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男 11个月
[主证]身热1月,夜重昼轻,时作泄泻,日2~3行,多者10余行,所下黄稀而粘兼杂绿色,味显酸臭,小短黄,病后胃纳不佳,自汗盗汗常作,时有呃逆,吐出奶瓣,面色薄黄,精神萎顿,烦躁不安,唇淡腹胀,舌苔黄褐而腻,中有芒刺,指纹色紫在风关上,静时按脉沉细滑数,重取无力。
[辨证]此证身热月余不退,夜重昼轻,吐逆、泄泻、腹胀,苔黄而腻是属湿热蕴于脾胃,升降失常。因其所吐奶瓣,所下酸臭,其有滞可知;以其烦急躁动,自汗盗汗,脉细无力而数,阴分亦有所伤。此系温热蕴土,脾胃为病,邪实正虚之候。
[治则]先以清化湿热,调理脾胃为主,继则再议育阴。
[方药]粉葛根6克 川黄连1.5克 条黄芩2.4克 姜半夏3克 姜厚朴3克 生薏米12克 白通草3克 淡竹叶6克
按:本方为《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合《温病条辨》三仁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葛根升发胃气而生阴液,黄连、黄芩苦寒泻热燥湿,辅以姜半夏降逆止呕。用姜厚朴使中焦滞气下行,薏米、通草、竹叶化湿清热。故此方有清化湿热,调理脾胃,兼有育阴之功能。
药后2日,早晨热退,自盗汗减,大便日行4次,溲量增多,腹胀亦瘥,此湿热尚未尽除,仍按上方去姜半夏、白通草、加半夏曲3克,广砂仁0.3克。
药后仍有身热,面色薄黄,大便一行,下黄粘滞奶瓣,此湿热未解,阴分又感不足,脾运尚未全复,内有积滞,治宜清化湿热为主,佐以育阴导滞之品。
方二:川黄连1.2克 条黄芩1.5克 生阿胶(烊化)2.4克 大杭芍3克 广砂仁0.6克 生薏米9克 白通草4.5克 炒谷麦芽各3克 一捻金(冲化)0.6克
服药2日复诊,身热已退,大便一行黄稠,稍烦则汗,舌淡红,苔黑略黄,指纹显红,在风关上,脉沉细弱。此邪热已退,虚热未除,正气尚弱之故,拟清虚热,扶正气,醒脾胃,进饮食之品。
方三:生栀子0.9克 生麦芽6克 淡豆豉2.4克 广砂仁0.6克 陈皮丝0.9克 怀山药9克
药服2日再诊,身热未作,纳食较佳,烦减寐安,昨便一次黄稠,酸臭已无,指纹降至风关,唯静时脉尚弱。此脾胃已调,湿热亦退,见其吮乳香甜可征,唯病后体衰,证情复杂,虽经调治已获良效,但正气有待缓补,属服上方扶其正气,清其虚热以杜后患,又服数剂,8日后,诸证均退,正气已复,小儿面带笑容,病愈出院。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肠炎。以呕吐、腹泻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为特征。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起病急,传染性强,是影响小儿身体健康的多发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秋季腹泻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在古今文献中尚乏专论。笔者总结出秋季腹泻的3个特点:1流行多在立冬至小雪之间;2发病多是6~18个月的小儿;3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吐泻并作,伤阴明显。提出「小儿秋季腹泻因燥起」的学术观点,运用运气学说对其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创拟了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秋季腹泻的有效方药。
病发秋冬,燥邪当令
秋季腹泻的发病虽在秋分即已开始,而流行多集中在立冬至小雪之间。根据运气学说,一年主气之中「阳明燥金为五之气,主秋分至小雪」(《中国医学诊法大全》第40页)。吴瑭在《温病条辨·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中说:「盖天之行令,每微于令之中,而盛于令之末。」立冬至小雪正为阳明燥金较盛之时,秋季腹泻集中在此时发病,首当责之于燥邪为患。
燥金克木,专病小儿
秋季腹泻的患儿月龄大多在6~18个月之间。吴瑭谓:「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温病条辨·解儿难·儿科用药论》)。陆子贤在《六因条辨·秋燥辨论》中说:「盖犯是症(指秋燥)者,必由禀赋阴亏,亢阳偏盛,或形瘦身长,或色苍少泽,禀乎木火之质者,比比皆然。」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恰为燥邪易感之体,故多罹患本病。这也与「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褚福棠实用儿科学》)相一致。
燥极而泽,病发泄泻
《素问·至真要大论》曾3次提及燥邪致泻,「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腹中鸣,注泻鹜溏……」;「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阳明之复……腹胀而泄……」。是该篇阐述六淫致泻中提及次数最多的一淫。
