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27岁,工人。初诊:1973年3月5日。6年前患重感冒后,出现心悸气短、肢体酸痛,经单位医院检查,心率100~120次/分钟,心律不齐,心尖区有舒张期雷鸣样杂音及猫喘,双肺闻及中、小湿啰音,血沉76mm/h(魏氏法),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狭窄、瓣膜闭锁不全,经中西药治疗,病情缓解。此后病情时有反复,1年前加重,胸闷、心累心悸、咳嗽、痰中带血,西医予强心、抗感染、抗风湿等治疗,效不显,乃转中医治疗。症见胸闷,心累心悸,咳嗽短气,不能平卧,唇绀,全身出冷汗,舌质紫暗、苔白,脉结代。此心之气阴大伤,心阳失敛之象,急当益气养阴、温阳固摄,以生脉散加味。
红人参10g 麦门冬18g 北五味15g 制附片(先煎)18g 生龙骨(先煎)24g 生牡蛎(先煎)24g 枣皮30g
每剂浓煎成300mL,每次20 ~50mL,每小时1次,日服1剂。
二诊:3月9日。上方服4剂,心累心悸及咳嗽短气均明显减轻,已能平卧,但难入睡。冷汗减少。舌淡紫、苔少,脉仍结代。仍以益气养阴为主,佐宁心安神、化瘀潜敛。
红人参6g 麦门冬18g 北五味12g 川贝母6g 远志6g 炒枣仁18g 柏子仁10g 丹参10g 黄芪15g 白术10g 阿胶(烊化)10g 生龙骨(先煎)15g 生牡蛎(先煎)15g
三诊:3月13日。症情继续好转,咳嗽短气已止,睡眠较前好。不时心累心悸,冷汗未止,舌淡无苔,脉结代减轻。治宜益气养阴、敛汗复脉。
红人参10g 制附片(先煎)10g 生龙骨(先煎)30g 生牡蛎(先煎)30g 酸枣仁10g 北五味12g 干姜4.5g 熟地黄10g 炙甘草6g 浮小麦15g
四诊:3月20日。病情明显好转,除活动时尚感心悸外,余无明显不适。查心率68次/分钟,心律齐,血沉3mm/h,肺部湿啰音消失。上方去干姜,加黄芪18g。
服6剂后,诸症消失,精神转佳,已能胜任一般工作及劳动。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
生脉散加味治疗心气亏虚,心血瘀阻
生脉散加味治疗心绞痛二例
如果西医说不清楚具体原因和办法,可以找中医看看。
如果不实经常吸烟、喝酒、熬夜的话。有可能是中医说的“虚证”。
治疗心脏的中药:“炙甘草汤”。这是 东汉 张仲景的药方。对于一些心脏病,尤其是“虚证”很有效果。
你可以找中医大夫诊断一下,问问可否吃这个药方。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炙甘草汤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1]
中文名
炙甘草汤
来源
《伤寒论》
异名
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
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养血定悸
目录
1药方 基本信息 用法
2歌诀
3方解
4功效
5化裁
6各家论述
7临床应用
8补血方剂 基本信息 现代研究 进补应用
9药理作用
1药方编辑
基本信息
张仲景
【来源】《伤寒论》。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 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炙甘草四两(12克)生姜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 干地黄一斤(30克)阿胶二两(6克) 麦门冬半升(10克) 麻仁半升(10克) 大枣三十枚掰(10枚)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养血定悸。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2歌诀编辑
●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趣记:阿麻麦地,桂大人生气
3方解编辑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4功效编辑
方中重用炙甘草补气生血,养心益脾;生地黄滋阴补血,充脉养心,二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 脉之本,共为君药。人参、大枣补益心脾,合炙甘草则养心复脉,补脾化血之功益著;麦冬、胡麻仁、阿胶,甘润养血配生地黄则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之力尤彰;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使气血流畅以助脉气接续,同为佐药。原方煎煮时加入清酒,以酒性辛热,可行药势,助诸药温通血脉之力。数药相 伍,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复而心脉通,气血充沛,血脉畅通,则悸可定,脉可复。
5化裁编辑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6各家论述编辑
[1] 1.《医方考》: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技;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药也。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也。
3.《古方选注》: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脉络之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
4.《血证论》:此方为补血之大剂。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又得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下藏于肝。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⑤《成方便读》:方中生地、阿胶、麦冬补心之阴;人参、甘草益心之阳;桂枝、生姜、清酒以散外来寒邪;麻仁、大枣以润内腑之枯槁。
