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青年”李大钊的一生:从轻巧的百灵,到悲壮的义士

柳华 2023-07-26 09:34:04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大智若愚

根据世卫组织确立的年龄分段,青年被重新定义为“15~44岁”。

若以此论之,九十余年前坦然赴死的李大钊同志,也还只是一个青年,就和如今颓废的,无聊的,没有志向的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

于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中,出现过一首小小的题诗: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

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

写此诗之人,想必也极了解李大钊的平生,单凭“大智若愚”一句,便可得知。

1889年10月29日晨,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位身穿棉袍,头戴瓜皮帽,体态敦实的老者,穿梭在自家的棉花地内。

此时的中国北方,恰逢秋冬交汇的季节,晴初霜旦的大地,有阵阵寒风吹拂;秋叶纷纷的间隙,映现出灼灼朝霞。

霞光照耀在棉花地里,老人抬起头来,眯缝起双眼,遥望着浅浅的日光,恍惚之间,似乎有一只鸟儿从朝霞中飞出,发出清脆的“喳”的叫声,尔后径直落向他身边的棉株之间。

老人如顽童般,躬身下腰,利落地捉住小鸟,原来那竟是一只百灵。

差不多同一时刻,伴随着一声啼哭,他的小孙儿也出生了。

大家都议论着,老人捉到的百灵鸟,有“百灵”、“百龄”的寓意,这是一个好兆头,他的小孙子,将来一定有大出息。

老者摩挲着手中的鸟儿,淡然说道:“人不可太灵,憨厚才可传家。”于是,按照乡俗,他给孙儿起名叫“憨头”。

大黑坨村是乐亭县的一个大村,东西三里长街,足有千余口人,谷、赵、杨、李是村子的四大家族。

老人姓李,名如珍,他是当地的富户,李如珍生养了三个女儿,偏偏没有儿子。在那个年代,没有儿子,就是对祖宗最大的不孝,无奈之下,他过继兄弟的儿子李任荣为子。

李任荣有教养,通事理,还写了一手好字。李如珍曾为家乡捐建过一块“香火地”,儿子李任荣则亲笔手书一通碑文——《华严寺前置买香火地基碑》。

就在憨头出生的前一年,乐亭爆发了一场大地震,根据《申报》当时的报道:“塔遂倾塌,压坏塔旁寺屋及附近各住房,且有人口受伤者。”

李任荣的身体本就不好,地震来临时,他不顾自己安危背出生母,母亲被救出了,他却因为惊吓和劳累,当场大口吐血。

儿子憨头尚未出世,李任荣便已撒手人寰。

憨头最终由爷爷抚养成人,孩子的父亲留给这个世界的印记,也许就只有那么一方石碑,憨头便不止一次地前往观摩。

这个憨厚的小孩,想必也会纳闷:一个病恹恹的文弱书生,究竟有多大的能量,竟能将一个个方块字,写得俊逸潇洒,力透纸背。

他不能预料的是,自己也会成为一介文人,爆发出更加磅礴的力量。

上下求索

李如珍是个农民,也是个生意人,但他和当时的万千中国人一样,信奉着“惟有读书高”的金科玉律,他于是将孙子送进私塾读书。

憨头的启蒙老师,叫作单子鳌,单先生是秀才出身,能文善书,以学识闻名乡里。单先生本是附近黄瓜口村人氏,当时正在谷家私塾任塾师。

单先生感觉“憨头”未免粗俗,他于是又为其取了学名曰“耆年”,字“寿昌”。先生同爷爷一样,不求其杰出,但愿他长寿。

跟老师学习两年,单先生便向李如珍拱手辞教:“您的孙子学有所成,愚弟再也无能为力了。”

爷爷内心是高兴的,1899年,11岁的耆年,又开始跟着赵辉斗先生读书。

赵辉斗是当地学界名士,他具有清廷“增广生员”的学位,当地的农民,想要跟他读书,多少是有些难度的。

但赵辉斗不但收耆年为学生,甚至还不惜大力气培养他。

原因无他,11岁的李耆年成婚了,他的新娘叫赵纫兰,赵家是当地的望族,而赵纫兰的父亲,当年曾资助赵辉斗到北京“国子监”读书。

因为有这层关系,赵辉斗当然尽心教授李耆年。

成婚之年,李耆年的妻子,尚不足16岁,正值碧玉年华,她人颇温顺,既会做农活,又能写字,是典型又进步的中国女性。她名字中的“纫兰”二字,出自于屈原名篇《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寒来暑往又过了两年,赵辉斗亲自陪学生参加县试,李耆年不小心用墨汁污染了试卷,考官给了他一个“墨迹染卷,衣冠不整,不予录取”的批文,李耆年此生第一次考试,便如此这般结束了。

