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在这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中,不仅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还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了管理理念、识人技能等多方面的启示。
其实,无论国内外,用《论语》的智慧进行管理的企业家比比皆是。比如,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日本金融之王涩泽荣一,就开创了“一手执《论语》,一手执算盘”的儒家式企业经营之风;马云也曾说过:“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最近我看的、重复看、不断看的书,有《论语》、《道德经》、《佛经》、我觉得这三样东西是我受益最深。”
可见,《论语》历经两千年,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论是从政、学文或是从商、治企,都能从中汲取到人生智慧。
《论语》与企业使命
一个企业要发展得长久,就必须有始终如一的企业使命,它就好像一杆旗帜、一盏明灯,能成为企业的信仰。很多时候,企业的责任有多大,企业的市场就有多大;企业的理念有多高,企业就能走多远。
而《论语》里就有不少观念,能为企业建立使命和愿景提供启示。
《论语》里的义利观
在义与利面前,《论语》首先承认了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盼望有好的物质生活,追求富贵是合情合理的。就比如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认为为了追求利益,就可以放弃道义。因而孔子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又在《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观点用于企业管理中,也一样合适。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那么这样的企业也难以长久。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早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和双汇瘦肉猪事件,再到前几年的毒疫苗事件,今年的假口罩事件,都让我们反思一个问题: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很难成为百年企业,为什么的难以做到基业长青,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企业使命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
如果一个企业把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使命,那么企业的理念就一定是不择手段地赚钱。从短期来看,企业可能会赚取不少的钱财,但却牺牲了商业道德和社会信誉,最终把生存的根也丢弃了。
所以,如若一个企业能把《论语》中的义利观作为企业的使命,在义和利发生冲突、不可兼得时,强调义重于利,那么企业或许会牺牲一时的利益,但却拥有长久发展的可能性。
《论语》中的忠恕之道
除了义利观之外,《论语》中的忠恕之道,也为企业使命的确立提供了方向。
那么,什么是忠恕之道呢?所谓“忠”,就是《论语.雍也》里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通达。这是从主观积极的方面,说明做人要善于主动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
什么是“恕”呢?就是《论语.卫灵公》里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要将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要能够常常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忠恕之道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重要。在今天这个时代,“狼性”管理大行其道。很多企业为了业绩,为了利益,不顾员工的需求,甚至做出种种损害员工尊严的事情。比如,让员工跪在台上互扇耳光,业绩不达标的员工要生吃朝天椒和苦瓜等等。
在这种种“伪狼性文化”的管理背后,我们看到了管理者人文关怀理念的缺失。而《论语》的忠恕之道,体现的恰恰是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只有让管理变得更具人性化,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让员工形成主人翁意识,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狼”,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论语》与用人思想
都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最核心的要素。那么学会选人、用人,就成为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提到不少用人的思想,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启示。
用人德为先
《论语·泰伯第八篇》里,孔子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意思是:即使有周公那样才华和美貌,假若他既骄傲又促狭,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也就是说,孔子认为美好的品德远比智力重要,用人,必须以德为先。
《论语》的德才观,在不少成功的企业中都有体现。比如,蒙牛总裁牛根生曾评价企业用人: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重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又比如,伊利集团提出的用人口号是:“先做伊利人,后做伊利事;欲出好产品,先塑好人品”。可见,小富靠才,大富靠德。一个企业如果要做大,用人一定要以德为根本。如若一个人有才无德,那么他的才华越高,能力越强,可能造成的毁灭性结果反而更严重。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孔子认为的人才,还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的意思是说,真正的人才是全乡的好人都赞扬他,全乡的坏人都憎恶他。这是因为,这样的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明确的是非标准,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讨好谁、迎合谁。
而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企业里最吃香的员工,往往是那些懂得迎合上级、随波逐流的人。可是,这样的员工虽然讨喜,但却对企业的发展没有裨益。反而是那些坚持自己的标准,能经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做出结论的员工,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才。
对人才不可求全责备
