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苇茎汤加味治疗肺痈医案

道医 2023-06-26 01:41:06

李×× 男 45岁

[主证]1964年病“水性胸膜炎”治愈已有10年,近又发作亦有3~4月之久。现证胸左疼痛,夜间发热,咳白黄痰粘臭,咯血红紫,口干喜饮,小便黄赤且热,纳食不甘,(肺脓疡,心脏右移)面色萎黄,舌白滑腻,尖边瘀斑,脉沉弦滑数(用抗菌素治疗经久不愈)。

[辨证]肺脾两虚,湿郁化热,血终受损,形成肺痈,久病正虚邪结。

[治则]补益肺脾,化湿清热。

[方药]芦茅根各30克 生薏米30克 冬瓜子(打)18克 鱼腥草60克 广郁金9克 老藕节30克 炒桃仁9克

按:本方系《千金方》苇茎汤加味。方中以芦根清气分之热,茅根清血分之热;生薏米甘微寒,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之功;炒桃仁活血行瘀;鱼腥草清热解毒而消痈肿,郁金行气解郁破瘀止痛;藕节凉血清热。并辅以西黄丸清热解毒,散痈止痛,每配汤剂3克冲服。

服药3剂,咳嗽较剧,不能平卧,于原方去郁金,加川贝母12克肃降肺气、止咳化痰,继续服药半月,发热减退,咳嗽缓和,痰仍白黄而粘,咯血已少。于原方加生杷叶18克,又连服20天,诸证已减,胸痛发热亦不明显,唯体虚汗出,按上方加生黄芪30克,补气固表,同服西黄丸,咯血时配服荷叶丸以清热止血,连续用药80日,诸证显瘥,胸痛已无,痰白量少,腥臭之味尽消,咳嗽亦轻,咯血停止,纳食增加,面肌显丰,尚有口干,于前方去藕节、杷叶加大麦冬15克以养肺阴,后拟一方以巩固疗效。

方药:芦茅根各30克 生薏米30克 冬瓜子15克 鱼腥草30克 川贝母9克 炒桃仁9克 生黄芪30克 大麦冬24克

按方服药又有月余,其家属告之诸证均无,嘱以生黄芪30克令患者煎水代茶,以杜后患。

此例较前一病例为重,病程亦长,为正虚邪实之证,以清中有补、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选方用药,逐步获得效果。两例肺痈均用生黄芪一味最后收功。黄芪为豆科草本,根供药用,入肺脾二经。《神农本草经》有“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记载,张元素亦有“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的说法,可见黄芪有内托疮痈的功效。但黄芪治痈疽,应分清虚实,如红肿热痛的阳证实证,万不可滥用,以免“误补益剧”之弊。所以《神农本草经》所提“痈疽久败疮”的“久败”二字,张元元素亦有“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的说法。《神农本草经》所提“痈疽久败疮”的“久败”二字,张元素的“阴疽”二字,都是关键所在。因此,用生黄芪,一定在体弱正衰的情况下,予以扶正内托疮痈尽管放胆大剂使用。阴虚、血热、阳盛之证用之当慎。

又本例咳痰脓血较为突出,故选用川贝母,鱼腥草二味。川贝母苦甘微寒,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久病咳痰属热者宜之,尤对肺痈吐脓血适合,与浙贝母不同。浙贝母苦寒,产于浙江象山,又名象贝母,善治外感风热引起肺失肃降,致而咳嗽粘痰,是新感为患,有泻肺降气作用,故二者用法不同。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多年生草本,叶供药用,因微有鱼腥臭气故名。性味辛微寒,有小毒,入肺经,有散热消痈之功能,对肺痈重证有效。

肺痈的主要成因,为外感风热病毒,蓄热熏蒸于肺,致使肺失肃降,热壅血瘀,郁结成痈,血败肉腐化脓。《金匮要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壅脓,吐如米粥”所述甚详。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肺痈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有哪些?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和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特征。西医称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本证病因为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以致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肉腐血败,成痈化脓。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为邪盛的实热证候,为热毒瘀结在肺。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2)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气味腥臭。