光绪帝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踌躇满志的李耆年,再次赴永平府参加科考。

这一次他不辱使命,成功考中了秀才。颇黑色幽默的是,李耆年最终还是没有拿到秀才的喜报,他却收到一份永平中学堂的录取通知书。

就在他参加考试那一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耆年是中国最后一批秀才,也是现代学校制的第一批新生。

入学永平府,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伟大转折。在学校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一个渐进西学的东方才子,渐渐展露出浩然的英姿。

那一年,李耆年刚满18岁,雏鹰的羽翼业已丰满,就在他准备展翅翱翔之时,却有一件噩耗传来:

年迈的爷爷,危在旦夕,恐怕时日无多。

李如珍一辈子没有儿子,也难享天伦之乐,为了维护住这个孙儿,他受尽女儿、女婿的冷眼,女儿们尤其害怕耆年将来分走李家的财产,对他也戒备有加。

李如珍昏迷数日,水米也不能进,却坚持着没咽最后一口气,他就是在等自己的好孙儿。

李耆年赶了回来,爷爷紧紧握住他的手,口中喃喃念着,让孙儿好好读书,光宗耀祖。

李耆年没有辱没祖宗,他后来的名字,恨不得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他的爷爷也该含笑九泉了。

微言如闪

韩昌黎曾经说过:“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李耆年是一介文人,但他却以豪侠之士自居。

1913年9月,24岁的他第一次使用“李大钊”为名发表文章。“钊”者刀也,“大钊”者即大刀也,他以“侠义之气,卓拔之识”要求自己。同时,李大钊的字,也由“寿昌”改作“守常”。

此时的李大钊,早就结束在永平府中学堂的学习,1907年,他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李大钊在天津呆了足足6年,政法学堂也是他正规学校里,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到改名字的这一年,他恰好刚从天津政法学堂毕业。

李大钊虽富于侠义之气,但终究只是个文人,自古以来的文人,身轻而言微。

他写有才气的诗歌,发激愤之语,却从没有激起一丝涟漪。

但是,他从未放弃,还在校期间,李大钊就和同学加入了中国社会党。该党派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它不但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党”命名的团体。

1913年,李大钊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就是在那时,他开始系统地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坦率地说,李大钊在日本学业并不突出,第一学年的成绩平均分数66.9分,列为丙等,学校最后以“长期缺席”为由,将他除名。

李大钊之志早已不再书桌,他不甘于作皓首穷经的书生,李大钊走上大街反对“二十一条”,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自然荒废了学业。

文人的言语轻微,但无数条“微言”,总能达到“如闪”的程度。

1916年春,行将离开日本时,李大钊作《口占一绝》,政局虽然黑暗腐败,但他却有重建神州之志气: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同年5月,李大钊返还中国,两年之后,他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从此之后,李大钊在北大工作了整整十年。他把四分之一的年华,奉献给了这所学校。要知道,李大钊的生命,不过区区38载。

在北大期间,他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1920年10月,李大钊等人组织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份,在烟雨如梦的嘉兴湖畔,中共一大悄然召开,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作为发起之人的李大钊,最终却没能参加,他当时正在为教工讨薪而请愿,李大钊遭受军警的殴打,据报道记载,“李大钊昏迷倒地,不省人事。”

△视频来源:央视频

1924年,李大钊参加在俄国举行的第五次共产国际大会。在莫斯科国家剧院内,李大钊还发表了激情的演说,这也是目前仅存的,李大钊生前唯一影像资料。今年4月28日——李大钊去世94年之后,它被首次公之于世。

隔年之后,五卅运动爆发,李大钊因“啸聚群众,屡肇事端”而被通缉。他并没有听从党中央的安排,去南方工作,李大钊还是选择,在最危险的地方战斗。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突袭苏联使馆,逮捕了在隐藏在那里的李大钊全家。

二十二天之后,李大钊以“里通外国”为罪名,被处以绞刑。满清的时代,还流行斩首示众,北洋政府觉得那不够“文明”,黎元洪政府于是宣布废止,还专门从意大利进口了一台绞刑架。

李大钊是二十名处决者中,第一个受刑者,他受到比死亡更残忍的折磨,因刽子手经验不足,李大钊先后被绞了三次,据《北洋画报》报道,李大钊遗体的脖颈上,被勒出三道深深的血痕,受刑时“二十分钟始绝。”

但从始至终,他没有表现出半分惧色,何惜项上头一个,抛之也会后来人!

