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是学习唐诗的启蒙读本,其中收录了77位诗人,共311首诗作,在数量上以杜甫诗最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李白杜甫固然是我们熟悉的大诗人,其实,在《唐诗三百首》中还有一些冷门低调的诗人,虽然只收录了一首作品,却成为传世的名作,值得一读再读。
诗词君分享《唐诗三百首》中的12位低调的诗词大神,一人一首传世名作。
西鄙人:西鄙人,意为西北边境人。
《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西鄙人堪称《唐诗三百首》中最低调的诗人了,他没有留下确切的姓名,却凭借这首20字的绝句为后世景仰。
北斗七星高挂,哥舒翰带着宝刀巡夜,如今敌军也只是借着马在边境骚扰,始终不敢越过临洮。短短20个字雄浑粗犷,歌颂了唐代戍边名将哥舒翰,将歌舒翰的勇猛刻画得豪迈大气。
沈德潜《唐诗别裁》: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
陈陶:(约812—885),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工诗,以平淡见称。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代的边塞诗数不胜数,王昌龄、王之涣、岑参和高适杰作不少,可依然阻挡不了《陇西行》的光彩。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以“现实”与“梦境”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感染了后世无数读者。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刻骨伤心,感动顽艳。
张泌【bì】:(生卒年不详),安徽淮南人。五代后蜀词人,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是一场美丽的梦境。张泌曾和邻家女子相恋,分别后不复相见,张泌总是想起她。
某一晚,他又梦到了女子,梦中他来到女子家中,院子里的风景依旧,小廊曲阑还在,只是再也不见那个魂牵梦萦的倩影,只有明月多情,照着片片落花。梦里也寻不到爱人,空留无限怅惘。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以多情春光为寓意,末二句结构佳妙。
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3),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其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皎然前去拜访友人陆羽,正巧友人不在家,于是有了这首诗。
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表达了对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襟怀和气度的赞美。全诗四十字,语言清空如话,不加雕饰,吐属自然,流畅潇洒,别有隽味。
《升庵诗话》:僧皎然有《访陆鸿渐不遇》一首……虽不及李白之雄丽,亦清致可喜。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唐代著名诗人。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诗人泛舟若耶溪,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在若耶溪上,驾一叶扁舟,随溪流和晚风前行,走进陌生的岩壑和溪口,触目所及,山外繁星、水上的轻烟、林间的皎月都能与自己的心灵破例,带来新的美感与惊喜。
《唐诗归》:谭云:妙语浮出,如不经心手者。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借贫女想抒发自己的不平和感慨,同情贫女,实为表达自己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鉴诫录》:李山甫有《咏贫女》,天下称奇,秦韬玉之诗意转殊妙。
郑畋【tián】:(825年-887年),字台文,荥阳人,唐朝宰相、诗人,桂管观察使郑亚之子。
《马嵬坡》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这首咏史诗议论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在马嵬坡,唐玄宗不得已赐死了杨贵妃,古往今来,许多人指责唐玄宗薄情。可郑畋却认为:正是因为赐死了杨贵妃,才解决了士兵哗变,唐玄宗才得以逃到四川,最后等到唐王朝的起死回生。
如若像陈后主一样,不知组织军队抵抗,也不愿抛弃宠妃,那么,景阳宫底又会是何人呢 在事出危难之际,以大局为重亦是一种选择。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唐人马嵬诗极多,唯此诗深得温柔敦厚之旨。
韩偓: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
《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这是一个精巧的卧室。青绿色的栏杆外绣帘垂挂,猩红色的屏风上画着带枝的花卉。龙须草织的八尺大席上铺着方形锦褥,天气已经开始转凉却还并无寒意。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配上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了。
《唐人绝句精华》:《已凉》一首如工笔仕女图,古今传诵以此。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
《书边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边塞无事,军旅生活安宁,昭君墓春风吹拂,梁州风和日丽,还有游客到这里观光。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俞陛云: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有顿挫。亦高格之一也。
薛逢:(生卒年不详),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代诗人。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
《宫词》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薛逢进士及第后,调任京城,后一路高升,此间接触了不少宫廷人士,了解了宫中生活,于是有了这首宫怨诗。
