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怀牛膝 生赭石(先煎)各30g 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生龟板(先煎)生杭白芍 玄参 天冬各15g 川楝子 生麦芽 茵陈各6g 甘草4.5g
【主治】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类中风。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
【病案】患者王某,男,55岁,高血压、右耳聋3年余,左耳鸣、耳聋已有1年余。近日工作繁忙,外加天气炎热,双耳聋如堵棉花,左耳还时有蝉鸣之声。他说已分不清是自己耳朵里响,还是外面的蝉在叫了,所以十分心烦。血压140/90mmHg,头晕,中午猛起时已跌倒3次。现时有腰酸,双腿打软,二便尚可。诊脉沉弦有力,舌胖有裂纹,边有齿痕。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以育阴潜阳之法,方用镇肝熄风之汤:生龙牡各30g(先下),败龟板30g(先下),川牛膝30g,代赭石15g(先下),杭白芍15g,天门冬12g,玄参9g,茵陈6g,川楝子6g,生麦芽6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7剂药后,患者左耳鸣、耳聋均有好转。 (摘自《家庭中医药》)
【分析】高血压为西医病名,据其症状,中医辨证大多属肝阳上亢范畴。肝阳上亢证其本质是肝肾阴虚为其本,肝阳上亢为其标,为本虚标实之候。该患者以“高血压、右耳聋3年余,左耳鸣、耳聋已有1年余”为主诉,同时还“有腰酸,双腿打软”等肾虚之象,结合其年龄已55岁,年龄较大,故综合考虑其高血压及耳鸣耳聋等的病机是肝肾阴虚为其本,肝阳上扰为其标。
治疗当平肝潜阳治其标,滋补肝肾治其本。镇肝熄风汤完全具有这一功效,故处方以此方为主。该方中怀牛膝改为川牛膝,在本方中还可引血下行,降其上逆之肝阳。药证相合,所以7剂后症状明显改善。
镇肝熄风汤所治类中风,大多为中风先兆,病情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可以很快发展为中风而有生命危险。故对类中风的治疗要加以重视,同时注意血压,如血压过高,当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降低血压,防止中风的出现。彻底解除隐患,终须中药治疗。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发表者:赵东奇 4167人已访问
诸…皆… 译作:"一般…多属…。"
掉:摇也,即肢体的震颤动摇。
眩:头目昏花之症。
风:有两种涵义,一为六淫之风邪,即后世所称之"外风"(病因),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等为其主证。一指病变过程中,主证类似于自然界的"风"的病理现象,即后世所称的"内风"(病机,本条所指),以动摇、眩晕、抽搐为其主证。然内风与外风又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总的体现出"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胜则动"的病理特点。
一般表现为抽搐、眩晕的风证,多属于肝的病变。
生理:肝藏血,肝主筋,肝开窍于目。
病机:肝风内动。疾病表现在筋、目等。
肝阳上亢-平肝熄风
阳盛{
热极生风-清热熄风
肝风内动{ 血虚生风-养血熄风
阴虚{
肝肾虚风—育阴熄风
“诸”,诸多也,指一切或多数之意;“风”, 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掉”,摇动之意,其范围包括头面、四肤、身体各部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的,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眩”,习惯称作“眩晕”。
我们再看看内经:“风盛则动”。这就明白了,“掉眩”其实就是讲风在人体内的表现,没有这个表现,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体内是否有风了。“眩”指眩晕,按照现代医学来看,其实也就是“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时的头晕,细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现,只是“掉”表现在了脑血管上,这样就与“风盛则动”完全一致了,风在体内表现就是“动”。
“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氏症,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的情况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吗?是否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肠道病变:患者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针对蠕动亢进,想到肠道有风?
或问:这肠蠕动亢进也与肝有关?
答曰:看看痛泻药方,再结合现代医学的肠蠕动过快问题,再想想痛泻药方中的白芍、防风,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开阔了。
2、嗝逆证:嗝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所致,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考虑过调肝?