李大钊之名响彻云霄,却终究不是个长寿之人,他忘记了爷爷和老师的嘱托。李大钊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却是最杰出的中国人。

身后之事

李大钊被处以极刑,妻子儿女旋即被释放。但他们的生活,只能用穷困潦倒形容。李大钊有三子二女,但其家中清贫,夫人回家时,仅有一元生活费,甚至不能维系正常的开支。

其实,李大钊的薪水并不低,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之时,他的月薪为120元。更不消说,1920年7月之后,李大钊又被北京其余大学聘请为教授。

李大钊似乎不应该缺钱,经他手的钱其实很多。譬如,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后,两党首先实现合作,国民党拨付给他的经费,常常动辄上万银元。

哪怕家里再缺钱,李大钊分文不动公款,他是一个正直的君子。

公家财产不能动,李大钊却常用自己的钱,帮助进步青年。

其实,他自身的生活,早已捉襟见肘。李大钊家中境况很差,他的孩子多,开销自然大,各个大学还普遍拖欠工资,“北大欠两年以上,其余各校亦在一年有余。”

李大钊去世后,其尸首仅用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被寄放在宣武门外妙光阁祠,长达6年之久,不允许下葬。

1933年4月23日,在各界朋友的努力之下,李大钊终于安然下葬。送葬的队伍声势浩大,队伍最前边是一副巨大挽联: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李大钊下葬35天之后,1933年5月28日,他的太太赵纫兰女士,因为过度悲伤,最终也归天仙逝。

太太去世之日,恰逢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的习俗,这一日要祭奠屈原。赵女士的名字来自屈子的诗篇,她去世于端午节,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中的天意。

李大钊过世后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来,他的宏伟理想,终于化作现实。

时间来到2021年,虽然国际形势愈发复杂,但中国的发展进程,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昔日家国沦亡,今朝锦绣繁华,这世界定如您之所愿。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300首唐诗宋词三百首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宋词精选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中共播火者李大钊的旧式婚姻:妻子大6岁生养5个儿女牺牲时只38岁

#人世间的故事#恋爱手册#夫妻之间需要的是什么#

封建婚姻,逃不过利益捆绑。李大钊和赵纫兰的婚姻,也是两个家族的亲上加亲和利益加持。

李大钊10岁就将大6岁的赵纫兰娶进家门,更可以说是一种世俗的利益捆绑。

李大钊的父亲是爷爷李如珍的继子,是爷爷弟弟的二儿子,和赵纫兰的父亲曾经一起闯关东,两家情谊深厚。只可惜,父亲十七八岁就因病去世,留下怀孕的母亲一个人生下李大钊后,不久也相继离世。

李大钊奶奶承受不起儿子如此年轻接连去世的打击,也于媳妇去世前一病呜呼。

家里只剩下可怜的爷爷和孱弱的孙子李大钊。

1889年李大钊出生时,爷爷正在一片棉花地干活,看见一只百灵鸟跟他飞,还立在他花白的头顶。他将百灵捧在手心,竟然不飞走,就这样跟着他回家来。

回家就听见报喜说添丁孙儿,于是他给孙儿取下小名叫“百灵”,后来干脆叫“灵头”。

有人提醒爷爷,名字太旺不好养,不如叫“憨坨”,于是,李大钊的乳名就叫“憨坨”,名字就叫“寿昌”,只希望他长寿昌盛。

既是遗腹子,又是孤儿的“憨坨”,在爷爷眼里重于泰山,爷爷不惜一切代价培养他读书。

1884年赵纫兰的父母生下她时,就指腹为婚说,如果李家生个儿子,不管小多少,都结为亲家。

李大钊小6岁,天生就成为赵纫兰的丈夫。

李如珍把李大钊送到最好的私塾学习,李大钊读书十分刻苦用功,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文童。

他岳父家见他是块难得的学习好料,也就倾尽全力支持他读书。他在1905年16岁时科举中第,考中秀才。

而那一年,清朝光绪帝颁布废除科举制度,李大钊便成为我国科举中第的最后一批秀才。

李家宗族见李大钊没了爹娘,成了孤儿,家里急需一个女人当家理事,也便于照顾年少的李大钊,就提议将赵纫兰早早嫁进家门。

于是,1899年,10岁的李大钊与16岁的赵纫兰完婚。

这种儿童婚姻,如果放到现在,绝对是犯法的,更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现代人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童年结婚,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和感觉?

