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魏无忌
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曾经读到过一首古诗《短歌行》,久久难以忘怀,其中两句写着:
四季倏往来,寒暑变为贼。
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
时间是个小偷,在你不知不觉间,偷走你如花的容颜,偷走你发间的乌黑,偷走你强健的身体,最后,把你整个的人一并从人间偷走。
只是想想,都会觉得很伤心。
但更伤心的,是你看着自己所爱的人,被时光一点点侵蚀了容颜,毁坏了身体,直到最后如暮春的花儿一般,零落,成泥。
公元1895年11月,18岁的王国维迎娶了自己的发妻莫氏。
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而暮暮朝朝的相伴下,两人情谊渐深。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王国维便又要踏上漫漫的求学之旅。
1900年春,在罗振玉(近代农学家、教育家)的资助下,王国维踏上了异国的轮渡,将要前往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
此时王国维与莫氏已有了三个孩子,王国维这一走,家中便更加凄清。
丈夫不在的日子,家中是难熬的。
莫氏须独自一人照顾着3个孩子,还要日夜操劳家务。
她身体本就纤弱,加之思念情长,无心妆束,人一天天地便衰老了。
1905年的春天,离家数载的王国维,终于回来了。
莫氏很高兴,连忙出门迎接。
可是王国维见着眼前形容憔悴的妻子,却疑惑了、恍惚了。
他不懂,短短数年,妻子怎么老成这样了,明明她还不到30岁,比自己还小呀。
他怎么能懂呀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心情,是可以深切到心身憔悴,有似衰老的。万般感慨下,王国维写下了一首《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我们常常以为,离别是世间最苦的,却不知道,久别重逢的滋味,竟也是这般苦涩。
苏轼在《江城子》里写:“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我俩夫妻相逢,你恐怕也认不出我来了,因着我已是尘土满面,两鬓如霜。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里写:“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今夜是什么样的日子呀,我俩得以灯下重聚诉说衷肠。岁月转瞬,青春壮健能几时呢 再相见,我俩竟都已白发苍苍。
时间无情,荡去了青春,涤去了容颜。
这一分的重逢之欢,又哪里抵得上那久别的苦楚,又哪里遮掩得了那重逢时,从对方苍老的眼眸中洞见的,人世沧桑之悲。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俱莫 一作:俱暮,傍晚的意思)。”
我与妻子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那绿窗下的春日呀,好似也同那沉沉的天一般,迟暮了。
春暮,日亦暮,实则是写妻子的年华迟暮。
她便好似那枝头的花儿般,我离去时,她尚且窈窕婉转、春意逼人,哪料得我归来之时,她的青春,她的美丽,都已在暮色中缓缓凋零。
一时间,愧疚、后悔、爱怜,苦涩,种种情意聚集心头,真是叫人眼中悲凉,心中愈加悲凉。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诗人说,我本想着要在这夜阑的灯下,与你细细诉说别后的相思。可是,这一点点相聚的欢愉,反倒勾起了无穷无尽的旧恨。
两目相对,却只是哽咽难言。
无声比有声更苦,不说比说更悲。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那离树飘零的落花呀。
结尾这两句,最是隽永,也最是惨痛。
只因它诉说的,原是人世间最无可辩驳的一个真理:
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易逝的。
写下这首词后不久,1908年,莫氏就因病去世了,竟是一语成谶。
屈原《离骚》中写:“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白居易在《简简吟》里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就连杨绛也在《我们仨》里写道:“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从古至今,人们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怜惜,与对时间无情残酷的认知,竟是这般相似。
但有时我又会想,会不会恰恰是因着这“好花易凋,良景易逝”,我们才更加懂得这两个字——
珍惜。
因为懂得美丽终将消亡,才更加珍重每一片风景。
比如春风桃李,比如秋雨梧桐,比如风晨月夕,比如万古斜阳,比如一切的叶嫩花初之际,比如所有的天清地廓之时。
都是那样地美,也都是那样地短暂。
让人不忍心错过,不舍得错过。
因为知晓岁月必然流逝,才愈加感激上天的馈赠。
感恩父母的亲情、夫妻的深情、知己的友情,以及一切擦肩而过、相逢一笑的善意。
下一世,爱与不爱,我们都不会再见。
这一世,也只是这一世,请你原谅我所有的敏感脆弱固执怯懦,我也会包容你一切的粗暴强硬大意粗心。
我们不要争吵,不要冷战,我们要多多聚首,多多陪伴。
因为明白人生如一场短短的独幕剧,“朝如青丝暮成雪”,才更要去尽情尽性、恣心肆意地活一场。
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你不妨大胆一些。
你可以大胆一些!