【附方】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附注】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苦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录柯琴:“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护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心虚脉代结,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大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歌](清)汪昂《汤头歌诀》:“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趣味记忆:阿桂人麦麻草,枣生地姜(想象:阿贵人买麻草,早生地姜)
7临床应用编辑
1.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减:灸甘草15g,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g,生地20g,桂枝6g,麦冬、麻仁、沙枣仁各10g,丹参15g。加酒各半,水2煎服,20剂1疗程。治疗室性早搏40例。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确诊。男35例,女5例。各类器质性心脏病10例,心肌炎后遗症5例,原因不明25例。结果;早搏消失者31例,减少者7例,无效2例。又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气阴两伤加玉竹、玄参;心脾不足加白术、黄芪;心阳不足加熟附片;夜寐不安加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室性早搏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9岁,尤以40岁以上多见;病程最短2年,最长20年。病例选择根据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标准,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其中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3例。结果:用药后早搏消失为显效,共25例,占83.3%;用药后早搏次数较原有减少50%或减轻1度为有效,共3例,占10%;用药后无变化为无效,共1例,占3.3%;用药后早搏较前增加50%为恶化,共1例;总有效率为93.3%。又有报道,应用本方加减:灸甘草50g,党参、桂枝、阿胶各10g,生地、酸枣仁各30g,大枣20枚。文火煎至300ml,每次温服150ml,早晚分服,4周为1疗程。每日听诊2-3次,并配合心电图观察。治疗室性早搏32例。结果:治疗后心脏及心电图检查,均示早搏消失,其它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为显效,共19例;心脏听诊及心电图检查,早搏次数减少50%以上,其它症状及体征减轻为有效,共9例;用药后症状无改变为无效,共4例。总有效率为88.6%。
2.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减:灸甘草9g,人参6g,生地黄30g,阿胶9g,麦冬12g,麻仁9g,桂枝,生姜各6g,红枣6个。日1剂水煎服。邪盛加黄芩、蒲公英、大青草;阴虚加龟版、黄精;心神不宁加炒枣仁、珍珠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5-15岁居多(占73.7%),最大64岁,最小4岁。结果:症状、体征、心电图正常为痊愈,共30例;症状、体征、心电图3项中有两项正常为有效,共4例;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为无效,共2例,死亡2例(系Ⅲ°房室传导阻滞);总有效率为89.5%。疗程最长42日,最短6日,平均15.天。
3.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减:灸甘草9g,党参,生地各12g,麦冬9g,桂枝3-6g,丹参12g,酸枣仁9g。治疗心律失常49例,年龄34-76岁;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频繁室性早搏19例,房室传导阻滞(Ⅰ度-Ⅲ°)。及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16例,冠心病、高血压病38例,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11例。结果:治愈,经过1-2周治疗,自觉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者29例,好转,经过2-4周治疗,自觉症状好转,复查心电图未恢复正常或有所改善者18例,无效,治疗2周以上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者3例;总有效率为94%。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用本方加减:按人参、阿胶各1份,甘草、生姜、桂技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每次服15g,日2次,疗程为3周。治疗心动过缓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3例。结果:显效44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4%;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187例,总有效率为79.3%。本品由于能提高心脏的兴奋性,不仅对心动过缓及病窦综合征有效,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8补血方剂编辑
基本信息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进补应用
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心脾之气,配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加酒煎煮以助药力。综合全方,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其对阴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脉律不齐有较显著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复脉汤”。
