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女儿乌托邦
“《红楼梦》在某方面是曹雪芹塑造的女儿乌托邦。第一次中国小说里头女性角色占有那么大的比例,而且是那么重要的位置。态度很要紧,曹雪芹这种对女性很爱慕、尊敬、怜惜的态度,在中国小说里面不太有。
中国的传统里面,中国的文人对女性方面心理的描写,还有情感的认同,很特殊的。《水浒》《金瓶梅》这些著作对女性的看法,从现在来讲恐怕有点男性大沙文主义。曹雪芹却不是,曹雪芹对女孩非常体贴。女孩子对他来讲是一种精神上的素质,青春的,提升人的,很纯洁的。”
——白先勇
-01-
林黛玉
关键词:绛珠仙草,以情为人生信仰,孤傲善感
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当然很多人也这样——同情林妹妹,但很多男孩子很怕林黛玉,因为她小性子。其实你想想看,她之所以那么耍小性子,其实都是在试探贾宝玉对她的感情到哪个地步。
黛玉,情对她来说,简直是一生的信仰追求,所以她后来发觉爱情落空的时候,就不惜一切,很刚烈地自焚。真正要了解黛玉,第一,别忘了她的前世是绛珠仙草,绛珠是一个仙子,到凡尘来,跟红尘当然有格格不入的地方。她来了是要以泪还债的,所以她整天爱哭。
林黛玉还生性那么孤傲,因为她的才貌,她很自负,《菊花诗》里面“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就是她的写照。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偏偏是个孤儿,寄人篱下。孤女寄人篱下,这样的处境造成了她心理上的矛盾,因为她要维持她的尊严,就不得不需要具备一些攻击性。了解林黛玉的人会喜欢她。
-02-
薛宝钗
关键词:写不好就变女孔子,最理想的媳妇,情感克制
薛宝钗也是曹雪芹笔下写的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像林黛玉、晴雯、尤三姐,非常刚烈的那种,是出格的,她们不守儒家这一套,比较容易讨好。你要写一个薛宝钗这样合乎儒家宗法社会理想的女孩子,要把她写得让人信服、又喜欢,不容易。写得不好就变成女孔子,她一来就讲一番大道理,她什么都懂。
宝钗这个人物塑造起来,是儒家系统宗法社会里最理想的媳妇。难怪后来贾母选她,是对的。这个女孩子是有心机,她是大家出身,也许天性如此,她要兢兢业业地守住那一套儒家道德的价值观,她要在大观园里面生存,当然不能任性。她不是说没有感情,有,可是能够克制住。所以她吃冷香丸,她要冷下来的。她住得蘅芜苑,像个雪洞,她性雪,她必须要冷,她必须把她自己的感情冷却下来,这样子才能够合乎儒家那一套的道统。在很复杂的人际关系里,你说她能够很天真的、很重情的吗
宝钗的了悟是她非常明白她自己的身份,在那个社会她应该怎么做,她很清楚。所以我说《红楼梦》里面有两种人,一种是理性人物,一种是感性人物。理性人物,像宝钗、袭人、探春,男的像贾政他们这些人,他们是生存者。感性人物,像林黛玉、晴雯、尤三姐,她们像竹林七贤,她们的行为不合常规,而且反传统。中国社会到今天也是这样,我们的规矩挺大的,枪打出头鸟,像晴雯,太出头了。
-03-
花袭人
关键词:与宝玉的俗缘最重
袭人跟宝钗是一路人物,但又那么不同。在《红楼梦》里面,袭人跟宝玉的俗缘最重,第一,女性的所有角色,母亲、姐姐、妻妾、婢女,袭人都扮演了。她对宝玉,既像妈妈照顾孩子,像姐姐照顾弟弟。除此之外,她又是他的妾,又是他的婢女。
在大观园里头,袭人是真正得到宝玉肉体的一个女孩子,后来宝玉再跟宝钗发生关系,就只是圆房,好像完成一种形式似的责任。在最后宝玉出家的时,他还记得对这个俗缘有了一个交待,他留给她一个丈夫,蒋玉菡。宝玉跟蒋玉菡第一次见面交换汗巾,就把袭人的汗巾给了他,等于下了聘。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一、回答:小宝钗是袭人,小黛玉是晴晴雯。
二、扩展知识:人物简介
1、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男主角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心系苍生,是曹雪芹理想的化身。父亲早亡,有一母(薛姨妈)一兄(薛蟠)。宝钗进京主要是为了备选“才人、赞善”之职,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文再未提及。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寄住于贾府。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与贾宝玉随身所载之玉上所刻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是一对,寓意金玉良缘。红楼梦八十回后失传,据推测,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但由于贾府没落后,贾宝玉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哀悼中,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一二年即在宝钗劝导下出家,回到青埂峰。