作者:老魏无忌,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作者:魏无忌,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本文转载自“诗词世界”,作者魏无忌,新媒体人,文化公司创始人,畅销书作者,主业创业,业余写文、出书、玩收藏,交流诗书与收藏,加他微信yike6099。诗词世界出品、魏无忌主创图书《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转载本文请联系“诗词世界”公众号。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诗歌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体裁,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诗经》,之后诗歌更是不断地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巅峰。唐末词的出现开始与诗歌平分秋色,词的形式要比诗歌更加自由,词也随之在宋代熠熠生辉。
明清时期的诗词虽然比不得前代,但是还是有很多著名的诗人、词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学瑰宝。
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清末的著名学者,他在词曲、哲学、文字学、美学、史学等很多方面都有颇深的造诣,尤其是他那一本《人间词话》更是流传很广,他就是王国维。
清末才子王国维的求学、治学之路
王国维出生于光绪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的家乡在浙江省杭州市海宁州,王国维家祖祖辈辈均是书香门第,家学非常的深厚,这也在从小影响着王国维。因为王家之前的祖辈是抗金名将,所以在当地这个家族也是备受敬仰。
王国维21岁之前都是在海宁州读书成长的,王国维的父亲就是博学多才,著有诗词,主攻书画,所以王国维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是聪明勤奋,爱好学习。
更是在父亲的帮助下读了很多的书籍,懂得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接触到了近代先进的文化知识,可以说是读万卷书。
王国维在海宁州中了秀才之后,便到杭州参加州学,但是无奈一直没有考中。于是王国维在1894年考入了崇文书院,在这里王国维接触到了考据、校勘之学,并且对此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时伴随大量外国书籍和文化的进入,王国维学习接触到了很多西方的思想,于是开始研读很多的西方书籍。
王国维的父亲看到了儿子对于西学的兴趣,于是请人推荐王国维加入了留洋学堂。1898年王国维到上海求学,并且加入了罗振玉创办的学社,在学社学习日文为出国做准备。
1900年,王国维在罗振玉的资助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前往日本留学。
仅隔了一年,王国维就启程回国,发表了大量的译作,并且在报刊担任编辑。就这样王国维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并且在这些著作中还加入了自己的观点。
王国维在吸收西方观点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增进自己的观点。比如他将西方的哲学和中国的理学进行结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来又对西方的文学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同时概括出了西方文学、美学的特征,再对中的诗词进行研究,最终写出了《人间词话》这本作品。
东渡日本继续治学,成就遍及很多方面
1911年王国维跟着罗振玉再次来到了日本,在日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并且其治学方向也随着罗振玉转向了经学、史学以及甲骨文字。
在日本他们遍访藏书,和日本学者进行交流,发现了很多国内没有的新史料,尤其是在古文字、古器物方面,最终这方面的著述也是非常丰富。
当然这段时间,王国维也没有中断对诗词和戏曲的研究创作,生活的安定和谐让他的学问研究更进一步。1916年王国维辞别罗振玉,返回了中国,在中国开始了自己的讲学生涯。
王国维在经学、校勘学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卓越的,尤其是和罗振玉对古文字和甲骨文的研究,可以说是为之后的古文字学研究开辟了道路,深得国内国外学者的推崇。
王国维1927年在颐和园的昆明湖自沉,人们在他的衣服中发现了遗书,但是遗书上并没有说他自杀的原因,人们对于王国维自杀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的推测,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也无从得知。就这样一位著名学者猝然长逝,让人们措手不及。
王国维生于清末,在日本留学四年,既接受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做着考据学,又同时接受着西方文化。王国维作为前清遗老,他对清朝的感情还是很深厚,这也使得他一生都在专心于学术研究,从未踏入政治圈子一步。