(3)肺部叩诊局部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哕音。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痰培养有致病菌。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

2.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本病应注意与风温及肺脏其他疾患表现之痰热蕴肺证相鉴别。

三、辨证施治

1.初期

【辨证】恶寒发热,胸痛,呼吸不利,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施治】清肺祛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8g,连翘、瓜蒌各15g,芦根20g,竹叶、荆芥各10g,薄荷6g(后下),鱼腥草30g,甘草6g。

水煎服。

2.成痈期

【辨证】壮热寒战;胸痛转侧不利,咳吐腥臭脓痰。舌苔黄腻,脉滑数。

【施治】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方药】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苇茎、鱼腥草、红藤各30g,冬瓜仁、蒲公英、薏苡仁各20g,桃仁、桔梗、黄芩各12g,黄连、栀子各10g,瓜蒌仁18g,甘草6g。水煎服。

3.溃脓期

【辨证】咳吐脓血,腥臭异常,气喘甚则不能平卧,身热,烦渴欲饮。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施治】排脓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桔梗15g,薏苡仁20g,川贝母12g,金银花18g,鱼腥草、野养麦根各30g,败酱草20g,白及、黄芩各12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加减】若咯血者,可加牡丹皮12g,三七末3g,紫珠草30g,藕节20g;伤津者,加沙参15g,麦冬12g,天花粉18g;气虚者,加黄芪18g。

4.恢复期

【辨证】身热渐退,咳减,脓痰日少,神疲纳呆,气短,自汗或盗汗,午后潮热。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

【施治】养阴补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百合、薏苡仁各18g,麦冬、玉竹各15g,太子参、桑叶、桔梗各12g,冬瓜仁20g,川贝母1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低热者,加青蒿15g,白薇、地骨皮各12g;咯痰腥臭脓浊者,加鱼腥草30g,败酱草20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羚翘解毒丸、银芩解毒片(适用于初期)。

(2)穿心莲片、鱼腥草注射液(适用于成痈期)。

2.验方

(1)桔梗、黄芩各3g,杏仁、贝母各4g,瓜蒌根、白芥子、甘草各2g。水煎服(适用于初期)。

(2)金银花、芦根各50g,黄芩、薏苡仁各25g,杏仁15g,紫菀、桃仁、浙贝母、桔梗各10g,鱼腥草30g,甘草6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初期)。

(3)金银花50g,黄芩、薏苡仁各25g,杏仁、紫菀、桃仁、陈皮、橘红、生甘草各15g,芦根50g。水煎服。

(4)白及120g,浙贝母、川贝母、百合各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适用于恢复期)。

五、调护

(1)凡属肺虚或原有慢性疾患者,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节,以防受邪致病。

(2)肺痈患者饮食应清淡,禁食一切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吸烟饮酒者一律均需戒除。

肺痈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各家论述5肺痈的病因病机 5.1感受风热5.2痰热素盛5.3内因 6肺痈的发病机理7肺痈的症状8类证鉴别 8.1风温8.2肺痿 9肺萎的诊断10肺痈的辨证治疗 10.1初期 10.1.1肺痈初期的症状10.1.2证候分析10.1.3治法10.1.4治疗肺痈初期的方药 10.2成痈期 10.2.1肺痈成痈期的症状10.2.2证候分析10.2.3治法10.2.4治疗肺痈成痈期的方药 10.3溃脓期 10.3.1肺痈溃脓期的症状10.3.2证候分析10.3.3治法10.3.4治疗肺痈溃脓期的方药 10.4恢复期 10.4.1肺痈恢复期的症状10.4.2证候分析10.4.3治法10.4.4治疗肺痈恢复期的方药11肺萎的其他疗法 11.1验方 12预后13肺萎的预防14文献摘录15参考资料附:1治疗肺痈的穴位2治疗肺痈的方剂3治疗肺痈的中成药4肺痈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肺痈 1拼音 fèi yōng

