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除了司马迁在书写历史,敢于直接将汉武帝的得失一并记载,其他的史学家,哪怕是《资治通鉴》也不敢冒犯当朝帝王。所以虽然历朝历代的史官秉持着一定的公正客观来记载当朝的历史,但是历史始终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为维护当朝统治者的安定,逐渐淡化前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污名化敌人是常有之事。
如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降低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老百姓以及朝臣之中的存在感,将李建成书写为凶狠残暴,不关心政事之人,而对李元吉更是多处贬低,将其描写为有勇无谋,助纣为虐之人。
但是明显,同样为敌对双方的刘邦与项羽,却未出现如此的情况,而且从后世多位诗人如李清照的诗词之中可知,项羽不过江东的精神一直被后人赞赏。所以作为胜利者的刘邦并未在民间以及史书上降低项羽的存在感极其功绩,这对于刘邦来说,这种行为确实是有些反常。刘邦的谨慎,可是连多年跟随在身边之人都无法容下,何况是当年在鸿门宴上极尽羞辱过她他的项羽。
在鸿门宴之中,若非是项伯提前通风报信,刘邦也不可能是早有准备,所以刘邦封项伯为侯爷也无可厚非。至于项羽的其他亲属,古来有话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对于投降的俘虏,更是此种道理。所以投降的项襄自然也是得到了刘邦的厚待,而项他曾经与刘邦乃是两军对峙,但是在被刘邦一方擒获之后,依然得到了刘邦的器重。
至于项羽的其他亲属,虽然历史至上,并没有记载其他人的去向,但是也没有记载他们的生死不明说明刘邦从始至终都没有对项羽的亲属下过毒手。同时,为了表示皇天厚重,刘邦特地将国姓赐予项族,这其中恩待可不是一点半点。
确实是在历史的记载之中,项羽去世之后,刘邦特地为其扶棺,这在众多的历史统治者的胜利者之中,刘邦的胸襟确实是非比寻常人。
当然无利不起早,刘邦一方面确实是佩服项羽的英雄情怀。刘邦幼时乃是侠客,虽在历史的评价之中,刘邦始终是鸟尽弓藏之人,但这并不妨碍刘邦对于英雄以及高等人物的尊重。可可以想象刘邦在街上偶遇秦始皇游行之时的叹出的一句“大丈夫当如此”,便可以对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的一半原因知晓。
而在另一方面,刘邦能够放低身段,这其中自然会引来一大批旧六国之人的敬佩。刘邦就是用自己的胸襟来容纳六国人的加入,随着天下安定已经很少提起六国之人,皆为汉人,真正实现了第一次的融合。
历代统治者之所以要污名化对手,其中一部分的原因还在于敌方多年在民间所积累的民声,以及部分百姓对其的拥戴,很是容易在民间煽风点火,例如反清复明。所以极尽污名化,自然是降低其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但是项羽却不同,项羽在四面楚歌、垓下之战之时,早已经是众叛亲离。项羽的妇人之仁以及多疑的性格,逐渐流失了当初的江东子弟,再加上多年作战将士思念家乡,自然对项羽是颇有微词,希望及早的结束这场战争。
所以项羽在被刘邦逼到无路可走,背后是一片大江之时,早已经成为一个人,身边再无亲信可言。而这同时意味着项羽在民间的存在感已经消失,老百姓对其的怨恨已经深重。所以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深得民心,没有必要对项羽再进行一次污名化,反而会适得其反。
刘邦确实是豁达,而且这也是实在性的根据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司马迁是凭借着个人的主观感受来对帝王进行评价,但是从司马迁对刘邦的描写而言,刘邦的的确确是豁达之人,其胸襟有容乃大,所以对项羽或者是项羽的亲属皆是后代。
司马迁对当时的李陵事件可谓是直言不讳,甚至因此触犯了汉武帝,但是司马迁对于刘邦的描写却是公正客观,可想而知刘邦并非是后世资料记载中那般不堪。
所以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的原因,的确一部分是因为项羽早已经众叛亲离,在民间失去了先期的号召地位,对刘邦构建天下是造不成威胁;另外一部分原因当然是其他帝王无法与刘邦所匹敌的豁达。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历史上污化对手的君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作战找一个理由
从这点上来说,刘邦当初也是找了理由的。
比如义帝被项羽派人杀害后,刘邦便发使者告天下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不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如果说最初刘邦起兵反项,是因为分封不公的话,那么这一次,他总算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后来,刘邦项羽对峙之时,还有一个著名的“十罪说”
当时,双方仗也打得够多了,刘邦也慢慢从劣势转为优势了,有一天两个人又一次列队在广武之前,项羽打算跟刘邦单挑,结果遭到了刘邦一顿数落:
罪一:明明约好先入关中者王之,结果项羽只给了我(刘邦)蜀汉。
罪二: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而自尊。
罪三:项羽救赵之后,应该听从命令回报怀王(义帝),却私自带着诸侯联军入关。
罪四:本与怀王约定入秦无暴掠,却烧秦宫、掘秦冢(坟墓)、私收其财物。
罪五:强杀秦降王子婴。
罪六:坑杀秦降兵二十万于新安。
罪七:封将于善地(好地方),却徙故主于他处(如齐、燕、赵、魏)
罪八:逐义帝、自都于彭城;夺韩王地、并梁楚故地而多自予(独占梁、楚九郡之地)
罪九:使人弑义帝。
罪十: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
项羽听完,大怒,一箭射中了刘邦,后来刘邦还因此伤了挺长时间,不过为了稳定军心,还要时不时的站出来发号点司令之类的。
可见,刘邦不是没有“污名”过项羽
虽然“十罪说”里面不少是项羽不该犯的错误,但是毕竟还是从刘邦的角度来说事情的,对项羽还是有些不公平的。
不过,因为后来我们读到的《史记》是武帝时期的司马迁个人所著,相对来说角度更公正一些,而且似乎司马迁对项羽还有些许的偏好,所以项羽不但可以位列“本纪”,与刘邦“并列”,还有不少夸耀项羽的文字,所以给后人的感觉是刘邦从来没有污名化项羽。
