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陈凯歌写过一本自传,《少年凯歌》,且颇多好评。
直到最近才找来读,是上次写过《蛤蟆的油》,有朋友留言提到了这本书。她督促了我。
不太喜欢陈凯歌,理由莫名其妙。倪萍写过一本书,好像叫《日子》,书中提及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用语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后悔的程度,可以用“肠子都青了”形容。觉得挺高级。
那个让倪萍悔到肠子都青了的男人,是前男友陈凯歌。至今,在百度“陈凯歌”的词条上,倪萍还是“前女友”,前妻是洪晃。
他后来娶了更年轻的女演员陈红。这在当年的我们看来,简直就是负心汉啊……
现在想想,真是幼稚。
《少年凯歌》写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应一家日本出版社之约,在纽约写成的。十多年后的200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在闲鱼和多抓鱼都没买到二手书,到某宝买的影印本。真的迫切想读一本书,也在乎不了太多,手抄本都可以。
这本书放在今天能不能出版,我在读的过程中表示过怀疑。在《少年凯歌》里,我作为读者能感受到陈凯歌的极度坦诚和才情。
他在自序中写到:将少年时的这些故事写下来,在我也是迟早的事……我听见我自己儿时的歌声,嗅到那个年代北京晚秋的空气,我竟能回味此生第一次吸烟的滋味,隔着烟雾我看到了死去朋友的脸。——我重温了我的生命。
陈凯歌出生于1952年,初中只读了一年就到云南“上山下乡”,后来当了七年兵,“艰难探索的十年”结束后当过三年工人,后来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拍过的电影很多人至少看过一部:《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这几部拍摄于千禧年之前。《少年凯歌》成书之后,他拍了《无极》,《妖猫传》,《道士下山》等影片。
这是导演温顾青少年及童年的自传式的文字,那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特殊的一个时期。
他说:我的人生经验大都来自那个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个“革命”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认识自己即是认识世界,明白这一点,就决定了我的一生。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在审判台空着的时候自己走上去,承担起我应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他称,“这是我的自供书”。
供了些什么呢 因为父亲不是共产党员而吃惊,因为父亲曾经是国民党员而恨他,“在父亲的问题上,我选择了自私。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害得失……”在父亲被押进会场接受批斗的时候,人群中响起“打倒”的口号,他也跟着喊了,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很大。他还在别人叫到自己的时候,走上前去推了父亲一把。“整个情形恍如梦境”。
那年,陈凯歌十四岁。“在十四岁时,我已经学会了背叛自己的父亲,这是怎么回事 我强忍的泪水流进喉咙,很咸……当一个孩子当众把自己和父亲一点点撕碎,听到的仍然是笑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民呢 ”