小的喊大的为“姐”,大的喊小的为“憨坨”,赵纫兰既是姐,又是妻,更像母亲,李大钊缺失的母爱和温情,在赵纫兰这里都得到了补偿。

所以,憨坨用更加发奋读书来报答妻子和爷爷。

1905年他16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经过县试和府试,只等进入院试大展宏图。

然而1905年,清朝光绪帝颁布废除科举制度,李大钊的科举之路便戛然而止,他也就成为我国科举中第的最后一批秀才。

尽管1300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彻底废除了,但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为李大钊打开了另一个全新的接受革命思想的窗口。他进入永平府中学堂公立学校,反而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文化。

李大钊20岁当爹,赵纫兰26岁当妈,生下长子李宝华。不久,又生下大女儿李星华。

李大钊一直在外面求学深造,他考取北洋法政学堂学习政治专业,3年后的1913年又东渡日本东京早稻田学习政治专业3年,后来回国走上寻求救国之路。

他求学的漫长岁月,学费和生活费,竟然全靠小脚女人不识字的赵纫兰和年迈的爷爷筹措资金!

一个农村女人,无非就是从田土里刨食,从鸡屁股里生金,从娘家嫁妆里典当等方式来弄钱,不像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靠创办企业和开最潮的女性时装店来抓钱,来支助徐志摩和小三陆小曼。

可见,赵纫兰是多么的奔命,多么的能干,又是多么的隐忍。

李大钊对金钱几乎没什么概念,对养家糊口的家用也从来不晓得盘算。他遇到身边有人急需用钱救命,就会把衣袋翻个底朝天,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光光。

他从日本乘船回国回家的途中,见到工人葛树贵没钱给孩子治病,老婆跪在大街上乞讨,他二话不说就当掉衣服鞋子和怀表,凑上4块大洋,再又带葛树贵去他入职的北大红楼预支一个月薪水120元大洋,硬塞给葛树贵要他赶紧去给孩子治病。

如果换作一般人的妻子,听到丈夫这样撒钱的故事,一定会嚎啕大哭说,“这日子没法过了啊!”

然而,赵纫兰就是坚定不移地支持丈夫,认为自己的男人干的就是与众不同的事业。

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每月收入120块银元,升为北大教授之后,月薪涨到180块银元。加上写文章的稿费,以及在四所大学做兼职教授的收入,月收入可以多达300块银元。“当时300块银元是什么概念?400块银元就能买下一处正经点的四合院了。”讲解员说,“但是李大钊先生在北京住过的8套房子都是租的,没有留下一处房产。”

但李大钊却是不断租房住,把妻儿从农村接到北京,先后租了8处四合院,剩余的钱都是接济穷人散了出去。

赵纫兰在北京四合院里养鸡养鸭,去周边菜市场捡剩菜野菜。

北大校长蔡元培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吩咐财务室每月扣下30元大洋,直接交给赵纫兰,不许让李大钊经手。

尽管李大钊对家人来说,不怎么来钱惜钱,但对赵纫兰和孩子来说,李大钊对妻儿特别来情来事儿。他只要回家,就“姐~姐~”地唤得亲热,给妻子说暖心的话,给孩子讲外面的新鲜故事,告诫孩子们好好读书。

赵纫兰疼爱李大钊,那真的是疼到骨子里去了。家里活一般不让李大钊插手,家里的粗活重活,李大钊想帮忙,都是一句话:憨坨,不用你干,还是我来吧!

特别是1927年4月,张作霖冲进应该受领事馆保护的东交民巷39号俄国营房时,赵纫兰和丈夫一家人被捕,她并不像一个没见大世面的人一样惊慌失措。

张作霖放走李大钊妻儿,却对李大钊严刑逼供,22天后,将他执行绞刑。为了折磨李大钊,绞刑竟惨无人道地执行了3次,历时38分钟……

当听到这一噩耗时,赵纫兰“哇~”地一声,立即昏死过去。

刽子手不允许李大钊遗体下葬,竟灭绝人性地曝尸6年之久!

