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伊犁记事诗》
这首诗描绘了伊犁的美景,我们都知道伊犁是我国最美的城市之一,但是在我们的印象中西部的城市都是比较不发达的。
图1
可又有谁曾想过,当时孙中山曾经想定都伊犁,因为定都伊犁是成为世界强国的最好选择。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有道理吗
章太炎的建议早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当时的孙中山先生便开始考虑新政权应该定都何处。想要彻底根除旧制度,当时的中山先生认为应该选一个能够放眼全国的城市作为首都。因为这个城市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的命脉,也是以后国家发展的重点。
当时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曾经给过孙中山先生意见,在和孙先生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一个结论。
图2
每个朝代在选首都的时候,第一考虑到的都是交通以及地理位置等,这几个因素的重要性代表着这个首都将来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比如曾经多朝的首都西安,它的位置位于中国的中间,能够贯通全国。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无人可比,不仅如此关中也是当时的交通要塞,是南北通道的咽喉。不管从政治还是经济的辐射能力来说,西安都是一个合格的首都位置。
以西安为参考,当时的章太炎老先生给出以武昌作为首都的建议。武昌现在仅仅是武汉的一个区,但是当时武昌却是军事、交通重镇,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图3
武昌拥有极其便利的交通和水利资源,其他自然资源也极为丰富,它的位置也在中国的中心点。
不仅如此,章太炎认为北京城缺水、纬度较高、交通不便利,容易受其他势力影响,希望将武昌替代北京成为首都。
最优选择:伊犁孙先生听了章太炎的建议,觉得非常有道理,他做出了一个总结:“统一选西安,安神选武昌,想要成为世界强国那只能选伊犁。”
图4
中山先生做出这番总结其实并非无道理,他肯定章太炎的建议,是因为他也认为武昌天时地利,中山先生曾经也对武昌给予高度的评价。
但是现如今中国的问题并非中原,治理好中原是最基本的,而如果能够治理好边疆才能成为强国。伊犁作为边疆重镇,能够很好地控制西藏、新疆等地,也能够带动当地的政治经济。
对于伊犁这座城市,中山先生并非第一个关注的。早在清朝乾隆时期,朝廷便很重视伊犁的发展,所以伊犁在清朝的时候已经有了城市建设的基础,人口也渐渐多了起来。
图5
到最后,伊犁的城建水平仅次于国内的几个大城市,而正是这点引起了孙先生的关注。
伊犁的具体位置在新疆天山,地势极其险峻,整体来说是易守难攻的,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地位。
不仅如此,伊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选择伊犁也对中国民族大团结有着一定的正面意义。而物质资源方面伊犁也是非常丰富的,伊犁不仅拥有丰富的矿藏和石油资源,其靠天山冰雪融化的水资源也是相对丰富的。
图6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仔细看地图我们便可以清楚的发现,新疆伊犁处于亚洲中心,能够与周围的国家紧密交流,比如俄罗斯和各个斯坦国。
如果将中国的首都设在伊犁,将能够提高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中国的经济文化也能够辐射到中亚各地。
最终落选选择伊犁的好处这么多,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北京呢
图7
纵观历史我们便会发现,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文化,有文化的地区才能够做到繁荣。伊犁并非文化的聚集地和发源地,长江、黄河都与它无关,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纵使伊犁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但是它离其他国家还是太近了。北边的俄国虎视眈眈,如果将都城设在伊犁,那简直是俄国的囊中之物。一旦被围,纵使再易守也无济于事。
随着海洋文明的崛起,大陆文明明显已经落于下风了,欧洲的发达足以证明这一点。靠近大海才能靠近最新的文化,才能够带领国家继续发展,海洋的战略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伊犁距离大海非常远,这无疑将会丢失我们中国最好的海洋条件。
图8
无法调动海洋资源再加上容易被攻击,即使伊犁其他条件再优秀,这点两点足以让它落选。这两点也让定都伊犁的想法破灭,此时便草草了之。
结语:
其实伟人的话并不无道理,伟人之所以称为伟人,他的战略目光总是异于常人的。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很难想象得到伊犁拥有如此好的条件,我们也钦佩孙中山先生如此大胆的想法。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都之于国家是中心,是象征,也是国力盛衰的代表。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朝代,古都也换了不少座。最出名的古都除北京外,还有西安、洛阳、南京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过故洛阳城》中对洛阳景物有感而发,也揭示了古都见证朝代发展的真理。
除洛阳经历的朝代比较多以外,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也经历了很多朝代,尤其以唐朝长安风景最盛、国力最强。《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对万国拜长安的场景极尽描写:“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古都西安夜景
