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活血祛瘀法的中医临床应用

道医 2023-06-26 12:04:40

活血祛瘀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极为珍贵的一颗明珠。活血祛瘀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很广泛,在中医治疗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医家如汉代的张仲景,清朝的王清任以及近代医家张锡纯等,都在这方面极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经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中,对活血祛瘀法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总结了活血祛瘀法具有加强血液循环,抗菌消炎,改善代谢,促使纤维化病变软化或吸收,调整某些内分泌失调,增加肠蠕动,促进溃疡性创伤的愈合及组织的生长等作用,使活血祛瘀法的应用更加广泛,使祖国医学的这一独特治疗方法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一、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活血祛瘀法(瘀血证的诊断要点)

1、通过望诊,可以看到:

(1)皮肤干燥无光泽,颜面、腹背或四肢皮肤出现蟹瓜状血缕或斑纹(肌肤甲错)。

(2)面色黧黑或晦暗,眼窝黧黑。

(3)腹部胀大,腹壁有青筋暴露。

(4)舌质发紫或紫暗,或舌边呈点状紫块,或口唇紫暗。

2、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

(1)疼痛:瘀血证的疼痛常有下列特点:

(一)疼痛的部位固定;

(二)疼痛呈长期性、顽固性;

(三)疼痛多呈针刺样痛或钝痛;

(四)疼痛时单纯用行气止痛药效果不显著。

(2)出血:瘀血证的特点是:出血时有血块,血色紫暗或黑色。

(3)腹满感:瘀血证病人往往自觉腹满,但扪诊却不一定有腹满现象。

(4)精神神经症状:有的瘀血证病人可有健忘,神志如狂、昏朦等精神症状,或头痛、失眠,耳鸣、眩晕等神经症状。

(5)月经异常:妇女有闭经历史而见少腹结块疼痛;经来少腹疼痛牵引腰背;经来色紫暗成块或有小颗粒;产后恶露不绝,少腹坠痛等。

3、通过切诊(腹部切诊和切脉),可以了解到:

(1)胸腹内有较坚的肿块(瘕,积),固定不移。

(2)脉象细涩或弦涩或沉弱。

以上叙述了瘀血证的基本特征,但如果要对某一疾病进行全面判定,还必须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精神,进行全面考虑。在一般情况下,凡是具备了上述表现之一(不一定上述所有症状齐备),即可用活血祛瘀法治疗。

二、活血祛瘀法的分类

1、行气祛瘀法:“气为血帅”,气滞则血滞”。血既瘀气必滞。行气祛瘀适用于:胸脘、脘腹疼痛(多为刺痛)固定不移,甚至在胁下或腹中有肿块,用药如延胡、郁金、香附、青皮、乳香、没药。

2、清热祛瘀法:适用于瘀血证兼有某些热证等(即“蓄血证”):身热不退,神志如狂,小腹胀满拘急不舒,小便自利,脉沉实有力。用药如桃仁、大黄、桂枝、芒硝、黄芩、黄连、山桅等。

3、散寒祛瘀法:适用于腹痛顽固,隐痛不已,日轻夜重,畏寒形倦,脉沉细弱。用药如桂枝、干姜、蜀椒、党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

4、止血祛瘀法:“瘀血不去,新血妄行”。祛瘀本身就有止血的意义,但是与止血药同用更可以发挥止血之效。本法适用于吐血或咳血之后,持续有紫暗成块之血咳出,胸部或腹部痞闷或疼痛,舌紫,脉细涩。用药如花蕊石、藕节、茅根、三七、桃仁等。此法亦适用对崩漏久不止者。

5、止痛祛瘀法:适用于心、胸、脘、背、腰、腹、四肢疼痛而兼有瘀血证等。用药如当归、丹参、郁金,乳香、没药等。

6、软坚祛瘀法:适用于腹部肿块,坚硬不移,时或疼痛,或腹部青筋暴露,舌青紫、脉沉涩,用药如水蛭、地鳖虫、桃仁、枳实等。

7、消肿散瘀法:适用于局部赤肿胀痛,硬结不消,全身情况较好者。用药如山甲,川芎、当归、赤芍、桃仁、乳香、没药。

8、利水消瘀法:适用于小便滴沥不畅,尿中夹有血块,排尿疼痛,小腹胀满隐痛,舌青紫。用药如琥珀、大黄、桃仁、红花、王不留行、益母草等。

9、通经祛瘀法:适用于经闭,或经少色紫,腹痛,少腹有瘀块。用药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刘寄奴、益母草等。

