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行为准则以及政治哲学等方面。而在现代社会中,孟子思想的主要意义在于强调人的价值、责任和道德,以及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孟子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责任。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发扬天性,追求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他人所左右。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也同样地适用。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责任,以及我们对于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和依存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孟子已经提出人性本善,所以人应该向善去发展、进步。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操则存,舍则亡。”做就有,不做就没有。所以孟子要求人们一定要成为君子,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因为每个人先天条件本就具足。
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提出要将其括而从之。“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皆需将其括而充之。为什么四端之心对于人和社会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对他人的关爱与关怀,有恻隐之心,才会有仁心,才会有对他人的关怀,才会有为社会服务的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认为的“义”是内在的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不同。孟子的立场是“仁义”皆为内在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义的位置摆放的不同。孟子所认为的义是我对于外在人、事、物的态度取决于我自己内在的主观的思想。
孟子所讲,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立志成为君子,树立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而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其中的义是指,我对外在人、事、物的态度取决于对象具体的状态,告子的立场我理解是针对不同的具体事件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态度。
那么孟子与告子所讲的都对,问题出在他们所讨论的问题不是同一个具体问题,意思就是问题没有提清楚。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句话是孟子所提出的,所以就从孟子的角度来讨论这句话的含义。先知廉耻,知道什么事情可耻的就不会去做,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与理想,所做出的事情才会符合道义。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礼是仁的外在的表达。仁是内在对于他人最为纯粹的关怀,而礼是这种纯粹关怀的表达形式。一个人真正的关怀他人那么他所做出的行为必然会符合礼。“礼之用和为贵”所谓的和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谓节就是要一切行为要恰到好处;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能够合理、正确的帮助别人。辞让之心就是谦让别人,使别人方便。这是礼之始也。
一个领导者有礼,懂得关怀百姓,那么天下百姓不就都可以过上好日子了。每个人都能够有修养懂得礼,那么不论是对于自己还是他人都是莫大的帮助。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作为圣人君子一定要有智慧,能够解决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那么首先就要知是非,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不可为,什么必须去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人生的理想。
那么孟子又提出了大体与小体,天爵与人爵之分。耳目口鼻之欲此乃小体。生命只是为了追求这些的满足的话便是生命的小体。《菜根谭》中有讲“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耳目口鼻之欲是没有止境的。“仁义礼智,此天之所以我者。”
《菜根谭》“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人要追求这样的价值目标才能有生命的突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觉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天爵是指我们生来就有,本就具足的。而人爵是后天外在的因素所决定的,别人给则有不给则没有。人生的大致方向孟子已经为我们选择好了。弃天爵必亡,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人性本善,每个人必须努力成为君子,因为先天具足,一定可以。否则是自己放弃自己!不尊重自己!
孟子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工夫操作“反求诸己”、“养气”等等“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强调自我省察的重要性,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经常反省自身的不足,多找自己的原因,尽量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来改变事情。
一般都是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来尽力的使事情可以变得更好。这是非常具体的工夫操作。孟子还提出很多的操作工夫,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其次,孟子思想也对道德有着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三个层面来实现道德完善。这些层面要求人们保持正直、内心平衡、家庭和谐,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追求道德完善。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都是必要的。而孟子思想在这一点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思考方向。
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不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交往的过程中,发生的状况会有很多,而往往使人困恼的是彼此之间的争执与矛盾。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反求诸己,减少自己过多的欲望,少一些责备、多包容一些他人,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样情况或许就会好一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仁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对待他人就如同待我自己的亲人一样,我尊重、关怀他人,同样我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与友好。社会就在向一个美好的方向发展着。
孟子提出的社会福利事业现仍有意义
孟子时时刻刻不忘推行自己的仁政王道思想,可是怎么样走上王道的政治轨道呢?在这一点上孟子也给出了回答,即“昔者文王之治其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他认为文王的治国举措就是实现王道的政治路线,南怀瑾先生认为其中的“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等都是针对战国时期的情况而言,现在已经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但是接下来孟子举出了周代的社会福利事业,他说:鳏、寡、孤、独这四种人,是社会上最困苦无依的人。文王当时,凡是仁政爱民的措施,一定先顾及到这些人。他同时引用了《诗经·小雅·正月篇》的话“哿矣富人,哀此茕独”来强调穷人的可怜,意思是说,社会上一般衣食无忧的人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有些孤苦伶仃的人还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呢,我们必须帮助这些人。这种提倡社会福利的想法就很具有现代意义
最后,孟子思想也有着政治哲学的意义。他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认为一国之政需要遵循道义,以取得长治久安的成果。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一思想同样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政治权力需要遵循法治和民主原则,尊重人权和公正公平,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历史上孟子想要通过政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孟子对于政治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针对不同统治阶级的领导者提出了很多要求与意见。
身为一国之君,国家的领导者。责任就是为自己的百姓创造一个幸福、美好、祥和、安全的国度。孟子告诉君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因为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只有君王帮助百姓过上好的生活,百姓才会对于这个国家怀有信心,并拥护自己的君王,保护自己的国家,这必是君王的责任,也是君王的利益。但怎么让自己百姓过上好的生活呢?“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民治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这样说是为了想要君王创造一个社会环境“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意,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姓创造一个基本的生活环境,使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未尽自己的责任。杀人以梃与刃,无以异也。如国无良策使民饥而死矣,乃王者自持其器绝民命矣。孟子在见梁惠王时第一句话就讲“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直接表明了孟子在政治上的态度——以仁政施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总之,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着丰富的主要意义。强调人的价值、责任和道德,以及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思考和建议,都是当下社会需要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中汲取智慧,拓展思路,建设更加和谐、公正、美好的社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8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孟子》万章下·原文及译文
下一篇: 孟子》 尽心上·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