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止痉散治疗癫痫发作,制止抽搐医案

道医 2023-06-26 12:03:37

 处方来源:(验方)全蝎、蜈蚣各等分。主治:治疗四肢抽搐、惊厥,急慢性惊风,顽固性头痛,关节痛等症。用以治疗癫痫发作,制止抽搐疗效确实。

制法:

(1)蜈蚣去头脚,与全蝎烘干(注意!不宜在烈火上炊,以免焦化减效),研为细末,过细铜丝筛;

(2)散剂易吸湿,装胶囊可以久服。如做蜜丸时,取与药粉等重的蜂蜜,盛在砂锅或铝锅内在煤火炉上炼制,用竹筷不断搅拌,待其失去水分,滴水成珠为度,

(3)将锅离火,稍俟片刻加入药粉,搓揉成团;

(4)按每次需服药量,折算一粒丸药的含量,以此为标准,手蘸麻油将药团搓成条,用竹刀或不锈钢刀切成丸药剂;

(5)双手合拢搓圆成等大的丸药,再放在圆磁盘内稍润麻油滚动流光,稍凉水气,收纳磁罐或玻璃罐中贮存服用。

服法:成人每次服散剂二分半至五分,或蜜丸五分至一钱(儿童折合减量)。发作时,每日服药3-4次;发作控制后,每日服药1-2次;长期维持,每晚服药一次即可。

反应:本剂治疗效果良好,癫痫发作时,服药后15-30分钟左右,抽搐得以控制,病情逐渐好转,长期服药,每晚一次,控制症状良好,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加味:根据辨证加药,如痰重——咳吐痰诞者,加胆南星、制半夏;如风动——头昏头痛者加川芎、明天麻等。单服止痉散(丸),制止抽搐力量专雄,药剂体积小,便于长期服用。

 治验:

例1 李XX 女  14岁,学生,本院子女。

患者3岁(1965年春)癫痫发作(原因不明),发作前有遗尿,腿软等先驱症状。发作时,面部及四肢肌肉阵发性抽搐,面色苍白,两目上视,牙关紧闭,意识丧失等“惊厥”表现。每次发作。都要送急诊室或住院抢救,最后诊断:“原发性癫痫”。之后发无定时,有时1-2月发一次,有时1月发2-3次,每次发作都用鲁米那、水化氯醛等药制止发作,经常服用笨妥英钠,剂量虽增至每日300毫克,还不能控制发作,逐于同年改服止痉散治疗。发作时,针刺十宣、人中穴位苏醒,内服止痉散三分制止抽搐,多次观察所见:服药后10一20分钟,抽搐即可停止,病人逐渐好转。从此坚持服此药(有时缺药,暂以笨妥英钠代替),每次三分,每日二次,发作次数渐减,终于完全控制了发作,后改为每晚服三分,维持巩固,至今十余年未发,但九岁以后每年作脑电图对照,结果:除75年未见异常外,其余8年(包括今年)脑电图均示:节律失调,有痫样放电。说明止痉散(丸)能够制止癫痫临床发作。至于根治癫痫,去除病灶,则是中西医尚待解决的问题。

例2 贺X 男 9岁 学生,本校子弟。

1970年(七岁)从足踏车上坠下,右侧头部着地,一年后癫痫发作。西医诊断为“外伤性癫痫”,服笨妥英钠不效,在上海某中医院服中药5付,三个月未发,停药后发作更加频繁,逐于1 978年邀我诊治,拟止痉散加川芎、明天麻、制半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一钱重),每次一丸,每日二次。治疗量服一月,如上发作基本控制。只因减量太快,头痛再次出现,加量后很快控制,服维持量,现已八个月未发。

例3 沈XX 女 29岁 江苏籍

脑、脊髓结核及局灶性癫痫多年,1971年在本院住院诊治,癫痫频发,笨妥英钠每次200毫克,每日2-3次,仍不能控制。中医会诊用止痉散治疗,每次服粉剂五分,每日3次。治疗组观察:每次服药后,抽搐在半小时左右得以控制,断续服药三月以上,未见毒性反应。

