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蒋介石带着“剿匪”的心飞往西安,却经历了他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次“督战”,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发动“兵谏”扣留了来陕督战的蒋介石,逼蒋抗日。事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而发动这次“兵谏”的张学良、杨虎城也各自迎来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张学良
张学良陪同着蒋介石从西安回到南京,随即遭到了扣留。蒋介石秘密软禁张学良,以报自己心中之仇。此后张学良被蒋介石从大陆带到台湾,遭到了蒋家两代人的软禁,直到蒋经国去世后,张学良才恢复了自由。但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蒋介石也曾答应恢复张学良自由,只要张学良能够答应他三个条件,张学良在听完这三个条件之后果断拒绝了,由此也导致了他此后被囚禁半生。蒋介石给张学良开出了什么条件,张学良为何要拒绝呢 今天历史求知所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的恩怨。
蒋张恩怨,纠缠半生张学良和蒋介石的恩怨还要追溯到1928年的6月,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乘坐着专列匆忙从北京返回他的老家奉天,张作霖这次回东北,是在眼见着蒋介石率领着北伐军逼近京津,大势已去之后选择离开北京退守东北。
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1927年8月蒋介石被国民党各派系联合威胁下野,蒋介石黯然离开国民党最高宝座,远赴日本,这期间他与宋美龄结婚,取得了买办资产阶级和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重新以胜利者的姿态在1928年初通电复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蒋介石决心发动二次北伐,一统中国,而其他国民党各军阀也有意扩充自己的力量,皆有北伐之意,于是国民党中各派军阀在相互利用、相互争夺的基础上取得了暂时的妥协。
张作霖
北伐的目标就是已经被张作霖把持的北洋政府。1928年4月7日,蒋介石下达总进攻命令,各路战事同时发动。张作霖的奉军在北伐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自知大势已去的张作霖逃离北京返回老巢奉天,而奉军主力也开始向关外撤退。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的专列抵达皇姑屯车站附近的三洞桥时,一声巨响过后三洞桥中间一座花岗岩的桥墩被炸开,张作霖的专列也被炸毁。奄奄一息的张作霖被送到了沈阳的“大帅府”,临死前留下一句遗言“叫小六子快回沈阳。”
张学良成为了东北大地新的掌控者,但年轻的他又怎么可能如他的父亲张作霖一样老奸巨猾,游走在日本人之间。7月1日,张学良通电停止战争,开始与南京国民政府洽谈合作事宜。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而日本则威逼张学良在东北“独立”。张学良不惧日本的武力威胁,毅然于1928年底发表通电,宣告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二次北伐结束后,紧接而来的就是国民党内各军阀与蒋介石的争权夺利,蒋介石与各路军阀展开了大规模的混战,一时间中国刚刚完成了形式统一,就又陷入了军阀混战当中。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张学良成为了交战双方激烈争夺的对象,张学良的态度是反对内战,但他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也没有居中调解,他更多地是要考虑到东北军的集团利益。
在取得了蒋介石保障东北军利益的承诺后,张学良才明确表态支持蒋介石,同时出兵入关实行武力调停。最终蒋介石彻底打败了对其威胁最大的军事力量,而东北军也随之得到了华北的地盘,东北军的入关造成了边防的空虚,专注于华北事务也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派遣东北军入关,而在一年后的同一天,1931年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易帜结成了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合作关系,而中原大战之后两人的关系更上一层楼,蒋介石有着浓重的封建传统思想,他为了拉拢张学良,于是提出与他结拜,此后两人称兄道弟,关系看起来十分融洽。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更不用说张学良表面上与蒋介石是上下级关系,但实则是各自独立的军政集团的盟友关系,蒋介石的国家领袖一职,也只是形式上的,伴随着外国侵略者的虎视眈眈,地方军阀的拥兵自重,各种矛盾在刚刚经历了战乱洗礼的中国大地迅速地发展起来。张学良和蒋介石的蜜月期也随着日本对东北的侵略而告终,两人的恩怨也不断升级,这一切还要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说起。
九一八
东北事变,分歧初起由于中原大战后大批入关的东北军没有回防,张学良为了讨伐石友三再度征调部分东北军精锐入关,这导致了东三省兵力的进一步空缺,日本侵略者图谋东北久矣,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而此前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争端的意图就越发明显,蒋介石在1931年8月16日发给张学良的电报中称“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可以说此时的蒋介石和张学良心中都想的是对日妥协退让,只当这只是一次和往常一样的摩擦冲突。张学良和蒋介石可谓是盟友关系,但蒋介石在名义上还是国家领袖,因此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向蒋介石发去电报,询问如何应对,蒋介石主张不抵抗,以和平的方式,依靠外交的方式解决。因此东北军不抵抗的命令虽然是张学良下达的,但也是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和认可。
蒋介石
蒋介石在1931年9月21日下午在南京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政策。会议最终决定“由国民政府与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蒋介石在9月21日晚的日记中写下“雪耻……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之战胜。”