王国维专心于学术研究,平时的生活更是简单质朴,做学问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部分,这也使得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很大,同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王国维一直在将西方的学问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连接起来,因此人们在评价王国维时,认为他是中国文学和美学研究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文化产物是受之不尽的,他也是中国近代学者中值得推崇的人物之一。
因妻子颜值下降,写下一词竟广为流传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他流传最广的一本著作,这是一本文学批评著作,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之后,用一种不同的视角对中国的文学进行的评论。
《人间词话》也成为了近代批判著作中很精确,备受推崇的作品之一,更是奠定了王国维在文学和美学界的地位。
当然王国维自己也非常的爱好写词,他的词有一篇是以自己的妻子为原型创作的。
王国维先后娶了两位太太。1895年时他与莫氏成婚,但是在1908年王国维31岁时莫氏病故。就在同年,王国维又与第二任太太潘夫人成婚。
这首词名叫《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是王国维在28岁时,因为长久离家,和妻子分开多时,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妻子莫氏已经年轻不再,日渐衰老。内心惭愧、悔恨、怜惜等等情绪交织在一起,用花来比喻自己的妻子,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更是广为流传。
在人间最留不住的,是那镜中不复返的容颜和树上飘零落下的花瓣。与妻子结婚的十年之间,聚少离多,长期在外的王国维回家后才发现妻子容颜已老,莫氏操劳家事、体弱多病,果然没有几年就病逝了。
王国维词中的最后一句将他内心的凄楚表现的淋漓尽致,两个“辞”字更是含义丰富,感情真挚。这首词当中的悲剧色彩非常的浓厚,离别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多次的离别就更加是悲上加悲。
?蝶恋花?本来是唐教坊曲,后来多被用作词牌名,欧阳修、苏轼、晏殊等作家都用过?蝶恋花?为词牌名,柳永的经典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是出自这个词牌之下。尽管?蝶恋花?曾经风光无限,但随着宋朝的灭亡,这个词牌也越来越少被后来的诗人用到。到了近现代,?蝶恋花?经常被一个学者用到,他一口气写下几十首?蝶恋花?为词牌的诗句,仅是存世的就有20多首,这个人就是王国维。
王国维出生于1877年,家里是书香世家,他从小就饱读诗书,7岁进入私塾读书,在父亲王乃誉影响下把家中的藏书都看完了。他16岁考上秀才,人生轨迹应该是接着科考直到做官,可他不喜欢科考,爱上了金石史学,中秀才之后无心在考试,举人考试的时候甚至交了白卷。
王国维所处的时代刚好是西学盛行之时,他想出国留学,王乃誉不是很想王国维出国,提出了要出国必须先结婚的要求。王国维为了能出国只好在1895年11月与14岁时早已定下婚约的莫氏成亲。
王国维结婚5年,生下3个孩子,并在1900年去了日本留学,留下妻子带着3个孩子在中国。王国维一人在国外始终不踏过雷池半步,偶尔有空回家看看妻儿。1905年,王国维又一次回家看望妻儿,突然发现妻子莫氏头发斑白容颜已老,妻子日日为家庭操劳,积攒下一身的劳累病,自己却没有为她分忧,王国维悲从心中来,给妻子写下一首《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诗的最后两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把花比喻成人,表达时光不饶人的无奈,这两句诗直到现在每个人都会背。遗憾的是,王国维写完这首《蝶恋花》才两年,莫氏就像最后两句诗所说的一样?留不住?,34岁的她因产褥热去世,王国维急忙赶在她病床前,陪伴了她十多天送走了她。
莫氏死后,王国维为了逃避伤心地去了京城,在1923年,担任16岁的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也就是溥仪的老师,得此机会可以看遍宫中的藏书,还能和溥仪一起吃饭。虽然溥仪已经被废掉,但按照《清室优待条例》还可以住在宫中,王国维出于封建心理,对皇室非常敬重,坐在凳子上只敢坐一半,以示对溥仪的尊重。溥仪为了能让他放松下来,亲自给他夹菜,受到皇上夹菜恩宠的王国维反倒更加不自在。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发动的政变赶出皇宫,王国维陪在溥仪身边寸步不移。
可是在溥仪赶出去没几年,1927年6月2日一天早上,王国维向同事借了五元钱雇了一辆黄包车去到颐和园,一头跳下鱼藻轩的湖水中,自行了解自己这一生。可他好端端的为什么自杀,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却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2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诗七律之最,你肯定没听过~
下一篇: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