薛宝钗独守空闺,但她“虽离别亦能自安”,凭借能力使自己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2、袭人,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女儿,宝玉房里四个大丫鬟之首。袭人原名珍珠(程乙本作“蕊珠”),从小因家贫被卖入贾府,原系贾母之婢,后又服侍史湘云几年。贾母素喜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将她与了宝玉,王夫人将她作为姨娘的后备人选,后逐渐成为宝玉丫头中的领头人。宝玉因见她姓花,故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红楼梦》将“骤”改为"昼")之意为其改名为“袭人”。作为《红楼梦》中举足轻重的丫头,袭人一直是全书中争议最大的女性人物之一。她最后的结局是嫁与戏子蒋玉菡,在红楼梦里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人。
3、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贾母疼爱,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贾宝玉同住。后来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由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2]。无奈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4、晴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贾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也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丫鬟,红学中普遍评价她有林黛玉之风。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曾为宝玉病补雀金裘。 深得贾母的喜爱。可正因为她模样长得稍好一些,经常和宝玉说说笑笑,就被王夫人误以为带坏宝玉。再加上王善保家的等小人进谗,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当夜,晴雯悲惨地死去。听小丫头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宝玉便作了篇长长的《芙蓉女儿诔》寄托哀思。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生于广西桂林,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01过去
我年轻的时候蛮喜欢郁达夫。郁达夫有一篇小说,我觉得写得最好,但很奇怪好多人都忽视了,都不怎么选。在五四的小说里面,如果要我选一本集子的话,我一定会选那一篇。
郁达夫有一篇叫《过去》。你看很少人提到这一篇,都提他的什么《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那些。我来判断的话,其实这篇写得最好,最成熟,也深刻。郁达夫有些小说其实挺情绪化的,像《沉沦》里最后要祖国怎么样。这个不是的,这个情绪控制得非常好。
它也是讲上海的故事。一个男青年租房子住,房东有几个女儿,尤其是老二老三很漂亮。老二是她们几个中最出色最美的。
这个青年就迷上了老二。那个老二很刁钻的,虐待他,羞辱他。这个男孩子有点“被虐狂”,迷恋她。后来老二嫁人了,那个男孩子就心碎了。
其实她的妹妹老三,心中暗恋这个男孩子。她看到姐姐对这个男孩子那么坏,很替他打抱不平,很同情他。后来她就陪他到苏州散心。其实老三很想表现对他的爱意,但是那个男孩子一心在老二身上,根本忽略了她。
这个是过去的故事。故事开始是很多年后他们在澳门,他跟老三见面了。老三已经嫁人了,好像是被人家包养的,婚姻不是很幸福。
后来他们俩又在一起,大家经过人生的沧桑了,互相了解了,老三对他还是很好。这个姓李的男人那个时候才发觉老三对他的爱意。他这时候一方面是忏悔,一方面也动心了。他想要破镜重圆,想恢复到过去。
那天俩人在一起,在旅馆里面的时候他想去亲近老三,老三拒绝了他。她哭着讲,李先生,对不起,在我给你我最纯洁的爱情的时候,你没有接受,现在我已经被污染了,已经不是从前的我了,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我们没办法再在一起了。
那个姓李的这时候才真正地觉得难过,怅然他失去了一段这么珍贵的感情。
我写来写去也是跟一个“情”字有关,各种方式来表现这个“情”。恐怕文学最关心的还是个“情”字,文学写什么也不外乎人性人情,从各个方面来讲,每个人的手法不一样。《红楼梦》讲来讲去也是一个“情”字。