《论语.微子》里提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它的意思是,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人的才能有限,用人办事取其专长,不能要求人事事皆能。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的确,人总是有缺点的,而且优点和缺点常常是相互联系的。越是在某方面优点突出的人,在另一方面往往缺点更明显。
比如,一个技术过硬的员工可能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技术研发上,那么他的沟通能力可能不够强。但只要他的缺点不是原则性的,管理者就要果断把他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切勿因为求全责备而错失了良才。
《论语》与企业领导力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企业经营也是如此,提升企业领导力,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上上之选。
那么《论语》里又有哪些内容,对提高企业领导力有启示呢?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篇)
孔子在回答子路执政以何为先的问题时,他提出执政当以正名为先。那么,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又以何为先呢?企业的使命是什么?这是现代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中首先要求企业明确的问题。一个企业最终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健康和福利?这决定着企业长远发展的潜力、规模以及凝聚力。
例如中建五局的企业使命是“立德、立人、立业”,把立德看作是根本。认为“无德之企夭,有德之企寿。缺乏德的支撑,业是做不大、做不久的。”把立人看作是基础,并努力营造“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氛围,增强员工在企业的成就感、成长感、归属感,从而实现强企与富民的共赢目标。立业是结果。一个以立德为根本、立人为基础的企业,必然于外得到社会的认可,于内赢得员工的忠诚,从而开创长青基业。
《论语》与领导艺术
现代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一把手”,其个人的自身修养,办事风格等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领导者对此不可不慎察。
子帅以正。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
“正”,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应该是做人之根本,更是为官从政之根本,也是领导者威信之来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
孔子这几段话说得非常精辟,非常值得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认真反思和检讨。为什么同样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有的企业应用起来井井有条,成效显著,而有的企业却无所适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不够,没有身体力行。
自己都没有管好,如何管理下属?企业管理者就像下属的一面镜子,其品行、风格、才能等都会被下属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学习,所谓上行下效。因此,领导者首先要以身作则,秉持公正,真正做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论语》颜渊篇)。
孔子主张仁智双彰,以爱人为仁,知人为智。他继承了周公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据《论语•乡党》记载:有一次退朝,孔子闻知马厩失火,他首先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的是人,而不是马(及马所代表的财产)。
这种爱人,同情人,关切人的仁者之举,很容易拉近他与普通平民百姓的距离,并受万民的爱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仁”、“爱”,亦是两种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句话就是说,“仁”是人类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亲亲,即亲爱亲人,是一种推己及人。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要关心下属,亲爱下属,把下属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加以爱护。那么,下属的内心深处就会受到触动,把这种关怀或是知遇之恩铭记于心,在日常工作之中,他们自然更加勤奋和用功,以这种方式报答领导的恩德。中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经上亦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诗句。
言而有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篇)
为政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言而有信,制定制度,信用应该是第一位的。孔子认为“信”是做人的原则,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孔子把“信”看得比“兵”、“食”更为重要。
他认为,虽然军备、粮食、民众的信任这三者都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重要因素,但相比而言,民众的信任最重要。我们从小就听说了“狼来了”的故事,之后又闻“周幽王烽火戏诸候”,此皆失信于人,结果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不可不鉴也!
廉洁自律
子曰:“奢则不孙,简则固。与其不孙,宁固。”(《论语》述而篇)
意思是说,奢侈会培养人的贪婪,不知道满足。古语有云:“公生明,廉生威。”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廉洁自律,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抵挡住各种诱惑,不给不正之风以任何可乘之机。
论语》中的很多话一定都可以用来解释商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论语》完全可以被当成是一本生意经。
所以,把《论语》从生意经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企业家。
即便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既然赵普都说半部《论语》都能治天下了,如果能读懂整部《论语》,至少对咱们的企业管理能够有所启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8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孟子》告子下·原文及译文
下一篇: 《论语 》对公司文化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