10、扶正祛瘀法:适用于瘀血证兼气血虚者,面色萎黄,气喘,消瘦,食少,肌肤干枯,用药如当归、黄芪、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熟地、党参等。

三、临床具体应用

活血祛淤法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现将内、外、妇科常见病的活血祛瘀法的具体应用,举例如下:

(一)内科疾病

1、冠心病:临床上都有瘀血证表现,如:心胸部如针刺刀割样疼痛,胸部痞塞不舒,舌紫或有青紫斑。用药如川芎、红花、郁金、赤芍、降香、瓜蒌、薤白、檀香、乳香、没药,丹参等。

2、脑栓塞或脑血管痉挛:肢体偏瘫,头部巅顶疼痛难以忍受,或抽搐,舌紫暗,脉沉细,用药如丹参、黄芪、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红花等。

3、顽固性头痛或偏头痛:经常头痛偏于一侧,痛如锥刺刀割,兼有眩晕,面红目赤,头额部青筋暴露,舌尖绛红,口唇青紫,脉弦,用药如丹参、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山栀、牛蒡子、菊花、白芍等。

4、溃疡病血瘀型:胃脘疼痛,饥则痛甚,腹痛拒按,痛有定处,舌上有瘀血点,或见黑便呕血,舌紫暗。用药如蒲黄、五灵脂、赤芍、当归、香附、元胡、三七、乌贼骨、渐贝等。

5、慢性肠炎血瘀型:腹泻时间较长,泻时腹痛,腹部压痛拒按,苔黄厚腻,舌紫暗。用药如桃仁、大黄、赤芍、黄连、木香、苍术、白芍等。

6、肝硬化(或慢性肝炎血瘀型):肝胁刺痛,脘胀痞闷,面色黧黑,或有蜘蛛痣,进一步见腹部膨胀,青筋暴露,下肢浮肿,疲乏无力,消瘦,舌紫暗,脉弦细数,前期可用柴胡、当归、白芍、丹参、桃仁、白术等。后期可用太子参,黄芪、丹参、郁金,白术,鳖甲等。

7、慢性肾炎:由急性肾炎演变而来,浮肿,高血压,尿液异常(血尿、蛋白尿、管型等),常见疲乏,腰痛,贫血,消瘦等慢性病态表现。用药如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银花、茅根、紫花地丁、蒲公英等。

8、类风湿性关节炎:指趾小关节疼痛、强硬、肿大变形,或腰脊强硬不能伸直。时有寒热,痛处有移,活动不便,用药如蜂房、蜣螂、地鳖虫、地龙、金蝎、蜈蚣、当归、川芎、赤芍、桂枝、黄芪等。

(二)外科疾病

1、急性阑尾炎属于瘀滞型者:身热不高,右下腹有压痛或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或可触及局限性包块。痛点固定,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质有瘀点。用药如大黄、丹皮、红藤、桃仁、当归、冬瓜子、败酱草、苡仁等。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气滞血瘀型者:患肢足部紫红、暗红或青紫色,活动后或小腿下垂时,颜色变深加重,足趾端或足掌部有瘀血点,患肢持续性胀痛,舌红绛或紫暗。用药如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玄参、甘草等。

3、关节挫伤或软组织损伤:由于外因或负物过重而致腰部或关节软组织损伤,疼痛不能忍受,难于俯仰转侧,或有红肿热痛。用药如赤芍、丹皮、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黄柏等。

(三)妇科疾病:

1、闭经(气滞血瘀型):月经数月不行,小腹、胸胁胀痛,精神抑郁,舌紫暗或舌边有瘀血点。用药如当归、川芎、赤芍、熟地、桃仁、红花、牛膝、枳壳、甘草、桔梗等。

2、痛经(血瘀型):经前及初行时,少腹拘急隐痛,硬而有块,按之更甚,经色紫暗或有血块,或经行之后,少腹时痛,面色苍紫,舌紫暗,脉沉涩。用药如当归、川芎、牛膝、延胡、川楝、香附、桃仁,红花等。

3、功能性子宫出血(血瘀型:阴道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夹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舌暗红或舌边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紧,用药如当归、熟地、川芎、赤芍、白术、蒲黄(生、炒各半)、五灵脂、三七粉、茜草炭、阿胶珠等。