——本文摘自《重庆市老中医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 第2集》

相关文章:

黄连阿胶汤化裁治疗癫痫失神小发作09月22日奔豚汤加减治疗癫痫医案09月19日大承气汤加味治疗癫痫09月14日癫痫病的患病原因与症状,癫痫的中医中药治疗医案09月11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癫痫医案06月29日治疗脾虚肝郁,风痰壅盛之癫痫的中医验方06月29日河车丸加减治疗癫痫06月29日泄肝安神汤加减治疗癫痫02月25日半夏的炮制方法,半夏治疗癫痫有显效

?僵蛹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出处】出自《中草药通讯》。
【拼音名】Jiānɡ Yǒnɡ
【英文名】Larva of a Silkworm with Batrytis
Stiff Silkworm
【来源】
药材基源: 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的蚕蛾经白僵菌发酵的制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auveria bassians (Bals.) Vaillant.
【原形态】家蚕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cm。翅展3.9-4.3cm。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资源分布:分布很广。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块状。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质轻脆,易碎。有霉菌味及特异的腹气。
【化学成份】
1.僵蚕含蛋白质67.44%,脂肪4.38%;此蛋白质有 *** 肾上腺皮质作用。
2.僵蚕外表白色粉霜中含有草酸铵。
3.从白僵菌中分得白僵菌黄色素(bassianins)及高分子昆虫毒素、环酯酞类白僵菌素(beauvericin)、甾醇类成份等。
4.此外,茧体含有羟基促蜕皮甾醇(ecdysterone)及色素3-羟基犬尿素(3-hydroxykynurenine)。
【药理作用】
1.抗惊厥:对小白鼠由硝酸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效果明显,与白僵蚕一致。在降低死亡率方面亦与白僵蚕一致。两个结果中僵蛹都略优于白僵蚕。
2.抑菌作用:对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
3.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作用:用50%僵蛹水煎液每日每只小白鼠经口灌胃0.2ml,效果明显,抑制率71.4%,p值小于0.05;用30%僵蛹液每日每只皮下注射0.18ml,P值小于0.05。效果明显。僵蚕水煎剂22.5g/kg时,能对抗士的宁诱发的小鼠强直惊厥; 10-20g/kg时,对电休克、戊四氮和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无明显作用,也不影响小鼠自主及被动活动。除去成分草酸铵后,僵蚕的抗惊作用消失,表明草酸铵为其抗惊的有效成分。
【毒性】给小白鼠按每2mg/g体重服僵蛹22天,未出现死亡和病理现象,解剖肝、脾。肾与对照组无差异。
【性味】味咸;辛;性平
【归经】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镇惊;化痰止咳;消肿散结。主治高热惊风;痉挛抽搐;癫痫;急性喉炎;肋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荨麻疹;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6g;或制成片剂用。
【临床应用】
1.治疗癫痫:用僵蛹片治疗各种类型癫痈100例,剂量同上,以15天为一疗程,服药半年后如无癫痫发作,可逐渐减量,以1/3剂量作维持贵,连服1-2年以上。经2个月至2年观察,结果显效(发作停止或发作次数减少和发作程度减轻)26例,进步(发作次数减少或发作程度减轻)51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7%。初步观察:本品对原发性癫痫,大发作类型,年龄在30岁以内,病程在4年以内者疗效较好。一般服药4个疗程可收到一定疗效,但疗程长短与疗效不成正比。
2.治疗流行性腮腺炎:观察51例,7天为一个疗程,有效43例。一般服药后1-2天退热,2-3天消肿。
3.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观察37例,体温下降多在用药后1-2天,最长4天。其中8例咽峡炎较重者,服药2天咽喉肿痛消失。
4.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治94例,眼药后咳嗽减轻及痰液变稀者70例,但远期疗效较差。
5.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对痰多的患者可使痰液变稀,有利于引流吸出。用僵蛹粉与全蝎、娱蚣配成止痉散内服,对降温、止痉有一定作用。
6.治疗遗尿症:观察26例,服药20-30天后,有效18例,夜尿次数明显减少或消失,但部分患看停药后易复发。
7.治疗荨麻疹:观察32例,眼药7天后,7例未见复发,11例明显减轻,14例效果不明显。
8.降低血清胆甾醇:试用于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脂肪肝等血情胆甾醇升高患者共25例,14例服药20-30天后,胆甾醇有不同程度下降,并且B-脂蛋白比浊及a、B脂蛋白电泳下降。此外,对肾炎血尿、颈淋巴结炎和脑炎后遗症、脑发育不全等疾患,亦有一定疗效。
【摘录】《中华本草》

