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孔子的主要贡献

荆十三 2023-12-20 15:21:59

孔子的伟大,借用宋明时代儒者的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它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孔子出生,它将永远黑暗。孔子出生后,这世界才有光。

但若说有了孔子,世界才有光,孔子不是上帝,这样的解读是不是过分了呢?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孔子,也不是要把他神话,而是不能采取平面化的立场,对孔子的了解必须深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世界、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才能如实讲出孔子的伟大之处。

微信图片_20231220154150.png

孔子的贡献,平情而论,有根有据的,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 孔子是首创式的教育家。是不是历史第一人,可以放下不论,至少他的教学规模、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同时代无人可比,绝对是首创式的人物,开启了中国民间的教育事业,被称为“至圣先师”。

二、孔子是个真正懂教育的人。他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只是文化知识和礼乐操作,教人的目的在使人成长,但人在现实层面有气质上、性格上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答案,又能深入学生内心,依其困惑而给予启发,循循善诱,使学生欲罢不能。

三、 孔子是大学问家。他的学问完全是积累得来,非常好学,他自己也以此自信: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好学的结果,不止精通六艺,而且知识渊博,许多冷僻的问题到他手上,也能迎刃而解。

四、 孔子是古代文献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孔子以他的学问为基础,分为六艺教人,但当时周衰,“礼乐废,诗书缺”,孔子于是追踪三代之礼,正乐、删《诗》、序《书》、演《易》、笔削《春秋》,结果中国文化大旨得立。

五、孔子的人生态度和道德修养成为中国人的典范。他对文化的爱护,对道的承担、对人的关爱、对理想的坚持、对自己修养的重视和对自己人格的要求,都是非常正面的。尤其他生于乱世,礼乐废弛,他要重建周文,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更凸显了儒者不畏艰巨的性格,为后世视为圣者。

六: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七:体育上的贡献: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十分高超。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八:美育上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

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九:政治上的贡献

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时空跨越两千多年,回过头去再看孔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高瞻远瞩,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从世界视野,孔子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之一。据德国哲学家雅斯培的说法:在两千多年前,人类社会同时出现了好几位先知,他们是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希腊的苏格拉底和稍后出现的耶稣。雅斯培把这一时代称为“轴心时代”,意思是以后人类的文化都是以他们为轴心转动出来的。

这的确指出了孔子独当一面的重要贡献,有历史地位,但我认为:这样的了解还是不足够,只看成果,只看影响力,会舍本逐末。我们应该先回到孔子的生命,了解他难能可贵之处,才知道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或纪念什么。

孔子最难能可贵的,有两方面:

一是从孔子的人格来看,他的实践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让我们看到孔子的生命成长的学问不是虚说,而是真真实实的,成为一个典范;

二是孔子对“仁”的发现,那是对生命最深的醒觉:人之所以为人,原来有此特质,原来有此自我成长的要求,由此自然要求自我开放,希望与他人相感通,彼此互动,于是有性情世界、和谐世界、道德世界和文化世界。

孔子一生行仪

我们说:作为历史人物,孔子所留下的,就是对生命成长之道的见证。孔子晚年自顾一生,总结可分为许多阶段,每十年便有一个突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的成长是从“志于学”开始的,孔子非常好学,他自问不是第一等聪明人,不是“生而知之”,只是“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敏”就是勤快、用功、马上学习、不拖拉,而且善于会通。

孔子为什么这样用功?因为“志于学”,其实是“志于道”,“道”是理想,“道”是真理,“道”人人都能共行、共向的大道,“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终极价值,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价值,“道”才是“学”的目标。

“学”是为了生命成长,变化气质,但也包括了种种知识、种种技艺,在孔子当时来说,也就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加上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专攻,互相配合,以长养性情。

孔子到三十岁,“三十而立”,什么意思?人能站立,当然不是生理意义,而是社会意义、人格意义。通过你的努力、学习成长,人人都知道你是什么人,对你有信心。所以首先是“立于礼”,守规矩,懂得尊重别人。在社会上立足,别人就看你有没有修养,言语、进退有没有法度。孔子当时已经开设学校,以礼乐教人,这表示他对礼乐已经充分了解,而且有此自信。

不过人能真正站立,不能只靠外在的支持,知识和身份都只是外在的,人必须自知、自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守礼、守信?这就把问题逆反到内,看到自己的性情;这也就是“仁”的发现,对生命最深的秘密的发现。

我想,这也是孔子到了“四十而不惑”时才彻悟:我们要有修养、我们要有规矩,理由原来不在外,性情是人理想的生起之地,如此体会即是见道,对生命之追求成长再无怀疑;对文化修养、道德人格的建立再无怀疑,这就是“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人虽然能明白道理,但在这世界上能全依道理做人却是不可能,这是现实的局限,现实的世界不是道理的世界,也不是圆满世界。人知之,也不一定能行之,理想遭遇到现实的阻厄,怎么办?孔子以其“天纵之聪”仍然找不到施展的机会,这个世界为什么那么不公?换了别人可能有怨,但孔子无怨,“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为他知天命,懂得如何接受。

再经十年,孔子“六十而耳顺”,什么意思?孔子既经“天命”洗礼,以一种超脱的精神再回人间,便感受到人间的种种言语、种种是非、种种理论、种种批评都各有缘由,不必跟他们计较。这是一种道理会通之境,互相透入,于是可以和任何人相处,人人都能莫逆于心。

我们和任何人相处,首先不是用嘴巴而是用耳朵。你要了解别人,首先不是用眼睛看,而是听他讲话,所以要懂得听,懂得接受,这样跟人的心灵才能沟通。

耳朵是用来聆听的,但聪明的人不是听语言,而是听别人的心意。“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耳朵只是象征意义,“耳顺”代表能跟人相通,很不简单。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孔子做到了:他的生命完全开放,再没有局限,个人的生命与天地的变化相通,但又处处合度,形上的世界与形下的世界打成一片,无一不合理,无一不自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