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水浮肿下为甚,脾阳不振肾衰微。阴阳相易易挟瘀,温药和之分缓急。
阴水是指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的水肿。阴水乃水肿之一大类也。《内经》、《金匮》虽论及水肿,但终未分类。《丹溪心法》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后人遵此而条分缕析。
阴水,一般多因劳倦内伤,生育不节,或外邪内凌,日久未愈,或因阳水未愈而转归等所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不能运化;肾虚则关门不利,以致体内水湿潴留,趋直于下。甚或浊气上逆凌心、射肺、冲脑而导致重危证情。
究其机理,从五脏看,阴水总以脾肾两脏功能失调为最。但阴水往往感邪又影响到肺,肺失通调,肿势更盛,病情错综复杂。
阴水一证,临床有其共同症状。如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如泥,凹陷不起,神倦,怕冷,舌淡苔白脉沉。其中有以脾阳不振为主者,乃是脾虚水聚,阳气不运所致。除见阴水共有症状外,常兼见胸闷腹胀,纳差便溏,面色萎黄,宜健脾化浊。一般用实脾饮加减。又有一种浮肿与脾虚有关,但并非脾阳不振,乃脾虚生湿,气失舒展,郁滞为肿。只宜健脾化湿,不宜分利。一般用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黄芪、桂枝益气通阳,加附子、巴戟天温补肾阳。这种病一般临床并不少见,遍身微肿,晨起头面转甚,稍劳则下肢肿胀,微休则肿消,反复不易,倦怠无力,大小便正常或小便反多,苔腻脉缓或濡。还有以肾阳衰微为主者。除见阴水共有症状外,兼见面部浮肿,心悸,气促怯寒,腰部冷痛酸重,面色灰滞或㿠白。宜温肾降浊。一般用真武汤加减。
尚见有脾阳虚,肾阳亦虚者。宜健脾温肾同施,佐以降浊。常用附子理中汤合济生肾气丸或交替使用。
久病阳虚未复,复感外邪,因寒水相搏肿势转盛者,以扶正为主,暂佐祛邪;或久病阳虚未复,阴虚又起,阳损及阴,阴不敛阳,虚阳挠动,症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疼,遗精,牙龈出血。此时,既要补阳又要滋阴,兼利小便以利水邪。可用大补元煎合济生肾气丸同时并进,再加凉血、止血、活血药。如丹参、丹皮、生地、玄参、三七、旱莲草、白茅根等。如若阴枯阳浮而见耳鸣、面赤、颧红,加龟板、鳖甲、牡蛎、磁石之类,以滋阴潜阳。
阴水中如见肿势较剧,伴见尿闭,心悸,唇紫,气急不能平卧,口有尿味,时时恶心,神志昏蒙者多属危候。可用《千金》温脾汤再加降浊、开窍、活血之品。
此外,瘀血致肿,亦非鲜见。诚如《金匮·水气篇》所云:“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亦有:“水病则累血”,“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这是因为,“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后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水随蓄者”(《医碥·肿胀》)。瘀血致肿其特点为:浮肿时间较长或肿甚,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粗大青紫,或有瘀点、瘀丝,或唇色青紫。脉多细涩。如阳虚兼瘀而肿者,宜温阳活血利水,可用真武汤或理中汤加桃仁、红花、桂枝、赤芍、泽兰、益母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阴水患者并非单纯之脾虚、肾虚。而是脾虚肾衰,阴虚阳虚,寒热错杂,瘀水相阻,虚实并见。故临床须掌握五个要点,紧扣一个纲领,分清主次,兼而治之。五个要点是:标与本;气与水、水与血、寒与热、攻与和。阴水总要以温药和之为纲。用温药是根据阴水本质提出的。因水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开,得阳始运;非温不化,非运不行。故宜用温药温补、温化、温运。和之为法,乃因阴水本虚标实。但治本不宜偏于补益,不可一味温补或单纯温补。反之,气滞则水邪不去,或血行不畅,反助水留。治标不可过于温燥,否则反伤正气,宜治本顾标,治标顾本,温、补、运、化兼施,才能曲尽病情。温药和之之“温”,是指药性针对病情而言;“和”,是指选药或方剂的配伍而论。故治疗阴水须明辨五点一纲。否则妄用攻泻,虽取一时之效,然药后脾阳大伤,正气更虚,肿势更剧。温药和之虽慢,但对整个疾病的好转却反而较快。《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确有卓见。
——本文摘自《中医精华浅说》
水肿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胸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水肿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胸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西医所指的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度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等所出现的水肿。
病因病机由于外邪侵入,或脏腑功能失调,使三焦渎职,膀胱气化不利而发水肿。考试大网站整理
(1)外感风邪:因感受风寒之邪,而肺失肃降,水液不能下输膀胱,导致水液潴留,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2)饮食不当:由于饮食过饥过饱或七情内伤,使脾气失于转输,水液内停,溢于肌肤而致水肿。
(3)体虚过劳:久病体虚或劳累过度而损伤肾气,导致水液输布失调、水液积聚而生水肿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胸闷腹胀,身重困倦。治宜祛邪解毒,利湿消肿:
1、室内空气定期消毒,可用紫外线照射或食醋熏蒸,每2日1次,每日开窗通风。
2、水肿剧烈者,腹满咳喘气逆,半卧位或抬高下肢,使气血流畅,减轻浮肿。
3、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汗多者随时擦干,避免吹风受凉,预防感冒。
4、药宜热服,恶心呕吐者,可少量多次服药法或服药前针刺内关、足三里穴,舌面滴姜汁等法,减少呕吐。
5、饮食给赤豆苡仁汤渗湿利水,适当进食温性类食物如生姜、胡椒、葱、蒜等温阳化湿,忌食生冷瓜果及其他凉性类食物。
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内称为水肿。水肿起初常较明显地表现在眼皮、面部、阴囊等皮肤松弛的部位,及下肢,久病卧床者表现在臀部和腰部。水肿部位的皮肤发紧、肿胀、严重者皮肤发亮,甚至渗水。
水肿的诊断要点:
伴随症状
可能的诊断
常为全身性水肿,发展较慢。伴有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严重贫血等)。
营养性水肿
女性,全身轻度或中度浮肿,多于月经前7-10天出现,月经来潮后消退,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头痛、懒散、易疲乏等症状。
经前紧张综合征
始于踝部、下肢,劳累后加重,水肿向上蔓延加重,并可见颈静脉怒张。严重者可遍及全身或伴有胸腔、腹腔积液。
心力衰竭
