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这些惊才绝艳的句子,终于找全了!

佩兰 2023-07-24 22:59:48

“疾风知劲草”

“语不惊人死不休”

“今朝有酒今朝醉”

……

这些经常使用的名句,

你知道出自哪里吗

01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02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03

《赋萧瑀》

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04

《长安古意》(节选)

唐·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05

《已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06

《洗儿》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07

《蝶恋花》

南唐·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08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09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10

《曲江二首·其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11

《杂诗》

东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2

《遣悲怀三首·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13

《集杭州俗语诗》

清·黄增

色不迷人人自迷,

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

三笑徒然当一痴。

14

《白鹿洞二首》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15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6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17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18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19

《浣溪沙》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20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21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2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23

《玉楼春》

宋·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24

《劝学诗》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25

《月儿弯弯照九州》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零在外头

26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27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28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29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30

《绝句》

宋·夏元鼎

崆峒访道至湘湖,

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31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32

《题桃花扇传奇》

清·陈于王

玉树歌残声已陈,

南朝宫殿柳条新。

福王少小风流惯,

不爱江山爱美人。

33

《赠邻女》

唐·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34

《玉楼春》

宋·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35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36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37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38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39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0

《扇示门人》

宋·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

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

还有后人在后头。

41

《宝剑记》

元·李开先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今番欲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又日斜,天涯孤客真难度,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42

《祝母寿词》

清·慈禧

世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43

《竹枝词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浮云一百八盘萦,

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

四海一家皆弟兄。

44

《上堂开示颂》

黄蘖禅师

尘劳回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45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46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47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8

《题鹤林寺僧舍》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

49

《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50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51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2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53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54

《题玉堂壁》

宋·陶谷

官职有来须与做,

有才用处不忧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

一生依样画葫芦。

55

《无题》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56

《聪明累》

清·曹雪芹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57

《天道》

五代·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58

《叹白发》

唐·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

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59

《唐多令·惜别》

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60

《题八咏楼》

宋·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61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62

《临江仙》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63

《简卢陟》

唐·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弄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64

《南歌子词》

唐·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

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65

《献钱尚父》

唐·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66

《赠妓云英》

唐·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300首唐诗宋词三百首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宋词精选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可是,你是否知道此句诗的出处在哪里呢?原诗应为《简卢陟》,全诗如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余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看出不同了吗?对,古人写的是“一瓢酒”,现代人传成“一壶酒”了。古人写的是“可以”,现代人传成“足以”了。

传统诗词就是这样,一字之别,格调也能差了不少。

这个“一瓢”出自《论语·雍也》,孔子曾经称赞他的得意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世常用“一瓢饮”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清高与精神的富足。

而“可以”与“足以”的区别,就像月亮未满和月亮已满的区别,气势虽足,余味尽矣。

不过,现代人能以诗抒情已然很难得了,就不要过分苛求更多。这样的接诗活动挺好,有网友说,这也是“国人诗性未死”的一个例证。

其实,岂止是“未死”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并不是虚言,诗词早已渗入到国人的生活乃至血液当中,在我们汉语和汉字的大河里,诗词永远是那最为闪耀生动的浪花。

或许有人会问:“诗词有什么用呢?”叶嘉莹先生是这样回答的:“使你的心灵不死。”

下面,我们就通过诗来看看千年前的一颗不死的心灵。

他便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的作者:韦应物。

作为后人,我常常去想唐代究竟是什么样的?

是如李白笔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风流华美?是如杜甫笔下“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安居乐业?还是如王维笔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雍容伟丽?

抑或这些皆是唐代风范的不同侧面吧。

韦应物,京兆人。韦氏家族关中望姓之首,共出过十余个宰相级的人物。当年长安有谚谣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这两个世家高门大户,离朝廷很近。

事实也确是如此,韦应物从十五岁起以三卫郎的身份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彼时天下承平日久,恰是繁华正盛的时代。个人的命运总是在国家的大潮中倏忽起伏。安史之乱来了,战火纷起,长安陷落,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而韦应物也终于从美梦中醒来,不得不正视面临下岗,甚至逃难的生涯。

这一年,韦应物十九岁。

他懊悔以前的浪荡生活,开始折节读书,勤攻诗文。虽然他说“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这都是自谦之语,他后来出任地方刺史,抚政安民,并学诗有成,自成一家,方成就了青史上“韦白刘”并称的韦苏州,诗史上“王孟韦柳”并称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