小儿惊风详细资料大全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它的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基本介绍西医学名 :小儿惊厥 中医学名 :小儿惊风 其他名称 :抽风 主要症状 :抽搐,昏迷 多发群体 :1-5岁小儿 传染性 :无传染性 病因病机,临床诊断,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其他疗法,中成药剂,外治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西医处理,小儿惊风的急救,预防护理,预防,护理,慢惊风,病因病机,临床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护理,文献摘要,现代研究,病因病机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 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 *** ,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在西医 小儿惊厥的病因分类和特点 1 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如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期或极期。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脑脊液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2)颅外感染:非颅内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发作。 1)热性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惊厥。 2)感染中毒性脑病:大多并发于败血症、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百日咳等严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和细菌毒素导致急性脑水肿有关。 2 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 1)颅脑损伤与出血:如产伤、颅脑外伤和脑血管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伴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颅脑CT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2)先天发育畸形:如颅脑发育异常、脑积水、神经皮肤综合征等 3)颅内占位性病变:如幕上、大脑半球的肿瘤、囊肿或血肿等。 (2)颅外(全身性)疾病 1)缺氧缺血性疾病:如分娩或生后窒息、溺水、心肺严重疾病等。 2)代谢性疾病:包括:①水电解质紊乱②肝、肾衰竭和Reye综合征③遗传代谢性疾病④中毒临床诊断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表热、里热: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辨痰热、痰火、痰浊: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蒙心包,阻蔽心神。 大椎穴主治小儿惊风3.辨外风、内风: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见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惊、风四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4.辨外感惊风,区别时令、季节与原发疾病:六淫致病,春季以春温伏气为主,兼夹火热,症见高热、抽风、昏迷,伴吐衄、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其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若痰、热、惊、风四证俱全,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治疗原则

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因此,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 印堂穴主治小儿惊风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正邪相争则发热身痛;风邪上扰清空则头痛;风邪犯肺则咳嗽流涕;风热之邪扰于心包则烦躁不宁;热盛扰动肝风则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 风热在表则舌红苔白,脉浮数;犯于心肝则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 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清化痰热;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惊厥发作。 2.气营两燔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 分析:感受疫疠之邪,邪毒传变迅速,故起病急骤;邪在气分,则高热烦渴欲饮;热迫心营,则神昏惊厥。舌绛苔糙,脉数有力为气营两燔之象。 治法: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宝丹、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加半夏、玉枢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 分析: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迷;邪陷肝经,肝风内动则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舌质红绛,脉弦滑为邪热内陷心肝之象。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干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4.湿热疫毒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饮食不洁,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则见壮热烦躁,呕吐腹痛,大便脓血;邪毒迫人营血,直犯心肝,则神明无主,肝风内动,可见谵妄神昏,反复惊厥。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疫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加生大黄、厚朴清肠导滞,泻热化湿;窍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频繁抽风加紫雪丹平肝熄风;呕吐加玉枢丹辟秽解毒止吐。 5.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 分析:小儿神怯胆虚,易受惊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引动肝风,则神昏抽搐,四肢欠温,脉乱不齐。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抽搐频作加止痉散熄风止痉;气虚血少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酸枣仁益气养血安神。其他疗法