这漫长的6年,对于赵纫兰一家来说,又是怎样的生不如死啊!

她的眼泪哭干了,灵魂随着丈夫早已出窍,只剩下躯壳,看这个万恶的旧 社会 如何遭受谴责和报应。

在赵纫兰的四处哀求下,李大钊的遗体终于得以安葬在北京市海淀区万安里1号,现在的烈士陵园。

安葬完丈夫的第35天,赵纫兰追随丈夫而去,49岁的一生竟如此惨烈悲壮!

她的遗言,令人潸然泪下:

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竟是这样的感天动地!

最后,我们还是回放一段共产党人李大钊的情话吧,他是说给赵纫兰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更是说过中国男人和女人听的:

赵纫兰凝视着丈夫泪花闪烁,李大钊说得哭起来隐忍难忘……

这是革命热播剧《觉醒年代》里最催泪的爱情场景。

在世俗眼里,李大钊才华横溢,出过国留过洋,又是中国一流名校的教授,理应配上一名新式知识女性,才算夫妻比翼,琴瑟和鸣。

确实,在北大红楼时,有新式女性向李大钊抛媚眼送秋波,但李大钊就是坐怀不乱,一点都没忘记像娘疼他一样的糟糠之妻!

当蔡元培在北大红楼发起“不嫖不赌”倡议书时,他第一个签名,也真正实现了“终生只爱一个人”的庄严承诺。

他们生养的3儿2女,都秉承着良好的家风,都奋发图强,十分有出息。

李大钊20岁时生下的长子李葆华,父亲英勇就义时已经18岁了。党组织考虑到他的安全问题,便将他送去日本留学,而后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当机立断回国保家。他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是国家副部级干部,于2005年去世,享年96岁。而李葆华的两个儿子也依然秉承李大钊严正的家风,现在是政府的高管,同李葆华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二儿子李光华,李大钊去世时,年仅4岁。后在1940年只身前往延安,为革命工作献了不少力。后来任职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一职。

小儿子李欣华,出生的时候,父亲李大钊已逝。他幼时曾受到党组织和友人的帮助,在北京读书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着教育工作,兼任着学校党委书记。在1989年,于北京逝世。

长女李星华在父亲却被捕入狱之后,她随母亲也一同被抓进监狱。当她们娘俩被救出来的第二天,父亲李大钊就传来牺牲的消息。因为母亲身体一直欠安,而后李星华决定辍学在家,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和母亲。在母亲病故之后,李星华在党组织的帮助之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后在中法大学毕业,一直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出过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的回忆》等作品。1979年因病去世,享年68岁。

小女儿李炎华,父亲去世时,年仅8岁。自幼便学习刻苦。长大后,便和弟弟李欣华一样从事教育工作,同样希望为 社会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才人。

李大钊和赵纫兰的爱情,又何尝不是爱到骨头缝里呢?他们的爱情在很多人眼里,并不觉得是幸福的爱情,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聚少离多,特别是赵纫兰,结婚16岁,26岁才生孩子,中间10年几乎都是空窗期,拿现在的生育年龄来说,都叫晚育了,何况当时,十五六岁的女人生孩子的多的去了。可想而知,她是多么的隐忍和付出,包括精神上的,包括肉体上的。

长子生下来后,后面的孩子的年龄间隔也较远。可见,李大钊陪伴在家的时光,真是很短很少。李大钊从日本回国来,他的一双儿女竟把他当陌生人,躲在门后偷偷看他,就知道,他顾家的时间太少太少,为国家前途的事情,一直在外奔波。

如果换作现在,一个女人摊上这样忙外不顾家的丈夫,不是怨言就是离婚,哪那么容易岁月静好。

而赵纫兰疼爱丈夫,就像一个亲大姐一样懂自己的男人,更像一个母亲一样支持自己的男人。不论何种境况,赵纫兰都把弟弟男人疼爱到灵魂深处,这爱的力量足以让她一个人挑起全家重担。

多么伟大的女性,多么温良如玉的女性。换作你我,都难以做到,都无法企及她灵魂的高度。

李大钊和赵纫兰的爱情故事,真是值得我们中国男人和女人好好学习修炼的榜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8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