竟无视素体虚弱,本以为理气祛邪后,扶正调理即可,通过用药方知,患者素体气血虚弱,已难以承受理气祛邪对于气的损伤。故改弦更张,诊为郁证,辨证为血虚肝郁,脾虚湿阻证,治疗以养血柔肝,理气化湿为主,以逍遥散合半夏心汤加减为主。组方:当归15g,柴胡9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10g,党参15g,甘草6g,半夏9g,黄连3g,干姜3g,黄芪15g,7副,水煎服,早晚分服。次诊:患者大悦,诉颈项部不适好转,项部肌肉扪之变软,继服前方7剂,患者病愈,后随诊未发。

按:《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循颈……至肩上……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颈、胁肋及耳后皆为胆经所过,肝胆互为表里,故前人诊治此案,多以疏肝解郁为法,或以柴胡疏肝散,或以沉香舒郁治之,虽胁肋胀满好转,但因恼怒,诸症复作,遂改以养血为主,以逍遥散加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患者平素焦虑易怒,故气机不畅,肝阴亏虚。《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云:“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故本病为本虚标实,病机为血虚,肝郁,脾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故以逍遥散为主方治之。方以当归补血活血,疗血虚而滞,故为君。白芍养血柔肝,与当归一散一收,同调肝气,故为臣药。白术与茯苓健脾利湿,助运化为佐。柴胡清热疏肝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患者平素乏力明显,偏于脾虚,加黄芪益气健脾。腹胀纳少,加泻心汤斡旋中焦,调畅气机。诸药合用,养血疏肝,健脾理气,除湿消胀,疗效显著。肝胆相邻,胆经之病,调肝可治。逍遥散可用于治疗胆经之证,逍遥散主治证候包括胆经病证,如颈项部紧胀感,耳后走窜感等。逍遥散可疏肝理气,但与理气诸方相比,重在养血,健脾。可改善血虚-肝郁-脾虚-血虚的恶性循环,可从根本改善肝脾失调之证。

2 讨论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为佐药。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

逍遥散同名方剂约有十六首,其中《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柴胡10g、当归10g、芍药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煨生姜3g、薄荷3g,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主治因肝气郁结、脾虚血弱所致的肝郁脾虚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增生症、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该方剂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痛、镇静、保护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抗炎、抗氧化、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同时又能改善心脏、血液循环及流变学功能;有保肝、利胆、抗溃疡、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抗肿瘤作用,对肝胆、胃肠疾病治疗有明显的针对性;对经前期综合征、胃神经官能症等非感染性疾病以及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炳照.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92-96.

[2]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作者:于洁

颈部淋巴结结核怎样治疗?