诗人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诗中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后世之人赞赏不已。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谩立远视而望幸焉,情态毕出。
权德舆:(759~818年), 字载之,唐朝宰相、文学家,少有才气,以文章驰名,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玉台体》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昨天夜里,裙带突然自动解开,今天早上又见房中蟢子乱飞。赶快化妆,搽些脂粉,莫不是远行的丈夫马上就要回家。
人在寂寞郁闷之时,常常喜欢左顾右盼,寻求解脱苦恼的征兆。像“裙带解”、“蟢子飞”,这都是些引不起一般人注意的小节,但却荡起了女主人公心灵深处难以平静的涟漪。
《删订唐诗解》:吴昌祺曰:入情语,却新隽。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大中以前在世。),生平不详,大约为余杭(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现今仅存诗《春怨》一首,却是好诗,广为流传。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网师园唐诗笺》:真情发为天籁、一句一意,仍一首如一句。
这12位作者可能你并不熟悉,他们也只有一首或几首诗为世人熟知,但我们相信,他们绝对有才华、有实力,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作。
在李白杜甫之外,亦可读读这些诗人的作品,相信你对唐诗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源自:诗词世界
1、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释义: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出处】《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
【原文】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白话译文】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赏析】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
脱开诗中赞扬董传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
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释义:看到你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你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出处】《寄李太白二十韵》
【作者】杜甫
【原文】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作者: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白话译文】当年有位洒脱狂放之人(贺知章号狂客)称赞你为谪仙人。看到你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你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从此李白之名震动京师,以前的困顿失意自此一并扫除,并被玄宗召入朝廷任翰林;你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
陪玄宗泛舟,一直到很晚,最后被皇帝赏赐锦袍。玄宗经常召见李白,李白颇受宠信。后来因受奸人诬陷而被赐金放还,途中与我相遇。
李白既没有隐藏自己的远大志向,又能在受宠和被放逐的不同境遇中自保。我与你相遇后,李白非常理解我的洒脱不羁,我也十分欣赏你的坦荡胸怀。
我们夜里在梁园饮酒起舞,春季则在泗水纵情吟唱。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虽然才智堪比东汉祢衡,但命运却如穷困失意的原宪。
李白投靠永王肯定是生活所迫,有人传说是收了永王的重金,这实属造谣。但是却因此被流放,长期漂泊。
几年之间屡遭祸患,心中必然悲伤。苏武最终返回汉廷,夏黄公难道会为暴秦做事吗?遭受君主冷遇,李白也曾上书为自己辩护。
如果当时事理难明,就让李白服罪,那么,现在谁又能将此事上报朝廷呢?晚年时,李白犹自吟诗不辍,希望你早日康复,多作好诗。不要埋怨皇帝寡恩,而要上书朝廷,了解事情的真相。
【赏析】杜甫与李白情谊深厚,李白被放逐,杜甫写了不少思念李白的诗,尤其是这前四句,是历代写李白最被传诵引用的四句,也是最能表现旷世诗仙的狂放不羁,和摇惊风雨才华的四句。
写起文章来,才华横溢,笔力万钧-笔一落,风雨为之震惊;诗一写成,连鬼神都为之哭泣。(详见《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多用来形容那些伟大作家的伟大成就。
3、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释义:裴先生你英雄豪迈,才华灼灼,陡然崛起。)
【出处】《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作者】李白
【原文】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作者:李白
远海动风色,吹愁落天涯。
南星变大火,热气余丹霞。
光景不可回,六龙转天车。
荆人泣美玉,鲁叟悲匏瓜。
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
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
历抵海岱豪,结交鲁朱家。
复携两少妾,艳色惊荷葩。
双歌入青云,但惜白日斜。
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
明主倘见收,烟霄路非赊。
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砂。
【白话译文】
远风海上来,吹来愁绪满天涯。
南星的出现预示炎夏的到来,热气蒸腾,结成彩霞。
时光不可倒流,那日神驾御的六龙天车不停循环。
