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炯炯内心温暖的 , 加 ↑↑↑
子不语,怪力乱神。
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不语怪力乱神”是孔子明知有怪力乱神但不语,还是孔子说“世界上没有怪力乱神”而不屑于语
孔子既然有语,读圣贤书出身的人,语怪力乱神到底有违形象。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篇文章本来是要在12点之前发出来的,临时有事,拖到现在。
01
小时候只知道“七月十五”是个神秘的日子,没有人明目张胆地提“鬼节”,因为要破除“封建迷信”。
近几年,每逢中元节都能在河边看到放灯的人。水面上漂浮着款款点了蜡烛的花灯,随水波荡漾飘向远方,有一种宗教般的神秘感。
几乎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仨仨俩俩烧纸的人,那是因为无法回到老家祖坟祭祀,便在大路朝天的路口举行这一仪式。以前看到人家在路口烧纸,多有不解甚至有畏惧心。那年我爸爸身体不好,便信了各种支招各路神仙,跟我妹妹在祊河桥头的四叉路口给往生的亲人长辈们烧了几次纸。从此就感同身受,觉得再自然不过。
有时候我们看不惯、看不懂的事,是因为不曾亲历,也是因为眼光眼界所致。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 从小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我们肯定脱口而出“当然没有!”
你若说“有。”
对方就会问“你见过吗 ”
你若说“见过。”
别人就会拿出种种的科学证据来证明你见到的并非你见到的。
还记得当年在国企公干,单位领导出国前要接受培训,把在国外可能遇到的事情,以QA的形式罗列了很多,至今只记得一条“如果有人问你是不是无神论者如何回答 ”给到的标准答案很模糊,我看了心生疑惑:回答“是”不就行了吗 !
当年也就联想到,看来“是”并非标准答案。
也还记得十年前在济南听号称“亚洲八大名嘴之一”的台湾老师张锦贵的课程。PPT时代,他仍使用传统幻灯机,一张张幻灯片切换,需要念上面的内容就由助理用非常好听的国语读出来,耳朵听着她的声音真是一种享受。第二天助理感冒发烧嗓子哑掉,主办方只好找工作人员临时代替,因为幻灯片都是繁体字,临时助教常常卡壳,效果大打折扣。
有个环节张锦贵跟助教互动,问“你信什么 ”
那助理因卡了多次壳,显得越发不自信。被问到“你信什么”时,声音忽然大了起来“我什么都不信!只信我自己!”
在台下听了,忽然觉得这样的回答看似捍卫了“无神论”者的立场,实则非常的无知和不礼貌呢!也明显感觉到了张锦贵的遗憾。
再下节课,那个助教就被换掉了。
台湾有很多寺庙。去过台湾的人,一定会对沿途随处可见的寺庙印象深刻吧 !因为民众普遍有信仰,信奉头顶三尺有神明,所以行事便会有所畏亦有所惧。近些年,我是这样以为的。
所以近几年在很多乡村看到土地庙又建起来了,窃以为是件能促进“民德归厚”的好事。
2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灵魂 有没有鬼
读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知道先生是相信有灵魂、甚至是有鬼的。她写钱钟书家曾租居无锡留芳声巷一个大宅子,据说是凶宅。他叔叔夜晚读书,看见一个鬼,就去打,结果大病一场。在书里的开头,她就写了好几个亲历及听说的“鬼故事”。
她写道:
中国人绝大部分是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他们的识见和城市里的先进知识分子距离很大……但他们都是在大自然中生活,他们的经历,先进的知识分子无缘经历,不能一概断为迷信。
阿城在文集中收录了一篇短文《魂与魄与鬼与孔子》里讲了莫言的一件事。说他“说和写鬼怪,当代中国一绝,在他的家乡高密,鬼怪就是当地世俗构成。”
莫言讲起有一次回家乡高密,晚上近到村子,村前有个芦苇荡,于是卷起裤腿涉水过去。不料人一搅动,水中立起无数小红孩儿,连说吵死了吵死了。莫言只好退回岸上,水里复归平静。但这水总是要过的,否则怎么回家 家又近在眼前,于是再涉到水里,小红孩儿们则又从水中立起,连说吵死了吵死了。反复了几次之后,莫言只好在岸上蹲了一夜,天亮才涉水回家。
阿城是四九年后在城市长大的,哪里听过这样生动的故事,他说“这是我自小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个鬼故事,因此高兴了很久,好像将童年的恐怖洗净,重为天真。”