《红楼梦》有两个人物大家都知道,花袭人跟蒋玉菡,他们最后成亲了。花袭人是宝玉最亲近的一个丫鬟,而且以女性来讲,她对宝玉来说既是母亲又是姐姐,既是他的妾,又是他的婢女,女性所有的角色她都扮演了。而且她是第一个跟宝玉发生肉体关系的,所以她跟宝玉结的俗缘最深。
宝玉要出家的时候,他一定要把在世上的俗缘了尽,他才能够出家去。对他的父母,他考取了功名给了家里。他的太太薛宝钗,他给了个儿子。花袭人是他世俗上最亲近的一个女性,给她什么呢?给她一个丈夫。
其实蒋玉菡是宝玉下聘的。他第一次见蒋玉菡,他们俩就互相交了汗巾子。蒋玉菡给他一条红的,他给蒋玉菡一条绿的。宝玉那条汗巾子是袭人的。后来蒋玉菡跟袭人结婚以后,袭人把箱子一打开,两条汗巾在里边,一红一绿,她才明白原来贾宝玉早就替她下聘了。
贾宝玉与蒋玉菡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
蒋玉菡跟宝玉也有不比平常的关系,他跟他也有一段俗缘。等于说蒋玉菡代替贾宝玉完成了他在世上的这段缘,和袭人结婚了。
第九十三回,宝玉去王府看戏,蒋玉菡已经离开忠顺王府,自己组班子了。他在这边演戏,演什么戏呢?《卖油郎独占花魁》,他就扮演卖油郎。卖油郎名字叫秦重,秦重“情种”,谐音的。
宝玉看卖油郎《受吐》那一折,讲卖油郎本来攒了一年的钱,要到妓院里面去召花魁女来陪他的。然而花魁女那天晚上被其他的客人灌得酩酊大醉,那天她就酒吐了。卖油郎一看到她受了外面男性客人那样的欺辱,就拿他的新衣服来接,受吐。
那一刻,卖油郎秦重突然对这个女孩子产生了一种怜香惜玉的感情,忘掉了肉体的需求,忘掉了他的色欲,产生了一种超越了肉体的怜香惜玉的感情。那时候宝玉在下面看呆了,完全认同。
蒋玉菡的名字里头有个“玉”字,我需要特别指出来。这两块玉,贾宝玉跟蒋玉菡两块玉是互相认同的,他跟林黛玉那个玉也是认同的。这样子一看,移情作用,宝玉对卖油郎和蒋玉菡也是完全认同的。这种怜香惜玉的情怀,是贾宝玉一生中最高的理想,他对女孩子都是这种怜惜。
最后戏里面的故事是,卖油郎把花魁女赎出去结婚了。别忘了,花魁女,花袭人姓花。最后蒋玉菡把花袭人从大观园里面救出来,等于那个卖油郎把花魁女从烟花里面赎救出去。
最后别忘了,蒋玉菡是个演员。他替贾宝玉演了这出戏,扮演了《卖油郎独占花魁》里的卖油郎。他最后跟花袭人成婚,也就了了贾宝玉在世上的这段俗缘。
贾宝玉的肉身一劈为二,一半在花袭人身上,一半在蒋玉菡身上。这两个男女的结合,也就完成了宝玉的肉体重新的契合,了了他在世上的俗缘。
这一段是放在一百二十回最后的。前面一段是宝玉出家,他的佛身跟着一僧一道走了。他的俗身,世俗的身体,就在花袭人跟蒋玉菡身上得到圆满的结合。所以整本小说是这两根柱子撑起来的。
02我们每个人都在红尘里面历劫
宝玉出家,我个人认为是我们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珠穆朗玛峰,是我们的抒情文学、抒情文字里面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
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开篇是个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有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用来补天了,剩下这一块,被丢在青埂峰下,成灵石了。
青埂,情根。一个情要生根,得有多深啊。我的看法是,这整个故事从寓言方面来说,是顽石历劫。一块石头坠落在红尘,历尽了凡劫。然后再归回原处青埂峰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石头,掉到红尘里面去,都要历经劫难。每个人都在这儿,每个人都在红尘里面历劫。
宝玉这块石头降到人间来,有更大的使命。他下到尘世是补情天的,因此他钟爱所有女孩子,要把她们被情所伤的痛补起来。所以他是情榜中的第一名,也是大观园里面的护花使者。
很多时候大家看这本小说,以为好像是因为林黛玉死了,宝玉看破红尘,走了。有些专家说他是逃避了人生的重担,逃掉了。我不是这样的看法。
宝玉出家的那一场,贾母死了,贾政把她灵柩送回到金陵,坐船回去,走到一个小镇。那天傍晚黄昏的时候,正下着大雪,雪地里走来三个人。一僧一道,夹着一个人。那个人光头,赤足,穿了一个大红斗篷。那个斗篷很重,长长的拖在地上。一片白雪中,穿个大红斗篷是非常显眼的。
他见了贾政以后,合十,四拜。一僧一道说:俗缘已了。然后走了。贾政说那不是宝玉吗?怎么这样打扮?宝玉向他合十四拜以后,脸上似喜似悲,转了个身,就被一僧一道架走了。一片禅唱,归彼大荒。
这边,贾政去追,气喘喘的。本来他很讨厌这个儿子,觉得他一无是处。但这时候,他最原始的、最内心的父爱觉醒了。我觉得写得很动人。贾政在雪地里面跑着追,前面三个影子越来越远,一下子走远了,追不上了。
贾政回到船里面,突然了悟了。他说宝玉原来是来历劫的,难怪他生下来口里就有一块玉。这时候,父子之间有了一种谅解。我觉得蛮动人的。
本来整本书里父子间冲突很厉害,他很厌恶这个儿子。但是这时候,他突然间对宝玉有了一种了解了。父子间产生了一种谅解,一种同情。也是贾政代表了的儒家经世济民的入世思想,跟宝玉这种浮生若梦、镜花水月的出世思想之间的对话。
