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心脑卷》精选18名国医大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证医案220多例,涉及20多个心系相关病症,每案后均附有按语,展示了国医大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心脑卷》还收入良方50多首,对专病专方进行了整理,对方义以及临床应用的加减也有所阐述,对中医工作者有较大的临床参考价值,对于启发思维、学习效仿名老中医潜方用药和辨证思想均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目录:
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验案
1.方和谦验案
2.邓铁涛验案7则
3.朱良春验案5则
4.任继学验案
5.李济仁验案5则
6.李振华验案2则
7.张琪验案
8.张学文验案
9.张镜人验案2则
10.周仲瑛验案4则
11.贺普仁验案
12.郭子光验案
13.裘沛然验案
14.路志正验案26则
15.颜德馨验案ll则
良方
1.滋补汤(方和谦方)
2.温胆汤加党参(邓铁涛方)
3.生脉散(邓铁涛方)
4.温胆汤去生姜加党参(邓铁涛方)
5.炙甘草汤加减(邓铁涛方)
6.邓氏冠心胶囊(邓铁涛方)
7.温胆汤加参(邓铁涛方)
8.归芍参芪麦味汤(李济仁方)
9.益心汤(李辅仁方)
10.益气活血通络方(郭子光方)
11.肾心痛方(路志正方)
12.黄连温胆汤合小陷胸汤(路志正方)
13.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路志正方)
14.芳香化浊治疗心绞痛方(路志正方)
15.温运阳气方(颜德馨方)
16.益心汤(颜德馨方)
心肌梗死
验案
1.邓铁涛验案5则
2.任继学验案3则
3.李辅仁验案
4.张镜人验案
良方
1.四妙勇安汤(任继学方)
2.滋阴生脉散(任继学方)
3.生脉建中汤(任继学方)
先天性心脏病
验案
邓铁涛验案
心悸
……
眩晕
不寐
多寐
癫证
痴呆
中风
头痛
熊继柏
熊继柏(1942-),男,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历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古籍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教学委员会委员。
十三岁习医,十六岁行医,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从事中医高等教育三十多年。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临证善于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用药,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病证,以及各种疑难杂证。2006年,应国家卫生部派遣至阿尔及利亚为总统布特弗利卡治病,取得良好疗效,医疗威望享誉海内外。得到湖南卫视与湖南日报的专题报道。
已发表学术论文108篇,出版中医专著17部,其中独著《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先后被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藏书。编著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出版个人临床专著《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
中文名:熊继柏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省石门县人
出生日期:1942年
职业:医生
代表作品:《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
人物经历
熊继柏老中医坐诊地点——养天和中医馆湖南长沙市天心区沙河街124号养天和中医馆,每周的星期三、五、日早上,总是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排着长龙而苦于一号难求。在患者心目中享有如此信誉的,就是曾三次被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专题采访的湖南中医药大学传奇式教授、湖湘当代著名中医熊继柏先生。概括其名医之路,可谓之:读经典,用经典,讲经典,贯穿实践。
熊氏1942年出生,湖南省石门县人。幼时家境坎坷,生活艰难,然天资聪颖,学力非凡。13岁时遵祖父熊玉田公之训,启蒙习医,始读《雷公炮制药性赋》、《药性歌恬四百味》、《王叔和脉诀》、《汤头歌诀》,过目能诵。
14岁时参加农村联合诊所,拜师于常德地区名老中医胡岱峰先生门下。胡老先生自幼习文,先儒而后医,时已80高龄,乃依循序渐进之法教以《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并令熟读《医宗金鉴》中之《四诊心法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
15岁时,重点攻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读之书悉能背诵。
16岁时,开始单独行医,其时年幼少历练,临证时有不知所措。至20岁,复拜师于名老中医陈文和先生门下。陈师早年曾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执教颇重针对性,除教习《黄帝内经》之外,并令重点研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和《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自此,临证水平长足进展。
时逢乙脑流行,病死者无数,熊氏诊治一高热昏迷之垂危病人获愈,起死回生,顿即医名大振,四乡危重患者接踵而来。熊氏用温病理论指导诊治,鲜有不效者。几年下来,熊氏之医疗业务已辐射至石门周边几个县域,少年成名。
熊氏自1958年实习当医生,直至1979年,在石门县维新中医院连续从事中医临床21年。其间从1964年到1979年的十余年内,每日应诊量常达100人次左右,出诊足迹遍及石门县的每一个乡村,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医疗实践经验。
1979年调入湖南中医学院后,仍然不间断地坚持医疗实践,而且长期单次门诊量维持在80~100人次。业医50年来,已接诊患者近80万人次。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熊氏始终坚持中医经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对诊治内科杂病、儿科病及妇科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诊治急性热病和疑难病证方面,尤有独到的经验。
