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读者数以万计:中国人读,外国人也读;成年人读,未成年人也读;大学里开设《论语》研读课;中小学也将其列为必读书。在如今社会,《论语》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收藏品鉴。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加于己身的,也别强加到别人的身上。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同朋友交往时,说话要讲诚信。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白天和黑夜都不会停止。6、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的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之后还要再不断地磨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细细地打磨。8、道不同,不相为谋。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待人和顺友善,但不会盲目附和。小人虽常和他人保持一致,却是毫无原则、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样的事都能狠心做,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 15、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听到传闻就不加考证地去肆意传播,就是背离了道德。16、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1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19、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21、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他为伴。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23、听其言而观其行。(评判一个人时)要听他说的话,还要看他的实际行动。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25、三思而后行。做事要再三思考后再行动。2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2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28、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满脸谄媚之色的人,很少会有仁爱之心!2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将知识默记在心;勤奋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这些对我来说又有什么难的呢 3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3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3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3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3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3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4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力呢 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时常温习了呢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4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一味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4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44、以约失之者鲜矣。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4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4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4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4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民区一间破房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5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源自:中华诗文学习
一个人被摁在水缸里,一定是不快乐的,那冒出头来呢?也不能长久的快乐,还会焦虑和痛苦。为什么?
因为底层的价值观错了。仁者,有着正确底层逻辑的人,既可以“久处约”,也可以“长处乐”。仁者,真正安处的地方,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心的境界。
《幸福的方法》书中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幸福?
溺水型人格的人,就好比被摁在水缸中,认为先忍着点,过了这段就会好。等考上大学就好了,等找到工作了就好了,等结婚生子就好了。但实际上呢?正是这样的价值观,才是不幸福的根源。
孔子所描述的,是最高境界。达到仁者的状态时,人是通达的。
有钱了,住别墅开豪车,可以坦然的享受,但不会以此为骄慢。同样,穷困潦倒了,依然能够平静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因为,已经具有了从生活点滴寻找乐趣的能力。这就是幸福的方法。
幸福从来都不是某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
大家都想过有钱有地位的生活,假如是以贿赂的方式获得富与贵,不符合道,那我不做。贫穷低贱,的确是被讨厌的东西。但要做违背道的事,去改变贫贱的状况,我也不会做。
君子没有了仁德,还要名声做什么呢?真正的君子,即使是吃一顿饭的时间,都不能够违反仁德。当周边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我也依然要坚持。
特别是遇到极大的压力或打击,甚至是危险的时刻,还能保持淡定和仁德,保持着对他人的关心,这是衡量君子的关键标准。
参看《王阳明哲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苏东坡传》,这些都是经历颠沛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仁德和修炼之人。
孔子突然感慨:道估计是很难推行了,怎么办呢?我就驾一艘小船出海。能和我一起漂洋出海的,就是子路了。
子路听后非常高兴,但孔子说,我带他的主要目的是做保镖,因为他比我打仗厉害,其他的无所谓。
孔子也有弱点,不是一直刚强。他难过失望的时候,直面它,甚至用幽默的方式讲出来。
如果在生活中,有苦恼、愤怒,压力巨大时,不妨试试自嘲。自嘲好过嘲笑别人,嘲笑别人是尖刻,嘲笑自己是幽默。幽默也许是最好的强心剂。
这是孔夫子拿自己打趣的一段话,显示出孔子可爱人性的一面,圣人也是会发牢骚的。
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孔子点评说宁武子说,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会变得很聪明,有很多想法和创意,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如果国君昏乱、奸臣当道的局面出现,宁武子就立刻装傻充愣,好像什么都不会。
孔子感叹,他聪明的状态,我能做到,但装傻充愣,这辈子是学不会了,也是佩服他的能屈能伸。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说过:一个人年轻的标志是什么?是愿意为某种事业献身。那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呢?是愿意为某种事业而苟活。
联想到书籍《钝感力》,宁武子的钝感力极强的。如果缺乏钝感力,不能够将自己好好地保护起来,那生活中任何的小刺激,都会激起拼命的想法。
但是感受到活下去的重要性,还有更远大的理想,那就有好好生活下去的方式。
用草卷成容器,装糙米饭吃,拿破瓢舀水喝,住在贫民窟的地方,没有人能忍受这种糟糕的状况。但颜回并不是忍着凑合过,而是如此的境况,依然能保持精神状态。所以孔子说:“贤哉,回也!”