1.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15克,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麦冬、麻仁、炒枣仁各10克,丹参15克。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2.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9克,麦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红枣6个。水煎服,每日1剂。
3.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党参,生地各12克,麦冬9克,桂枝3~6克,丹参12克,酸枣仁9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4周。对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繁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疗效。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按人参、阿胶各l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每次服15克,每日2次,连服3周。本法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9药理作用编辑
主要有抗心律失常,影响心肌生理特性,影响心肌动作电位,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阴虚大鼠实验模型等。
1.抗心律失常 炙甘草汤30g生药/kg灌胃小鼠,能明显降低氯访诱发室颤的发生率。对照组的室颤率为88%,而给药组的室颤率为44%。炙甘草汤该作用与0.1g/kg奎尼丁作用相似。11.4g生药/kg,1天1次,连续4日,能显著缩短乌头碱(Aco)诱发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对照组为68.00±12.55分钟,而给药组为26.38±9.49分钟。并能显著降低Aco诱发大鼠室速(VT)和室颤(VF)发生率。炙甘草汤11.4g/kg 灌胃大鼠,1天1次,共4日,能非常显著地降低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的室早(VP)、室速(VT)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4ml/kg加味炙甘草汤注射剂(炙甘草汤加苦参、茵陈)1ml/分钟速度后耳缘静脉注射家兔,能明显地缩短川乌浸出液所造成的家兔以室性心动过速为主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川乌组心律失常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2.42分钟,而炙甘草汤组平均为7.47分钟。并且加味炙甘草汤能显著减轻川乌浸出液引起的实验性家兔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川乌组的心律失常分数为214.28±48.6,而炙甘草汤组为45.33±27.22。加味炙甘草汤注射(炙甘草汤加酸枣仁。柴胡、茯苓和白术,1g生药/ml) 5ml/kg左侧颈外静脉注射麻醉大鼠,能明显降低25mg/kg乌头碱(0.002%)所致室上性早搏(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率,生理盐水组乌头碱所致PVCs和VT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80%,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组则分别为33%和11%;10ml/kg该制剂颈外静脉注射25mg/kg乌头碱(0.002%)诱发心律失常5分钟的大鼠,能显著提高窦性心律短时转复率,生理盐水组的窦性心律转复率为0,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组为70%; 5ml/kg该制剂左侧预外静脉注射大鼠.能明显推迟120mg/kgCaC12(4%)所致PVCs和VT的出现时间,降低其发生率,窦性心律恢复时间明显提前,复律率也明显提高。炙甘草汤水煎液(100%)10ml/kg灌服家兔,对50mg/kg盐酸肾上腺素快速静注后家兔的心率和心电图无明显影响,也不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但能显著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并且正常心律恢复时间明显加快。
2.影响离体心肌生理特性 大鼠带窦房结的右心房,悬吊于盛有20ml台氏液的浴槽中,加入6.4g/L炙甘草汤( 4g生药/ml),10分钟后能明显抑制离体右心房的自律性,频率由给药前176.4±13.8次/分钟,减慢到给药后的160.8±12.5次/分钟。豚鼠右心室乳头状肌悬吊于20ml改良台氏溶液中,加入炙甘草汤3.2g/L和6.4g/L,均能显著提高肾上腺素阈浓度,由NS对照组的8.3±4.04μmol,分别提高至26.2±14.35μmol和61.l±25.47μmol,表现为明显抑制肾上腺素诱发乳头状肌出现的自发节律活动;炙甘草汤6.4g/L能明显降低乳头状肌的兴奋性,使其强度一时间曲线右移;3.2g/L和6.4/L炙甘草汤均能明显延长心房肌的功能不应期(FRP),而以6.4g/L剂量的作用为显著。
3.影响离体心肌的动作电位 豚鼠右心室乳头状肌,置改良台氏溶液中,循环灌流,加入炙甘草汤6.4g生药/L,能明显延长豚鼠乳头状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PR),并能降低其最大除极速率(Vmax),这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是对静息电位(RP)无明显影响。
4. 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鼠离体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再灌注炙甘草汤注射液4.8g/L,能显著降低大鼠缺血期室性心动过速(VT)、再灌注时室颤(VF)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抑制心肌细胞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酯(LDH)的释放。炙甘草汤2、4、8g/L均能显著降低再灌注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强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炙甘草汤的以上作用与钙拮抗剂维拉帕米(Verapamil)0.5μmol/L作用相似。炙甘草汤11.4g生药/kg灌服大鼠,日1次,连续4日,能显著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VP)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同剂量炙甘草汤灌服大鼠,能显著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范围,并能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CK活性、LDH活性及MDA含量。