由于熊氏通熟中医经典,且悟性颇高,每遇疑难杂症,总能圆活运用经典理论指导诊断辨证和处方用药,从而达到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由于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疗效卓著,熊氏在省内外的医疗威望不断提高,医名远播。
1999年被湖南省人事厅、卫生厅评定为湖南省名中医。2006年受国家某部邀请远赴阿尔及利亚为其国家总统诊病,并获良效,是国内至今为外国元首看病的为数不多的中医之一。2008年被聘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荣誉称号
2017年6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熊继柏“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2020年4月,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要求,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表彰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的决定》,给予其记大功奖励。
一代名师
1979年底,经全国中医选拔考试,熊氏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被选调到湖南中医学院任教,主要从事中医经典理论教学。主讲《黄帝内经》,并主讲过《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内科学》等课程。任教20余年,讲课时数达8000学时。熊氏讲授中医经典课,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而且紧密联系临床实践,深受学生欢迎。曾先后8次被湖南中医学院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无数中医学子,从熊教授的讲课中深受教益。凡是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无不激发出学习中医的高昂热情。熊氏毕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精勤不倦,德艺双馨。熊氏曾戏言:“一辈子就是两个人喜欢我,一个是病人,一个是学生。”确实,在病人眼中,他是最好的医生;在学生眼中,他是最好的老师。
熊氏曾多次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广州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遵义高等医专、深圳市中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邀请讲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批准在湖南株洲举办了两期全国性的“熊继柏教授临床经验研讨班”。此外,受湖南省中医学会邀请,先后赴株洲、衡阳、湘潭、常德、永州、郴州等地市中医学会讲学。2008年受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邀请,以大陆杰出学者身份赴香港浸会大学讲学,听课对象为全港注册中医师,熊氏渊博的学识令全体听众无不折服。熊氏的讲学始终贯通经典,立足临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凡其讲学之处,无不引起一致好评,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熊氏迄今已培养研究生、博士生和带徒80余人,其中大部都已成为中医的业务骨干。一代名医,更是一代名师。
学术经验
中医临床,关键在于贯穿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坚持理法方药的基本步骤。临床辨证的关键是辨清病性与病位,临床施治的关键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兹举熊氏治疗“黑疸”验案一则,以窥一斑。
张某,男,64岁,湖南省林业部门离休干部。门诊病例。
初诊(2000年11月8日)病家代诉:患者因患黄疸、腹胀,从4月25日~9月28日在省级某大医院住院治疗156天,诊断为:①胆汁瘀积性肝硬化,②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性结石,③糖尿病(II型)。由于病情不断发展变化,肝功能损害严重(血清谷丙转氨酶253.8U/L),B超发现脾静脉增宽,黄疸逐渐加深,并出现严重黑疸,于是出院转请中医治疗。诊见患者整个面色黧黑,黑色甚黯而状如烟煤,人望之莫不感到惊愕。目黄,身黄,尿黄,兼见齿衄,鼻衄,伴心烦善饥,两胁及少腹胀痛,大便溏泻,足胫微肿,精神十分疲乏,口苦,舌苔黄滑腻,舌质紫暗,脉细数。
辨证:湿热夹瘀阻黑疸。
治法:清湿热,祛瘀阻。
主方:栀子柏皮汤合茵陈四苓散加味。
处方: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炒白术10g,栀子炭10g,黄柏10g,丹皮15g,赤芍10g,茜草炭15g,白茅根15g,田七粉15g(另包冲服)。7剂,水煎服。
二诊(2000年11月15日)目黄、身黄略见减轻,腹胀、足肿明显减轻,鼻衄已止。但黑疸未减,齿衄仍作,两胁下仍胀痛,心烦、口苦,大便溏,舌紫苔黄腻,脉仍细数。药已取效,拟原方再进7剂。
三诊(2000年11月22日)目黄、身黄明显减轻。面色黯黑略见转淡,但眼圈四周及鼻两旁黑色仍显深暗,足肿全消,齿衄间作,小便仍黄,两胁下尚有隐痛。舌苔转薄,黄白相兼,舌质尚紫,脉仍细数。治法不变,再拟前方加减。
处方:茵陈2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炒白术10g,黄柏10g,栀仁10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0g,茜草炭15g,藕节10g,炒鳖甲20g,田七粉15g(另包冲服)。10剂,水煎服。
四诊:(2000年12月2日):面部黑疸明显消退,惟两目眶部黯黑较显,目睛微黄,身黄已明显消退,齿衄已止,胁痛腹胀亦止。大便微溏,小便仍黄,食纳较差,舌苔转薄黄白腻,脉转缓象。诸症悉减,效不更方,拟原方再进10剂。
五诊(12月12日):黑疸明显消退,目眶部黑色明显转淡,目黄身黄基本消退,但觉脘痞食少,精神疲乏,小便尚黄,口中转淡,舌苔薄白腻,脉细缓。此热虽去而湿未尽,改拟化湿祛瘀法,选三仁汤加减善后。
