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生山药30g 生黄芪15g 知母18g 生鸡内金研末6g 葛根5g 五味子9g 天花粉9g
【主治】消渴,口常干渴,饮水不解,小便数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病案】田某,女,52岁,农民。1990年11月21日来院就诊。自述周身酸痛,两胁胀满,多汗乏力,食少纳呆,咽干饮冷,尿频量多20余天。常服安乃近片止痛,服后汗出更著,药力过后身痛如故。查面赤气促,表情痛苦,无力状,汗出如珠;舌质绛,苔剥脱少津,并有裂纹,脉虚大。验血糖正常,尿糖++++;心电图正常,胸片清晰。B超提示:胆囊大而壁厚。血象:白细胞18×10⁹/L,中性粒细胞0.80。临床诊断:胆囊炎,肾性糖尿病。中医辨证为心肺气阴两虚,兼肝气郁结,气不摄津,发为消渴。择用玉液汤加味,益气摄津,疏肝清胆。处方:山药30g,黄芪20g,人参10g,葛根15g,鸡内金10g,天花粉30g,双花50g,公英50g,枳壳10g,五味子10g,山萸肉10g。服药3剂汗止,身痛消,尿糖±;血象:白细胞12×10⁹/L,再服3剂,食欲正常,舌质正红,生有白苔,裂纹明显变浅,尿糖转阴。随访2年未复发。(摘自《光明中医杂志》)
【分析】本病例中患者病已二十余天,期间自服止痛药以求缓解症状,但表征缓解,其因还在,以致其不能继续忍受而来就诊。这种情况在农村是很常见的。此时,病证多复杂难辨,当审慎求之。患者“自述周身酸痛”似乎是感冒,但又有“两胁胀满”,兼有肝郁气滞?再看“多汗乏力,食少纳呆,咽干饮冷”,像是气阴两虚,病症复杂。而又有“尿频量多”,让我们想到糖尿病的可能,饮冷而溲多,非实热之耗津也。
仔细分析:患者虽有周身酸痛,但其他感冒征象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或者咳嗽等却没有;虽有汗多,但却是“面赤气促,表情痛苦,无力状,汗出如珠”之汗,更是不像感冒了。患者系因自服解热止痛药,而发散太过,使卫气不固而汗出不止。既有大汗淋漓,又有尿频而量多,津液损伤较重,而气随津脱,故气阴两伤,而见“舌质绛,苔剥脱少津,并有裂纹”。“脉虚大”体虚之象。患者之周身酸痛,看来是肌肤失荣之象。“两胁胀满”之症也较著,且有“食少纳呆”,这应该是兼肝胆郁结而脾胃受损了。
本案以气阴两虚之象为主,故予玉液汤以益气滋阴,固肾止渴。张氏说“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滋真阴,使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患者汗多,故加人参补气摄津;肝胆郁结而加双花、蒲公英、枳壳以清利肝胆;加山萸肉补肾阴以利封固。玉液汤育阴而用阳,确是治疗消渴的佳方,6剂竟得大效。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玉液汤组成如下:
玉液汤的组成成分有生山药、生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生鸡内金,用量为生山药30g,生黄芪15g,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各10g,生鸡内金(捣细)6g。
汤是由大量的水和各种煮熟蔬菜、肉类以及一些其他的佐料经长时间的文火慢炖,使味道外泄,和水混合在一起所制作出来的。
汤常为趁热食用,多数汤调味为咸味,少数汤为甜味,个别不调味。
在中国广东,煮了很久的汤称为“老火汤”,通常被人认为有较高的营养成份。
“大夫,我一个疗程的中药吃完了,你再帮我看看。”这是上午在门诊遇到的一个患者,看着很高兴,见了我第一句话就这样说。一阵寒暄之后,让他坐下。我翻了他半月前的医案,上面写到:盖某 男 46岁 。脉沉 舌质淡 舌体稍大伴有齿痕,舌苔稍厚。经常口干舌燥,夜间更甚,
易出汗,偶尔腰疼,性功能减退。 血压高史4年有余,血糖高5年以上,目前服西药控制,均不理想。通过四诊合参,投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下玉液汤化裁治疗 。方药组成 生山药 生黄芪 知母 天花粉 生鸡内金 粉葛根 五味子。
看完医案后, 患者继续自述:吃了一个疗程后,血糖稳定在5、6 血压130/86 腰疼好转,口干舌燥也好了很多,出汗也少了。感觉身上特别有劲,目前就吃一样二甲双胍降糖,两天一粒厄贝沙坦维持血压。
通过患者的病情描述,加上舌头信息,又结合脉像,继续一个疗程巩固。
题目:知母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知母,为治疗胃、肾良药。临床主要应用于: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具体在现代医疗应用和中药传承文书记载中可以论证。
主要内容:
药物简介
知母,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为单子叶植物百合科Liliaceae 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Bge的干燥根茎。主 产于河北、山西、内蒙、陕西及东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其药材性状: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其化学成分:含知母皂甙(timosaponin)A I、AⅡ、AⅢ、A1V、B I、B lI,并含芒果甙(mangiferin)、异芒果甙、胆碱、烟酸、泛酸等;性昧归经:性寒,味苦、甘;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阴虚肠。
二、知母目前的主要临床应用:
1、用于热病烦渴
本品甘寒质润,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 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本品功能清泻肺火,滋阴润肺。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粘稠,常配瓜蒌、大贝母、胆南星同用;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者,知母多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
用于急性肺部感染
用知母、石膏、连翘、大青叶、大黄、丹皮研制而成知石清解注射液,治疗急性肺炎、支气管周围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急性肺部感染疾患。研究结果表明该针剂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副流感病毒成明显抑制作用,对金葡萄球菌与白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变形、伤寒、副伤寒、舒氏痢疾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能全面增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双向调节该单核巨噬细胞活性。