做一名干吏总比做一名庸官要付出更多。永泰元年,中年韦应物做了洛阳丞,当时洛阳刚从叛军手中收复,百姓苦不堪言,甚至以纸为衣,而守卫洛阳的神策军依旧大肆欺压民众。韦应物痛心疾首,遂将乱纪兵卒投入大狱。

韦应物不改一片为民之心,除短暂在长安为官外,先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深受民众拥戴,被称作“韦江州”“韦苏州”。

在滁州刺史任上,他有一个叫李儋的朋友来信问候,于是,韦应物写了一首《寄李儋元锡》作为回复。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诗语浅意深,没有用一个典故,却有一种平淡的动人之美。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此时,韦应物已年近半百,因疾患缠身产生了退归田园的想法,但更让他内心备受煎熬的,是百姓流离失所,深感愧对国家所给的俸禄——“愧俸钱”。

韦应物用最朴素的语言,制定了一名有良心官员的标准,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情怀和作为。这句诗影响深远,成为了后世很多清官的座右铭,范仲淹曾赞叹韦应物抒发的是“仁人之言”。

鲁迅先生有句诗说的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韦应物二十岁时娶妻,那时正是他情绪最为低谷的时候,他迎到家的新娘,是一个叫元萍的女子,年方十六岁,为他灰暗的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之后的二十年,他的妻子与他同甘共苦,为他生儿育女,他们夫妻恩爱,本以为可以一直白发终老。

不承想,妻子三十六岁时,竟因病去世,留下儿子还不足周岁。韦应物悲痛欲绝,撰文并书写墓志,写下《送终》一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我们终日在一起生活,而现在却阴阳两隔了。“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我真是不想你下葬,哪怕多延长一刻都是好的,可是你终将长眠于这片山冈啊。“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我们的孩子也懂得永远失去了母亲,牵着我的衣裳哀哀哭号,更让我肝肠寸断。

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是质朴地叙写了整个送葬过程,却令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后来,他又写了很多悼亡诗,丧妻之痛跃然纸上。

韦应物不仅是良夫,还是慈父,在中国诗歌史上,写给妻儿的诗本来就很少,赠给出嫁女儿的诗,就更是难以寻觅了。

他在大女儿送嫁的诗篇《送杨氏女》中写道:“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要送别相依为命的女儿了,他千叮咛、万嘱咐。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一会儿担心说女儿缺少母亲的教导,将来怎么与婆婆相处啊?“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一会儿安慰说幸好你所嫁的是良善人家,他们应该会宽容和怜惜你。“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一会儿解释说清贫节俭是我的家风,嫁妆自然难以丰厚完备,夫家是不会挑理的。“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一会儿教导说要孝敬公婆啊,仪容举止应随顺规矩,这样你才会幸福。

说着说着,韦应物的泪又流下来了。

别笑话这位丈夫和父亲,感谢他吧,因他能用诗的形式反复地碎碎念,才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可触碰一颗丰盈且敏感的心灵。

韦应物是较早一批探索词的唐代诗人,他在《调笑令·胡马》中写道:“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就迷路这事儿,连说了三遍,以刻画出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不难想象,那匹胡马当时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其实,最能体现韦应物风格的是五言古体诗,后人诗评说:“情至浓而笔至淡。”“其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寻。”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淡”字,用现代话说就是“高冷”,但越是这样,就越受人关注,还能从中找到不少现代感极强的句子。

苏轼评价韦应物的诗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尤其对《寄全椒山中道士》格外赞赏,这首诗大家应该都熟悉。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苏轼一时技痒,起了好胜之念,心说:“你写寄道士,我也写寄道士,而且来一个步原韵的高难度系数,与你比划一下。”于是,铛铛铛,《寄邓道士》出炉: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斋中人,空飞本无迹。”

写的好不好呢?写的好,但要看与谁比。与韦应物那一首比起来,还是有用力的痕迹。

韦应物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此诗写景如画,充满野趣。却像李商隐的《锦瑟》一样,对诗中所托何意,后人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此诗微言大义,褒幽草,贬黄鹂,自比横舟,表达了作者不得其用的苦闷。有人认为,这就是写西涧之景,历历在目而已,是我们想多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吧。

有一回,宋徽宗开办的翰林图画院招人考试,宋徽宗出的题是寇准的“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便是化用韦应物的那句诗,众考生皆抓耳挠腮,有的画一条空船停在岸边,有的画一只白鹭独立船艄,都是在“无人”上做文章。