他也如实供出自己曾经打过人。一个同学,因为出身被孤立,被打却无动于衷,少年凯歌被他的无动于衷击怒,上去暴打,被别人拉住。没有后文,不知道被打的那个同学后来的人生,也许没有活到后来。
老舍自杀的当天,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午,陈凯歌和同学在太平湖公园看到过他。
“这是一座荒湖,很少游人,沿岸都是垂柳,将湖环抱了,影子在消遣绿墨般地散开。柳林深处,有渔户的炊烟。他走过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只觉这老人有些怪,腿微跛,走得很慢;衣服很干净,脸肿着,没有戴眼镜,手中确实握着后来人们提到的那卷纸……朋友说:‘这不是老舍吗 ’”
少年凯歌跟一代大才老舍决定去死的那天有过交集。他在书中写道:老舍是一代大才。先天聪慧,后天磨砺,笔如枪出,在他的书中,世事明如烛照,描绘人物风尘,何止使一代人感怀。他入世过深,命实俱佳,纠结不已。所以生死之际,一日百转千回,苦苦流连,终于无法解悟……
读到这本书,才能了解为什么拍出《霸王别姬》的是陈凯歌而不是别的导演。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人戏不分,程蝶衣揭发段小楼、菊仙的戏,在观众看来是戏,于陈凯歌却是少年时的亲历。
陈凯歌文字之优美让人惊讶。
特别是景物描写的部分,很有场景画面感。
难怪有评论说他才华被低估了,是被导演这个职业耽误的作家。
到底是导演,书中的五个章节就像是五幕剧情:天国,降临,群佛,狂灰,青山。以时间为轴线串连起来的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在时代轰轰烈烈的背景下,令人莫名感到苍凉,又令人反思。
虽然是少年旧梦,但沉思厚重。
上文:心态制胜: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积极地活着
推荐:安放一颗少年之心
谢谢
点赞在看
在生活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有的人,在生命中拼搏;也有人,在为另一个生命感恩……但有一件生命的故事令我终生难忘。那时,我只有六岁。那天,妈妈带我去买了一盆茉莉花,放在家里。我天天给它浇水,但妈妈老说:“哎,我不是说了嘛我自己浇!”我听了,就每天偷偷给它浇水。又一天,妈妈看我一直偷偷地浇水,实在受不了,就叹了一口气,说:“你以后自己浇水吧!反正我也轻松了。”不好,不好!我星期六,星期天根本没空,我着急地说道。那算了!妈妈说。“我又说算了就算了,反正植物也没有生命。”妈妈一听,怪笑一声,说:“好,你自己看着办!”我做了一个鬼脸。过了几天,我睡眼朦胧,眼睛还没睁开,就被妈妈催下床。妈妈说:“你这几天给茉莉花浇水了吗?”“呃”我打了个哈欠,“没浇,怎么了?”啊!你这孩子。妈妈连忙弄点水给花浇了起来,我这时清醒了,仔细一看,发现茉莉花好像一点精神都没有,这时我有点后悔了。第二天我早早地起来跑到茉莉花的跟前,我大吃一惊,茉莉花似乎精神得不得了。大约过了一段时间,那天妈妈笑眯眯地带着我走到了茉莉花前,一股花香扑鼻而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茉莉花竟然开花了,我高兴地手舞足蹈。我问妈妈:“妈妈,你是不是一直给它浇水啊?”当然,水、阳光、肥料都是必不可少的。哦,对了,我想问你,如果植物没有生命,它们怎么能开花结果呢?它们开的花,结的果,是为我们照料它们所获得的它们对我们的一种回报!我听了,涨红了脸,妈妈紧紧抱住了我,我紧紧地抱住了茉莉花,感谢它告诉了我生命的真谛。生命。只拥有一次,我们人有,动物有,植物也有,世界上的生灵都有。不管是人,动物,植物都会利用它来感恩。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名人故事:这就是我的生命作文3000字
1957年漫画开始在台湾流行,蔡志忠立志要做一名职业漫画家。这一志向伴随着他此后的一生,“我很爱画,我很会画,只要不遏制我,我就会画一辈子”。