5.抗“阴虚”大鼠实验模型 日0.5mg/kg左旋甲状腺皮下注射大鼠,连续五天,复制“阴虚”证候模型。(1)抗“阴虚”大鼠心律失常。0.5ml/100g炙甘草注射液静脉注射“阴虚”大鼠,能明显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VP)发生率。静脉注射炙甘草汤注射液,能显著改善静注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在室性早搏(VP)、室性心动过速(VT)及传导阻滞(AVB)等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推迟,发生率下降,而诱发心律失常所用的肾上腺素剂量显著增加。与健康大鼠相比较,炙甘草注射液对“阴虚”大鼠的心律失常效果更好,用评分法衡量心律失常严重程度,“阴虚”给药组的积分较对照组下降61%。而健康给药组积分下降32%。(2)改善“阴虚”证候:日5g/kg炙甘草汤(1g/ml)灌服“阴虚”大鼠,连续10日,能明显降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浓度,但对T3、T4水平无显著影响;降低血浆cAMP水平,对照组为199±12Pmol/ml,而给药组降至160±20Pmol/ml;并能减慢心率,消除心律失常,降低体温,增加单位时间自主活动量。
6. 抗缺氧 炙甘草汤能延长小鼠减压缺氧窒息死亡时间,降低小鼠缺氧死亡率。对照组仅有5.9%存活时,给以炙甘草汤者在活率达76.5%。
7.毒理作用 小鼠尾静脉注射炙甘草汤注射液LD50为53.8g生药/kg。
老年人都是一身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想对于年老体质,不是治病这么简单,要提高整个身体的免疫力和修复力,就是要锻炼身体,调整心态。另外打太极拳和练气功对于慢性病的调节很有助益。
如果调整的好,可以慢慢恢复,但也要一个下功夫的过程
慢性支气管炎是长期受凉受寒导致,可以治好
给你推荐些中药房,看症状符合吗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①外寒内饮:
证候: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气之耗散,佐以白芍协同桂枝调和营卫;并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表里双解之功。如胸闷苔腻加白芥子、陈皮;痰郁化热减桂枝、干姜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身热不解亦可加鱼腥草、蒲公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②痰湿内聚: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
治法:温阳健脾,化痰平喘。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以桂枝温阳化饮,与茯苓相伍,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以益气和中,半夏、陈皮以理气燥湿化痰。加杏仁宣肺止咳。
③燥热伤肺:
证候: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辛凉清肺,润燥化痰。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桑叶、杏仁,宣肺止咳;南沙参、麦冬、知母,既能清热润燥,又能滋液养阴,与前药相合,有润肺止咳之功;桔梗、甘草,利咽生津;枇杷叶配杏仁,润肺降逆。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①脾肺两虚:
证候: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方药: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健脾补肺;防风配黄芪,祛邪而不伤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再配陈皮、半夏、茯苓、苏子,化痰降气平喘。诸药共奏,补肺健脾,益气固表,化痰平喘之功效。
②肺肾两虚: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则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益下元,纳气平喘。
方药:生脉散加味。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偏阴虚者,与六味地黄丸合用。以山芋肉、诃子肉、山药,滋阴敛液;功劳叶、银柴胡、炙鳖甲、乌梅,滋阴退热。偏阳虚者,与肾气丸同用,以附子、肉桂、核桃肉、紫石英、补骨脂、沉香、补益下元,温肾纳气;熟地、茯苓、山芋肉、泽泻,补养肾阴。共成温补肺肾之剂。雾化吸入:用鱼腥草、白毛夏枯草、野菊花各500g,加水后2次蒸馏,收集蒸馏液1000ml,微摇匀,加入氯化钠8.5g,然后过滤、分装、封口。用雾化仪口腔雾化吸入治疗,10次为1疗程。每次用本品10ml。
验方:
(1)固本咳喘丸, 40粒;每日2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咳喘者。四佛合剂, 20m1,每日3次,1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治疗。十味贝砂散, 5g,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化痰平喘片5片,每日3次,7日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复方蛤蚧散, 8g,每日2次,分别在秋末、春初服用。主要用于喘息型老年性支气管炎。百合固金丸,1丸,每日2次,适用慢性支气管炎,肺肾两虚者。消咳喘,20ml、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息喘平胶丸,6~8粒,每日3次,适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安喘舒片,4~5片。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控制后,病人体虚。