4、慢性盆腔炎:脐下急结,少腹痛而有块,其块或坚而不移,或软而活动,包块有横条直条之不同,疼痛时缓时刷,时发时止,舌紫暗,脉沉弦。月经常愆期(此病须经妇产科检查确诊),用药如柴胡、当归、白芍、赤芍、白术、川芎、延胡、五灵脂、没药、小茴、桂枝、蒲黄等。

四、禁忌及注意事项

应用活血祛瘀法,必须辨证确切。有瘀血证表现者,方可应用,而且要“中病即止”,不要长期应用,更不能无原则地乱用。对于较复杂的病情,还应全面照顾,随证配用补气、补血、止血等药物。

对于孕妇,应禁用活血祛瘀药物,对于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应慎用,例如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必须辨证其为“瘀血型”,方可用活血祛瘀法治疗,而对于血热型、脾虚型、肾虚型等,就不宜用活血祛瘀法治疗,而应分别采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补脾益气,养血止血;温肾止血或滋肾养阴止血等治疗法则。至于加入当归等养血药物,则无不可。

——本文摘自《重庆市老中医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 第2集》

相关文章:

益气通络,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06月14日盆炎活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08月26日活血养肝汤治疗针眼08月15日通窍活血汤通瘀活血治疗脱发一例06月21日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脉络瘀阻型头痛

活血化瘀中药材 十大具有该功效的中药

1、当归 中医方面认为当归性温,服用之后具有很好的活血以及补血的作用,另外女性出现月经不调或者是痛经的情况服用当归也能够很好的缓解。

2、益母草 益母草性寒味苦,具有很好的调节月经以及活血的作用。

3、赤芍 赤芍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以及凉血止痛的作用。

4、丹皮 丹皮也具有很好的活血祛瘀以及凉血等作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很好的降低毛细血管的黏稠性,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抑制体内血小板的淤积,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5、丹参 丹参也具有很好高的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很好的调整心率情况,并且增加冠脉血流量。

6、红花 红花具有很好的止痛祛瘀以及活血通经的功效,服用之后能够有效的减慢心率,同时增加血液流量,并且对于血小板的凝集情况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7、山楂 山楂不仅仅只有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消食作用,同时他活血化瘀的作用也是非常不错的。

8、川穹 服用川穹之后能够很好的疏通静脉,并且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

9、红花 很多人对于红花的印象应该是来自于诸多的宫廷剧吧,认为红花具有堕胎的作用。

10、生蒲黄 这种中药材性凉,服用之后具有活血止血以及活血化瘀的作用。

什么中药活血化瘀的效果最佳 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哪些

1 川芎活血行气川芎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川芎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被称为“血中之气药”,具有调血通气的作用,用于治疗骨伤科各种急慢性伤病有瘀血停滞,气机不畅者。如治伤病偏于血瘀者,可与活血化瘀药物配伍使用,增强活血化瘀功能。

用法用量:川芎3-9g,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注意:阴虚火旺,多汗,热盛及无瘀之出血症和孕妇均当慎用。

2 枫香脂活血止痛枫香脂性辛,微苦,平,归肺,脾经。

枫香脂辛行能散,活血散瘀,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滞疼痛。其功效与乳香,没药相近。用于治疗一切跌打伤损,筋伤骨折。此外还能活血舒筋,除痹止痛,常配伍用于治疗寒湿在经络筋骨的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枫香脂1.3-3g,宜入丸,散剂服,外用适量。

注意:孕妇忌用。

3 姜黄行血散瘀姜黄性辛,苦,温,归肝,脾经。

姜黄是外用治疗跌打损伤的常用药,与栀子,白芷等药物配伍,寒温并用,行血散瘀,凉血止血,用治跌打损伤早期局部瘀热互结,局部红肿焮痛者。本品异能辛散温通,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瘀滞,温经通络,对因风寒湿所致肩臂痛尤为适用、

用法用量:姜黄3-9g煎服,外用适量。

注意:血虚者,无气滞血瘀者慎用,孕妇禁用。

4 降香化瘀止血降香性辛温,入肝,脾经。

本品辛散温通,能化瘀止血,适宜于各种瘀滞性出血症,亦可用于跌打损伤所致的内外出血之证;治刀伤出血,可单味研末外敷,也可与收敛止血的五倍子共同研末,外敷伤口。

用法用量:降香9-15g煎服,宜后下;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注意: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3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