“我喜欢一个人待着。”
坐在沙发一角的他,平常中透着一些特别,牛鼻厚嘴,额头宽阔,稍显凌乱的长发中多了白发。这个从台湾最早引进内地的漫画书作者,一口闽南音很是温和,有些咬字并不清楚,说话的神态却是格外认真。
提起他,人们会恍然,然后一拍大腿很兴奋地念叨:“蔡志忠啊,知道知道,我看过他的漫画《六祖坛经》、《大醉侠》、《菜根谭》哩!”当然,还有人会提及当年风靡的动画《老夫子》、《乌龙院》等等,有印象的人,只要稍微的提示,就会列举出一大串他的作品。
1989年,蔡志忠第一次来到大陆,并逐渐为人关注。多年过去,这位来自宝岛台湾的漫画家,看似与人们已经相当熟络,人生故事四处传播,人群中谈笑风生。然而,在镜头下,蔡志忠收起了谦和的笑容,有些严肃。距离几步之处看他,横在空气之中的陌生感扑面而来。
“我不是个念家的人”
蔡志忠的故事,总会从那个小村庄讲起。
台湾彰化县花坛乡三家村,一个约百来户的中型村落,民风淳朴,古风犹存。蔡志忠所属的蔡氏家族,在台湾已经繁衍生息三百多年。
1948年2月2日,蔡志忠来到人世。父母没有希望蔡志忠在人生的舞台扮演多伟大的角色,只求他能够无灾无事地长大。
蔡志忠的家庭并不算富裕——但在村里还算是小康之家——父亲在公家单位工作,是花坛乡公所“乡民代表会”的秘书,每个月有一笔固定收入;另外还有块九分大的旱田,可以种点甘薯、花生,补充食物的不足。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台湾农村,对乡民而言,读书只是个识字工具,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并不如子承父业来得实际。“我们村庄里每个小孩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铁匠的孩子帮父亲打铁,3岁的姐姐背着一个1岁的,牵了一个2岁的,这样的场景也不稀奇”。然而令蔡志忠惶恐的是,“我爸爸是乡公所职员,我不可能从小立志当乡公所职员,这是当不了的。”
“什么都不会”的蔡志忠还是发现了自己喜欢画画,四岁半立志要画电影招牌。这一决定缘于他去彰化镇,曾路过专门绘制电影看板的师傅家,当时的绘画场景看得他“失神忘魂”。相比于大哥家的小孩“要当大总统,要做神气的警察”,这是他“能想到的最高理想了”。当然,这一志向在他9岁时发生了改变,1957年漫画开始在台湾流行,蔡志忠立志要做一名职业漫画家。这一志向伴随着他此后的一生,“我很爱画,我很会画,只要不遏制我,我就会画一辈子”。
在家中,蔡志忠和母亲讲话最多,“90%的性格来自我的母亲”。在一本关于蔡志忠前半生的小册子中写道:勤劳的母亲通常都是在煮饭、做菜,或养猪,忙碌地走来走去;蔡志忠就会一直跟着她,从厨房走到庭院、从庭院跟到猪圈、再从猪圈走回厨房,嘴里一直不停地讲:“阿母听我给你讲故事,阿母听我给你讲故事。”
在多年后的某一天,再回忆起母亲,蔡志忠的语调平和,隐隐约约中掺杂着怀念的情愫。兴致上来,他会压低声音,一板一眼地模仿起小时候母亲调侃他的话:“哇,那么厉害,玩得那么脏,这手不去剁掉怎么洗得干净啊!”
在父母眼中偏向乖巧、却又喜欢天马行空想象的蔡志忠还是惦记着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实现自己的漫画梦想。
1963年的暑假,读初二的蔡志忠从彰化中学辍学了。因为台北一家漫画出版社“集英社”写信给他,邀他去画漫画。难得的机会,蔡志忠决意休学北上,一向与他交流很少的父亲淡淡地说了句:那就去吧。眼都没有抬一下。
15岁的蔡志忠,独自一人提着皮箱,去往台北,“终于可以奔向自由天堂了”。
在那个通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写信是最主要的通讯方式。而初次离家的蔡志忠,却从未主动写过家书,“我是乐不思蜀了”。在台北工作的蔡志忠,一年就回去两次,农历春节是一定要回去的,还有就是暑假,“父母总是念叨着我怎么还不回家,然后就一直催一直催”。