最后被录取的第一名是怎么画的呢?“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谓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大自然是不孤独的,有人才有孤独。

孤独,也是人这辈子必须体验的一种状态。

永定寺是位于苏州城东的一个小寺院,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来回进出时,经常会看到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在耕种、浇水、锄草,这个老人就是韦应物,其实,他才五十六岁。

多年的漂泊生活已摧毁了他的健康,贞元六年,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上已满,本该返京另行他职,但因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竟连路费也没有,只好寄住在永定寺里。

此事传开后,很多士绅都携银两来永定寺拜访韦应物。看到他们的“韦苏州”如此孤苦伶仃,很多人都垂下了眼泪。韦应物微微一笑,自己养活自己,没什么不好。他坚决辞去别人的捐助,在永定寺里独自走过了他一生最后的日子。

或许是少年时期经历的热闹太多,从青年起,韦应物就向醇厚仁爱的儒者发展,到了老年,随着这双眼睛看尽世事沧桑,韦应物逐渐推崇一种至今还备为流行的“极简主义”。

《唐语林》谓:“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别人或许从中看到了他的高士风范,但是我却看到了他繁华落尽、自甘淡泊的清和之美,还有那难以名状、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

虽然韦应物五言古体诗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但他的诗更为真诚,不凭技巧,没有掩饰,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句句都是他的感情流露,毫不作伪。

或许有人觉得他平生凄苦,替他感到不值,但我认为他对自己是满意的,他宠辱不惊的言行中,也深藏着一颗骄傲的心。

韦应物曾写了一首《咏玉》的诗,如今大家一想到玉,脑海里出现的大概都是镂雕精细、晶莹剔透的玉器,韦应物却不是这样看待。“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或许这首诗翻译成现在流行的话语应该是这样的: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韦应物用这首诗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那就是朴实无华、表里如一。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出现在哪本书里?

出自《简卢陟》唐·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译文:人生就像高雅的乐曲,却难遇懂得欣赏的人。在悲伤不安的羁旅中,失意流落在淮海之滨。涧树沾满清晨的雨露,山鸟悲啼着春色将暮。我只有这一瓢酒,愿能慰解这一路艰辛劳顿。

扩展资料:

“简卢陟”即给卢陟的一封信,卢陟应是韦应物的好基友,因为韦应物另有“寄卢陟”“与卢陟同游”等诗。韦应物原诗有一种行旅孤单、不遇知音的感觉,颈联转为眼前之景,尾联则看似豁达,实则有强作欢颜之感。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失意落魄、辗转流离,我有一瓢酒,足以慰藉生命中这所有的不如意。从字面来看,“风尘”即艰辛的旅途,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它还暗指国家的战乱。所以,韦应物终究是心系国家,忧时爱民的。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朝诗人,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冲淡平和,于田园山水别有寄托,应是沿着陶渊明、谢灵运、王维、陶渊明一路下来,但传承中自生胸臆,后人以“王孟韦柳”并称。前人评曰:“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韦应物诗颇为后人推许,以《唐诗三百首》为例,除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孟浩然外,编属韦应物的十二首为多,尤在刘长卿、杜牧、王昌龄、白居易等名手之上。虽然数量不能说明问题,但韦应物之诗才也可见一斑。韦应物佳作颇多,以下只取《唐诗三百首》中的五首诗,略作评赏。

-简卢陟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1、“我有一杯酒,可以慰风尘”源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饮一杯酒。”,它的意思是——喝了这杯酒,所有的烦恼一扫而空。

2、附原文: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3、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

1、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意思为:我只有这一瓢酒,愿能慰解这一路艰辛劳顿。

2、该诗句出自韦应物的《简步陟》。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天涯孤旅中的所感所想,表达出诗人在人生旅途中岁月蹉跎知音难觅的苦闷,最后只好瓢浊酒,自慰平生。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之所以在现代走红,是因为现代人从中找到了共鸣。叶嘉莹先生说过,古诗词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表达出了人类感情的一些“基型“与“共相”。

古往今来,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过一些生离死别,每个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物质或精神上的不满足,每个人都曾感受过人生的失意与孤寂,诗人将这些人类情感的“共相“表达出来,吟成诗篇,当我们读到这样的诗,自然会激发我们的情感共振,引起我们内心的鸣。

扩展资料: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参考资料:-韦应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75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