早期眼睑及面部水肿,清晨起床后最为明显。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分布与体位关系不大。尿检可见蛋白尿、管型尿。
肾炎、肾功能不全
常先见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可伴有腹水,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可见蜘蛛痣、黄疸,肝、脾肿大。
肝硬化
指压后皮肤无明显凹陷,伴有皮肤苍黄、干燥、毛发脱落、反应迟钝,并可见中等程度贫血。
粘液性水肿,甲状腺素缺乏所致
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下肢或颜面的轻度水肿。
醛固酮增多症,内分泌紊乱所致
肢体某一末端局限性水肿,常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不畅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栓塞性静脉炎、丝虫病、局部炎症、创伤或过敏等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历史沿革
1.病名及分类: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2.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穴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3..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4. 调护及预后: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提出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
【病因病机】
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一、病因
寒 风水相搏
风 袭表 肺失宣通 阳水
热 湿毒侵淫 水湿潴留 水肿
疮毒内侵 湿热蕴结 阴水
感受水湿 脾失传输 水湿浸渍 瘀阻水停
饮食不节 脾阳不振
劳欲体虚
肾失开合
肾阳衰弱
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病机
1.病机要点: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2.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3.理性质: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4.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5.机转化:阳水与阴水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血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 .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1 .水肿与鼓胀
水 肿
鼓 胀
特 点
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无青筋暴露。
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后期或可见轻度肢体浮肿
肤 色
鲜泽光亮,后期灰黯
苍黄,面部赤缕,颈胸血痣
病变脏腑
肺、脾、肾
肝、脾、肾
2 .水肿阳水和阴水
分类
症状特点
阳 水
阴 水
病 因
风邪、疮毒、水湿
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病程、病势
短、急
长、缓
浮肿部位
头面部明显
下肢为甚
皮肤颜色
光亮而薄
萎黄灰滞
凹陷性
按之易复
按之难复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
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 ,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 来势迅速 ,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变证: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毒侵淫证
眼睑浮肿 , 延及全身 ,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 ,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4.湿热壅盛证
遍体浮肿 , 皮肤绷急光亮 ,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身肿日久, 腰以下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变证:脾气虚弱,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衰微证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 面浮身肿, 腰以下甚, 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变证:肾阴亏虚 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以左归丸加泽泻、茯苓 冬葵子等。
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 瞤 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3.瘀水互结证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 四肢或全身浮肿 ,以下肢为主, 皮肤瘀斑 , 腰部刺痛 ,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预防调护】
1.避免风邪外袭。
2.防止水湿外侵。
3.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 3 - 4 克 ),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
4.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5.日记录水液的出人量。
6.持治疗,定期随访。
7.逸结合,调畅情志。
【临证备要】
1.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此,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
2.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
3 .血化瘀利水法的应用: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
4 .用肾毒性药物: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5 .时治疗水肿的严重变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