请注意,孔子称赞的不是“一箪食,一瓢饮”,号召大家都去过穷苦日子,称赞的是颜回在如此境遇之下的心境,这是关键。
《次第花开》、《正念的奇迹》,都是关于人生修为的书。读过后,才知道人的快乐分为3个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战胜了别人的快乐。
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一层面。比如:别人的房子不如你的大,你快乐;别人的车子不如你的好,你快乐。这是最低层次的快乐。
第二重境界,是战胜了自己的快乐。
我在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好,所以我快乐,看起来似乎比第一个层次要好一些。
但想想看,战胜了自己才能快乐,那人生的后半段怎么办呢?因为经历过人生巅峰后,身体会越来越差,事业也走下坡路,精力也不济了。一天不如一天,难道要一直生活在痛苦当中吗?
当然不,我们需要走入第三层次。
第三重境界,是无条件的快乐。
这是充满正念的,时时刻刻都能与当下这一刻产生联结。
快乐也是一种独特的能力,需要不断修炼,可以通过读书学习等方式来慢慢体会。
若只从外在的环境中,去寻找快乐和美好,则是无穷无尽的挑战和烦恼。
明天继续《樊登讲论语》(三),明天见~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的读后感1今天我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这句话: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 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这段话表明了孔子的思想:君子应当庄严大方,才能具有人格的威严,只有庄重威严才能认真学习而所学牢固。君子还要谨慎交友,还要有过则勿惮改的对待错 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这一思想把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联系,对世人的内外在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人内心端正庄严,会反映到气质容颜上来,神态庄重威 严、大方得体,就会使人感到稳重可靠,人们自然就会加以敬重、信赖;反之,一个人倘若仪容不修,散漫随意,举止轻浮,人们也就会随意带他。故人必自重而后 人重之,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在遇到错误的时候,要正确对待 ,不逃避掩饰,勇敢地加以改正。
这就是我学完这句话后的感受!
论语的读后感2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最早风靡一时的时候,我便想拜读了。可书一买回来,趁着热劲,读了不到一半,便搁置了下来。
忽一日在电视上看到于丹,又想到了她的书。便又翻出书想静静的品读一下。读书的过程是一种心灵净化的过程。论语向我们展示了中华五前年的传统美德和个人修养的魅力所在。主要以教化人的品质道德为主,里面还掺入了一些佛家的禅论。教人要"仁",即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世间万物和事。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终须要得以见天日。一个人要行的端,坐的正,做一个正人君子,你也就不会被烦恼所困扰。另外孔子还崇尚修身养性,即把自己隐居起来,与世无争,经常要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坦荡荡,从这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把凶残的狼圈起来,就能轻易的改变它的本性,变成善良的羊吗?儒家思想里存在的一些说教的东西过多,而且有些脱离现实,可能是时间上的差异,国情上区别所制,儒家思想精华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但不能全盘接收,奉为“守则”,一律照章执行,是不可取的。我们推崇孔子的"仁",即真、善、美,做一个真正的人,对人对事要真,要有付出,用自己的善去打动别人,用自己的个性美赢得别人的尊敬,就像歌词里讲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想说,只要人人都能自正吾身,世界将会是一片光明。
论语的读后感3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中出现了读背>时,我有些惊讶,也有些苦恼,这可不是一件轻松和简单的作业,可当我渐渐走进孔子的故事与世界,我才明白了 这一句句精简的语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给我们的做人之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名言是孔子对学习的看法,死读书,不思考,又能学到多少东西?会思考,却不懂学习。又有什么本事?我总是爱一遍又 一遍地读这句话,它告诉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学习,边学习边思考,学才能有效率。
论语这本书其实是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过世后,守丧时编辑而成的,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无怨无悔地对恩师,即使是亲生父子也很难有这般情谊。即 使没有那些关于”孝“的名言。有这么一群好弟子做榜样,也许我做不到像他们一样如此之孝,但我会努力做一个有孝心,孝顺长辈的孩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论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诚“的,做一个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诚信。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拍着胸 脯说我做到了诚,做到了问心无愧呢?我不能……但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决心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诚,孝,仁,道,孔子总是言传身教,传给他的弟子,传给整个华夏民族。论语给我的暑假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地句号。
论语的读后感4和上面的那一段相对应。让我们看看《论语》中广为人知的这段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
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文章。
论语的读后感5《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王权,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王权,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的读后感6假期,儿子在翻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很专注,很专心,我不假思索就好奇地问:“能明白吗?”虽然儿子今年就要上高中,但在我的.印象中《论语》都好像是文言文,不好懂。我一说出口,儿子就笑了起来,意味深长地说“老妈呀,这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呀!好懂,不信你看。”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于丹对《论语》的诠释。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建议大家不妨抽空看看这本书。
论语的读后感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论语的读后感8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
