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个皇帝频繁更迭中,在皇族中人奢靡铺张中,清朝已慢慢走向了它的灭亡。与前朝的杀戮相比,清朝的灭亡似乎风平浪静。为何中华民国不像其他朝代一样,强势上位,毕竟自辛亥革命的硝烟生起,清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事实上,《清帝退位诏书》的作用非常大,只是很多人不清楚。1912年2月12日,溥仪与隆裕太后颁布了三道退位诏书,正式宣告了清王朝的终结。退位诏书的起草人是清朝的状元兼大臣、后来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这三道诏书写的非常有水平,直到现在还有人称赞不已。第一道诏书宣布了清帝的退位,将统治权交给中华民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自古以来,中国涌现了无数亡国后的忠烈,如文天祥等人,尽管朝代灭亡已成大势所趋,他们依然调动各方势力来恢复旧山河。尽管清朝不得民心,但各个地方依旧有清朝忠心的臣子,如果不主动宣布清帝的逊位,中华民国的人依旧会被视为乱臣贼子,而人们也有理由再次推翻这个政权,因而这道圣旨证明了中华民国政权的合法性。除了一心为清朝奋斗的人外,还会有很多人趁机闹事,将自己手中把控的土地独立出去,做一个小小的山大王。这道诏书不仅宣布了清帝的退位,还规划了疆域范围,令满、汉、蒙、回和藏族完全统一,也消除了此后的矛盾,就算哪方想闹事,这道诏书也能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一道诏书有利于中国此后的发展,第二道诏书则确保了清王室的日后生活不一落千丈。一个朝代灭亡,最想让它恢复原状的便是那些受益颇多的皇室,如果能保证皇室的待遇不变,他们复辟的可能性要小很多。第二代诏书中规定了民国政府每年都需要支付400万给清朝皇室,还需要保护他们的宗庙陵园等,这也是为何溥仪的前二十来岁一直在皇宫中度过,甚至还能娶到皇后与妃子,复辟的心没有那么强烈。前文提到了诏书规定多个少数民族所持有的领域都归中华民国管理,那清皇室自然也要为他们谋福利,不然这些少数民族又岂会愿意。第二道诏书一并规定了民族平等、尊重宗教信仰、解决少数民族生计等多个问题,既有利于清皇室,又有利于民国政府的统治,尽管400万白银非常昂贵,民国政府十分肉疼。第三道诏书则安抚了各级官员。诏书要求各地官员不要轻举妄动,主要以保全性命为主,就算反对新的国体,也一定要以大局观来看待问题,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社会的巨大变化。尽管各级官员力量微弱,但他们手中仍旧有着若大若小的武装力量,如果没有这道诏书的安抚,中华民国又需要多花多余的精力与金钱来维护社会的稳定。由此观之,若没有这道诏书,很多东西只能靠武力解决,而中国本就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中,如果没有退位诏书,诸多事端起,就算清政府已经灭亡,中华民国的统治者也会焦头烂额。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现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临朝称制。
全文如下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扩展资料
史料记载
同日,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
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设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后灵堂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今因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者如左: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biàn)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以上条件,列为公文,由两方代表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转达各国政府。
-宣统帝退位诏书
从君主制到共和制,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都流了很多血,中国、沙俄却在流血很少的情况下就做到了。不提“革命”的彻底性,单就结果来讲,中、俄似乎与时俱进一些,没办法,概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也。
在初生的民国政府与袁世凯统领的大清政府的博弈过程中,清廷最后颁布的《清帝退位诏书》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流血冲突,为清朝政府寻求了一个相对体面的隐退出历史的形式,赋予了新的中华民国以正当法理性,在政体完成变革的前提下,又消除了革命者的早期躁动情绪,维护了最初各边疆民族所憎恶的“驱除鞑虏”口号下的正常统治,也使得大家都把“破除”的革命初心及时扳到了“建设”的正常轨道上,《清帝退位诏书》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意义。
以下为《清帝退位诏书》原文:
我们来反思一下,假如没有这份《清帝退位诏书》的产生,缺少了转圜余地,中国的历史进程将发生怎样的改变?激烈的战争将难以避免,最后的结果难料,无论是君宪制的北方还是共和制的南方取得胜利,都不敢妄称最后的“胜利”,“南北分治”这种分裂模式将可能成为中短期局面,战争带来的民族仇视心理将很可能促成血战到底的结果。在漫长的战争中,北方获胜,或者还可以维持一个大一统的疆域,假如南方获胜,固然可以保持铁血十八省的基本盘,也可能乘胜利余威啃下汉化的东北地区,但蒙藏新疆区域有很大可能乌云蔽日,统一难度极大。
从国际形势上讲,长期“内战”的结果将否定前朝构建的各类外交体系,把一切推倒重来,外国势力渗入的局部地区难免冲突加剧,甚至沦为直接殖民地,沙俄与日本这类有领土野心的凶邻恶邻不会放过这种机遇窗口,会攫取到最大的领土利益,这才是未来的中国的心腹之患,也将是初生国家的难以承受之重。
说起最终的结果,经历过长期内战之后,国家最后也有机会舔着巨大的伤口、带着惨痛的记忆完成涅槃重生,痛定思痛,这次革命的“彻底性”终将显现,或者,这个初生的国家,是一个充满着进步希望的理想国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7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成语故事——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