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半夏15g 橘红15g 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生姜7片 乌梅1个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缓滑。
【病案】刘某,女,8岁,1986年6月10日诊。10天前经江西省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入某西医院住院治疗,其咳嗽气喘减轻,体温恢复正常,但两肺湿性啰音久不消失而转中医治疗。刻诊:咳嗽气喘轻微,但痰多色白,清稀易咯,胸瘩食少恶心,舌苔厚而白腻,脉象弦滑。证属痰湿阻肺,血行不畅。治当燥湿化痰,活血健脾。处方:法半夏6g,陈皮5g,茯苓5g,甘草3g,生姜3片,桃仁5g,红花3g,枳壳3g,白术5g,3剂后症状减轻,湿性啰音明显减少,续投3剂,两肺啰音消失,体征恢复正常,出院后继以六君子丸调理1周。(摘自《江西中医药》)
【分析】痰和饮虽都是水湿停聚而形成,但痰稠饮稀,治疗上有明显区别。湿痰的治疗,就需用燥湿化痰的治法,二陈汤正是这种治法的代表方。本病例患儿支气管肺炎经西医治疗,其咳嗽气喘已减轻,但有“两肺湿性啰音久不消失”,“痰多色白,清稀易咯,胸痞食少恶心”,明显的脾虚痰湿内蕴的征象,“舌苔厚而白腻,脉象弦滑”也支持该辨证。故用二陈汤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能行水利痰而燥湿为主药;痰阻气滞,气顺则一身津液易随之而顺,故用陈皮芳香醒脾、疏利气机,使脾阳运而湿痰去,气机宣而胀满消,逆气降而呕恶止;痰由湿生,故以茯苓淡渗利湿,甘又补脾,不仅使湿从小便去,而且与甘草同施有和中之效;加入枳壳、白术进一步增加理气健脾的作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另外,作者还加了少量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或许是考虑久病多瘀。从笔者的经验来看,此类病目前还不致如此。当然,桃仁还略有止咳作用。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导读 古人云:“见痰不治痰,见血不治血,识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见病治病,易落于下乘,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明辨气机升降失常,有的放矢才能取得真效,本文讲述为医善治痰者,必善治气而避治痰,补气、化气、理气、降气,灼见真知,明例示范。
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总责之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所以治痰以治气为先,从补气、化气、理气、降气四着手,常可获较好的疗效,临证中诸多验案都说明了此理。
《丹溪心法》云: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这里指出了理气化痰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临证中遇到很多病证与痰有关,所以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也就是说,治气是治疗痰证的关键一环。
痰与气关系密切
痰是人体内的一种病理性产物,亦是一种致病物质,诸多疑难杂症每责之于痰,故有 “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由痰作祟” 之说。《类证治裁》云:
“饮唯停蓄肠胃,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也。”
此处较详细地指出了痰饮随气升降引起的诸多病症。其中治气一法,笔者以为能保持或恢复机体正常的气化功能,令全身之津液输布正常,是治痰的重要原则。
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随气病而生者较多。在人体中,气属功能活动,痰乃水津所化。在正常情况下,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矣”。
若脏腑功能失调,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气失宣,水不布散,则气壅为痰;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气滞成痰;脾失运化,水不转输,则水湿停聚,凝而成痰;肾气虚衰,蒸化失职,则水泛为痰;三焦壅滞,气化失司,则气结生痰。《杂病广要》云:
“人之一身,无非血气周流,痰亦随之。夫痰者,津液之异也,流行于上,则为痰饮。散周于下者,则为津液,其所以使之流行上下者,亦气使之然耳。大抵气滞则痰壅,气行则痰行。”
又云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壅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
可见痰的产生无不与气有关。
气病可生痰,痰亦可阻气,两者互为因果。如肺炎喘嗽患者,由于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津液不能敷布,停积为痰,而见咳喘,喉中痰鸣。若痰浊未能及时排除和消散,必内留于肺,遏阻肺气,令壅者愈壅,如此循环,促使喘咳痰鸣加重。由是观之,治痰治气尚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治痰以治气为先
临证中诸多验案说明,治痰治气从补气、化气、理气、降气四个方面着手,可获比较好的疗效。