“我好像是个不念家的人”,蔡志忠对此并不掩饰。15岁离家后的岁月,蔡志忠回家的次数逐年减少。即便在电话已经普及的年代,蔡志忠依旧保持“出国三个月,都不会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到现在也是这样”。
这个有着“回家恐惧症”的漫画家,习惯用“画面记忆”来重温着家乡的点点滴滴。
“与花坛乡相邻的是秀水乡和芬园乡,都是美丽的名字”,花坛乡——确实是个意象美丽的名字,还有很特别的地理环境,“这里的山除开表面是树,有点石头,下面都是红土,没有半点杂质,可以用来烧砖。”
“被人摆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朴素的白衬衣,有些破洞的卡其裤,光脚穿一双米灰色胶底布鞋。蔡志忠的打扮很简单,却是一成不变。
聚光灯下的蔡志忠带着些微羞涩、温和敦厚,与那个在媒体上放出豪言“我可以用101种方法,证明爱因斯坦的时间论是错的”的蔡志忠,是同一个人,但也有一种距离感。
和蔡志忠相识交往多年的台湾著名动漫制作人邓有立先生却不止一次对媒体说:“蔡志忠是个非常狂傲的人。蔡先生很孤傲,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和他一样狂傲的人,让两个人去对谈。”
当然,蔡志忠绝对有着骄傲的资本。他的漫画已在44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有多种文字,已经发行了4000多万册。当蔡志忠在凌晨3点画漫画时,全世界有15部以上的印刷机正在印着他的作品。
即便是业余爱好他也能玩出境界。蔡志忠喜欢打桥牌,并且水平很高。“我大大小小拿过120多个桥牌冠军,还曾是台湾桥牌代表队的副队长,在牌桌上我会‘蹂躏’对手,把他的肚子‘气爆’。”这些他自是得意,问及近况,他回答时自信的语气容不得半点怀疑:“过两天去天津参加桥牌名人赛,拿个冠军就不打了。”
1998年9月3日,50岁的蔡志忠停止一切日常工作,闭关专心研究物理、数学。
十年闭关,蔡志忠收获了16万余张物理数学画稿,超过1400万字的研究心得。2008年10月13日,出关的蔡志忠交出了他的新作——《东方宇宙四部曲》,也顺便抛出了“挑战爱因斯坦”的言论。舆论哗然,他并不避讳,反而认定“如果我有一天会留名在世上,那大概就是物理”。
“看我平时的讲话,大家都会觉得我很骄傲。其实,我私下里属于话很少的。”褪去光环,蔡志忠不过是个普通人。一天抽两包烟,要那种带有薄荷味的;一天只吃一顿饭,一般是米饭、白菜和水果;晚上早睡,凌晨一点多起床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从1989年第一次来北京到如今,永远住在同一家宾馆,同一样布鞋买14双,同一样衣服买30件,对生活保持着单纯的惯性。母亲曾对他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他记在心里,除开工作需要,他更愿意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对于外界所谓的“狂傲自大”,蔡志忠有着另外一种解释:“我从来都不是什么乖宝宝,被人摆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应该把主权交给自己。”
他的一头长发,就是最为明显的佐证。1964年,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又称甲壳虫乐队)的电影《一夜狂欢》登陆台北。列侬他们的一头长发,如一颗石子投在了蔡志忠心中,他为此迷恋。一个很有意思的背景是,“初中时必须剃光头,教官定期检查,两个礼拜就得理一次。”
蔡志忠此后留起了长发,在普遍注重务实精神的台湾乡间,他的举动无疑带着离经叛道的意味。乡民们自是嗤之为“坏小孩,混太保的”,谈及当年的情形,蔡志忠微微一笑,随后语气稍稍提高:“留长发和我乖不乖关他们什么事,我高兴乐意,谁也管不了。”
“我会微笑着死去”
“一生是您能把控得了的吗?”
