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孝经》的来源

荆十三 2023-12-17 11:59:08

唐代皇帝李隆基主政期间,中国产生了一部《孝经>>

关于“孝”文化的探索,历史上经历了很多次大讨论。首先,“孝”是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的本能,动物都能返哺,何况人乎?

但孝文化的形成,却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孝经》论述的是封建孝道和孝治思想,所讲的是“孝”是“广敬博爱”,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准则。千多年来,《孝经》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贫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历代注释达500多家,可见《孝经》影响是极其深远。

孝文化在汉代时曾普极得最为广泛。原因在科举取仕制度形成以前,是以“孝廉”取仕。你得要经过地方官员推荐,首先成为皇上御批“孝廉”以后,你才能被皇帝赐为某一级的官员。比如:曹操就是以先评为孝廉以后再进入官场的。四川德阳在东汉明帝,刘庄皇帝,(永平3年)御批德阳孝泉姜诗为“孝廉”,赐(江阳)今四川泸州县令。《后汉书·第114卷·孝妇庞三春》。

唐代,有学者将“四书五经”及其典籍中关于德孝的论述结集成书。皇帝李隆基并为《孝经》作序,这是天子作序先例。唐明皇充分肯定了《孝经》传播对世道人心的行善的巨大作用,因而广泛流传。


微信图片_20231217120356.png

《孝经》历来被奉为儒家的经典。不过,它的来历、作者以及历代的演变都很复杂,一言难尽。跟儒家另一部经典《尚书》类似,《孝经》也有“今文”与“古文”之分,而且也是“今文”流行在前、“古文”现身在后。《今文孝经》出现在西汉初年,一问世便引起了高度重视,尤其是得到统治阶层的青睐,奉之为经典,出台了诵读《孝经》、察举孝廉等政策,配套了表彰孝子孝妇孝行和惩罚不孝行为的措施。西汉历任皇帝,除了开国之君高祖刘邦外,从惠帝刘盈开始, 谥号前面都加上了一个“孝”字:“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这显然是要将皇帝树立为力行孝道的示范。

所谓《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 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由于这部出自孔壁的《孝经》,是用战国时期的文字(即所谓蝌蚪文) 写成,相对于当时已经流传、用汉代文字写成的《孝经》,人们将它称之为《古文孝经》。学者们认为,《古文孝经》是秦始皇焚书之前的本子,应当问世于战国末年。我们现在阅读的《孝经》,则是今、古文孝经的合编本,除去后人添加的章名,正文共有一千八百字。

对于《孝经》的作者,更是众说纷纭,一直争论不休。有曾子、孔子、曾子门人、七十子之徒、子思、汉儒、孟子门人所著等七八种说法,还有人说是孔、曾合作,再经过后世儒家的修订。不过无论哪一说,都承认它出自儒门,属于儒家典籍的范围。

承接西汉的东汉,不仅君王之间有着血缘的联系,治国的理念也有诸多相通之处,而在推行“以孝治国”方面,力度更是超过了前者。有学者作出统计,《史记》、《汉书》、《后汉书》中记载的孝子(包括孝女、孝妇、孝孙等),共有一百一十多名,其中西汉仅有十名,东汉则有百余名。元代以来流行的“二十四孝”中,西汉仅有汉文帝刘恒一人,东汉则多达八人。

二十四孝剪纸图

接下来,唐高宗李治时,将《道德经》和《孝经》作为上经。唐玄宗李隆基时曾两次注《孝经》,令百姓每家备《孝经》,朝夕诵读,务求落实。北宋末期,将《孝经》与《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尔雅》、《孟子》列为儒家“十三经”。再往后,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十分惭愧,时至今日,本人尚未读过《孝经》。从时代背景来说,因为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揭批“孔孟之道”是当时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于《孝经》之类的“封资修”,自然不屑一顾;就个人理念而言,坚信孝顺父母是人的本能,也就是天职,如果等到领会圣人的旨意之后才去尽孝,那爹娘早已死了。