这些历朝古都,往往也是地理位置绝佳之地,是一个国家的中心之地,资源丰富。所以,有的都城会被连续几朝被选为首都。首都的选址往往体现了开国领袖的眼光与战略。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具体而言也算是一个朝代。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不过,中华民国的首都选址,似乎并未很清晰。
▲孙中山铜像
当时,孙中山先生,以及跟随他一起革命的重要人物对首都选址有着自己的见解,也迟迟没有达成一致。不过,孙中山对首都选址一直是有着自己的规划,在不少民国史学专家看来,这个规划也体现了中山先生作为开国总统的雄心。
01
选定首都的问题最初是由章太炎先生提出的,而且他还将这段与孙中山先生的对话记录了下来,后人得以从中看出中山先生对于首都选址的慎重与独特观点。
二人在商讨之前,先是翻阅了中国历代的首都及相关历史,全面了解相关城市的资源、交通、地理与环境因素。章太炎先生认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可以选在武昌,理由是武昌地理位置优越,也是“辛亥革命”的起源地,靠近长江,东接江浙地区,北临襄阳,交通便利,水路、铁路便利。同时,武昌还是一个全新的城市,没有涉及太多的利益纠纷,也有足够的空间加以发展。
▲武昌城市夜景
此外,章太炎先生还表示,首都不能选在北京,理由是当时北京城内的势力错综复杂,既有支持革命的进步人士,也有军阀、政客、保皇党和保守派人士,可谓鱼龙混杂。对于南京,章太炎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合适,因为历来在南京的朝代都没有国祚绵长的,要么偏安一隅,要么很快就衰亡覆灭。
▲章太炎先生蜡像
02
孙中山先生对于章太炎的观点,有着自己的不同见解。他认为,尽管武昌是一个新兴城市,但与他预想的中华民国首都的位置并不相符。武昌处于中国中心地带,湖北省作为“九省通衢”,确实能够辐射全国大部分省市,不过却难以对东北三省和边疆地区加以控制。因此,孙中山认为应该将首都选在伊犁。
这个提议可谓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要知道,历朝历代均没有将首都定在西部地区的先例。孙中山这样提议,乃是因为伊犁所处的位置有利于对蒙古、新疆和西藏进行控制。同时,伊犁地处亚洲大陆中心,能够和其他亚洲国家联结。中国古代就是放松了对西部的控制,才会受到敌人的侵扰,进而导致亡国。
▲伊犁当地的牧场
对于这个提议,后来的专家认为,这体现了孙中山的眼光和雄心。他对中华民国的展望,已经不限于当时中国的版图,而是放眼于整个亚洲,立足于世界,希望中国能成为亚洲霸主。这个志向不可谓不宏伟,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奔走,却最终没能守护好自己的事业,更没有实现自己的蓝图与宏愿。
结语
中华民国建国不久,孙中山先生便把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而袁世凯则把首都定在了北京,更是大搞复辟返帝制,孙中山的革命成果由此被窃取,前期多番谋划布局也逐一破灭,留下的遗愿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伊犁,位于新疆自治州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伊犁河谷内,与中亚接壤,西南部与印度毗邻。曾经在1902年,国父孙中山和章太炎讨论时说:?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那么,为什么中国若定都伊犁就能称霸亚洲呢?
在民国期间,伊犁北部和西南部面受到英国和俄国的威胁。此外,伊犁北接蒙古,南接西藏,民国时期,蒙古为俄国人所控制,西藏为英国人所控制。因此,孙中山等人商讨在伊犁建首都时,伊犁当时四面楚歌,从安全和地理两方面考虑,伊犁不适合作为国都。清朝末期伊犁,虽然地处西北边塞,经济上却十分繁荣。作为清政府西北战略要地,巩固伊犁的战略地位,清政府每年拨出几百万银两给伊犁,把伊犁建为经济繁荣西北边塞地区,在伊犁大规模建设。此外,伊犁还建有通商口岸,所以,伊犁作为首都在经济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是,伊犁离中原各地区距离很远,作为国都的话,难以治理中原地区。
如果从站在中国范围内格局来看,伊犁的确不适合作为国都,可是站在亚洲大格局来看,伊犁作国都是十分合适的。由于伊犁是亚洲的?中枢?,也是亚洲的?重心?,?重心?就是人口、经济、资源。伊犁四周与各国相连接,交通便利,具有开放性。以亚洲的视角来看,将亚洲视为一个整体,伊犁能成为亚洲的?首都?,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掌控亚洲各个地区,可以称霸亚洲。
孙中山对伊犁非常重视,同时也对伊犁具有很大幻想,认为伊犁有很大潜能优势,为此,孙中山为伊犁制定了宏伟西部开发计划。但是,把伊犁定为一个整体的设想远远超出了实际,因为亚洲不可能统一,伊犁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国都。
近日有朋友读到一篇文章发给我,说是关于孙中山先生当年一些 历史 文字。这篇文字中讲到了孙中山先生当年如何选择的首都并不是南京,而是西北的伊犁。朋友问中山是否有此事,为何要建都西北小城?查阅一下民国资料,中山先生当年的确有这个想法,但这种想法也是当时选择。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灭亡。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的头领,但革命党来说,中华民国在南京已经宣布成立,那时南京并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
从实力上看,孙中山无法与袁世凯相比,只得对其妥协。特别是在定都问题上,袁世凯主张在北京建都开国,而孙先生等人则希望在南京建都。中山先生还提出“一都四京”构想。而真正的首都并不选南京和北京,而选择武汉。因为武汉是“九省通衢”。而京是指: 东京(江宁)、西京(重庆)、南京(广州)、北京(顺天)。 根本没有古都西安的事。
对于当时选择武汉为首都,孙先生认为地理位置重要,可以挟“ 粤、湘、蜀等地 ”,选择武汉能很好控制其他地区。总体来看,武汉作为南北地区交汇点,成为都城能够取得平衡。但后来孙先生又改变想法,他提出一个更大胆的建都建议:“定都伊犁”。没错就是新疆的伊犁。
为什么选这里?
