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网络
1
原定9月30公映的《芳华》近日宣布撤档,据说延期到了年底,也据说后会无期。
正带领演员在各大城市路演的冯小刚把见面会改成了道歉会,携剧组向观众鞠躬,据说冯导还几度哽咽。
辛辛苦苦拍出一部片子,如同十月怀胎生了个孩子,忽然这孩子被宣布不能见人,如同胎死腹中,当爹娘的该是什么心情 何况牵涉票房、资金、收益……作为观众,也觉得挺悲壮的。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算是幸运,在《芳华》宣布撤档的前几天,我应邀参加了当地的“观片会”,提前一睹《芳华》。
而且,是陪有过22年军旅生涯的父母一起,而且,那天是我的生日。
邀请我观片的朋友,知道我父亲曾是名军人。而这部影片的卖点之一,就是陪父母去看。冯小刚曾动情呼吁:
这也是你们父辈的青春,每个人的第一部电影都是爸妈带着看的,今年国庆节,你们也该带着爸妈去看看他们的青春。
上一次带父母看电影,记忆中是《智取威虎山》。期间又有好几年,父母不曾进过电影院了。
因为《芳华》撤档,我并不打算更多地剧透这部影片。读者可以买原著,可以搜故事梗概,那都要比我看到的要多的多。
这部影片,是冯小刚的芳华,是严歌苓的芳华,他们都曾有部队文工团的背景,共同的经历造就了这部有着文工团情结的故事。
正如影片结尾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这部影片,甚至不是我父亲的芳华。他有22年的军旅生涯,但没有经历战争,他所在的部队在他转业那年开赴了前线,已经与他无关。
我以为他会喜欢这部“军旅题材”的电影,以为他会回望自己的青春,看到感动。谁知他并不喜欢,评价说“胡编乱造”。
我告诉他导演冯小刚、原著严歌苓都曾经是军人,都曾在文工团工作……试图说服他认可这部影片。
走出电影院到停车场取车的路上,他说:那说明他们的觉悟都不高,兵白当了。
理由之一是,怎么可能让刘峰这个学雷锋标兵、战斗英雄自谋职业 生活那么落魄 甚至被联防队员欺侮 太假了……还有,战争的场景太残酷了,硬硬地把何小萍吓出神经病来……
我看到他皱眉头,想反驳一句:“你又没打过仗”,话到嘴边又咽下。
随后传来《芳华》被撤出“国庆档期”的消息。我觉得我爸也许算是有先见之明,或者因为经历得足够多,他知道有些话题本来就有敏感度。
2
“朗读者”有一期的主题是“青春”。冯小刚作为朗读者之一,在台上诠释自己对青春的理解,谈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我就是在那期节目里才知道他曾经是个文艺兵的,在部队文工团画画、做舞美。
就是在那期节目里,冯小刚说,他在部队时,为了“偶遇”舞蹈队的女兵,会成心算计在她们经过的那个时间,拿着饭盆去食堂,希望能和她们打一个照面。有的时候自己走过去了,女兵还没过来,他不甘心,就返回宿舍再走一趟……
董卿问他那里有没有喜欢的人,冯小刚说:“其实不是对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对文工团这样一个团体的向往……每个战士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文工团的女兵。”此话一出,现场观众立刻都乐了。
我没看电视,是后期听的那档节目,也立刻笑将起来。
作为军人子女,哦,我爷爷也曾是个获得得过“解放勋章”的军人,我很容易相信这种来自军人的真诚。
那期节目里,冯小刚和董卿也聊到了离开部队时的不舍心情。我在网上找到那段文字:
我记得去城建开发总公司报到的前一天晚上,本来我已经躺下了,忽然意识到明天我就沦为一名平头百姓,一种对军队的留恋让我心如刀绞。我起来重新穿上军装站在大衣柜前,望着镜子里的军人依依不舍。
我转过身来对母亲说:“您坐好了我给您敬个礼吧,您好好看看,明天儿子就不能穿军装了。”
母亲也很动情,露出了不胜惋惜的神情。她说:“你穿什么也不如穿军装好看。”
那一夜我一直穿着军装,抽了很多烟。天亮了才摘下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郑重地交给母亲代为保存。
这种军人情结,体现在冯小刚身上是拍电影,比如以前的《集结号》,比如这次的《芳华》。
而体现在我父亲身上,既有表象,也有深入血液和骨髓的精神特质。
其一是着装。连续几年的春节,他都会找出当年的军装,郑重地穿上拍照,即便是现在,他仍然喜欢穿军用胶鞋(解放鞋),他最经常光顾的服装店是本地的“八一服务社”……
