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孔子说“三十而立”,那么三十立的是什么?

百薇 2023-07-27 20:12:34

孔子曰:“三十而立。”三十岁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将“三十而立”理解为:三十岁时应该有所立的事业,即立业。其实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孔子原意。

东汉班固把“三十而立”理解为立学,他在《汉书·艺文志》中云:“三十而五经立也。”也就是说,三十岁时就学通了五经。南朝梁皇侃在 《论语义疏》中也是这样认为。这种解释虽然可信,但“经业成立”更多指的是成,跟立的关系不是很大。而且“三年明一经,三十通五经”是古代学者普遍的一种状态,无法就此来解释孔子独特的思想。

南宋朱熹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道。他借用程颐的观点,解“立”为“能自立于斯道也”,并认为“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也就是说,三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道理了解得比较多了,能够做什么事情都符合道,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志向。这种解释虽接近孔子本意,但道的含义很广泛,用立道来理解“三十而立”会显得太过笼统。

后人很多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礼。比如冯友兰就认为:“孔子说:‘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强调三十岁时,要确立自己为人处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也认为“三十而立”立的是礼。他对“三十而立”的解释是:“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所以“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是立德。班固说“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强调畜德;朱熹所立之道更多也指的是德;冯友兰所讲的礼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实际也是在强调德。所以,不管是立学、立道,还是立礼,都有立德的含义。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十而立里面的立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里面的立的意思是指立德,立言和立身。
三十而立来源于《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文中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并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引生出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也是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0而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二、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0而立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的出处

1、三十而立: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2、出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术体系的建立,三十能够建立自己学术体系的初步雏形,四十能够把自己的学术体系拾遗补缺较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天性如此;

你的30而立,立的是什么?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如何自立于世呢?

?

30岁的人,经过了学生生涯的储备,和一定的社会经历,基本有了一定的社会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可以确保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立身之本。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是生活必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一技之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

其次,经历的青春年少的青涩以及生活的历练,拥有一份稳定的感情,互相扶持彼此相伴,是为生命的真谛。

?

拥有一些稳定的社会关系,亲人、伴侣、子女、工作上的合作关系、生活的知己好友,这些关系互相依存,互相支持。

?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

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依靠自己的本领能够承担所应有的责任,并在自己所处的领域有目标、有方向。顺境时全力以赴,逆境时也不会妄自菲薄。

懿铭:简懿阅读、马拉松爱好者,GTD & 精益思想践行者,微信公众平台:yiming_isa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