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宋的最后一支军队,在崖山被张弘范率领的元军四面包围,左丞相陆秀夫毅然背起幼帝赵昺从船上跳了下去,读到这一幕时早已泪流满面,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至此,持续320年的大宋王朝彻底走进了历史故纸堆,彻底被元人所灭亡。陆秀夫也同文天祥一样作为中国人的脊梁青史留名。
陆秀夫幼年读书时就展现出不同凡响的学习能力,19岁便考中进士,与文天祥同榜。之后进入了淮南之制置使李庭芳幕府中做幕僚。陆秀夫才思敏捷,写文章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但是他毫不张扬,遇事沉静镇定。陆秀夫不善于交际,但是治事有方。稳重干练,深受李庭芳器重。最后陆秀夫在李庭芳幕府中做到了最高的职位,掌管机要事宜。1275年元朝军队大举进攻南宋,两淮地区震动,李庭芳的幕僚纷纷离他而去,唯有陆秀夫与之同舟共济,共同抗敌。陆秀夫的举动让李庭芳大受感动,将其推荐到朝廷做了礼部侍郎。
但此时南宋朝廷的局势已经严重恶化,丁家州、鲁港之战后,南宋主力已经被元军消灭殆尽。陆秀夫心急如焚,多次向上皇帝请命,要求到前线组织军队,但却遭到了陈宜中为首的这帮奸人的阻碍。当元军逼近临安之时,朝中大臣纷纷挂冠而去,朝中只剩了孤儿寡母,太皇太后天天以泪洗面,此时的宋恭宗赵显只有6岁。太皇太后派丞相陈宜中去向元军统帅伯颜请和,陈宜中怕被扣留,趁机逃跑了,又派文天祥去求和,结果被元军扣留。太皇太后不得不把传国玉玺交给伯颜,南宋朝廷已经名存实亡。
南宋朝廷在元军攻入临安之前已经封了益王和广王,这两个王在城破前已经逃到了温州一带。南宋不甘屈服的文臣武将追随二王去了温州,陆秀夫就是在此时到达温州的。在陆秀夫、陈宜中等人的支持下,益王在福州称帝,被称之为端宗。他们建立的其实只是一个流亡政府,长期在海上飘摇,元军打过来就往南逃,从浙江一直跑到了广东南海。逃亡中端宗受惊过度病亡,他们又把原先的广王立为皇帝,便是幼帝赵昺。最后的南宋政权在崖山陷入绝境,跑无可跑,陆秀夫不想让徽钦二宗的悲剧重演,毅然决然背起幼帝跳入海中。陆秀夫只是一个文人,不像郑成功是一个武将,手头无兵无将。陆秀夫已经四面楚歌,难以逃出元军的包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海盗头子,拥有战船上千艘,手下也有部队,所以陆秀夫是不可能像郑成功一样退居台湾坚持对抗元朝的。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崖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崖门镇。
南宋、元朝崖山海战,南宋兵败,丞相陆秀夫拔剑逼迫妻儿跳海,随后,背着年仅八岁的宋末帝赵昺“赴海死,年四十四。”后宫和朝臣们随后相继跳海。南宋灭亡。
崖山海战,南宋10万军民战船被烧,无奈之下,选择了跳海自杀,尸横大海,成为中国最悲情的一幕。那么,南宋朝廷为啥不退守台湾或者海南岛,积蓄力量,卷土重来呢?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发生在1279年。当时,南宋小朝廷已经被蒙古兵追赶了很长时间,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逃到了福建,之后又逃到了广东,最后赶到了广东新会县城南50公里的崖山海面上。蒙古兵和南宋兵打了最后一次海战。
这场战役,双方的指挥官都是汉族人,蒙古兵带队的是汉族人张弘范,南宋小朝廷带队的是张世杰、陆秀夫。最后,蒙古兵击破了南宋的1000多艘战船,陆秀夫担心皇帝受辱,于是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杀,随后10多万南宋军民也跳海自尽,包括张世杰。
海面上漂浮着10万人是什么样的场景?也许这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一面,此后南宋灭亡。而消灭南宋的张弘范也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次年身亡,到了孙子辈时卷入了蒙古皇帝继承争分中,遭遇灭族。
(崖山到台湾)
南宋10万军民跳海自尽,永远不能让人忘记。不过,很多人分析,这些人为啥不逃亡海南岛或者台湾呢,这样可以积蓄力量,卷土重来。
一次,周总理到崖山视察工作,看到《崖门览古诗》中的“万里穷何路,双崖壮此门。吁天惟决战,航海岂图存”时,转过身来与在场的群众评说这场海战。他说:“我看陆秀夫不应该跳海,他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带兵到台湾去,在那里搞根据地,还可以再打嘛。”
那么,南宋君臣为啥没有逃到战略的大后方呢?我们首先说下台湾。应该说,南宋朝廷从杭州逃出来后,首先到的是福建。如果想逃到台湾,应该说是从福建最近。其实,也是有人提出到台湾发展,但是最后没有通过,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种原因。
1、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但是,宋朝并没有对台湾岛进行实际管辖。在南宋朝廷中,台湾属于不毛之地。此外,如果南宋王朝逃到台湾,还需要打败当地的土著居民,说实话,已经被蒙古兵撵的,没有征服台湾岛的信心。
2、更主要的是,南宋朝廷逃到福建的时候,大陆有很多地盘,还有翻盘的机会。所以,南宋皇族否定了逃到台湾的机会。当他们逃到广东的时候,距离台湾就远了,没有可能逃到台湾了。
(崖山到海南岛)
崖山海战前,南宋军民已经十分劳累,也有人提出要赶到海南岛,从那里卷土重来。但是,南宋的掌权者放弃了这个计划。
1、当时的海南岛,汉人并不多,而且全在沿海地带,而且汉人和土著黎人关系很差,最后元军进攻时,是黎人策应元军并抓了宋朝在海南的主官赵与珞献给元军使海南迅速沦陷的。
南宋末年,海南还发生了内乱,几年后才由驻扎现在钦州一带的宋军马成旺、马抚机父子进入花了两年才平定,那时是公元1270年到1272年,离南宋灭亡已经不到10年了。大约1276年时,宋军和元军的静江之战中宋军大败,当时海南的军队也参与了这次大战,大战之后,海南的驻军已经很少了,这样一个汉人根基较差还有黎人做内患的地方也不是很适合做基地。
2、元军也担心宋军逃亡海南岛,所以先攻打海南岛,之后再打的崖山,海南岛沦陷的时间是1278年,而崖山之战是在1279年,失去海南岛的崖山,不仅失去了最重要的粮食供应地,而且基本面临了被包围的局面。
3、南宋朝廷虽然实际管辖海南岛,但是认为那里是不毛之地,一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所以,南宋一直没有重视开发海南岛,所以那里经济十分落后。
4、还有一个原因,南宋统治者当时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小岛比大岛好防御。因为小岛,一旦敌人上来的话,能看到,但是大岛就不行了。敌人一旦登陆,可以在岛上寻找补给,给自己带来不利。此外,如果蒙古兵登录大岛,可以上岛寻找补给。
种种原因,南宋朝廷没有选择去海南,而是在崖山和蒙古兵一战。
(南宋的逃亡路线)
那么,崖山是南宋朝廷的最终落点吗?肯定不是,因为那里不适合长久居住,也不利于卷土重来。南宋朝廷认为最合适的落脚点是在占城,也就是今天越南南部。为啥逃到那里呢?南宋认为离元军越远越好。但是,南宋的脚步慢了,最后被困在了崖山,基本前进不了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1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故事——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