补气治痰
即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亦属治本之法。因痰随气行,亦随气化,气足则津化,气衰则津停,因而成痰。在临床上若属正气不足而兼痰者,每于化痰之中少佐以补气之品,可促使痰液的顺利排除。 补气包括补脾气、补肺气二法。
补脾气
肺主气而布津液,若肺气虚哀,不能布散津液,则必生痰浊,治宜补肺气以祛痰涎,如 生姜甘草汤 中取人参、甘草补益肺气,令其排痰有力。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
补肺气
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必致痰浊内生而见短气乏力,脘闷痰多,便溏之症,治宜健脾补气以祛痰涎,如 六君子汤 中取人参、白术、茯苓,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以杜绝生痰之源,故有 “脾胃健运自无痰” 之说。
化气治痰
即温化阳气。此法属治本之法,其能使体内外阳气升发,促进气机通畅,令全身的气化功能复常。体内阳气不振,水津不化,必内停为痰,故治必以化气为先, 化气包括温脾气、暖肾气二法 。
温脾气
温脾气者, 苓桂术甘汤、理气化痰丸 是也。二方桂枝、干姜能暖脾胃之气,协助气化,令脾胃温运功能复常。痰饮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暖肾气
若肾气虚衰,水不归源,泛而为痰,治当宗仲景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的方法,以《 金匮》肾气丸 温暖肾气,方中附桂具有生少火而化气行水的作用,此乃 “烈日一照,阴霾自散” 是也。
理气治痰
即通畅气机。此法有利于使机体气机壅滞的症状改善,令痰浊自动随气的运行而消散和排除。 理气包括宣肺气、理脾气、疏肝气等法。
宣肺气
肺气主宣,宜通不宜壅,壅则肺气郁而生痰。倘若肺气不宣、痰浊内阻,见咳嗽痰多,胸膈胀满之症,宜选 桔梗枳壳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合 二陈汤 宣肺理气以祛痰,旨取枳壳、桔梗、陈皮宣通肺气,促使肺主气和主治节、通调水道的功能正常发挥,以保持全身的气化功能正常。
理脾气
脾主升运而化精微。若脾胃气滞,升运失调,精微不行,留而化痰,致脘闷痰多,头重身困,可以 顺气化痰汤 (《时病论》)、 平陈汤 (《汤头歌诀白话解》)等理气健脾以消痰。其中苍术、陈皮、厚朴、木香等能调畅脾胃气机,令其升降复常,精微运化。
疏肝气
肝主疏泄而恶抑郁,郁则气机不通,水津必随气结而为痰。若见脘胁胀闷痰多,或身起痰核等症,宜选 越鞠丸、二陈汤 加柴胡、郁金或加香附、白芥子等疏理气以祛痰,方以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促使痰的消散,此所谓“气顺则痰自消”。
降气治痰
是引痰下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因 “痰之为物,随气而行,无处不到”。 若气机上逆,往往痰随气上而为病。故凡痰在上部的病变可用降气祛痰法治之。 降气包括降肝气、降肺气、降胃气等法 。
降肝气
若肝郁侮肺,气机不利,津聚成痰,痰搏气结,逆于咽喉,见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之症,可投 香苏散合半夏厚朴汤 加旋覆花、代赭石等理气宣肺、降逆祛痰,旨在痰随气降。
降肺气
肺主宣肃而通调水道,若素有留饮,聚胃关肺,阻碍肺气下降,见上气喘逆,胸痞痰多等症,宜以 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治之,取苏子、莱菔子降肺气以强攻涎。
降胃气
胃气主降,若中焦痰盛,痰随胃气上逆而致眩晕呕吐,痰涎清稀,宜选 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 ,以降逆和胃以祛痰。
临证中,气病生痰有虚实寒热之分,虚则湿运无力,津聚成痰,实则气机壅滞,津停为痰,
“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受邪火煎熬,转为稠浊,或气失其温和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至凝结,斯成痰矣”。
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还须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求气之虚实寒热而治之。总之,治痰宜以治气为先,在治气的同时,还须依据痰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药。若治痰与治气二者配伍得当,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古今医家皆重视痰饮治本的问题,意识到攻伐虽有一时之效,但也流弊不少,何况一旦滥用,正气削弱,难以恢复,患者因此而不起。《临证指南医案》指出:
“古人不究标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
行气、理气应视为治痰的基础,如严用和指出: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所以朱丹溪指出: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其中 “不治痰而治气” 一语,实为治痰之妙谛。
穆药师提醒你:
1.几个小偏方:
方1
【组成】绿茶、月季花、玫瑰各3 克,桔梗、山萸肉各6 克。
【用法】研为细末,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气滞血瘀之梅核气。
