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养蚕,春天到来,做教师的妈妈帮我把蚕宝宝孵化好,便放在纸盒里交给我。放学后,去离家几十米外的村南桑树上采摘桑叶,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采完桑叶,我快速飞奔,以最快速度给蚕喂食,看着蚕吃桑叶蠕动的身形,我心中一阵兴奋。可是一天我采摘桑叶回来,发现蚕一动不动,我急得快哭了。妈妈告诉我,蚕吃了好些桑叶身体长大了,而外面的衣服穿小了,需要把旧衣服蜕掉,穿上新衣服,才能继续生长。果然,蚕蜕掉了旧衣服,身体比以前大了一圈,又开始生龙活虎地吃起桑叶来。
蚕经过几次蜕皮后,妈妈叫我找来几根稻草,说蚕该结茧了。我问,为什么要结茧 妈妈说:“它吃了那么多桑叶,蜕了好几次皮,也该停下来好好消化一下,谁能光吃东西不消化呢 再说,这么多天来它们一直在运动,也累了,它们藏在茧内,可以好好休息,休息好了,它们就会变成蛾子飞出来。”
一天早上起床,我看到稻草棍上结了许多椭圆形的白茧,妈妈说那是蚕用吐出的白丝缠绕在身体上,最后把自己整个包起来,作茧自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问:“它们把自己关在里面,那不就困死了吗 ”妈妈说:“能出来,它们作茧表面上好像是把自己束缚住了,其实,它们是给自己造了一所安全的房子,蚕在里面可以不被打扰地化成蛹,蛹在黑暗的茧内静止不动,似乎在小憩,在休眠,外表看不出任何变化,实则内部在经历着复杂的分化,等到变成蛾子咬破茧,就能自由飞翔了。”我说:“里面那么黑,它们又没有伙伴,不害怕吗 ”妈妈说:“要想一飞冲天,必须经历一段暗夜和孤独,只有身处在黑暗静寂的环境里,才能专心做该做的事,否则,只会一事无成。”
十天过后再看,果然,茧被咬破一个洞,一只只漂亮的蚕蛾破茧而出,完成了从青虫到飞蛾的蜕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养蚕,但每当我因为忙忙碌碌一无所成而焦躁不安时,妈妈总会适时地提醒我要把自己茧藏起来。
记得大四找工作前夕,我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投递简历,接下来便是心急如焚的等待,可是等来等去,都如石沉大海无消息。回到家里,我捂上被子蒙头大睡。妈妈见状,坐在床边帮我分析:“还记得小时候养蚕吗 每只蚕都要不停地吃桑叶,不停地蜕皮,到一定的程度还要织茧把自己封闭起来,为的是升华自己。你也一样,如今你已大四,你是否像蚕吃桑叶那样获取了各种知识 如果知识储备够用,那么你有没有像蚕蜕皮一样,每次都能把自己变换成一个新形象 如果这也没问题,最后再看你是否像蚕一样,敢于把自己隔绝起来,将内心进行细致地沉淀,直至脱胎换骨,展翅高飞 ”
听了妈妈的话,我心头一颤,妈妈说的这些,我居然一样也没有做到。接下来的日子,我重返大学,推掉了所有活动和应酬,整日游走于图书馆和自习室之间,我要把以前落下的功课补回来。
恰巧这时我又看到了北 的一首小诗,他在《冬》里写道:“苍茫大地斑白了两鬓换上冬装的雀子/叼起寒风的刀子飞进巢穴/蛇冬眠的梦如得道高僧闭关修炼/那些虫蚁洞穴里藏着一个温暖繁忙的春天。”
我想我正处在人生的寒冬,需要像雀子那样将刀子叼进巢穴,又需要像蛇那样将身体蜷起来,其实我觉得我更需要像那些闭关修炼的得道高僧,与世隔离,心无旁骛,从里到外进行深层次的修炼。我相信出关之时,正是寒冷的冬天过去,温暖而繁忙的春天来临的时刻。
经过半年的茧藏,我终于把自己打造成一只美丽的蛾子。我满怀信心地参加我喜欢的职位面试,顺利地被公司录取。
人生需要茧藏,只有敢于将自己藏起来,忍受寂寞和困苦,经历打磨和淬炼,你的生命才会爆发热烈的光芒,生出有力的翅膀,照亮温暖的前方,飞向美好的未来。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着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
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要》中讲述了这种方法。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
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
在明清时期的着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
扩展资料:
夏秋养蚕应注意
一、防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在蚕室以及桑田附近的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农药,其气味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养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六、发现病蚕要及时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浆的消毒盆内,禁用病蚕饲喂畜禽,以防止病原传播扩散,污染环境。