3
作为儿时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我也曾听说过类似鬼打墙、我们老家叫“黑鬼(读Gu股音)挡”的故事。夏天乘凉时最爱听、也最怕听的就是“鬼故事”,最惊悚的故事都发生在晚上。最怕一个人上老式的厕所,因为担心会有一只手从底下伸出来——前些日子看朱天文的《来世今生》看到她也写了这件事,如此看来,大陆和台湾的鬼故事,也有相通之处。
小时候看过一本书《不怕鬼的故事》,好像有篇文章还收录在语文课本里,讲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那些不怕鬼的故事都忘得差不多了,鬼故事倒记得牢固。“中国的鬼故事,教化的功能很强并且确实能够教化,道理也在这里。”
妞博上有个网友写亲历的灵异事件。她爷爷有个池塘,同村有个小孩不小心掉进池塘淹死了,她爷爷就常听到小孩哭,还要米饭吃。她爷爷就跟小孩说“你别哭了!我给你米饭吃。”米饭倒进池塘,果然再没听到哭声。把这事跟那小孩的妈妈讲,他妈妈说出事那天她的确是做了米饭,小孩没吃上米饭……
我看到她写的亲历的几个灵异故事,都很感动。
十几年前,北城尚未开发时,曾随一个懂风水的大师看过地。穿过一个桃园,路过一个村子时,他说:这个村土地庙安错了位置,殇小孩。
下车一问,果然那个村里每年夏天都有小孩淹死。从此我视他为大师。
我爷爷年轻时就参加革命,大概是不信鬼神的。不过姑姑讲过一件事,又使我疑心他也许是信的。那一年他被敌人抓了去,被绑去枪毙时敌人的枪卡了壳,他听到有个声音在空中传来“跑啊!跑啊!……”
他一路跑一路逃到一个亲戚家躲起来,后来又终于追上了部队……在年老之时,姑姑说爷爷手里常常摩挲着一个佛像……
●●●●● ●●●●●
简书签约作者 | 微博读书书评人 | 伪烘焙爱好者
微信 :
微信ID:
怪力乱神,汉语成语。是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出自《论语》
春秋之世,西周以来的一系列古法、礼仪都被打破,整个华夏大地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在那些想参与争霸的诸侯当中,很多人为了证明天子君权的旁落,为了证明自己的霸业,经常搞出些怪异之事,并崇尚武力争霸,许多诸侯国出现大量的叛乱、争权夺利之事,诸侯们也不再崇尚礼仪,而是对鬼神之事非常感兴趣,这些被称为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面对这些现象,孔子一直以来都是嗤之以鼻的,他一直都推崇“仁德”,希望能恢复古法,因此他从来不谈论怪异的事,从来不给诸侯推荐武力争霸的政策,从来不参与叛乱,也不让弟子们参与叛乱,更从来都是“敬鬼神而远之”,推崇姜尚伐纣时踩踏龟甲不信鬼神的做法,所以,这个译法毫无异义。
《论语》中,多有记载说话人动作表情语句的例证,“子不语”就是其中之一。《论语》诚然是语录体。但是重在记言的同时,也以极为简洁的词语记述说话人的动作表情。这在《论语》中并非罕见。《八佾》记弟子向孔子“问褅之说”(亦即请教褅祭知识)时,“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指其掌”,就是记述孔子说话的动作神态。因此,当孔子与子路谈论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时,沉思不语,以“子不语”概括,并非特例。
“怪力乱神”之“怪”,此为动词,而非名词,意谓责怪、疑惑、惟恐。《淮南子.说林训》:“知者不怪”。《注》曰:“怪,惑也。”而“怪力乱神”之“力”,指力气、力量、功夫,是名词,却不是“勇力”。这在《论语》中,亦非罕见。《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怪力乱神”中之“乱”,动词,指扰乱、搅乱、迷惑,如《荀子.解蔽》:“酒乱其神也。”“怪力乱神”中的“神”,是指“神志”“精神”,不是鬼神。《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淮南子.原道训》:“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都是把“神”解释为“精神”而非“鬼神”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女性领导那么少?
下一篇: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