2英文参考 abscess of lu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ung absces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肺痈(abscess of lung[1]、lung abscess[2])为病名[3],又名肺雍[3]。是指以骤起发热,咳嗽,胸痛,咯腥臭脓血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即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症证[4]。属于内痈之一[4]。《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解释说:“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也。”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4]。

肺痈的特征为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病因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以致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肉腐血败,成痈化脓[4]。

辨证为病位在肺,属于实热证候。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可分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如邪恋正虚,则转成慢性。[4]

治疗应以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为主。针对不同病期,分别采取相应治法。在束成脓前应予大剂清肺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脓者当解毒排脓,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脓毒清除后,再予补虚养肺。[4]

在痈脓甫溃时,蓄结之脓毒尚盛,邪气仍实,决不能忽视脓毒的清除,脓毒去则正自易复,若早予补敛,反致助邪,延长病程,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清主次,酌情兼顾。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阴气内伤,应以清养补肺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需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解毒排脓之品。若溃后脓痰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或腥臭脓血迁延日久,反复不尽,时轻时重,此为邪恋正虚,脓毒未净,虚实错杂,提示复燃或转为慢性,更须重视解毒排脓之法。[4]

一般而言,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溃脓阶段若发生大量咳血、咯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照“血证”治疗,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脓溃后流入胸腔,是为严重的恶候。此外如迁延转为慢性,有手术指征者,可请外科处理。[4]

4各家论述 肺痈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该篇有“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的记载。并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以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同时还指出成脓者治以排脓,未成脓者治以泻肺,分别制订了相应的方药。后世各家又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如《备急千金方》创用苇茎汤以清热排脓;《张氏医通·肺痈》认为应“乘初起时极力攻之”;《杂病源流犀烛》力主“清热涤痰”为原则;《医门法律》倡议“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著;《外科正宗》根据病机演变及证候表现,提出初起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当前在辨病施治方面,又进一步取得新的经验。[4]

5肺痈的病因病机 肺痈多由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化热蕴肺,肺受热灼,热壅血瘀,郁久腐败化脓所致[3]。

肺痈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主要从外因立论,认为本病的形成,是因“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诸病源候论·肺痈候》强调正虚是外邪乘袭致病的重要内因,提出“肺主气,候皮毛,劳伤血气,腠理则开,而受风寒,其气虚者,寒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为脓”的论说。后世又进一步认识到与内因有关,如《外科精要》认为“由食啖辛热炙煿,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张氏医通·肺痈》指出“或挟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4]

《医门法律》卷六:“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

5.1感受风热

多为风热上受,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因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郁而化热。《张氏医通·肺痈》曾说:“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肺脏受邪热薰灼,肺气失于清肃,血热壅聚所致。[4]

5.2痰热素盛

[4]

平素嗜酒太过,恣食辛辣煎炸炙赙厚味,蕴湿蒸痰化热,或原有其他宿疾,肺经及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薰蒸于肺而成。

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痈》即曾指出“此症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

5.3内因

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外邪容易乘袭,原有内伏之痰热郁蒸,是致病的重要内因[4]。

6肺痈的发病机理 肺痈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为邪盛的实热证候。因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其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即曾指出“肺痈属在有形之血”,《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欬喘门》也认为“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明确地突出“瘀热”的病理概念。[4]

其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初期,因风热之邪侵犯卫表,内郁于肺,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之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之候;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恢复期,为脓疡内溃外泄之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继则正气逐渐恢复,痈疡渐告愈合。如溃后脓毒不尽,邪恋正虚,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如《张氏医通·肺痈》即有“肺痈溃后,脓痰渐稀,气息渐减,忽然臭痰复盛,此余毒未净,内气复发……但虽屡发而势渐轻可,可许收功,若屡发而痰秽转甚,脉形转疾者终成不起也”的论述。[4]

7肺痈的症状 肺痈症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气急,甚则咳喘不得平卧,吐出腥臭脓性粘痰,或咳吐脓血等[3]。