方2
【组成】绿萼梅、绿茶、合欢花各3 克,枸杞子5 克。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梅核气。
方3
【组成】生蜂蜜20 克,鸡蛋1 个,香油数滴。
【用法】鸡蛋打入碗中搅匀,沸水冲熟,调入蜂蜜及香油,顿服,1 日2次,早晚空腹服。
【主治】梅核气,肺胃虚火,口咽干燥,时轻时重,以及慢性咽炎。
2.其它方法: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
1.以咽内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但不碍饮食。症状的轻重与情志的变化有关。
2.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正常,无任何有关的阳性体征。
3.本病需与虚火喉痹,咽喉及食道肿物相鉴别。虚火喉痹觉有异物刺痛感,并觉咽喉干燥,常有发出“吭喀”声音的动作,症状与情志变化关系不大;检查时可见咽喉粘膜呈微暗红色,喉底有淋巴滤泡增生。咽喉及食道肿瘤,吞咽困难,有碍饮食,肉眼检查或X光钡剂透视可发现肿瘤。
--------------------------------------------------------------------------------
梅核气的辨证分析
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若为情志所伤,肝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为病。由于肝气郁结,患者常精神抑郁,多虑多疑,并觉胸闷胁胀,心烦郁怒,暖气,喜太息。脾虚痰聚者,则喉中痰多,肢倦纳呆,脘腹胀满。总的治疗方法是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
梅核气的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型
【证见】 咽喉内有异物感,或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甚则感到窒闷难忍,但不碍饮食。患者常精神抑郁,多虑多疑,并觉胸闷胁胀,善太息,郁怒,嗳气。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
1.主方半夏厚朴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香附12克,紫苏12克,白芍15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生姜3片。水煎服。
胸胁苦闷者,加柴胡12克、薤白15克。口干,舌质偏红者,加夏枯草12克、杭菊10克。
2.中成药
(1)逍遥丸,口服,大蜜丸每次2丸,水蜜丸每次10~15克,每日1—2次;水泛丸每次8~10丸,每日1。3次。
(2)丹栀逍遥丸,每次6—8片,每日2次。
脾虚痰聚型
【证见】 咽喉内异物感,常觉痰多难咯。或有咳嗽痰白,肢倦,纳呆,脘腹胀满。舌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 健脾理气化痰。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15克,神曲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
若痰黄舌红者,加黄芩12克、薄荷6克(后下)。心烦者,加合欢花10克、素馨花10克。
2.中成药
(1)四君子丸(冲剂、液、袋泡剂),口服,水泛丸每次3—6克,冲剂每次15克,袋泡剂每次1~2袋,每日3次;合剂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
(2)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3)香砂养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
梅核气的外治法
用冰硼散、冰麝散慢慢咽服,每次0.5克,每日6~7次。
--------------------------------------------------------------------------------
梅核气的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毫针刺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并令患者作吞咽动作,至异物感消失为止。
(2)取合谷、内关、太冲、丰隆等穴,中等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2.饮食疗法
(1)合欢花蒸猪肝:合欢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许,泡浸4—6小时,再将猪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盐少许调味,隔水蒸熟,食猪肝。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于品)6-10克,放茶盅内,冲人沸水,加盖煽片刻,代茶饮。
(3)葱煮柚皮:鲜柚皮1个,在炭火上将外层黄棕色烧焦,刮去表层,然后放人清水中泡浸1日,使其苦味析出。再切块加水煮,将熟时以葱两棵切碎加入,用油、盐调味,佐膳。
3.咽喉部导引法
(1)不拘行立坐卧,随时闭目静心,待神调气定后,即行叩齿36次,再以舌上下左右搅动,待津液满口时进行鼓漱,然后如咽硬物状,将咽津吞下。
(2)静坐,以舌托上腭,凝神该处有一股凉水流下,待将满口时,吞下。
4.预防调护
(1)细心开导,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