卞和因为无人赏识美玉而哭泣,孔子悲叹葫芦固守一方而不能志在四方。
我如今功名无着落,常常自己抚琴长叹。
裴先生你英雄豪迈,才华灼灼,陡然崛起。
你的踪迹遍布中原,结交尽是豪杰。
你喜欢随身携带两个皎洁超出荷花的美女,到处游玩。
她们的歌声高歇行云,就担忧时光流逝而不能尽兴。
珠宝出于深深的沧海,龙蛇蕴藏在深山大湖。
如果有朝一日,皇上看中了你,你青云直上的道路就不远了。
如果时运不济,就跟我去练金丹吧。
【赏析】《早秋赠裴十七仲堪》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共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表达了作者对后辈友人的赞美及鼓励关怀的情感。
4、六国平来四海家,相君当代擅才华。(释义:自从秦始皇平定六国以来,四海之内都是家,你应当把自己的才华充分的展现出来。)
【出处】《读峄山碑》
【作者】张继
【原文】读峄山碑
作者:张继
六国平来四海家,相君当代擅才华。
谁知颂德山头石,却与他人戒后车。
【白话译文】自从秦始皇平定六国以来,四海之内都是家,你应当把自己的才华充分的展现出来。谁能知道歌功颂德的山头石,但是却是后人引以为戒的好榜样。
【作者介绍】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
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5、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释义:令人羡慕的是你们二位前去应举,真如同二条出渊的胶龙,何况你俩又有冠盖当世的才情。)
【出处】《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作者】李白
【原文】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作者:李白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白话译文】
虽然寓居东鲁,我的心仍然留在京城,连梦中都是当日在君主身边的情景。
自从放还回来我的头发已白如霜染,这是因为日日都在思念宫廷。
令人羡慕的是你们二位前去应举,真如同二条出渊的胶龙,何况你俩又有冠盖当世的才情。
试场上你们将如奔驰在平坦大道上的骏马,又将像展翅迎风的鲲鹏。
酒后禁不住展袖在秋月下起舞,歌舞尽兴处又从天边传来阵阵的雁鸣。
今日欢送你们到千里之外去赴试,不知何日能在这样的盛会中相逢?
【文学赏析】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借对西向笑的铺叙,描绘一幅客居东鲁心系长安、若梦中见君门的景致图,暗寓李白轻笑奉诏入京的短暂生旅似做梦一般,表达出李白对京都长安的向往之意。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写被贬谪之臣的头发像凋残的秋霜一样,皆因思念明光宫所致,隐隐流露了对京都的深切怀念和为国效力的迫切愿望,表达出李白仕途不通、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侧面赞美二从弟之才华壮志,如人中龙。语本《世说新语·赏誉》:“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日:‘平舆之渊,有二龙焉。’”李白以欣羡的心情赞颂了二从弟的盖世才华和少年得意。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紧扣上文,借抒恋阙之情,并颂二从弟之前程。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通过对月起舞、宴饮唱歌的饯别场面的描写,抒写出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意。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最后诗送二从弟入京赴举,并对从弟的珍重祝愿、良会相期。
此诗通过为送从弟至西京长安应举的铺叙描写,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玩世不恭的不平心理。
参考资料:-和董传留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读峄山碑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唐诗三百首中白居易的诗有:长恨歌、钱塘湖春行、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江南好、观刈麦、卖炭翁、南浦别、暮江吟、琵琶行
/
琵琶引、忆江南词三首等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诗三百首朗读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讯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于是,清代乾隆年间 蘅塘退士 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讯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讯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
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
《唐诗三百首》向来有几种注释本流行,如清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清李盘的《注释唐诗三百首》等,其中以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教为简明。
在古代的唐诗选本中,清人孙沫的《唐诗三百首[1]》最为流行。今人喻守真有《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版,对艺术特色的讲解甚为详切。今人唐诗选本较多,兹介绍两种:一是葛兆光《唐诗卷》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唐诗282首,凡七十八家,选诗颇具眼量,小传、注释新见迭出,自成一家;一是马茂元《唐诗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诗500余首,按体例排列,注释简明,分析详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6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