中成药剂

1.小儿牛黄散1岁以下每服0.3-0.5g,2-3岁每服0.9g,1日2次。乳汁或糖水送服。用于风热惊风。 2.小儿回春丹1岁以内每服1-2粒,1-3岁每服3-5粒。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于风热惊风。 小儿惊风散3.紫雪散(丹)每服1.5—3g,1日1、3次。用于急惊风抽搐较甚者。 4.安宫牛黄丸每服1/2-1丸,1日1—2次。用于急惊风高热抽搐者。

外治疗法

1.鲜地龙捣烂为泥,加适量蜂蜜摊于纱布上,盖贴囟门以解痉定惊。用于婴儿急惊风诸证。 2.牙关紧闭用生乌梅一个擦牙。

针灸疗法

1.体针惊厥取穴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高热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穴丰隆,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均采用中强 *** 手法。 2.耳针取穴神门、皮质下。强 *** 。

推拿疗法

高热,推三关、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捻耳垂,掐委中;抽痉,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惊风欲作时,拿大敦穴、拿鞋带穴;惊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后仰,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穴。

西医处理

1.退热物理降温可用头枕冰袋,温湿毛巾擦身,40%-50%酒精擦浴。药物降温可用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 2.止惊首选安定,0.3-0.5mg/LS,最大量不超过1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亦可用苯巴比妥8-lOmg/kS肌肉注射或5%水合氯醛50rog/kS保留 *** 。 3.降低颅内压抽搐时间持续15分钟以上或反复惊厥患儿,可发生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1—26/ks,于20-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6-8小时重复1次。小儿惊风的急救无论什么原因引起,未到医院前,都应尽快地控制惊厥,因为惊厥会引起脑组织损伤。 1.使病儿在平板床上侧卧,以免气道阻塞,防止任何 *** 。如有窒息,立即口对口鼻呼吸。 2.可用手巾包住筷子或勺柄垫在上下牙齿间以防咬伤舌。可用针刺或手导引人中、内关等穴。 3.发热时用冰块或冷水毛巾敷头和前额。 4.抽风时切忌喂食物,以免呛入呼吸道。 5.缺氧时立即吸氧。控制惊厥首选安定。静脉慢注0.1~0.3mg/公斤/次,1~3分钟见效。最好分秒必争送医院查明原因,控制惊厥、抗感染和退热三者同时进行。预防护理

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 *** 。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慢惊风

病因病机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过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误汗误下,以致脾阳不振,木旺生风。或因禀赋不足,脾肾素亏,长期腹泻,阳气外泄,先则脾阳受损,继则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即所谓“纯阴无阳”之慢脾风证。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未愈,耗伤阴津,肾阴亏损,肝木失于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致水不涵木,阴虚风动。 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

临床诊断

1.具有呕吐、腹泻、脑积水、佝偻病等病史。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于颤动,筋惕肉瞬,脉细无力。 3.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r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疾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凡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倦,嗜睡,四肢发冷,舌淡苔薄者为虚寒;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者为虚热;肢体颤振,手足搐搦为血虚;身热起伏不定,口渴心烦,胸闷气粗,泛吐痰涎,苔黄腻者,为虚中夹实。 2.辨脏腑仅有形神疲惫,面色萎黄,肢体抽搐,大便稀溏,四肢不温,为病在肝脾;若面色苍白,囟门低陷,四肢厥冷,手足蠕动,大便清稀、舌淡、脉细无力,为病在肝脾肾。 二、治疗原则 慢惊风的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阴虚风动,治以育阴潜阳。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化痰行瘀之法。 三、分证论治 1.土虚木亢 证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久泻伤阳,脾阳伤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阳衰则寒湿内生,故大便稀薄,色见青绿,腹中鸣响,甚则肢冷浮肿;土弱木乘,木旺化风,故时作抽搐,嗜睡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阳虚弱之象。 治法: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 阳虚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腹泻不已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敛肠止泻;方颅发稀,夜寐哭闹不安,加生牡蛎、生龙骨平肝潜阳。 2.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脾肾阳虚,寒水上泛,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阳气不运,阴寒内盛,故口鼻气冷,四肢厥冷,额汗涔涔,大便澄澈清冷,甚至沉睡昏迷,阳气衰微,虚极生风,则手足蠕蠕震颤。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脾肾阳衰之象。此证即所谓“纯阴无阳”的慢脾风证。其实质是阴盛阳衰,属于慢惊风后期,气阳衰竭的危重阶段。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温阳救逆。 抽搐频频加龙齿、钩藤平肝熄风;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阴,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 桶草,据说可治疗“小儿惊风抽搐”3.阴虚风动 证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 分析:肝肾之阴亏损,阴虚生内热,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震颤瘛疚,肢体拘挛。舌红绛,无苔少津,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鸡子黄、阿胶、地黄、石斛、麦冬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 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熄风止痉;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搜风剔邪,但风药多燥,故宜佐养血润燥之品。