“你知道吗,我连尸体都捐出去了,我死后会葬在少林寺,方丈会替我立碑。这样的话,即使死去也还有观光价值。”
提问者是蔡志忠所说的“漂亮女生”,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回答者疑问的口气,加上“观光价值”的调侃,引来台下一片好奇的神情伴随着满堂大笑。
关于蔡志忠的一生,台湾的媒体有着简要的概括:生于台湾,老死于杭州,葬于少林寺。如今63岁的他,“不再把生死之事记挂在心头”。
蔡志忠习惯从死亡时刻倒推自己的人生,“我死之前要做什么做什么”。然而,顺着人生轨迹,他的“生死之事”也能窥探出个大概。
1985年,37岁的蔡志忠名列“台湾十大杰出青年”,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就在这一年,他做了一件出人意料之事——留下遗书,只是因为他笃定地认为“一个人并不是理所当然可以活到七八十岁的,应该为死亡早做准备”。
早在一年前,蔡志忠关掉了他一手创立的龙卡通公司,“当时每个月可以赚25到30万(台币)”。同是1984年,台湾《皇冠》杂志成立30周年,蔡志忠应邀写了一篇文章,表露了他的心迹:过去十年,我赚了1000多万(台币),非常希望用这1000万换来年轻10年。当然这办不到,但从现在开始我可以做到。从此之后,我可以不再用十年、一年、一月、一天去赚取1000万。因为这是亏本生意,你不可能在死之前对神说:神啊,我给你1000万,你让我多活一天。
“要把生命自己享用,不切割任何时间去换钱”,蔡志忠这样解释当年的举动。
从1998年开始,闭关的蔡志忠每一年都会写一个问题,“如果还有一年我就会死,我会干什么?”在当时,他还是有些事情未了,只要“画以授业绘以解惑”的任务还没完成,他就没时间退休,没时间生病,没时间死。
在杭州转塘的创意产业园最深处,一幢三层的小楼,门口的墙上“蔡志忠”三个字清晰可见。2009年7月21日,蔡志忠成为了首位入驻之江文化创意园的台湾名人。在这幢小楼里,将诞生13部西洋美术史动画和一部3D动画片。不过,真正吸引大众目光的是蔡志忠的惊人之语,“希望我的有生之年,能够老死杭州”。
而在此三年前,蔡志忠死后的遗体已经有了明确去处——嵩山少林寺。
2006年9月,“少林论禅”活动让蔡志忠与少林寺初次相见,“在少林寺内,每走一步就有可能踩着当年达摩的足迹”。他是个心中有佛的人,从1992年起收集佛像的他,现在已达到3520尊之多。为此,他曾在各地游走,拜访高僧,探讨佛教知识,收集历代佛像。
“我从来都不怕死,什么时候死我都会微笑着死去”。所有刹那相加构成生命,蔡志忠秉持的生命观是希望活着的时候,“过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没有敷衍,尽到责任,这就是我的生命”。
2013年9月9日,凌晨6点29分。蔡志忠一如既往地在新浪微博上更新状态:《生死天命》——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他也会离开这世界。他来到这世界带着眼泪,离开这世界也带着眼泪。他来到这世界带着爱,离开这世界也带着爱。
两天前的早上,蔡志忠和老朋友董秀玉聊起生死话题。他这样说道:“我会晚上把工作做完,把漫画文件传给你,像平常一样说声再见,然后去睡觉,然后就再也没有起来了。”
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作文350字
大家都知道张海迪的故事,今天我为大家讲一个关于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
读了《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自传》有感作文600字
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慢慢的闭上了眼睛,试图尝试一下失明的感觉。但是在那一刻,体验初游戏的新奇感瞬间就变成了恐惧突然袭来。我终于忍不住睁开眼睛,快乐感又瞬间爬满全身——原来快乐就是睁开眼睛看事物那么简单。虽然我只是探究黑暗几十秒钟,但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而海伦凯勒却在黑暗中度过了终生。
海伦凯勒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六个月大时就能够发出“你好”的声音。但好景不长,在海伦19个月的时候,疾病的来临剥夺了她的视力和听力,直到家庭教师——莎莉文老师的到来。
配着莎莉文老师送给她的洋娃娃,第一节课开始了。海伦玩了一会儿洋娃娃,莎莉文老师在她的手上反复拼写着“DOLL”这个单词,这种手指游戏立刻让海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拉住莎莉文老师的手,在她的手上模仿着拼写。当她最后能够成功地拼写这个词时,她激动不已。有了良好的开头,再加上海伦对此抱有极大的兴趣,她学会拼写了好多词语。
1890年春天,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和蔼的富勒小姐在教海伦发音的时候,便拉起海伦的手轻轻的放在她的脸上,让海伦感觉到舌头和嘴唇的运动情况。她永远也忘不了,当她第一次连贯的说出“天气很温暖”这个句子时的惊喜。虽然他们只是几个断断续续的音节,对正常人来实在简单不过,但对海伦来说,这却是人类的语言!海伦高兴得手舞足蹈,经常欣喜若狂的反复念叨:“我现在不是哑巴了!”