历史上的君王或多或少还是会贬低一下自己的对手的,不过一般来说还都是适度的,像李唐给前朝皇帝的杨广连谥号都改了,再扣一大堆屎盆子这种的还是不多见的。而且,很多君主还会给前朝的后人一定的分封,让他们得以保持前朝的宗庙,以示宽容大度,意思是说,我之所以推翻他们,是因为他们这位末代君主实在是对不起老百姓,我也是顺应民意,不是逆天而行的。
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庸碌无能,贪图享受,迫害兄弟的人。李元吉则是一个心狠手辣,自私凶狠、谋朝篡位的人。这就是李世民对作为失败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污化。再比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对陈友谅的后代也极力打击。虽然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已经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却把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
(朱元璋)
明明竞争对手已经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实力了,为什么这些古代统治者,还要对其进行污化,同时对其亲属进行严厉打击呢?这是因为竞争者虽然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党羽也许还在,他们的影响力还在。如果不严厉打击,失败者也许就会死灰复燃。别人就会利用失败者大做文章。比如明朝虽然失败了,但是民间却不断有人假托明皇室的后代起义。因而,清朝要对明朝进行污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为什么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却并没有污化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呢?不但没有污化他,而且对项羽的亲属还非常好。
项羽的亲属中,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如果说项伯是因为对刘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话。项羽的其他亲属,刘邦对他们也是很好的。比如项襄,他是主动投降刘邦的,刘邦封他为桃侯。项他,他是与刘邦作战,被灌婴擒获的,刘邦后来依然封他为平皋侯。其他姓项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去哪里了,但是,也没有刘邦折磨他们的记录。
(刘邦)
而且,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赐项羽的那些亲属姓?刘?,包括项伯、项襄、项他,都被刘邦赐姓?刘?。这也就是说,刘邦是把项羽的后人,当成自己一家人了。这在古代统治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但不污化项羽,反而还对项羽那么好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胸怀天下的缘故。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雍齿,他曾经多次背叛刘邦,对刘邦进行釜底抽薪,刘邦恨得他牙痒。连刘邦自己也对张良说,雍齿是他最痛恨的人。但是,当张良建议刘邦,先把雍齿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时候。刘邦毫不犹豫地就把雍齿封为侯了。而且此后,刘邦杀掉了那么多功臣,都没有动过雍齿。
不过,如果说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才没有污化项羽,打击项羽的亲属,其实也说不过去。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封雍齿为侯,也不是因为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要利用雍齿为他做事情。
也就是说,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江山长治久安。
(项羽)
当刘邦夺得天下以后,他发现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对他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他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韩信为他建国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韩信,用阴谋手段把韩信给拿下来,后来还默认了吕后杀韩信。卢绾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随便出入他的皇宫。但他发现卢绾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因此率军讨伐卢绾。樊哙是他从小的哥们,但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樊哙作乱,因此不管樊哙有没有罪,都派周勃、陈平去杀他。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并善待项羽的亲属,原因就在于,项羽及其亲属,对刘邦不会构成威胁。
实际上,项羽虽然曾经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终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失败的。垓下一战,就是一个证明。不但他曾经的部下彭越、英布对他倒戈,与刘邦的军队一起围攻他。而且他的士兵们,也纷纷离开了他。以至于他本来有10万军队,最终却一无所有,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这说明,已经没有人拥戴项羽了。因而项羽也不再是刘邦的一个威胁。既然如此,刘邦也就没有必要污化项羽,打击其亲属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故事——未雨绸缪
下一篇: 闲话明代宗——朱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