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再生一个孩子养大,我宁愿去死”!从“不让生”到“不想生”,计划生育40年,国民都经历了什么

七里香 2023-07-20 02:36:27

作者 l 志叔

来源 l 风云志(ID:fengyunzhi008)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qiecuojun)

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命运。面对新生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我们有必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妥善调整生育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带来的冲击。

——法国社会学家 孔德

01

第一章 引子

我国终将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援引外媒的一篇报道中所提到的知情人士透露,我国将在2018年底或最迟在2019年将宣告这一政策的终结。尽管这一消息尚未被证实,但我相信并非空穴来风。考虑到我国即将面临的人口严重老龄化问题——10年后,每4人中就有1人为60岁以上老人;30年后,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87亿,约占总人口的34.7%;以及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人口政策从调减全面转为调增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如果错过了就会影响社会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全面调整人口政策已经进入决策者的议事日程。首先是,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再提及“计划生育”;2018年8月25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上,民法典修订草案中,完全删除了“计划生育”的内容;9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定职能、定机构和定编的“三定”方案中,取消了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整合成新的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

可以看到,在新的人口形势下,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识大大增强,完全废止“计划生育”政策是迟早的事了。

然而,完全放开生育政策,享受自由生育的中国人,就愿意多生孩子吗 倒也未必。2016年是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第一年,虽然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为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但到了2017年,原本以为是“二胎”红利释放的高峰年份,然而事实是出生人口反而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各种官方和非官方预测均被无情打脸。

40年前,孩子不是我们想生就能生;40年后,孩子不是想让我们生就愿意生。

40年前,我国人口出生率为20.91%;40年后,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43%。

是什么改变了中国人的出生率和生育意愿

我们要从60年前的一个人和一篇文章说起。

02

第二章 一项基本国策

历史发展证明,人口不是越多越好。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土地是有限的,工农业产出是有限的,环境承载也有红线,人口太多而资源太少,是要饿死人的。那么,到底人口出生多少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呢

在62年前,中国有一个人做了一个这样的调研和估算。

1955年,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全面人口普查结果的基础上,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完成了《新人口论》。当年中国大陆大概有6亿人口,按照他统计所得的22%年人口增长率,50年后,中国将有26亿人口。彼时新中国仅成立6年,刚完成第一个5年计划,经济底子薄,土地少、农业生产率又非常低下。在当时的国情下,别说发展经济了,连人吃饱饭都成问题。因此,他建议国家倡导群众有计划地节制生育。这篇文章他原本计划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发表,但在意见征集阶段,出于一个学者的谨慎考虑,他主动撤稿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就是这一年,中共八大召开,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育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这个报告让马寅初很兴奋,他认为他的人口论开始逐渐为决策者所接纳。

终于等到合适的时机,在1957年的一次国务会议上,马寅初向毛主席、周恩来等最高党政领导人做了汇报,并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因此,他的《新人口论》得以在1957年7月5日的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但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和“文革”十年浩劫,马寅初因为这篇文章受到严厉的批判。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马寅初被“平反”,他的人口论再一次受到决策者的重视。但由于1960年至1980年这20年间,我国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也实现猛增。决策者认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先机已经失去,必须要下重手整治。因此,在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被写入宪法。主要政策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并全面强制推行“一胎”。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有计划的,为了达到资源配置最优,人口增长应该也有计划。作为《新人口论》的逻辑基础,马寅初的这个设想在理论上没有什么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计划生育40年,中国少生了4亿人,对我国优生、优育和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也给社会经济留下许多难解的后遗症。

03

第三章四个后遗症

需要指出的是,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完成时间是1955年。他据以分析的环境基础是百废待举、生产力低下、物资奇缺的新中国,有限的资源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事实上,世易时移,随着80年代后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高达10亿的庞大人口基数反而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为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制造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然而就在1982年,在经历三次人口增长高峰后,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而且是“一胎”政策。这恐怕是马寅初始料未及的了。