七、蚕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蚕室周围摊晒,应集中到野外堆沤或放入粪坑内沤制,以防止病原扩散。
八、夏秋高温,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叶、及时运叶,合理贮叶。贮桑池每个龄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过夜桑叶。
九、高温多湿天气忌喂湿叶,贮桑叶不能洒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鲜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养蚕季节,蚕室不要存放谷物、糠麸等物,以免受潮产生螨类,养蚕时危害蚕儿。
-养蚕
1、将蚕茧清洗干净。将蚕茧清洗干净,因为蚕茧在形成的过程中可能会粘上脏东西。
2、清洗过程轻拿轻放。在清理蚕茧的时候一定要轻拿轻放,因为蚕茧里面有蛹。如果动作太重的话有可能让蛹孵不出来。
3、蚕茧放到干净的纸上。清理完蚕茧之后把蚕茧放在干净的纸上,纸一定要是干净的,建议用白纸比较合适。
4、冷冻一星期至两星期。接着把蚕茧放进冰箱里冷冻,然后冷冻一个星期至两个星期左右。
在祖国五色缤纷的资源昆虫的百花园里,白蜡虫象是一朵亭亭玉立的白玫瑰,天生丽质的虫白蜡散发出阵阵幽香,它那独具一格的高雅风采在国内外的蜡坛上享有盛名。
白蜡虫是属于昆虫纲、同翅目、蚧总科、蜡蚧科的一种微小昆虫。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除中国外,日本、朝鲜、印度和苏联也有记载。而我国是最早利用白蜡虫和虫白蜡的国家;历史上可查到的较早的文字记述的古籍计有:
1.南宋庆元乙卯年(公元1195年)朱辅著《溪蛮丛笑》,书上提到以蜡刻板印布,入靛缸渍染,用于铜鼓纹的模印上。这里所说的蜡就是虫白蜡。
2.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2年)至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之间,周密著《癸辛杂识》一书,在续集下的章节内,详细地描述了江苏、浙江一带劳动人民放养白蜡虫、摘收白蜡的具体方法,并首次科学地记录了雌、雄性白蜡虫互不相同的习性、生活史等特点。
3.唐朝李吉甫(公元813年)著《元和郡县图志》,所记全国各地每年贡赋中,向朝廷进贡白蜡的四个州为分州、郡州、谅州和唐林州;进贡黄蜡的三个州为邵州、黔州和溪州;只说贡蜡的有十四个州;贡蜡烛的有五个州。这里所说的白蜡显然也就是虫白蜡。
至于利用虫白蜡充当药品最早的文字记载,要推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所著的《名医别录》,这部医书乃是陶弘景根据华陀的两位弟子——吴普、李当之记录自汉、魏以来各家名医所用药品汇集而成。《名医别录》一书中所增添的某些昆虫药物项目即有《白蜡》一条专列在内。虽则陶弘景本人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当时不慎谬误失认,错误地判断虫白蜡“此蜜蜡尔”;经学者反复仔细考证,证实《名医别录》上所说的白蜡就是虫白蜡,殆无疑义,毋庸争论的了。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始培养和利用白蜡虫,至少可追溯到唐代;甚至还可深入一步推理,认为远至唐代以前的东汉、魏晋之间。如果这样推算起来,白蜡虫的历史距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之久了。另外,在我国许多地方志上也能找到有关白蜡虫的资料;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书店收藏的明代方志选刊嘉靖年木刻本,其中福建省安溪县县志,地舆卷之一,第卅二页上面就有相当清楚的文字说明:“有黄蜡白蜡,黄蜡蜂蜡也,凡蜂作蜜皆结房,房中藏蜜,绞出蜜而房则成蜡也。白蜡者虫蜡也,其虫作茧,树枝上每茧藏虫得数百,细如丝发,所谓种子,秋冬采而藏之,及春将种子缚置树上,虫出茧食树津液,因而放蜡,漫注于枝柯及成,剥取而烹炼之,其白如雪,故曰白蜡,其树即今冬青树也。树嫩放蜡尤宜,本草谓黄蜡炼成白蜡,或医家所用不可知也,但树生为多。”通观全文,除去不可知的黄蜡炼成白蜡之外,其他所述的各种情况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古代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早已掌握了一套相当完善的放养白蜡虫的技术和方法;并且精细地观察到白蜡虫不同虫态的生长和繁殖的变化与结果。这些丰富的劳动实践和思维分析,无疑地逐步成为我国山区农村发展白蜡副业生产传统的科学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82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小心扯你后腿的人
下一篇: 请低配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