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
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论语的读后感9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我现在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学的是《论语》。
刚开始,我觉得《论语》和其他书没什么两样,到现在,我知道我错了。在现在,我觉得《论语》比我之前说得要好的多。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和乐趣 。
比如说《温故而知新》吧!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不乐意学,有一次妈妈让我去把功课在复习一遍,当时我以为只是让我是再看看几遍,但,我在复 习的时候却有了意外发现:原来这道题还有一种有趣的做法。我才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原来把功课 重新复习几遍,就会发现还有全新的做法在书中等着你去 思考。比如温习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的新的认识和体会。新的知识的获得与原有的知识是有关系的,温习旧的知识有助于获得更高的道理。
看完了这本论语书,让我知道了里面的很多文章都有许多大道理,比如孝敬长辈、尊师爱友……等。我希望《论语》这本书能够在全世界留传。
论语的读后感10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中出现了读背<<论语>>时,我有些惊讶,也有些苦恼,这可不是一件轻松和简单的作业,可当我渐渐走进孔子的故事与世界,我才明白了这一句句精简的语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给我们的做人之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名言是孔子对学习的看法,死读书,不思考,又能学到多少东西?会思考,却不懂学习。又有什么本事?我总是爱一遍又一遍地读这句话,它告诉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学习,边学习边思考,学才能有效率。
论语这本书其实是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过世后,守丧时编辑而成的,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无怨无悔地对恩师,即使是亲生父子也很难有这般情谊。即使没有那些关于”孝“的名言。有这么一群好弟子做榜样,也许我做不到像他们一样如此之孝,但我会努力做一个有孝心,孝顺长辈的孩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论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诚“的,做一个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诚信。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拍着胸脯说我做到了诚,做到了问心无愧呢?我不能……但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决心
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诚,孝,仁,道,孔子总是言传身教,传给他的弟子,传给整个华夏民族。论语给我的暑假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地句号。
论语的读后感11小时候,妈妈让我看《论语》,我看了好几遍,也能背出几句来,可我却没有理解任何一句话的意思。
我是独生女,所以大人们将我视为“掌上明珠”。小时候我不懂事,吃饭时,一遇到不好吃的菜就往外公碗里扔。妈妈见了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遍《论语》,怎么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呢?”我一知半解地把菜放回碗中。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妈妈训斥了我,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
二年级的一个中午。我们班发生了一场“鱼丸风波”。我班的二号胖子小陈,看着他碗里的美味佳肴—鱼丸,差点流出了口水。但他的同桌小窦看着鱼丸却皱起了眉头。小陈看见了皱着眉头的小窦,拍了拍她的肩膀,在她耳边叽里咕噜说了一通话。说完后,小窦眉开眼笑地把鱼丸一股脑儿地倒给了小陈。我和一些同学见状,也把自己不要吃的鱼丸倒给了小陈。没过多久,小陈的碗里矗立起一座宏伟的鱼丸金字塔。这时朱老师进来,看见小陈苦着脸,捂着饿扁的肚子,对着“金字塔”无从下手。朱老师急忙走过去,从他碗里扔出了许多鱼丸。终于让小陈吃到了饭。当朱老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在黑板上写下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并且对我们讲了这句话的由来。这时,我听了朱老师的话,我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能强行别人。我们这么做,给小陈添了很多麻烦。
通过这些事,我明白了,孔老夫子写的《论语》蕴含着许多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还会再读《论语》的。
论语的读后感12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论语的读后感13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
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的读后感14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谚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答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
论语的读后感15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我利用闲暇时间读了其中的一部分,虽然没有的完整的读完这本书,但足以让我受益终生,这本书主要是告诫人们”仁 、德“二字的重要。
这本书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来经典的语言,其中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这句话中我明 白了学和习的关系以及和朋友如何友好相处,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自己并不埋怨的良好心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这句话在生活中妈妈也经常教导我,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更加理解了这句话,与人相处诚信是第一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反身不足,不断 的改变,使思想的羽翼更加丰满,这样可以使我们”仁、德“得到很好地提升。
这本书里有太多要学习东西和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东西,他教会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事,良好的心态等等,我会利用业余时间完整的读完这本书,同时也推 荐同学们不妨读一读,一定会使你受益匪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