其二是生活习惯。《芳华》中有个镜头,我一看就笑了,扭头跟我妈说“这个习惯跟我爸一样”,有人敲刘峰的门,刘锋在宿舍里穿件跨栏背心,听到敲门声立刻套上外套。
即便是现在,天气再热,我爸都不会光脊梁,只要家里有外人(包括子女),他一定会在跨栏背心外面加件短裙褂。这种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根深蒂固。
还有,还有……
所以,我觉得《芳华》在如此这般的细节处理上做得很周到,至于其它,那可能是我们(包括我父亲)并不了解的冯小刚严歌苓们或者其他人的芳(jing)华(li)。毕竟,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可能高于生活。
影片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据说来自于冯小刚对青春的眷恋:
我记忆中的文工团,练功房、乐队、合唱团、姑娘们跳舞和游泳,每个画面都在明媚的阳光下流淌着,我用长镜头,是不舍得破坏青春的流畅感。
3
我熟悉《芳华》中的每首乐曲,包括《沂蒙颂》,我甚至私下里以为冯小刚对沂蒙山有特别的情感。
《老炮儿》中有一个桥段,冯小刚饰演的六爷路遇一个乞讨的姑娘,该女子称自己叫郑虹,是山东临沂平邑县人,六爷拿出200块钱给她,说:如果你是真的,我就当给自己积德了,如果是假的,那我也认了!
影片结尾,六爷收到了郑虹寄来的钱,地址非常明确: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 郑虹。后来得知,该片导演管虎是仲村镇人。
冯小刚今年已经59岁,即将进入“花甲之年”,也是所谓的“耳顺之年”。
回到那一期的《朗读者》,董卿问冯小刚:怎样定义“青春”这两个字 冯小刚说:
“我觉得应该是‘单纯’这俩字,我觉得就我现在,还是在青春里,我成为不了特别成熟的人。所以经常像陈道明、张国立,他们有时候会说:‘小刚你六十了,有时候还是很幼稚。’我把这当成对我莫大的一个表扬。我为什么要按着一个年龄去做,好像什么年龄的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我依然是不着调的,依然是有点随心所欲的。”
《芳华》被撤档,不知是不是传说中的原因,如果是,也许就是冯小刚“不着调”、“随心所欲”的代价吧。
作为观众,我其实觉得挺可惜的。
《芳华》是冯小刚、严歌苓们的芳华,虽然不是我的芳华,但我在里面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回想起部队大礼堂里的歌声嘹亮,想起了像何小萍一样从文艺兵转为医务兵的刘阿姨,想起了放电影的王叔叔……
严歌苓将文工团岁月称为“天之骄子一般的岁月”。她说那个集体是昂扬的、积极的,“穿着文工团的衣服,别人都能认出来,心里无比自豪。”
冯小刚的《芳华》,在某种程度上拍出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拍出了这种昂扬的、积极的,美。
《芳华》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写在文工团大门和影壁上硕大的、粗旷而有力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标语口号这些时代特征,还有出身不好的何小萍偷偷穿上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的镜头。
那张照片被撕碎塞进女兵宿舍地板夹缝中,待到文工团解散、在战场上失去一条胳膊的刘峰回到从前的部队,在破碎的地板夹缝中发现照片……
照片记载着的是何小萍的青春芳华,一代人的柔情细腻的情感往事已成追忆,一代人的青春芳华已经流逝。
不知道8090后甚至00后们有一天看到《芳华》,会作如何评价。
也许他们有“看不懂”的地方,那毕竟也不是他们的芳华;也许他们会觉得,不就是一部电影吗
——END——
上几张主演照片,真的很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5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谢谢你们把我生成一个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