“一胎”人口政策对社会发展至少造成了四大后遗症。

后遗症之一,造就了独生子女家庭。

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医生、老师及国企员工等体制内的从业人员,在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只敢生一个孩子,因为多生就会被开除或免职。所以,在城市家庭出生的80后群体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约有1.05亿人。而在农村地区,乡镇“计生办”的干部虽然将扒房子、没收财产、罚款、强制结扎、强制流产甚至引产等矫枉过正的手段都用尽了,但由于受“养儿防老”的观念影响,常常是第一胎生了女儿,还要再生二胎、三胎,直到生出儿子为止,所以,农村家庭出生的80后群体绝大多数都是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其实挺好的,从小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主。但是,随着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老去,如果独生子女与另一个独生子女结婚成家,有了孩子。上有两边的双亲四个老人,下有1-2个孩子,即所的“421”或“422”家庭。所以,这些独生子女所面临的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

后遗症之二,亲属关系网被阉割。

非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属关系网是这样的。

而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属关系网是这样的。

而且,始终是这样的。

亲属关系网的阉割,对社会关系和互动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城市居民,他们的社交被局限在一栋栋水泥森林中,沉迷在无穷无尽的虚拟网络世界里。再也寻不到血浓于水的那种亲缘关系和情感。

后遗症之三,男女比例失调。

由于“生男不生女”的观念作祟,许多婚育的家庭都会去做胎儿性别鉴定,尽管违法,为了生儿子,很多人托关系花钱也要鉴定。如果是儿子,就生下来。如果是女孩,就流产。所以,“生儿子”、“性别鉴定”是造成男女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而“一胎政策”加剧了这种性别比例失调。据统计测算,2022年中国男性单身狗的数量将超过2000万,2028年将超过3000万,到2041年将超过4000万。这可能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性侵犯罪。

后遗症之四,失独家庭。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独生子女,如果发生意外,生命陨灭,而其父母因疾病或年龄无法再生育时,就成为失独家庭。一方面,是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伤,另一方面,是要承受想生而不能再生的无奈。晚年凄惨的失独家庭,将永远无法弥补丧独的遗憾。

04

第四章三把镰刀

有人的地方,就有韭菜,有韭菜就有镰刀。老百姓头上共有三把刀,住房、教育和医疗。

“二胎”放开,中国人口出生率不及预期,最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压力大,生了娃养不起。

当前,生育群体的主力军是80后,70后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而90后们还没有达到婚育高峰期。据统计,80后群体总人口约为2.28亿,其中独生子女约1.05亿,非独生子女约1.23亿。

第一把镰刀——楼市高压榨汁机。

面对高房价,出生在城市家庭的80后独生子女家庭,买房固然要被榨干“6个钱包”。而出生在农村家庭的80后,若要在北上广等城市实现买房梦,则要背负更多的债务。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所蜗居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再生“二胎”、“三胎”,孩子住哪里 只能“鸟枪换大炮”,卖房换房了。但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之下,换房谈何容易。拿北京来说,在“二套”贷款政策下,如果卖掉手上的80多平米两居换成90多平米三居室,大约需要多支付上百万的购房成本和利息,月还款额将翻倍。高昂的换房成本已成为80后不可承受之痛。

第二把镰刀——教育联合收割机。

教育和教辅成本,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选择二胎的家庭,笔者对教育花费深有体会。在北京,通州地区,最便宜的幼儿园,每月学费也要3000元左右,三年费用,要超过10万元。两个孩子的幼儿园费用超过20万元。身为普通工薪阶层,即便采用“穷养”孩子的方式,在机器人、钢琴、舞蹈、美术、武术、声乐、英语等特长课程包的轰炸中,只选择花费最少的舞蹈和美术,如果让孩子学有所成,掌握一技之长,每个孩子至少需要花费10万元。因此,只是在上小学之前,两个孩子得教育成本约需要40多万元。而对于富裕的中产阶层,为了让下一代延续阶层的优势,其最佳选择是只生一个孩子,然后提供最高端的教育,赢在起跑线上,成为中产阶级中的精英分子,这也是选择海淀、西城天价学区房的家长们的真实意图。

第三把镰刀——医疗实锤绞肉机。

尚未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了日渐油腻的80后家庭飞涨的医疗花费。普通的感冒发烧,在有医保的情况下,一周的治疗期,花费就需要几千元。但80后们 “上有老、下有小”,都是易感人群,冬天和春天的流感往往很难躲过去,再加上从外地老家过来帮忙看孩子的老人,门诊治疗没有医保,每一粒药片的花费都是“真金白银”。因此,高昂的医疗支出,对80后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