贾宝玉与贾政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
宝玉出家,我认为他不是逃避。我认为他那个红色大斗篷,是很重要的一个密码。红在这个《红楼梦》里面很重要,除了表示红尘以外,红色还代表人间情。那个斗篷那么重,他是背着一个情的重担走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评论李后主的词,说是“以血泪写之”。他说俨然如释迦、基督,担负了人间的罪恶跟痛苦。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贾宝玉身上,更加合适。我的看法是,这本小说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是一本《佛陀前传》。
宝玉就类似于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也是享尽荣华富贵,享尽美色,最后看破人间生死。悉达多太子四出门,到后来的大别离,然后剃发成佛,也是担负了人间所有伤痛。
《红楼梦》又叫《情僧录》,这个不是随便取的。做僧就不能有情,有情就不能成僧,这两个是完全矛盾的。我想情僧其实指的是贾宝玉,贾宝玉也说他就是情僧。情是他的宗教,他的信仰。
宝玉出家那一幕写得意境之高、意象之美,我觉得中国抒情文学里无出其右。你想想看,那个雪景,一片白茫茫大地。本来《红楼梦》是五色缤纷的一个世界,现在剩了一片白色,最后剩了一个“空”字。最后人间所有的七情六欲、嗔贪痴爱通通被白雪蒙掉了。那个意境多高,意象多大。
因此我说《红楼梦》最后是曹雪芹以大悲之心,以天眼来观红尘中的芸芸众生,所以他能包容世间的一切。这本书的厚度、深度、广度是超乎平常的,所以我称它为“天下第一书”。
《红楼梦》内容简介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全书的结构,新颖而奇巧,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在《红楼梦》中,除却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其它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由于《红楼梦》内容的浩大,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主题,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亦如王蒙所说:“它自成一个宇 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红楼梦》成于清朝乾隆时期,最初是以手抄本面世的,现在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一个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年)的,但只有不连续的十六回,后来又发现了若干的手抄本,如乾隆庚辰年(1761)的抄本,差不多有八十回,这些手抄本都把这本小说定名为《石头记》,并且有署名“脂砚斋”的许多批语。据考证,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大约生在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卒于1763或1764年,他的身世究竟如何,至今不能形成统一的看法,但他由于贫病交加、爱子夭折,而未能最终完成这部小说,是可以肯定的事实,现在传下来的前八十回,基本上是他的手笔。在他去世三十年后,有一种120回的《红楼梦》以木活字印刷面世,在1791年和1792年连印了两次,从此大为流行。但据专家们考证,这种流行本的后四十回是一个叫高鹗的官僚续作的,他的续书虽然使故事有了一个完整的规模,人物大体上都有了一个结局,但因为他本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都远不及曹雪芹,所以他续写的内容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按曹雪芹的构思,贾家最后是要破落到“好似一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而高鹗却写成宝玉“中乡魁”,贾家“沐皇恩”、“延世泽”。所以,高鹗的后四十回乃一大败笔。但两百年来这种120回的作法已成习俗,而且高鹗所写出的宝黛悲剧结局,也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所以,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的总称。这120回的本子,总字数达1075000字左右。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读者应该慢慢戌去品味。