其他疗法

一、经验方 1.蕲蛇,研细末,吞服。每服1.5g,1日2次。用于土虚木亢证。 2.地龙、僵蚕、乌梢蛇、当归、木瓜、鸡血藤各15g。水煎服。用于慢惊风肢体强直性瘫痪。 二、外治疗法 1.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乌、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g,朱砂1g,生姜3g,红枣5枚。炒热,熨脐部,1日1次。用于土虚木亢证。 2.全蝎5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7个。研为细末,敷脐,1日1次。用于慢惊风强直性瘫痪者。 三、针灸疗法 1.针刺上肢取穴: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2.灸治取穴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用于脾肾阳虚证。 四、推拿疗法 运五经,推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足三里。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做好小儿保健工作,调节精神情绪,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小儿惊风七厘散3.注意饮食卫生,宜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二、护理 1.保持病室安静,减少 *** ,保证患儿安静休息。 2.抽搐时,切忌强行牵拉,以免拉伤筋骨。· 3.对长期卧床的患儿,要经常改变 *** ,必要时可垫海绵垫褥或气垫褥等,经常用温水擦澡、擦背或用温热毛巾行局部 *** ,避免发生褥疮。 4.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肪止窒息。 5.注意加强营养,不会吞咽者给予鼻饲。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急惊证治》:“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疚,昏睡,睡露惊,此无阳也。”“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幼幼新编》:“风搐频者,风在表也,易治,易发之。搐稀者,风在脏也,难治,宜补脾。” 《景岳全书·小儿则·惊风》:“惊风之要领有二:一日实证、一日虚证而尽之矣。盖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邪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生客于心膈间则风火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此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慢惊者阴证也,虚证也,此脾肺俱虚,肝邪无制,因而侮脾生风,无阳之证也,故其形气病气俱不足者是为慢惊,此当专顾脾胃以救元气。虽二者俱名惊风而虚实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异。凡治此者不可不顾其名以思其义。”

现代研究

伍鸿基.针刺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6;(8):373 将小儿高热惊厥28例分为2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7例。两组患儿在高热惊厥时,即给予安乃近10mg/kg肌肉注射,酒精擦浴降温,吸氧。治疗组再给予针刺疗法:首先取人中穴向上斜刺2-3分,稍捻转至患儿苏醒有 *** 反应,如哭声等即起针。再点刺双侧中冲穴约1分,提捻泻法强 *** ,每隔半分钟左右起针,再放血1-3滴;直刺双侧合谷穴3-5分,提捻泻法中等 *** ,每穴各行针1—2分钟后起针。对照组再予安定0.3mg/kg肌肉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在20秒至2分钟内痉止苏醒,体温下降,平均1分2秒;对照组患儿在2-5分钟内痉止,平均3分2秒,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王清涛,高树堂.麝冰散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吉林中医药1993年;(1):25 麝香1份,冰片50份,姜黄刃份,郁金如份,巴豆30份,血竭50份,金箔10份,全蝎50份,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粉兑入等渗溶剂(生理盐水等)内即可,按每次0.2s/ks给药,必要时可加倍,2小时后可重复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其中治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3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