3、眩晕,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就是一个活血,扩张脑血管。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从肝入手,配合祛风?用上天麻、钩藤、蜈蚣……
4、心动过速:是否考虑为内风所致,潜阳熄风、养血祛风等的运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动之太过即为风”,明白了这一层,再回过头来看临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病例1杨XX,男,43岁,干部。患阵发性头痛10余年,近2个月加重,前来就诊。10余年来,每日下午2时左右开始头痛,持续数小时后方可缓解,痛时伴有眩晕、恶心、心烦等。经服中、西药效果不明显。近2个月来逐渐加重,发作时以巅顶、后头部疼痛为主,剧烈难忍,不能正常工作,服用镇痛药后仍不能缓解。观其体态胖大,颜面潮红,查其舌红、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数无力。辨证:肝虚生风风热头痛。治法:养阴清热,活血祛风。方药:生地50g,吴萸5g,川芎15g,黄芩15g,羌活15g,龙骨50g,牡蛎50g,夏枯草10g,菊花20g。水煎服,每日l剂。治疗经过:服药3剂后,自觉眩晕、恶心明显好转,头痛亦缓解。8剂后头痛明显减轻。于上方去羌活,加山楂片20g。共服药12剂,基本痊愈。追访5年未复发。
病例2张X,女,52岁。以发作性眩晕3日就诊。该患1年前患突发性眩晕,西医确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经治疗好转。3日前因劳累、动怒复发。现症头晕目眩,头部不敢转动,动则天旋地转,恶心、呕吐,有强烈的恐惧感。经用西药阿托品、安定、培他定等,未见明显好转。查其舌红、苔黄、脉沉细数无力。辨证:肝郁气滞,肝风内动。治则:养阴清热,平肝熄风。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15g,钩藤15g,龙骨50g,牡蛎50g,牛膝15g,龟板20g,代赭石20g,天门冬15g,麦门冬15g,茵陈20g,玄参15g,甘草10g,川楝子15g,生地20g,白芍上5g。水煎服。每1.5日1剂。治疗经过:服药1剂即明显缓解,已能坐起进食。2剂后可下地行走,已无恶呕之症,只是不敢突然转头,守方连服5剂,诸症悉解,调养几日后上班工作。
病例3于XX,女,34岁,以3年来经常失眠为主诉就诊。该患3年前因与婆母口角,心情抑郁,后发生失眠、多梦,逐渐加重。现症头晕、乏力、消瘦、纳呆、烦躁易怒,每日睡眠4-5个小时,且多梦,醒来颇觉疲乏。查其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左关弦。细观其头部有轻微的不自主颤功,再查其双手也不停颤动,追问其病情,自诉手足经常"抽筋"。辨证:虚风内动,热扰心神。治法:疏肝健脾,安神熄风。方药:党参15g,清半夏15g,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30g,灵磁石30g,柴胡15g,白芍10g,甘草10g,茯苓15g,当归15g,白术15g,丹皮15g。水煎服,每日1剂。以铁锈水浸药后再煎。治疗经过:服药3剂后,自觉诸症见轻,但失眠仍无明显好转。上方去天麻、钩藤,加夜交藤15g,元参15g。继服3剂。自诉睡眠明显好转,头晕、乏力见轻。守原方加减,共服药20余剂,诸症悉解,健康如初。嘱其调节生活节奏,保持心情愉快,遇事不急不躁。患者遵医嘱,至今健康。
学生甲以上所举3例为头痛、眩晕、失眠3种不同病证,为什么都用"熄风"的治法?
老师:问得很好。之所以皆以熄风(或祛风)为治法,就是因为虽为3种不同病证,临床表现也不-样,但都有"风"的证侯。中医诊病的主要方法,就是辨证施治,通过辨证以求其因,并确定治疗法则。中医基础理论中,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体内的病理变化加以归类,认为有一类疾病类似自然界的风,并引伸其义,将其与春、木、肝等联系起来,总结了其常、其变的各种表现。指出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是一种外来的邪气。内风是脏腑变化导致的病变,因其特点与风类似,所以称内风,并认为与肝密切相关,乃有肝风之称。《内经·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风,是指各种风证,掉,张介宾注"掉,摇也",即抽动,"眩,运也",即眩晕。意思是说,各种风证,例如抽搐、眩晕等,大都属于肝病范畴。临床上,凡是见到有抽搐、眩晕等表现,皆可以风辨治,并将其与肝联系起来考虑。那么,当然就应以熄风为治疗法则了。
学生乙:请结合3个病例谈一下"风"证的辨治。
老师:所谓"风"证,在临床上表现十分复杂。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并可挟湿、挟热、挟寒。另有中风之证,亦是历代医家研究的课题,不在此论之列。(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对风证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病例1为头痛。古人称头痛亦作"头风",可见其与风的关系。此例特点为定时发作,并伴有眩晕、脉弦,可以认为是肝虚生风,肝阳上亢,病久虚而生热,热郁脉络,风热相煽而作头痛,故治以养阴清热为法,兼以活血祛风。方中生地、黄芩、夏枯草、菊花养阴清热,龙骨、牡蛎平肝熄风,川芎行血化瘀,羌活祛风以治太阳经之头痛。更用吴茱萸一味,既治厥阴头痛,又佐诸清热药,使之清热而不伤阳。诸药合用,共达祛风止痛之目的。
病例2为眩晕,其特点为发病急骤,症状重。其病因与"怒"有关。因肝主怒,故与肝关系密切,综观其证,乃肝郁生热,热而生风,肝风内动,风热相搏,上犯清窍,因作眩晕。所以治疗从"肝风"着手,以清,张寿甫之镇肝熄风汤为主加减。方中天麻、钩藤为熄风之晶,龙骨、牡蛎、代赭石为镇肝降逆药,龟板、天冬、麦冬、玄参、生地、白芍为养阴柔肝之物,兼以清肝之热,茵陈、川楝子入肝经行气化湿,牛膝引气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协同,平肝清热以熄风,故疗效迅捷。
病例3以失眠为主症,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此病临床表现各种各样,虽不算重症,但治疗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应细心辨证,对证施治,方可收效,此例经细致诊查,发现其头、手震颤,正与"诸风掉眩"之意吻合,故认为属虚风内动之证。乃以治风疏肝为原则组方,果收良效,证明辨证无误。用方以天麻钩藤饮合逍遥散加减,方中石决明、灵磁石、铁锈水镇静安神,党参、清夏升降并用,健脾化痰,逍遥散疏肝达郁,丹皮清阴虚之热。诸药同用,共奏疏肝健脾,安神熄风之功。
综合以上3例,因临床表现都有掉或眩的证侯,所以都从风辨治.并追本溯源求之于肝,取得满意疗效,可见,深刻理解(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指导意义,颇有临床价值。
【答案】:B
玉女煎主治胃热阴虚之头痛、齿痛,方中用牛膝滋补肾水,并可引热下行;镇肝熄风汤主治肝肾亏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所致之类中风,方中用牛膝引血下行,且补益肝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4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定风珠医案分析
下一篇: 大广化汤方:主治胃炎胃脘痛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