(2)瓜蒌仁20g、川贝10g、杏仁10g、苏子10g、半夏6g、桑叶心、麻黄各1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咳嗽气喘痰多者。
(3)佛手、姜半夏各6g,砂糖等分。水煎服,治慢性支气管炎湿痰咳嗽。
(4)扁柏10g、冬瓜皮10g、豆腐1块。用开水煎出味后服下,每日1剂。治慢性支气管炎。
(5)夏枯草20g、法半夏10g、代赭石30g、车前草3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炎久咳气急痰多。
(6)瓜蒌皮10g、莱菔子6g、白芥子6g、板兰根10g、沙参10g、杏仁10g、苏子1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迁延期。
中医学认为风湿性心脏病多属于“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内舍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血脉 不畅,血行失度,心失所养,心神为之不安,表现心悸、怔忡,甚而阳气衰微不布,无以温煦气化,而四肢逆冷,面色恍白,颧面暗红,唇舌青紫。水湿不化,内袭肺金,外则泛 溢肌肤四肢或下走肠间,见到浮肿,咳嗽气短,胸闷脘腹痞胀,不能平卧等证。急性期治疗:1、风热外袭: 治疗原则: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用银花,连翘、竹叶等。 方义分析:方中以银花、连翘为君,有辛凉透邪清热,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荆芥、豆鼓助君药开皮毛而透邪;牛子、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 生津。 加减:若头胀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清利头目。若咳嗽痰多者,加贝母、前胡、杏仁。 化痰止咳:若咽喉红肿疼痛者,配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若热毒症状明显者,配大青叶等清热解毒。2、气虚感邪: 治疗原则:益气解表,散风祛邪。 方药: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用人参、苏叶、葛根等。 方义分析:方中以人参等补气以祛邪;苏叶等疏风解表;半夏等宣理肺气,化痰止咳;陈皮等气和中;羌活、独活散风寒以祛邪。 加减: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加防风。黄芪、煅牡蛎益气固表。若痰多者,加紫菀、杏仁化痰止咳。3、阴虚发热: 治疗原则: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化裁。用玉竹、生葱白、白薇、炙甘草、豨莶草、海桐皮等。 方义分析:方中以生葳蕤甘平柔润滋阴益液而资汗源;配生葱白、等解表宣肺,止咳利咽,为臣药;白薇凉血清热而除烦渴;炙甘草等甘润滋脾。诸药配合,使滋阴清热而不 碍解表,发汗解表而不伤阴气,故适用于阴虚而有风热表证之病人;海桐皮等散风祛湿,通络止痛且药性不温,免燥伤阴之弊。 加减:若口干渴明显者,加沙参等以养阴生津。若热毒盛者,加公英等清热解毒。4、气阴两虚,余邪未清: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用人参、麦冬、五味子、莲子芯、双花、忍冬藤等。 方义分析: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虚热而止热,五味子酸收敛肺 止汗;莲子芯清心火;双花、等清热解毒;忍冬藤等通利关节。 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以加重补气之力量。若阴虚明显者,加用沙参等益 气养阴。 慢性期治疗: 慢性期的治疗应为控制瓣膜病变的发展,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链球菌感 染,以避免风湿活动加重心脏瓣膜损害。治疗原则:养心为主。 方药:心阴不足为主者,滋阴补血,养心安神,以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为主加减。 气阴两虚为主者,益气养阴,以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为主加减。 气血虚为主者,补气养血复脉,以炙甘草汤(《伤寒论》)为主加减, 心阳不振为主者,温实心阳,以拯阳理劳汤(《医宗必读》)为主加减。
问题一:心动过缓吃什么药心动过缓也得看情况
是不是偶必要吃药
运动员或者老年人的心率会偏慢
休息时五十来次是可以的
睡着时可能更慢
这样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如果再慢
或者有头晕、眼前发黑、乏力等症状的话就得注意了
首先由找的是心率慢的原因
是不是有冠心病啊
病因不除的话心率是比较难提上去的
至于提升心率的药物
常用的又心宝丸、三分三浸膏
如果药物效果不佳
或者头晕、眼前黑发作频繁
或者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有较长的心跳间歇
就得安装起搏器了
问题二:心跳慢应服用什么药正常心跳在60到100,如果在这个范围就没关系,去过少许六十也不一定有问题,运动员老人心率回慢点,没有影响的,不用服药
问题三:心脏跳的过慢,请问应该吃什么药,怎么治疗心动过缓是由于心脏病变引起博动异常变慢的病理现象.正常成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如果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
最好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用药。如果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一定要在当地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心率在每分钟40次或者更慢者,药物提高心率效果不明显,应考虑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
问题四:心跳过慢要吃点什么药生脉散加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亏虚,心脉瘀滞
下一篇: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