而在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的《国民政府告全国国民书》中称“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可以说从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到发生后蒋介石一直都是秉承着不抵抗的政策,对日极尽妥协,并且一如既往地将重心放在对红军的“围剿”上。通篇看去,皆是不能战、不抵抗,退让、妥协。日本侵略者对于中国垂涎已久,这是日寇的侵略野心所决定的,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不抵抗态度助长了日寇的侵略野心,更是让日寇一步步得寸进尺,最终爆发了1937年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未发一枪退入关内,致使东北沦陷,从此张学良背负骂名,而张学良也对蒋介石的妥协政策深感不满,逐渐与蒋介石有了分歧。1933年热河战役爆发,面对日军的进犯,12万东北军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仅仅12天热河就全部沦陷,一时间举国震惊,1933年3月8日,张学良被迫引咎辞职“出国考察”,等到1934年张学良回国后,蒋介石派他到陕北“剿共”。
一路溃败的东北军已经暴露出了军事上的无能,军心涣散,在与红军多次交战之后,伤亡惨重,而广大的东北军也早就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心生不满,正是因为不抵抗,东北军才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骂。张学良逐渐与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产生了更大的分歧。
热河战役
和张学良不同,杨虎城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曾坚定地跟随在孙中山先生左右,极其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1927年蒋介石疯狂举起屠刀时,杨虎城在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毅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彼时国共彻底决裂,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的屠杀中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当时对所有的军阀都持不相信的态度。而在红军进入陕北之后,杨虎城还赠与陕北红军枪支弹药,支持抗战。在杨虎城的影响下,张学良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
杨虎城
软禁半生,一生功过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将面临怎样的局面。张学良和杨虎城共同向蒋介石面谏,均遭到蒋介石的拒绝。蒋介石命令张、杨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就将其部队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国民党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引起了群众的激愤,他们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介石强令张学良镇压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来到游行队伍中,极力劝说学生回去,学生们高喊着“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而张学良则向群众表示在一周内将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的要求。
1936年12月11晚,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参加晚宴,谈笑间蒋介石宣布了换将的任命书,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次日即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西安事变正式爆发。西安事变得爆发是张学良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时又受到了蒋介石的逼迫才决定发动的,他不是为了反对蒋介石,仅仅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方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张学良决定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向世人表明他发动西安事变一不争权二不夺利,纯粹是为了共同抗日。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随即就派人扣押了张学良,并做出了审判。此后张学良就失去了自由被蒋介石秘密软禁了起来。但张学良心中坚信自己有一天能被放出去,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抗日,只要抗战取得了胜利,那么蒋介石就没有理由再扣押张学良。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蒋介石荣获了巨大的赞誉,他被视为是中国的抗战领袖,在国际舞台上也与罗斯福、丘吉尔同台,但他这一切还要拜张学良所赐,如果不是张学良逼迫蒋介石抗日,说不定蒋介石可能会彻底在不抵抗的道路上走下去,沦落到与汪精卫一样的下场。
1946年迫于各方压力,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黔灵公园秘密会见了张学良,张学良毕竟是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功臣,于国于民有功,蒋介石没有理由再将张学良关押起来。蒋介石给张学良提出了三个条件,如果他能做到就还他自由。这三个条件分别是:一承认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上了中共得当,二交出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发给他的密电,三自由后必须出国。
张学良听罢果断拒绝,他发动西安事变是他和杨虎城商讨决定的,与其他人无关,而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确是按照蒋介石不抵抗的策略下的决定,最后张学良并不想旅居海外。这三个条件张学良都没有答应,蒋介石于是将张学良的扣押地点从重庆转移到了台湾,继续对张学良进行软禁。直到蒋家父子相继去世,1990年张学良才全面恢复人身自由,而此时的他早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2001年张学良去世,享年101岁,西安事变改变了张学良的人生,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而由于西安事变,张学良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一枪不发的卖国将军到团结抗日的民族功臣,张学良一生功过在历史上已经有所定论。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4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