【概述】颈部淋巴结结核是结核杆菌经口腔、龋齿或扁桃体侵入,经淋巴管累及颈淋巴结引起病变,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的结核病变,但只在人的抗病能力低下时发病。结核杆菌侵及淋巴结皮层窦内形成若干结核结节,继之结节相互融合增大,并逐渐向淋巴中央蔓延,可波及整个淋巴结,受累淋巴结明显增大。炎症常累及淋巴包膜,出现淋巴结周围炎,易与相邻的淋巴结及其他软组织发生粘连。肿大的淋巴结可因结缔组织增生而成纤维化,但多数发生干酪样变性、坏死及液化而形成寒性脓肿。脓肿或穿通,彼此融合,或向外溃破,形成瘘管和溃疡。
中医学将本病称为“瘰疬”,是发生于颈项部腋间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结块成串,累累如串珠之状,故谓之瘰病,俗称“老鼠疮”、“疬子颈”。一般认为小者为瘰,大者为疬;推之活动者为瘰为气,推之不动者为疬为血,所以又有气瘰、血疬。
中医认为,本病常因忧思忿怒,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滞痰凝,阻于经脉,结于颈项而成。痰湿日久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盛肉腐而成脓,破溃成疮,脓水淋漓,耗伤气血阴津,渐成虚症。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于颈项所致。
【治疗】1.初起(结节型)
1.1外感风毒证【症状】本证发作较急,属瘰疬中表证、实证。表现为颈项两侧结核,一二枚或更多,初起肿势宣浮,皮色不变,继而转红,灼热,压之疼痛。伴恶寒发热,舌质红,苔白腻,脉浮数或浮滑。【方一】防风羌活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防风3克,羌活3克,升麻3克,川芎3克,牛蒡子3克,黄芩3克,薄荷3克,昆布3克,海藻3克,夏枯草6克,酒僵蚕6克,甘草3克,连翘6克。
【功效】清热疏风,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防风、羌活、薄荷、升麻、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通窍;黄芩、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散结;僵蚕解毒化痰散结;川芎行气活血;海藻、昆布化痰软坚散结;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疏风,行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按语】本方治疗气滞血瘀之证。临证可酌加赤芍、姜黄、郁金、桃仁、红花、香附等增强行气祛瘀之力。【方二】牛蒡解肌汤【来源】《疡科心得集》【组成】薄荷6克,荆芥6克,连翘10克,山栀10克,丹皮10克,玄参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2克,石斛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化痰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牛蒡子、荆芥、薄荷疏散风热,解毒散结;连翘、夏枯草、山栀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丹皮、玄参、石斛滋阴清热,凉血散瘀;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化痰消肿之功。
【按语】热甚者,加黄芩、生石膏;便秘,加瓜蒌仁、莱菔子;成脓后,加穿山甲、皂刺。对痈肿无肝火偏旺、阴津内伤之证者,夏枯草、玄参、石斛皆宜慎用。
1.2外感热毒证【症状】伴发热烦燥,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一】柴胡葛根汤【来源】《外科正宗》【组成】柴胡3克,天花粉3克,葛根3克,黄芩3克,桔梗3克,连翘3克,牛蒡子3克,石膏3克,升麻1克,甘草1.5克。
【功效】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葛根疏风清热;石膏、黄芩、升麻、连翘清热解毒;牛蒡子、桔梗、甘草清热利咽;天花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
【按语】本方常用来治疗痄腮属温毒在表者,以微发热恶寒,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触之痛甚,咀嚼不便,舌红,苔薄白薄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纳差食少者,加山楂、神曲。
1.3外感气毒证【症状】外感四时杀厉不正之气,聚成肿块,宣发暴肿,色红皮热,身寒热,头痛项强,四肢不舒,脉弦数。【方一】连翘败毒散【来源】《伤寒全生集》【组成】连翘9克,山栀9克,黄芩9克,玄参12克,薄荷5克,防风5克,桔梗5克,升麻5克,川芎6克,柴胡6克,牛蒡子6克,当归、羌活各8克,芍药10克,红花各6克。
【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防风、桔梗、薄荷、升麻、牛蒡子、柴胡、羌活疏散风热,宣肺通窍;连翘、黄芩、山栀、玄参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当归、芍药、川芎、红花养血活血,消肿止痛。
【按语】本方适用于伤寒汗下不彻,邪结耳下硬肿。【方二】舒肝溃坚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夏枯草6克,僵蚕6克,香附5克,石决明5克,当归3克,白芍3克,陈皮3克,柴胡3克,川芎3克,穿山甲3克,灯心草3克,红花2克,姜黄2克,生甘草2克。
【功效】疏肝解郁,化痰溃坚。
【用法】水煎服,饭前温服。
【方解】本方香附、陈皮、柴胡疏肝理气,调理肝脾;当归、白芍、川芎、红花养血活血,消肿止痛;夏枯草、石决明、僵蚕、灯心清肝化痰,散结消肿;穿山甲、姜黄破血通经,溃煎止痛;生甘草解毒调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化痰溃坚之功。
【按语】本方治疗瘰疬、乳痨、乳癖属肝郁血瘀,痰火凝结者。临床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1.4肝郁痰凝证【症状】本证主因内伤所致,表现为颈项两侧肿块,结核大小不定,皮色如常不痛,质中偏硬,推之可动,伴胸闷胁胀,口苦,纳食不香,舌苔薄白,脉弦或弦滑。【方一】①逍遥散合②二陈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炙甘草15克,当归30克,茯苓30克,芍药30克,白术30克,柴胡30克,半夏15克,橘红15克。
【功效】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烧生姜1块、薄荷少许,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并可以作为肝经引经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生姜辛散达郁;方中半夏、橘红理气燥湿祛痰。
【按语】肝郁气滞甚者,加香附、陈皮;血虚甚者,加熟地。【方二】消瘰丸【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煅牡蛎300克,生黄芪120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朱血竭30克,生明乳香30克,生明没药30克,龙胆草60克,玄参90克,浙贝母60克。