海伦用自己的努力照亮了整个世界。她的故事是个奇迹,也是所有人走出困境的方向和信心,她还说:“我要把别人的眼睛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把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幸福。”
北京市育英学校小学部六
阿克希亚的故事(一)索拉诞生作文600字
啊……嗯,好舒服呀,我张开眼睛,发现旁边有一个小赛尔,她见我醒了,便说,你好,我叫斑叶,是你的主人。我点点头说,主人早上好!主人笑笑,我跳出仓库,发现有好多和我不一样的精灵,我看见一只红色的猩猩,便上前说:“你好,我叫索拉,以后我们就是朋友了。”我刚刚说完,那只猩猩就向我挥拳头,好在有一只蓝色的大龙挡在我前面,那只猩猩不满地看了我一眼,走开了,那只大龙对我说:“你好,我叫巴鲁斯,以后不要去招他们,你打不过的。”我动动尾巴走开了,突然我看见一只长着白胖胖肚皮的豆芽,我跑过去,想和他打一仗,突然我想起主人发给我们5个精灵胶囊,顺便扔了一个过去,没想到捉住了,我拿回家给主人看,主人高兴的叫着,“是稀有精灵小豆芽呀!”主人高兴的叫着。主人抚摸着我的头,我静静享受着主人的温暖,主人突然说,巴鲁斯带索拉去练级,今天一定把练成赫拉丝,能到打里奥斯的程度,我一定要把胡里亚拿到手。“是,主人”巴鲁斯说。对了,布鲁克克带小豆芽去练级,到叮叮就行了,波克尔,雷伊,你们去找林克,布布草,你去找尼尔,烈焰猩猩嘛……这个,对了,你去找莫比,雷吉姆斯,你跟我来。好了,大家出发吧,要注意安全……(下面还有898句)“主人、主人、主人!”我叫道:“我们可以走了吗?”“嗯,这个,好吧,去吧,大家886!”一出基地,巴鲁斯就带我去刷吉尔,我一看有点害怕,因为火克冰嘛,但是我看见巴鲁斯平静的眼神,我也渐渐不那么害怕了,我挑了一只吉尔,准备开战,可一开始我就蒙了,对方竟是一只尼尔!(本集完)
——
下期预告:巴鲁斯和索拉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看下集:海盗艾里逊。
生命的触发读了《生命生命》有感作文600字
“生命”,的确是一个神秘的被测物体,因为他从不愿意告诉我们他对我们生命的决定,他只会愚弄我们,让我们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无方向的四处奔波寻找……
“生命”,一直是众人讨论的话题,萧楚女认为“生命应该像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鲁迅认为“生命的路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是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吉鸿昌认为“生命的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郭小川认为“生命像一杯浓酒,不经过三番五次的提炼,就不会有这样的可口”;而刘定中先生则认为“生命是一场持久的拼搏,像一把钢刀,要锋利就得在石头上磨;像一捆干柴,要发光就得扑入熊熊篝火;像一只贝壳,只有经受海涛的冲刷才会光彩夺目;像一颗星,只有在轨道上运行才不致坠落……”
林希在《石缝间的生命》中告诉我们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锻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冰心奶奶在她的《谈生命》中提到了一个警句:“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生命能够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描写,说明生命是多么的宝贵啊!
不仅如此,在我们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书里。也有一篇叙述了一个残酷的生命的故事。
相信大家仍然记忆犹新,那就是创造了奇迹——霍金。霍金,和《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的女作者一样都被生命决定了,他国21岁时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只能活两年,可他的顽强却远远超过了别人,他不屈地向上,即使命运决定了他的生命,但他仍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无限的价值,对自己负责,为生命奋斗。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 ? ?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出生的第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海伦.凯勒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87年中,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渡过,可以说,她经历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所以,她倍加珍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重温她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行动,人生只有短短两万多天,不应把时间浪费到无意义的事当中,去做点有价值的事,当你老去的时候,回忆起来不会显得无趣,做有趣的人,经历有趣的一生,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5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心态制胜: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积极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