处方:茵陈20g,苡仁20g,杏仁10g,白蔻仁6g,厚朴10g,通草6g,滑石15g,法夏10g,丹皮10g,赤芍10g,栀仁6g,田七片15g。10剂,水煎服。
按:《诸病源候论》云:“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张氏医通》则云:“黄疸证中,惟黑疸最剧。”此证因黄疸久治不愈而转为黑疸,且黑色甚重。然其脉、舌、症均呈湿热阻遏之候。朱丹溪曾云:“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故治法始终以清湿热为主,兼以祛瘀凉血,可谓治黑疸之临证一得。
主要成果
临床与教学之余,熊氏伏案耕耘不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作17部。其独撰著作《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列为藏书。副主编著作《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为我国历代以来研究《黄帝内经》最大型、最完备、最系统的工具书,1999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图书一等奖,并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编著熊继柏讲《内经》一书。
医学感悟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读中医经典,重临床实践!”
“学好中医,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蠢(即聪明而有悟性),二是不懒(即勤奋读书,刻苦实践),三是老师不糊涂(即老师一定能传道、授业、解惑)”。
“当一个好中医,必须三具备:第一,扎实的理论功底;第二,丰富的临证经验;第三,敏捷的思维反应。”
“中医疗效是有必然性的!”
对于中医初学者,自学中医的话我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我回答中的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都有,基本上包括了中医各大类的书籍大概有五六万册且都是电子版的
有些书太浅,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
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个人推荐的书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总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经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同时,这个阶段应该开始同时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了,不一定要用大学教材,人卫的名师名家讲稿系列丛书,或是一些中医古籍,比如《长沙药解》之类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别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尤其不能犯懒!!! 该背的必须背!! 没有捷径可走!! 没有折扣可打!! 中药功效记不住,方剂组成记不牢,伤寒条文不会背,这医还是趁早别学了!!!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推荐的这些中医书籍注意看一下图上中医书籍的右下角,此所有中医书籍在其内都有电子版
后期可以看看这些中医书籍,在你时间充足或者有深厚兴趣的情况下可以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些中医书籍
中医书籍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全2辑)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共七册)
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全3卷)
圣济总录(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版)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灵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内经类书籍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入门(上、下)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
医家金鉴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
中医学资料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吕志杰著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中医集(全4集)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医经六书(全3册)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历代本草精华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
姜附剂临证经验谈(全2集)
实用偏方秘方经典
巧记、熟练、妙用中医丛书(全4册)(高清版)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常见疑难病中医经验丛书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共25册)
平衡针灸(王文远)
张山雷医集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全八册)
当代妙方(人民军医出版社)
当代药用植物典
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全10卷 善本扫描版)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5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四逆散治疗肝胆疾病新进展
下一篇: 中华本草-傣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