8类证鉴别

8.1风温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4]

8.2肺痿

肺痿、肺痈两者同属肺部疾患,症状也有其相似之处,故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把这两种病证并列于一篇加以讨论,以资鉴别和了解其相互关系。具体言之,肺痿、肺痈虽然同为肺中有热,但肺痈为风热犯肺,热壅血瘀,肺叶生疮,病程短而发病急,形体多实,消瘦不甚,咳吐脓血腥臭,脉数实;肺痿为气阴亏损,虚热内灼,或肺气虚冷,以致肺叶痿弱不用,病程长而发病缓,形体多虚,肌肉消瘦,咳唾涎沫,脉数虚。两者一实一虚,显然有别。另一方面,若肺痈久延不愈,误治失治,痰热壅结上焦,薰灼肺阴,也可转成肺痿。如《外科正宗·肺痈论》云:“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候传为肺痿。”明确指出肺痈转为肺痿,标志着病情的由浅入深,由实转虚。[4]

9肺萎的诊断 对于肺痈病的诊断,古代有倡用验痰法者,如《医学入门·痈疽总论》曾说:“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即沉。”明·王绍隆《医灯续焰·肺痈脉证》记载“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4]

试验口味也可有助于诊断,《张氏医通·肺痈》说:“肺痈初起,疑似未真,以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味,便是真候。”《红炉点雪·肺痿肺痈》也有“口啖生豆不腥”的记载。[4]

此外,慢性病变还可见“爪甲紫而带弯”,指端呈鼓槌样[4]。

10肺痈的辨证治疗 肺痈主要是风热火毒,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故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法[4][3]。选用《备急千金要方》苇茎汤、清金饮、麦冬平肺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元参清肺饮等方[3]。

咳吐脓血者,用排脓散、《金匮要略方论》桔梗汤,酌加鱼腥草、野乔麦根等药[3]。

如日久伤及气阴,治宜养阴益气,清热化痰,可用桔梗杏仁煎、《严氏济生方》桔梗汤等[3]。本病与肺脓疡、肺坏疽等相似[3]。

肺痈发病多急,常突然出现恶寒或寒战,高热,午后热甚,咳嗽胸痛,咯吐粘浊痰,经过旬日左右,咳痰增多,咯痰如脓,有腥臭味,或脓血相兼,甚则咯血量多,随着脓血的大量排出,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有所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出汗,形体消瘦者,则为转入慢性。

辨证总属实热证候,为热毒瘀结在肺,成痈酿脓,故发病急,病程短,邪盛证实。临床一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个阶段,分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以作为分证的依据。

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消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具体处理可根据先后病机演变过程的各个病期,分别施治,有时还当有主次的配伍合用。初期治以清肺散邪;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应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者养阴益气,如久病邪恋正虚者,当扶正祛邪。

10.1初期

肺痈·初期(initial stage of lung abscess[2])是指风热袭表犯肺,以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苔薄黄,脉浮数而滑为主要表现的初期肺痈[5]。

10.1.1肺痈初期的症状 肺痈初期者,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粘沫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4]

10.1.2证候分析 风热初客,卫表不和,故见寒热表证,风热犯肺,肺气失于宣肃,而见咳嗽、胸痛、咯痰粘白。风热上受,则口干鼻燥。风热在表,故苔薄黄,脉浮滑数。[4]

10.1.3治法 清肺解表[4]。

10.1.4治疗肺痈初期的方药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薄荷、荆芥穗、桔梗、甘草、竹叶、鲜芦根

银翘散为辛凉解表之剂,功能疏散风热,轻宣肺气。药用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桔梗、甘草、牛蒡子宣肺气、化痰止咳。荆芥、豆豉、薄荷解表,适宜表证轻者。内热转甚者,加生石膏、炒黄芩以清肺。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贝母、前胡、桑皮、冬瓜子、枇杷叶。胸痛呼吸不利,加瓜蒌皮、广郁金。[4]