《红楼梦》版本简介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脂本有十二 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下列几种:
1.甲戍本:又称脂戍本即原同治间大兴刘诠福所藏十六回《脂砚斋 重评石头记》。存一至八,十三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回。这个 本子的底本是脂砚斋在乾隆十九年(1754)“抄阅再评”的。就底 本而言,甲戍本是最早和最可信赖的抄本。
2.已卯本:又称脂怡本。即清怡亲王的原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原存三十八回,即一至二十,三十一至四十,六十一至七十回(内缺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后来又发现了三回和两个半回,五十五 回后半回、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三回和五十九回前半回,共存四 十一回又两个半回。据红学家考证,这个抄本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所 有。
.庚辰本:又称脂京本,即北京大学藏七十八回本《脂砚斋重评石头 记》。原本八十回,中缺六十四、六十七回。一九五五年影印时所缺 两回据已卯本补入。但已卯本中这两回也是后人据程高系统本抄配的。一九七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时,这两回换用蒙府本文字补入。 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其时曹雪芹尚在。此本是根据已卯 本整理过来的,回目、正文和批语保留着作者与整理评注者自存本的 不少痕迹。
4.梦稿本:又称脂稿本,即一九五九年春发现,以后归中国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藏,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简称《红楼梦稿》。这个抄本大体上属于已卯本、庚辰本系统。此 本的重要价值除了研究续补问题外,还在于它原抄所据的底本是相当 早的脂本,不少异文可以订正它本之讹误或提供新的研究线索。
5.戚序本:又称脂戚本或戚本。原由乾隆时德清戚蓼生所藏并序,约 在光绪年间张开模得到的一个过录本,后归上海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据以照相石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三年据有正石印大字本影印 出版时,已改题《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此本字迹工整,清楚有条,便于阅读,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脂评系统的流传本。它整理的底本可能 不止一种,因此别本残缺之处,皆已补齐。汇集的批语也比较多,有 不少是它本所缺的。
6.甲辰本:又称脂梦本,或称脂晋本。即一九五三年在山西发现的乾 隆四十九年甲辰 (一七八四)梦觉主人序本八十回《红楼梦》,北京图书馆藏。此本底本接近甲戍本,但正文作了大量删改,出现了大 量异文,有的已同于程甲本,这是程高沿袭此本,还是此本据程高所 整理的底本过录尚待进一步研究。十九回回前总评中说:“原本评注 过多,未免旁杂,反扰正文,今删去,以俟观者凝思入妙愈显作者之 灵机耳。”这样,所据底本的脂批就被大量删除了。
7.靖臧本:亦称脂靖本或靖本。即一九五九年在南京发现的扬州靖氏 所藏乾隆时的抄本《石头记》。一九六四年尚在,几年后,迷失不知 下落。书发现之初,毛国瑶曾将此书与戚本作了对勘,摘录戚本中所 无的批语一百五十条,后来,将它发表在南京师范学院《文教资料见 报》一九七四年八,九月号上,并撰文介绍。此本保存了很多不见于 它本的朱墨批,其中有些墨批极为重要,对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极有价 值。
8.列藏本:又称脂亚本,即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藏抄本《石头记》。存七十八回,中缺第五、六两回。此本有眉批一百十一 条,夹批八十一条,双行批八十八条。据介绍,将近二百多条的眉夹 批,与别本脂评相同的竞没有一条。但双行批几乎乎部与庚辰本相同。此本迟于已卯本、庚辰本而早于其他已完成分回的本子。此本是一 部极有价值的其完整性与可信性不亚于庚辰本的早期《石头记》抄本。
以上是《石头记》八种脂批系统抄本的简单介绍,资料取自蔡义江著 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团结出版社1991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