不懂就不装懂。至于《孝经》的要旨,在此完全援引一位学者的论点。他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敬祖宗;二是善事父母;三是传宗接代;四是孝悌并称;五是移孝作忠。前面三项内容,其实包含了原始的祖先和生殖(生命)崇拜,后面二项则满足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我接受这个观点。

元代:编辑出版了《二十四孝》:(为什么《二十四孝》会在元代产生呢?蒙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发现少数民族的文化不如大汉民族的文化先进,感觉缺乏当皇帝的正当性。元世祖文武皇帝忽必烈为统治汉民族地区的人民甚至将宋衍公孔洙提拔为国子祭酒。想以孔子后人作为标志,实行儒家正统的思想在全国施政。尊孔敬孝就成为了元代人思想文化的主导性方针。元代郭居敬不是《二十四孝》的首创人,当然,还有说郭守敬著的,也有说是郭居业的多种说法。

《二十四孝》作为一个词组并成为书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这是一篇宣扬佛教思想唱词,藏于敦煌石窟,清末发现,后劫往国外,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敦煌石窟是我国佛教经典的宝库,所藏除佛教经典外,讲唱文学作品甚多。其最主要的形式是变文。变文实为“俗讲”所用的故事话本,系从佛家传经中演变而来,它萌芽于东晋,南北朝时,已在宫廷、民间盛行。

微信图片_20231217120350.png

历史上为孝子传记配诗,非自郭居敬始。《敦煌变文集》第一卷收郭巨故事,最后以诗作结:“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食,生埋天感似(赐)黄金。”舜子故事也有诗,而且是两首:“瞽叟填井自目盲,舜子从井历山耕。将来冀都逢父母,以舌舔眼再得明。”“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郭居敬所配诗,比之变文的附诗,自然高明些。这也是它能够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专家考证:《二十四孝》最后成书是由元人赵孟坚编定、郭居敬配诗完成的,笼罩在这本书著作权上的迷雾已经散开了。《二十四孝》作为延伸的《孝经》典型故事作为载体也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了,对于中国人的孝亲,孝敬人民大众,自立,甚至父慈子爱,天地大孝对个人的德孝文化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整个中华德孝文化的形成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德孝文化最终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德阳孝泉镇的“涌泉跃鲤、一门三孝、安安送米”是《二十四孝》中,最具有人情味的“母子之情”的孝子故事,也是普通百姓最容易践行的孝子行为。孝泉镇以德孝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德孝旅游文化产业,保护好了姜孝祠、三孝园、元代龙护舍利宝塔、宋代孝街遗址、清真古寺、武圣宫戏楼,上世纪新建成了集文化旅游综合景点:中国德孝城。

孝泉镇各类民俗活动都围绕“德孝文化”这个主题开展,使德孝文化得到了较好地保存,除了较为常见的迎新春、闹元宵等,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都会举行“上九会”,期间有仿古式铁器帮,木竹帮,五金帮,药材帮,铜器帮,饮食帮,字画帮,花草帮八大表演,马戏,戏曲,评书等,热闹非凡。

自农历五月初四开始,每月举办为期一周的庙会,有皮影戏,被单戏,打道筒,唱围鼓等表演。八月二十八的姜公诞辰,会举办感天大孝祭。每年农历十月初八,还会举办大型的高僧念经祭塔仪式,重现元代五龙护塔的盛况。

孝泉镇回民较多,镇上有伊斯兰风情一条街,也称为半边街,它是孝泉回民居住地,也是伊斯兰教清真寺所在地,整条街以清真餐饮、伊斯兰文化产品为观点。牛排火锅、牛肉锅盔远近闻名,孝泉果汁牛肉更是驰名川内外,其制作技艺还被收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在领略德孝文化的同时,德孝文化也会润物细无声地浸润于人们的灵魂之中,使德孝文化这个省级非遗项目在著名“孝子之乡”得到了很好传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8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