【功效】化痰软坚,健脾清肝,通气活血。
【用法】上药10味为蜜丸,每次9克,每日服2次。
【方解】方中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血竭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浙贝母理气化痰散结。
【按语】服药期间,禁恼怒,禁食煎炸之物;脾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中期(肿疡型)
2.1寒痰证【症状】肿块按之波动,少有疼痛,皮色不变,面色苍白,畏寒,脘闷纳呆,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方一】阳和汤【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熟地30克,肉桂3克,麻黄2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姜炭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散寒通滞,行气回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温肾助阳,强壮筋骨,共为君药。肉桂、姜炭温通血脉,为臣药。麻黄宣发阳气,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而散寒结,为佐药。生甘草为使药,解毒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
【按语】阳证痈疡见患处红肿热痛不宜使用,兼气虚不足,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疼痛明显,动则加剧者,加附子。【方二】小金丹【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白胶香150克,制草乌150克,五灵脂150克,地龙150克,木鳖(去壳,去油)150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归身75克,麝香30克,墨炭12克。
【功效】化痰除湿,祛瘀通络,消肿止痛。
【用法】十味药,除麝香外,其余九味药研细末,将麝香研细,与上药粉末配研,过筛。每100克,粉末加淀粉25克,混匀。另用淀粉5克,制稀糊泛丸,每丸重0.6克,阴干或低温干燥即得。每次2~5丸,1日2次,小儿酌减。
【方解】方中草乌、木鳖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消肿散结;乳香、没药、归身、地龙、五灵脂、麝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白胶香、墨炭活血止血,解毒生肌。
【按语】本方用于一切阴疽疮疡。可与阳和汤并用,或交替使用。
2.2热痰证【症状】肿块按之波动,皮色暗红微热,伴有疼痛。常兼见两颧潮红,低热盗汗,腰腿酸软,苔少舌红,脉沉弦而数。【方一】托里透脓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炒穿山甲3克,白芷3克;升麻2克,甘草2克,青皮2克,当归6克,生黄芪9克,皂角刺5克。
【功效】益气补血,托里透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酒对服。
【方解】方中生黄芪、当归、人参、白术补益气血,托毒生肌;穿山甲、皂角刺、白芷溃坚排脓;升麻升阳举陷而祛邪,青皮理气化滞;甘草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酒取其辛散之性,以助药效。
【按语】恶寒发热显著者,加金银花、野菊花;气血虚弱,脓液稀少者,加重方中黄芪、人参、当归的用量;疮口久不收敛者,配合生肌散外敷;疮口有胬肉高突者,配合平胬丹外敷。
3.后期(溃疡型)
3.1气血两虚证【症状】病程日久,肿块溃破,脓液清稀,每多夹有败絮状物,疮口腐肉呈灰白色,久不收口,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苔白,脉沉或细缓。【方一】八珍汤【来源】《正体类药》【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白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功效】益气补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熟地益气养血,为君药;白术、茯苓助人参益气;当归、白芍助熟地养血,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使全方补而不滞,为佐药;炙甘草益中并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功。
【按语】肝阳上亢所致头面眩晕禁用本方。失眠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食少者,加陈皮、砂仁醒脾和胃;气虚甚者,加黄芪以增补脾益气之力。【方二】十全大补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6克,肉桂3克,川芎6克,地黄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甘草3克,黄芪12克,川当归9克,白芍药9克,生姜三片,大枣两枚。
【功效】温补气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与地黄配伍,益气养血,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肉桂少许温补肾阳,黄芪益气固表,生姜、大枣增强补益之效。
【按语】此期治疗旨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缓解期与减少复发。若伴有关节、皮肤、肾脏、肠道、神经系统损伤者,或出现器官功能严重受累者,则当根据情况详细辩证,制定相应的制剂或方药。
3.2阴虚火旺证【症状】疮口经久不愈,皮色紫黯,脓稀量少,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身体羸瘦,口干颧红,舌尖质红少津,脉细数。【方一】①六味地黄汤合②青蒿鳖甲汤【来源】①《小儿药证直诀》②《温病条辨》【组成】熟地12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丹皮9克,茯苓9克,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功效】滋阴补肾,泻火退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熟地滋阴补肾,益精填髓,为君药。山萸肉补肝肾;山药益脾阴,二者皆能固精,同为臣药。泽泻利湿泄浊;丹皮清泻相火;茯苓淡渗利湿,均为佐药。六药合用,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三补三泄,以补为主,共奏滋阴补肾之功;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生地滋阴凉血;知母滋阴降火,丹皮泻阴中之伏火。
【按语】遗精盗汗明显者,加龙骨、牡蛎涩精敛汗;兼脾虚气滞腹满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以妨碍气滞脾。脾虚泄泻者慎用本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2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