(2)少食煎炒炙焯辛辣食物。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或用咽喉部的导引法进行锻炼。
参考资料:医康网
辨证时确定主次≠治疗上的先后主次
—口咸医案
刘某,男,53 岁。
2011年2月24日初诊。
主诉:口咸两年。
病史:近两年来口咸。平时乏力,睡眠不佳,有时腰酸畏寒纳呆,容易手足凉,进冷食后胸骨后有阻塞感。大便一般尚可,一二天一解。
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黑眼圈很明显。舌胖边有齿印,有舌缨线,苔薄略腻。脉细略弦。
处方:党参15g,白术9g,茯苓15g,甘草6g,制半夏30g,陈皮6g,熟地15g,山药15g,山萸15g,丹皮9g,泽泻9g,附子3g,肉桂(后下)3g,干姜3g,当归6g,枣仁50g,7 剂。
2011年3月3日二诊:口咸减轻,退居咽喉处,大便偏干。舌胖边有齿印,脉细略弦。
处方:守初诊方,去半夏;改茯苓 60g,熟地24g;加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9g,苁蓉 9g,7 剂。
2011年3月10日三诊:精神已振,口咸减轻(现主要是咽喉处咸),大便正常,胸骨后不适除,胃感到很舒服,仍有手足凉。舌胖边有齿印,脉细略弦。
处方:守初诊方,去半夏;改茯苓 60g,熟地 30g,制附子6g;加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9g,苁蓉15g,杞子9g,菟丝子9g,7剂。
2011年3月17日四诊:口咸未进一步改善,舌尖起一溃疡,大便干,余均安。舌胖边有齿印,脉细略弦。
处方:守初诊方,去半夏、陈皮;改茯苓 60g;加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9g,苁蓉 15g,杞子9g,砂仁(后下)3g,巴戟天9g,7剂。
2011年3月24日五诊:口腔溃疡除,口咸已经明显缓解,余均安。舌胖边有齿印,脉细。
处方选用3月10日方略事加减,服至4月7日,口咸完全消失,黑眼圈亦明显减退,诸症皆除。继续服药巩固至4月底。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成生肾……在脏为肾……在味为咸”。故人们一般认为口咸由于肾的病变造成。
本案患者除口咸外,望诊上还有一重要特点,就是黑眼圈非常明显。黑眼圈多由于肾虚水泛,《阴阳应象大论》同一段中说是“在色为黑”。
结合有时腰酸畏寒,舌胖有齿印,大体可判
断患者属肾阳不足。此外,患者尚有进冷食后胸骨后阻寒咸。
有时纳呆等症,表明兼有脾阳虚弱。并由于脾虚,则易生痰湿。
也容易引起气郁,这在舌脉上也有所表现。综合起来,主要矛盾应为肾脾阳虚。次要矛盾,则为痰湿与气郁。
如果以百分率来具体说明,我以为肾阳虚占45%,脾阳虚占40%,痰湿占10%,气郁占5%。但在治疗上,我以为治脾的重要性要超过治肾。
为什么?道理是很朴素的,对人来说,一个好的脾胃太重要了;对一个病人来说,更是如此。脾胃不好,吃下去的中药,怎么消化吸收呢?
所以,我下笔首先开的是六君子汤,接着是金匮肾气丸加了当归与干姜,合成金水六君煎与附子理中汤,再加酸枣仁。
初诊时,半夏的剂量超过熟地、当归、山萸、山药等。也就是说治脾、化湿的力量超过了补肾。
而理气,更在次要地位,主要用陈皮,蕴藏在六君子汤中。酸枣仁是特意加上的,养血安神。
关于选方,这里再作一点深入说明。
六君子,是四君子加二陈,健脾化湿。
附子理中汤,温脾阳。金匮肾气丸滋补肾阳。金水六君煎,由贞元饮合二陈汤组成,补肾化湿。整个处方中。实际上还有很小剂量的四逆汤。
这里想说的是补肾阳,本案为何用金匮肾气丸为主?四逆汤虽然在方中属于实际蕴藏着,但显然处于次要地位。
理由是,补肾阳有刚柔二法。刚,用四逆汤;柔,用金匮肾气丸。前者适合于急性病症,阳气暴脱,这时候不必考虑阴液的情况。
后者适用于慢性虚损,患者因为长期病变,阴阳互损,即使表现出肾阳虚弱为主,肾阴未必就很充足,这时候需要阴中求阳,在滋补肾阴基础上温阳。
所以,本案用了金匮肾气丸,合用了贞元饮。
服药后,各方面症状都获得改善。特别当脾胃功能改善,痰湿化去,如二诊时舌苔不再腻,三诊时胸骨后不适消除,胃感到很舒服,这时治脾就不再是重点,半夏、陈皮先后都删去。而熟地等剂量加重,并加用了苁蓉、杞子、菟丝子等补肾之品。
至于茯苓剂量的增加,一为利水,针对肾虚水泛,二为宁神。
如此用药月余,病症痊愈,又服药巩固,整个治疗过程大约两个月。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脏腑相关,病因相关,临床上患者多数是复杂的,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临证当注意区分,有时候我会用百分率来做一个估算,这对制订一个完善的诊疗方案是有益的。
同样要说明的是,辨证上确定的主次,不能等同于治疗上的先后主次。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还应该根据中医的理论和经验,重新确定主次或先后。
这有可能与辨证上的主次一致,也可能并不相同。
在诊疗进程中,根据原先确定的方案,主次与先后可能还会进一步调整,以期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再说选方与用药。同样的病机,医者在选方用药上仍有较多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医生的学识和经验都是相关的。其疗效很多时候也体现于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4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气化痰丸组成,主治,加减运用医案
下一篇: 达原饮的临床运用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