孙先生想法很多,关于“定都伊犁”的想法产生于1920年,当时中山先生和章太炎谈心时提到伊犁。当时章太谈问中山先生,是否设立“一都四京”时,中山先生说了一句话:“ 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
这句话也不难理解,就是如果确保局部稳定的话,就选武汉。不过后来大汉奸精卫在这里呆过。但如果经确保中国稳定则要定都西安,如果要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成来亚洲来贺的国家,都城就选择伊犁。
对于孙中山这个构想,有专家认为的确很有战略意义,从地图上看,中国要想与欧洲等世界交融,伊犁位置正好。伊犁在亚欧中间位置。但有人会说,新疆是偏远之地,即使现在很多都处于荒漠中,在这里定都没什么意义。其实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广州、海南等地还是当年流放犯人的之地,现在也成了发达地区。如果伊犁成为都城后,此地也能迅速发展。
但设想还现实有差距,中山先生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以当时他的实力及精力,连各路军阀都无力平服,建都构想更不可能实现。五年后,1925年,中山先生病逝了,他曾说过虽然有些愿望和想法没实现,但能唤起民众也就知足了。
对于中山先生这个想法,后人并未进行过多的解读,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山先生晚去世几年,中国各路军阀被平定,他还会选择伊犁吗?
从当时现实看,选择伊犁的可能性很小,虽然当时中山先生对全国的设想中,有西北地区修铁路计划。但从地理位置上看,西部地区有大沙漠阻挡,而且发展基础太弱。即使建都,民国那些封建官僚必然反对,他们不可能支持这个想法。这是一股强大阻力。
当然选择伊犁是孙中山的“宏伟想法”,他想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但说句心里,从当时民国内乱看,各个军阀自立,中山先生还没有真正统一中国,他的精力也达不到了。所以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真要建立都城需要权衡利弊的。
不得不说建都伊犁的想法很好,如果中山先生能在此建都可以带动西部发展。那问题又来了,新疆的往西是中亚,在当时可是苏联地盘。虽然苏联与中国当时没什么矛盾,但中国面对如此一个虎视眈眈的国家,把首都选如此靠近苏联,也有一定危险性。因为 历史 上,俄国侵占中国很多领土,苏联建立后没归还,实际上已经定形了。实践证明,中苏交恶时,伊犁成为中苏交恶的最前沿,如此危险的地带建立国都,与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实现“天子守国门”是两码事。
另外首都选得如此靠近苏联,必然要引起苏联的警惕。 那么东部怎么办,东北怎么办? 因此首都选择是有一定讲究的。
我国古代都城基本呈现一个从西向东,从南到北的趋势,这并非因为封建说法。比如秦统六国后,把都城建在西安,这里也是汉朝的都城。但后来汉朝又向东建立一个“陪都”洛阳,自此洛阳也是汉朝皇帝心中之地。
而从西安,顺利黄河向东,洛阳、安阳等城城市,很多都是有都城经历,而恰恰也是三河交汇地,这里也华夏文明诞生地。
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定都南京,其实这只是当时权宜之计,朱元璋也想迁都,还让太子去考察过西安、北京等城市。但朱元璋没实现这个愿望,朱棣当皇帝后,认为南京不适合当都城,就决定迁都。太平天国曾在南京建都,只可以没能守住。
西安是汉唐经济政治中心,这里有秦岭的温暖气候,也被视为中国的中心地带,古人认为都城最佳位置。但建造都城,还需要通盘考虑,就如后来清朝选择北京,其实北京在金元也在此建都。
总结一点: 建在哪里是需要研究的,并非遐想。
绝对是胡编乱造,如果孙中山定都伊梨,如同偏居一隅,从历史上和现实问题都不允许定都西北。
孙中山南方得势,时下南方有古都南京,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武汉,他的故乡广州,也曾把广州作为临时总统办公地。伊梨远在西北边陲,大漠深处,把首都放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地方,等于自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6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