10.2成痈期

肺痈·成痈期(abscess formation stage of lung abscess[2])是指邪热蕴肺,血脉瘀阻,以壮热不退,咳嗽气急,咳吐黄稠浓痰,气味腥臭,胸胁疼痛,转侧不利,烦躁不安,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为主要表现的成痈期肺痈[5]。

10.2.1肺痈成痈期的症状 肺痈成痈期者,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苔黄腻,脉滑数[4]。

10.2.2证候分析 邪热从表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壮热、振寒、汗出、烦躁。热毒壅肺,肺气上逆,肺络不和,则咳嗽气急胸痛。痰浊瘀热郁蒸成痈,则咯吐黄浊痰,喉中有腥味。热入血分,耗津伤液,故口干咽燥而渴不多饮。痰热内盛,故苔黄腻,脉滑数。[4]

10.2.3治法 清肺化瘀消痈[4]。

10.2.4治疗肺痈成痈期的方药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鲜芦根、薏苡仁、冬瓜仁、桃仁

如金解毒散(《景岳全书》):桔梗、甘草、黄芩、黄连、黄柏、山栀

苇茎汤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如金解毒散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药用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化浊行瘀散结;甘草、芦根清肺解毒消痈;黄芩、黄连、山栀清火泻热。另可加入银花、红藤、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咯痰黄稠,酌配桑白皮、瓜蒌、射干等清化之品。如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咯痰脓浊量多,不得卧者,当泻肺泄浊,加葶苈子。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可合犀黄丸[367]以解毒化瘀。[4]

10.3溃脓期

肺痈·溃脓期(rupture stage of lung abscess[2])是指热壅血瘀,血败肉腐,以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要表现的溃脓期肺痈[5]。

10.3.1肺痈溃脓期的症状 肺痈溃脓期者,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数实[4]。

10.3.2证候分析 血败肉腐,痈脓内溃外泄,故陡然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热毒瘀结,肺损络伤则咯血,脓毒蕴肺,肺气不利,则胸中烦满而痛,气喘,热毒内蒸,故身热,面赤,烦渴,苔黄腻,质红或降,脉滑数或数实。[4]

10.3.3治法 排脓解毒[4]。

10.3.4治疗肺痈溃脓期的方药 加味桔梗汤(《医学心悟》):桔梗、甘草、贝母、橘红、银花、苡仁、葶苈子、白及

加味桔梗汤功能清肺化痰,排脓去壅。桔梗为排脓之主药,用量宜大;苡仁、页母、橘红化痰散结排脓;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白芨凉血止血。另可加鱼腥草、野养麦根、败酱草、黄芩清热解毒排脓。咯血酌配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三七等加强凉血止血。烦渴可配天花粉,知母。津伤明显,口干舌红,可加沙参、麦冬。气虚不能托脓,加生黄芪补气托毒。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可予桔梗白散[273]峻驱其脓,每服0.6克,药后其脓可吐下而出,如下不止,饮冷水一杯。因本方药性猛烈,峻下逐脓的作用甚强,一般不宜轻易使用,体弱者禁用。[4]

10.4恢复期

肺痈·恢复期(recovery stage of lung abscess[2])是指正虚邪恋,阴伤气耗,以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或有胸胁隐痛,短气,自汗,盗汗,心烦,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细数为主要表现的恢复期肺痈[5]。

10.4.1肺痈恢复期的症状 肺痈恢复期者,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4]

10.4.2证候分析 脓溃之后,邪毒已去,故热降咳轻,脓痰日少,痰转清稀,神振纳佳,但因肺损络伤,溃处未敛,故胸胁隐痛,难以久卧。肺气亏虚则气短,自汗。肺阴耗伤,虚热内灼则盗汗,低烧,潮热,心烦,口干。正虚未复,故面色不华,形瘦神疲。气阴两伤故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或细数无力。若邪恋正虚,脓毒不尽,则转为慢性病变。[4]