此外,除了经济压力,无人看孩子及耗费精力,也是80后群体们不愿意多生孩子的影响因素。

80后目前正值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在倡导男女平等的情况下,妇女赚钱的能力已经和男性齐头并进。如果生二胎而没有老人帮忙照看,势必需要妈妈辞职看孩子。高昂的房贷压力下,大多数家庭都是夫妻共同承担贷款月供,如果孩子妈妈离职,家庭收入锐减,导致房贷和生活压力更大。

此外,养孩子耗费精力也是大家要重点考虑的情况。前几天,在一次孩子课外活动上,聊起生二胎的事,有一位孩子家长对笔者家里的两个孩子她羡慕不已。当被问起,她要不要生二胎的事,她说,“再生一个,把孩子从小养到现在那么大,我宁愿死”。

这是中国千万个家庭“想生孩子,又不敢生”的真实写照。

05

第五章破局之论

其实,国家放开“二胎”政策,还是对人口增长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新出生的1723万人口中,“二胎”出生833万人,比重提升至新生人口的51%,而与之相对的是,“一胎”出生率持续下降。正是新增的“二胎”冲抵了减少的“一胎”。但随着我国第三次人口高峰期的育龄妇女逐渐退出育龄期,以及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导致的生育堆积效应释放结束,我国的人口形势将越来越不乐观。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娃意愿,“想生又敢生”呢 笔者没有“我劝天公重抖擞”的意志和能量,但也此抛砖引玉,希望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共同推动决策者制定利国利民的人口新政,造福子孙后代。

1、尽快废除过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舆论引导,打消老百姓生育疑虑。

统一政策归口,严禁强制征缴“已超生家庭”社会抚养费的历史欠账。

据报道,有网友微博爆料,江西婺源的卫计委在国家卫健委取消“三定”方案的第二天,还在向他强制追缴超生二胎的“社会抚养费”6万余元。当地政府振振有词,说是“依法办事”,另有砖家站台,说是“符合政策”。

在国家人口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有家庭愿意多生娃已经很难能可贵,多生了还要被罚款,这种缺乏前瞻性、逆历史潮流的行为,着实让人齿寒。国家应该卫健委应该尽快出台政策,严禁各省市强制征缴“已超生家庭”社会抚养费的历史欠账。

同时,加强舆论引导,促使“不敢生”的家庭“敢生”;影响“不愿意生”的家庭,激发其主动生育意愿;对于超年龄而又愿意生育的中年群体,强化“试管婴儿”技术和政策支持。

2、强化政策支撑,从惩罚超生,到鼓励生育,再到奖励生育。

鼓励生育,要民主,要自由。

据某官媒刊发的署名文章,建议国家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不但如此,还要对不生孩子的“丁克”家庭征税。请问,不生孩子有罪么

不能总把老百姓当韭菜,想怎么割就怎么割。国家实行“计划生育”40年,共征缴了多少社会抚养费,我们不得而知。但奖励生育,不能总向老百姓收钱,国家还要拿出真金白银,比如,把过去征缴的社会抚养费用在奖励生育上。

3、制定家庭发展政策,减轻居民生活压力,让育龄群体“愿生敢生”。

首先,住房政策和贷款优惠上,朝“二胎”、“三胎”及“多胎”家庭倾斜,从实质上鼓励生育;其次,在教育上,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尽管做不到像西方福利国家那样享受居民“终身免费教育”,但把“九年义务教育”拓宽到“十二年义务教育”,相信政府还是有实力的;再次,完善社区工作管理制度,鼓励以社区为单位解决幼儿抚养、老人赡养等问题;最后,降低医疗事业费用,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异地医疗保险门诊无法报销问题。

4、制定与企业相关生育配套奖励政策,通过奖励企业,进一步推动女性员工敢于生育。

对于女性职工因孕期、哺乳期无法正常工作,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国家应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参考,予企业一定的奖励和补偿。鼓励企业对女性职工生育“放行”,打消企业顾虑,推动女性职工敢于生育。此外,还可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并奖励以职工企业为单位建立的“儿童日托”中心,以解决幼儿抚养和教育问题。

综上,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驱动力。先有人的繁衍,然后才有社会,才有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繁衍人口和教育人口一样都是民族发展的百年大计。希望激励人口发展的新政策尽快提上决策中的议程。

岁月无痕,文字有刀

扫码关注,切磋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86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