燥邪何以致泻?《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脾喜燥乃平和之燥,若燥气太过,则脾为焦土,又安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燥气伤胃后,脾又不能为其输布津液,胃又安能受纳?这样一来,脾胃俱伤,脾失健运,胃不受纳,升降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泄泻乃作。脾为太阴,为湿土,喜燥恶湿;而胃为阳明,为燥土,喜润恶燥,故湿邪致泻,其病在脾;燥邪致泻,其病在胃,所以秋季腹泻为燥邪伤胃,胃失和降,故病初多呕吐。《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张介宾注:「阳明之本燥,故燥气在上,与太阴为表里,故见太阴,是以燥金而兼湿土之化也」(《素问注释汇粹》)。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燥极而泽」之论,意即燥至极点反见湿象。与「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同理,也可以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重燥则湿」,故燥邪伤及胃肠即可引起泄泻,这就是秋季腹泻的病机特点。
燥邪为病,表里俱伤
秋季腹泻发病初期伴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继之吐泻并作。秋季腹泻患儿常以流涕、喷嚏、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起病,这正是燥邪伤肺的临床表现,与雷少逸在《时病论·秋燥》中的论述:「燥气袭表,病在乎肺,入里则在肠胃」相一致。燥邪入里,伤及胃肠,随之呕吐腹泻。大多数患儿可见病情发展迅速,呕吐频繁,上吐下泻,似霍乱之作,大便臭秽,肛周红赤,烦躁不安,口渴引饮,舌红苔黄,指纹紫滞等热扰三焦之证。重症病例可见皮肤、口唇干燥,目窠凹陷,涕哭少泪,尿少等阴液暴伤之证,这正与燥为阳邪易伤阴液相符。所以吴瑭在《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中称「金为杀厉之气」,并引欧阳氏曰:「商者伤也,主义主收,主刑主杀。其伤人也,最速而暴。」
以上可以看出秋季腹泻患儿以发热、呕吐、腹泻为主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秋季腹泻病发于秋末冬初深凉已寒之时,不但没有寒象反而呈现一派热证,是何原因?《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吴瑭在《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中说:「盖燥属金而克木,木之子少阳相火也,火气来复,故现燥热干燥之证。……前人谓燥气化火,经谓燥金之下,火气承之,皆谓是也。」燥邪致泻的证候特点就在于此。
升清降浊,清燥止泻
秋季腹泻为燥邪侵袭所致,因患儿体质不同、地域有别及不同年份的气候差异,秋季腹泻也有温燥、凉燥之分。
温燥泄泻
初见喷嚏、流涕、咳嗽、发热等燥邪袭表伤肺之症;约1~2天,随之发热加重,食入即吐,约半天~1天,或相伴而至泄泻大作,吐物酸腐,泻下臭秽如蛋花样水便,小便黄赤而少。患儿身热烦躁,上吐下泻,口渴引饮,痛苦异常。舌红苔黄,指纹紫滞。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治宜升清降浊,清燥止泻。方药:清燥止泻汤1号:炒僵蚕3~6克,蝉蜕1~3 克,片姜黄1~3克,苏叶1~3克,大黄1~2克,黄连1~3克,乌梅3~6克,甘草3~6克。日1剂,水煎,频服。
清燥止泻汤1号由升降散(《伤寒瘟疫条辨》)合苏叶黄连汤(《湿热病篇》),加乌梅、甘草而成。升降散系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先生之名方,在其论述小儿温病时明确指出:「但知不思乳食,心胸臌胀,疑其内伤乳食,不知其为温病热邪在胃也。但知呕吐恶心,口干下利,以小儿吐利为常事,不知其为协热下利也……凡杂气流行,大人小儿所受之邪则一,且治法药饵相仿,加味太极丸主之,升降散亦妙」(《伤寒瘟疫条辨》)。故取升降散升清降浊,合苏叶黄连汤清热和胃止呕,加乌梅、甘草酸甘化阴。方中苏叶伍蝉蜕、僵蚕,宣肺化痰止咳以清上焦之热;苏叶伍黄连,清热和胃止呕以安中焦;黄连配乌梅、甘草,清热止泻敛阴以固下焦;大黄配甘草为大黄甘草汤清热和胃止呕,诸药配伍,共奏升清降浊,清燥止泻之效。咳止、呕停者,去苏叶;阴伤明显、舌红少苔无津者,去苏叶、黄连,加葛根、白芍;泻下无臭秽,舌苔不黄者,去姜黄、大黄,加白术、扁豆、山药等以健脾止泻。