10.4.3治法 养阴补肺[4]。

10.4.4治疗肺痈恢复期的方药 沙参清肺汤(验方):北沙参、生黄芪、太子参、合欢皮、白及、生甘草、桔梗、苡仁、冬瓜子

桔梗杏仁煎(《景岳全书》):桔梗、杏仁、甘草、银花、贝母、枳壳、红藤、连翘、夏枯草、百合、麦冬、阿胶

沙参清肺汤功能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恢复期调治之良方;桔梗杏仁煎养肺滋阴,兼清脓毒。药用沙参、麦冬、百合滋阴润肺;太子参、黄芪益气生肌;象贝母、冬瓜子清肺化痰;阿胶、白芨养阴止血;桔梗、甘草清热解毒排脓。如有低热,可酌配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如食纳不振、便溏,当培土生金,酌配白术、山药、茯苓;咳吐脓血不净,可酌配白蔹。若邪恋正虚,咯痰腥臭脓浊,反复迁延日久不净,当扶正祛邪,配合排脓解毒法,酌加鱼腥草、野荞麦根、败酱草。[4]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1肺萎的其他疗法

11.1验方

治疗肺萎的简验方亦甚多,兹选数则,以备参考应用:

陈芥菜卤每服半茶杯,一日2~3次,炫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4]

鲜薏苡根适量,捣汁,炖热服,日三次,或加红枣煨服,能下臭痰浊脓[4]。

鲜构树根皮(桑科植物构树)洗净,切碎,用量一斤,加水四斤,煎至二斤,一日三次分服,连服1~2周。愈后忌辛辣及臭卤百日[4]。

荷叶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4]。

野养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半斤,加清水或黄酒1250毫升,罐口用竹箬密封,隔水文火蒸者三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毫升(25%),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40毫升,一日三次,儿童酌减。一般病例用水剂,如发热,臭痰排不出或排不尽,经久不愈,采用酒剂,亦可用野荞麦根茎60克煎服,日一剂,但效果较差。[4]

12预后 凡患本病如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成痈期能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疗程较短。老人、儿童和饮酒成癖者患之,因正气虚弱,或肺有郁热,须防其病情迁延生变。[4]

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①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释而渐少,臭味亦减,饮食知味,胸肋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缓滑。②逆证溃后音嗄无力,脓血如败卤,滃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如《张氏医通·肺痈》即曾指出:“若喘鸣不休,唇反,咳吐脓血,色如败卤,滃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坐不得卧,饮食难进,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面艳颧红,声哑鼻煽者不治。”“肺痈初起,脉不宜数大,溃后最忌短濇,脉缓滑面白者生,脉弦急面赤者死。”[4]

13肺萎的预防 在预防方面,凡属肺虚或原有其它慢性疾患,肺卫不固,易感外邪者,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节,以防受邪致病;并禁烟酒及辛辣炙煿食物,以免燥热伤肺。一旦发病,则当及早治疗,力求在成脓前得到消散,或减轻病情。[4]

对于肺痈患者的护理,应做到安静卧床休息,每天观察记录体温、脉象的变化,咳嗽情况,咯痰的色、质、量、味,注意室温的调节,做好防寒保暖,以防复感。在溃脓期可根据肺部病位,予以 *** 引流,如见大量咯血,应警惕血块阻塞气道,按“咳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4]

饮食宜食清淡蔬菜,不宜过咸,忌油腻厚味。发热者,可予半流质,多吃水果,如橘子、梨、枇杷、萝卜等,均有润肺生津化痰的作用,每天可用薏米煨粥食之,并取鲜芦根煎汤代茶。禁食一切辛辣 *** 物品,如大椒、葱、韭菜,忌海羶发物,如鲞鱼、黄鱼、虾子、螃蟹等。吸烟饮酒者,一律均须戒除。[4]

14文献摘录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张氏医通·肺痈》:“肺痈危证。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庶可救疗……慎不可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伤其肺气……若溃后大热不止,时时恶寒,胸中隐痛,而喘汗面赤,坐卧不安,饮食无味,脓痰腥秽不已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唇反,咯吐脓血,色如败卤,瀚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坐不得卧,饮食难进,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面艳颧红,声哑鼻煽者不治。”