4、用于骨蒸潮热
本品又能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阴降火之功。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常与黄柏同用,配入养阴药中,以加强滋阴降火之效,如知柏地黄丸。
5、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本品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效。用于内热伤津,口渴引饮之消渴病,常与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汤。用于肠燥便秘,常与生首乌、当归、麻仁同用,又有润肠通便之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禁服。
知母的其他临床应用
治疗小育症
常与车前子、泽兰、丹皮、牛膝、泽泻、益母草、地龙等配伍组成复方使用,治疗死精、少精、精子活力不足及精液不液化等不育症。
治疗惊厥、癫痫
与草果、厚朴、黄芩、半夏等配伍。
其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股骨头坏死等风湿性疾病
多与桂枝、芍药等配伍。
治疗口腔溃疡及咽喉肿痛
常与地黄、玄参、板蓝根、等配伍。
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常与鳖甲、熟地黄、山药、秩苓、牡丹皮、泽泻等配伍。
四、临床应用的文献记载
1、《本草新编》
“知母,味苦、辛,气大寒,沉而降,阴也,无毒。入足少阴、阳明,又入手太阴。最善泻胃、肾二经之火,解渴止热,亦治久疟。此物只可暂用,而不可久服。丹溪加入六味丸中,亦教人暂服,以泻肾中浮游之火,非教人长服也。黄柏未尝不入气分,而知母未尝不入血分也。黄柏清肾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泻肾中之热,而亦泻胃中之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岂止入于气分,而不入于血分耶?是二药不必兼用。 ”
《重庆堂随笔》
“知母,清肺胃气分之热,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矣。然仲圣云,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盖胃热太盛,则阴不足以和阳,津液渐干,而成枯燥不能杀谷之病,其阳则绝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热,俾阳不绝,则救津液之药,虽谓之补阳也可。乃后人以为寒凉之品,非胃家所喜,谆谆戒勿轻用,辄从事于香燥温补之药者何哉! ”
《本草正义》
“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而脾气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疗淋浊初起之结热,伐相火之邪,主强阳不痿之标剂。热病之在阳明,烦渴大汗,脉洪里热,佐石膏以扫炎症;疟证之在太阴,湿浊熏蒸,汗多热甚,佐草果以泄脾热。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
《药品化义》
“知母与黄柏并用,非为降火,实能助水;与贝母同行,非为清痰,专为滋阴。治疗慢性肾病引起的蛋白尿与黄柏、地黄、水蛭、益母草、车前子、红藤、桂枝等配伍。”
《本草纲目》
“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本草通玄》
“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销烁之虞也。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
《本经逢原》
“知母,《本经》言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补不足,益气,乃湿热相火有余,烁灼精气之候,故用此清热养阴,邪热去则正气复矣。 ”
参考文献:
1、冬英、谢崇源.韦襄歧知母的研究进展.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6(4):9305
2、李根林,巴艳,周卫知母善疗水肿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2):53-54
3、范淑惠.戴双明,李同新知石清解针荆治疗风湿肺热病20例陕西中医.1994.15(4):159-160.
4、李忌,李明抗氧化剂知母宁对阿霉素毒性和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癌变、畸变、突变.1995.7(4):217.2】8
5、吴议星,董平男育汤治疗精子减少不育症82例四川巾医.1994.7:31-32.
6、何耀荣治死精方期南中医杂志社.1995.11(3):38
7、乔富渠屎白消陕西中医.1994,15(10):457
8、贺娟,赵明瑞,王洪圈,等草果知母汤抗癞痛模型的药效学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37-38
9、曼凤蓖知母鳖甲六味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体会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2):25
10、白世庆、刘艳红,知母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4.67
【答案】:B
清燥救肺汤,中医方剂名。为治燥剂,具有清燥润肺,养阴益气之功效。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属燥热犯肺,气阴两伤者。
水中浸泡半个小时,加水高出药材2至3cm。大火烧开,小火煎煮30分钟最好。根据查询玉液汤资料显示,名方玉液汤水中浸泡半个小时,加水高出药材2至3cm,大火烧开,小火煎煮30分钟最好。玉液汤,中医方剂名。为治燥剂,具有益气生津,固肾止渴之功效。主治消渴病。症见口渴引饮,饮水不解,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等。临床常用于治疗癌症放疗后、糖尿病、甲亢、小儿夏季热、尿崩症等见口渴尿多属脾肾两虚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3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琼玉膏组成,主治,医案
下一篇: 麦门冬汤组成,主治,医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