典型病案:张某,男,1岁3个月,2009年11月16日初诊。主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2天。患儿昨天发热、咳嗽,社区诊为感冒,给予小儿感冒颗粒。当晚即呕吐、腹泻,社区又给头孢克肟颗粒及止吐药,病情反重。视患儿烦躁不安,发热,体温38.1℃,时而呕吐,腹泻蛋花样水便,10小时内已泻8次,臭秽难闻,舌红苔薄微黄,脉滑数,指纹紫。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湿热体质。诊断:秋季腹泻。辨证:燥邪侵袭,升降失常。治法:升清降浊,清燥止泻。方投清燥止泻汤1号:苏叶2克,蝉蜕3克,炒僵蚕5克,姜黄2克,大黄1克,黄连2克,乌梅3克,甘草3克。1剂,水煎,频频与之。
二诊(2009年11月17日):呕吐已止,发热退,腹泻次数减少,舌质红苔白。上方去苏叶、大黄,加陈皮3克,2剂,日1剂。泻止纳增而愈。
按:本例患儿之母系一位大学教师,看过处方后返问:「孩子腹泻怎么还用大黄?」答曰:「大黄不仅泻下,还能止泻,孩子患的是秋季腹泻,是燥热泻,非大黄清热不止。」次日复诊,果应余言,频频致谢。患儿呕止、热退、泻减,方去苏叶、大黄,加陈皮和胃,2剂告愈。
凉燥泄泻
初起鼻流清涕,喷嚏,轻咳,不发热,继之纳呆呕吐,泄泻日3~5次,多为蛋花样便,气不甚臭,小便清,口不渴,精神可,舌淡苔白有津,指纹淡红。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治宜升清降浊,温胃止泻。方药:清燥止泻汤2号:苏叶1~3克,姜半夏1~3克,干姜1~3克,炒僵蚕1~3克,蝉蜕1~3克,茯苓3~6克,煨乌梅1~3克,炙甘草1~3克。日1剂,水煎,频服。方中苏叶、半夏、干姜,宣肺止咳,温胃止呕;蝉蜕、炒僵蚕配姜半夏升清降浊;茯苓健脾止泻;煨乌梅、甘草酸甘化阴,涩肠止泻。表解者去苏叶,呕止者去半夏,脾虚明显者加白术,泄泻逾五日者加公丁香。
典型病案:
宋某,男,1岁,2009年11月8日初诊。主诉:流涕、咳嗽、呕吐、腹泻3天。经社区用药咳停而吐泻不止。患儿呕吐日2~3次,大便日5~7次,多为水样便,无脓血,舌淡苔白滑,指纹红。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气虚体质。诊断:秋季腹泻。辨证:燥邪侵袭,升降失常。治法:升清降浊,温胃止泻。方投清燥止泻汤2号:苏叶2克,姜半夏3克,干姜2克,蝉蜕3克,炒僵蚕3克,茯苓6克,煨乌梅3克,炙甘草3克。1剂,水煎,频服。
二诊(2009年11月9日):患儿呕吐止,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上方去苏叶、半夏,加白术3克,砂仁1克。再进2剂而愈。
按:该患儿治愈后学生问曰:「老师,清燥止泻汤2号不用姜黄、大黄如何降浊?」答曰:「浊有寒热之分,1号治温燥,2号治凉燥,所以不用大黄、姜黄而用半夏辛开而降,配干姜与僵蚕、蝉蜕共奏升清降浊而止泻之功。且秋季腹泻病程短转归快,方药当随病机而变化,以防实实虚虚之弊。」
秋季是婴幼儿腹泻的好发季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小儿发病与否与其脾胃功能有密切相关。在居家饮食方面,中医师建议,吃苹果止泻,或是用山药、莲子等药膳煮粥,能帮助宝宝肠胃消化吸收,达到「健脾化湿」目标,平日也可多 *** 肚脐「神关穴」,缓解腹泻疼痛梦魇。
中医认为,苹果性味甘凉,具有生津、润肺,以及止泻效果。
中医师陈玫妃指出,腹泻就是俗称的「拉肚子」,中医称腹泻为「泄泻」,症状较缓而轻微者为「泄」,症状较急而严重者为「泻」。中医临床上,感受外邪、饮食失调,往往会造成脾虚湿盛,而引发泄泻。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加,粪便不成形,甚至稀松如水液状。
腹泻一般分为急性与慢性2大类:
腹泻有2种 中医有一套
急性腹泻: 多为外感风寒或湿热引起,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腹痛肠鸣,下痢清稀,腹泻急迫,泻而不爽等。临床上,常用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来治疗。
慢性腹泻: 当腹泻延续超过2周,甚至经年累月不愈,即为慢性腹泻。临床上,常用六君子汤、七味白术散加减来治疗。除了药物以外,也可以使用针灸治疗,针刺法的主穴为足三里穴及天枢穴,呕吐加内关穴,腹胀加公孙穴,发热加曲池穴。
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几天有湿热,该喝些凉茶调节调节。看中医时,也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参考资料:/question/122015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2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头翁汤、香连丸加减治疗湿热痢疾
下一篇: 过敏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