《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凡治肺痈病,以清肺热,救肺气,俾其肺叶不致焦腐,其生乃全。故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涤其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秽浊脓血日渐下移为妙。”

《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肺痈,肺热极而成病也,其症痰中腥臭,或带脓也,皆缘土虚金弱,不能生水,阴火烁金之败症,故补脾亦是要著,而其治之法,如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吐脓痰,急平之,或咳吐脓痰,胸膈胀满,喘气,发热,急清之,或病重不能卧,急安之,或已吐脓血,必以去脓补气为要。无论已成未成,总当清热涤痰,使无留壅,自然易愈,凡患肺痈,手掌皮粗,气急脉数,颧红鼻煽,不能饮食者,皆不治。”

《类证治裁·肺痈》:“肺痈毒结有形之血,血结者排其毒。”“肺痈由热蒸肺窍,致咳吐臭痰,胸胁刺痛,呼吸不利,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

《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欬喘门》:“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初用疏瘀散邪泻热,可冀其不成脓也,继用通络托脓,是不得散而托之,使速溃也,再用排脓泄热解毒,是既溃而用清泄,使毒热速化而外出也,终用清养补肺,是清化余热,而使其生肌收口也。”

15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内科:肺痈的辨证论治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一、辨证要点

根据其临床表现,辨证总属实热之证。初起及成痈阶段,为热毒瘀结在肺,邪盛证实。溃脓期,大量腥臭脓痰排出后,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表现虚实夹杂之候。恢复期,则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具体处理可根据病程,分阶段施治。初期风热侵犯肺卫,宜清肺散邪;成痈期热壅血瘀,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宜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宜养阴益气;若久病邪恋正虚者,则应扶正祛邪。

三、证治分类

1.初期

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本方疏散风热,轻宣肺气,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痰黏。

常用药: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解毒;桔梗、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利肺化痰。

表证重者加薄荷、豆豉疏表清热;热势较甚者,加鱼腥草、黄芩清肺泄热;咳甚痰多者,加杏仁、桑皮、冬瓜子、枇杷叶肃肺化痰;胸痛加郁金、桃仁活血通络。

2.成痈期

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前方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后方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

常用药: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化浊行瘀散结;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清肺解毒消痈。

肺热壅盛,壮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苔黄腻,配石膏、知母、黄连、山栀清火泄热;热壅络瘀,胸痛,加乳香、没药、郁金、赤芍以通瘀和络;痰热郁肺,咳痰黄稠,配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以清化痰热;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咳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泄浊;热毒瘀结,咯脓浊痰,有腥臭味,可合用犀黄丸,以解毒化瘀。

3.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证机概要: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本方清肺化痰,排脓泄壅,用于咳嗽气急,胸部闷痛,痰吐脓浊腥臭者。

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子排脓散结化浊;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银花、黄芩、芦根以清肺热。

络伤血溢,咯血,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另服三七、白及粉以凉血止血;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加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气虚不能托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爽,加生黄芪益气托毒排脓。

若形证俱实,咳吐腥臭脓痰,胸部满胀,喘不能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可予桔梗白散峻驱其脓。因本方药性猛烈,峻下逐脓的作用甚强,一般不宜轻用,体弱者禁用。如下不止,饮冷开水一杯。

4.恢复期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证机概要: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

治法:清养补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前者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肺痈恢复期调治之良方。后者益气养阴,排脓解毒,用于正虚邪恋者较宜。

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滋阴润肺;党参、太子参、黄芪益气生肌;当归养血和营;贝母、冬瓜仁清肺化痰。

阴虚发热,低烧不退,加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以清虚热;脾虚,食纳不佳,便溏,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培土生金;肺络损伤,咳吐血痰,加白及、白蔹、合欢皮、阿胶以敛补疮口;若邪恋正虚,咯吐腥臭脓浊痰,当扶正祛邪,治以益气养阴,排脓解毒,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