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泽东选集第二卷》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五日)
这个布告是毛泽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起草的,目的是对付蒋介石集团的破坏活动。当时国共合作成立不久,蒋介石集团即阴谋破坏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破坏陕甘宁边区,是这种阴谋的一部分。毛泽东认为为了保护革命的利益,必须采取坚定的立场。这个布告打击了当时共产党内一部分同志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对于蒋介石集团的阴谋活动所采取的机会主义立场。
为布告事: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我全国爱国同胞,坚决抗战。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这是中华民族的光明大道,抗日胜利的坚强保障。凡属国人,必须循此前进。我陕甘宁边区⑴军民,服从政府领导,努力救亡事业。凡所实施,光明正大。艰苦奋斗,不敢告劳。全国人民,交口称誉。本府本处,亦惟有激励全区民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不许一人不尽其职,一事不利救亡。乃近查边区境内,竟有不顾大局之徒,利用各种方式,或强迫农民交还已经分得的土地房屋,或强迫欠户交还已经废除的债务⑵,或强迫人民改变已经建立的民主制度,或破坏已经建立的军事、经济、文化和民众团体的组织。甚至充当暗探,联络土匪,煽动部队哗变,实行测绘地图,秘密调查情况,公开进行反对边区政府的宣传。上述种种行为,显系违反团结抗日的基本原则,违反边区人民的公意,企图制造内部纠纷,破坏统一战线,破坏人民利益,破坏边区政府的威信,增加抗日动员的困难。察其原因,不外有少数顽固分子,不顾民族国家利益,恣意妄为。甚有为日寇所利用,假借名义,作为掩护其阴谋活动的工具。数月以来,各县人民纷纷报告,请求制止,日必数起,应接不暇。本府本处,为增强抗日力量、巩固抗日后方、保护人民利益起见,对于上述行为,不得不实行取缔。合亟明白布告如次:
(一)凡在国内和平开始时,属于边区管辖地域内,一切已经分配过的土地房屋和已经废除过的债务,本府本处当保护人民既得利益,不准擅自变更。
(二)凡在国内和平开始时已经建立及在其后按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实行改进和发展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组织及其他民众团体,本府本处当保护其活动,促进其发展,制止一切阴谋破坏之行为。
(三)凡属有利抗日救国的事业,本府本处在坚决执行《抗战建国纲领》⑶的原则下,无不乐于推行。对于善意协助的各界人士,一律表示欢迎。但是凡未经本府或本处同意并取得本府或本处的证明文件,而从外面进入边区境内停留活动之人,不论其活动的事务属于何项,一律禁止,以防假冒,而杜奸宄。
(四)当此抗战紧张期间,凡在边区境内从事阴谋破坏,或肆意捣乱,或勾引煽惑,或暗探军情的分子,准许人民告发。证据确实者,准许就地逮捕。一经讯实,一律严惩不贷。
右列四条,全边区军民人等一律遵照,不得违背。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切切。此布。
注释
〔1〕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边和陕北领导革命游击战争,逐步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一九三五年夏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以后,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同年十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此时称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陕甘边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一九三六年红军西征甘肃、宁夏,在陕甘宁三省边境地区又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一九三七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共辖二十三个县。
〔2〕在陕甘宁边区内,大部分地方原来已经实行了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和废除农民原先所负债务的政策。一九三六年,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决定停止没收开明绅士的土地。一九三七年,又宣布以减租减息的政策代替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同时宣布坚决保障农民已经从土地改革中所获得的果实。
〔3〕《抗战建国纲领》是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一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其内容包括抗日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政策。这个纲领一方面被迫对人民作了某些形式上和口头上的让步,如规定组织国民参政机关,许诺给予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同时又继续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
秉公执法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秉持公正之心,严格执行法律。
古人曾对公、正下过定义:“秉复无私谓之公,反公为私”、“方正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公正的基本含义是对人对事均以法律、道德、情理为准绳加以评判和处理,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公正用于执法,不仅要不偏不倚,不出于狭隘的私利、私情,而且要不受外力挟持,不逢迎权贵,不屈从强暴。
秉公执法的历史典故:
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跟徐有功讨论案件,诬蔑徐有功与叛逆分子勾结,呈报皇上他的罪状,武则天特地让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
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正常的制度来处置他,有的人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是私仇,我所坚守的是公正的法律,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危害司法公正呢?”(选自刘_《隋唐嘉话》译文)
“秉公执法”的近义词介绍
言出法随
1、读音:yánchūfǎsuí
2、表达意思:意思是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反就依法处理。
3、出处:出自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
4、用法:联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反义词:
徇私枉法:
拼音:xùnsīwǎngfǎ
意思:迁就私情而违反法纪。
近义词:徇情枉法
反义词:奉公守法?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徇私舞弊。
示例:他因徇私枉法而致身败名裂。
秉公执法这个词多用于执法机关,作为他们的一种职业信念。
秉公执法的伦理依据:
1、秉公执法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2、秉公执法是人民警察应当承担的职业道德责任;
3、秉公执法是人民警察应该确立的职业信念。
秉公执法的具体要求:
1、不徇私情
2、不畏权势
3、严禁逼供
4、不枉不纵
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2、平等待人
3、遵守法律程序
4、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
成语:狭路相逢
发音:xiálùxiāngféng
释义: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出处:汉·乐府诗《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示例:~这恶人,如何是好。(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二回)
【近义词】:冤家路窄、仇人相见
【反义词】:康庄大道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对立双方互不相让
漫不经心 ( màn bù jīng xīn )
解 释 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出 处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存问》:“近见使者至城外,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经心。”
用 法 偏正式;作定语、状语;由于工作学习方面
示 例 杨朔《蓬莱仙境》:“老姐姐~一笑说:'是不错嘛,你要什么有什么。'”
近义词 掉以轻心、漠不关心
反义词 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越俎代庖 ( yuè zǔ dài páo )
越:超过。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祭品的器具。代:代替。庖:厨师。
解 释: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出 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治:从事。祝:主持祭祀的人。樽:盛酒的器具。
用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1、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自己能干的事,就不要越俎代庖。
近义词:包办代替
反义词:自力更生
成语 一团和气
发音 yī tuán hé qì
解释 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出处 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引《上蔡语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示例 王头领待人接物,~,如何心地倒恁窄狭?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
异曲同工
拼 音 yì qǔ tóng gōng
解 释
1、 [us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chieve equally satisfactory result;different tunes rendered with equal skill] 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2、亦作“同工异曲”。曲调不同,却同样美妙。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同样的效果。
出 处 唐朝·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示 例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 汉 唐 短歌,名为绝唱,所谓异曲同工。”
清 陈梦雷 《拟<古诗十九首>》诗序:“移宫变羽,《广陵》复睹遗音;异曲同工,《白雪》不为孤响。”
朱自清 《欧游杂记·莱茵河》:“那些楼与塔镇压着尘土,不让飞扬起来,与 莱因河 的洗刷是异曲同工的。”
用 法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 不约而同、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词目 洋洋大观
发音 yáng yáng dà guān
释义 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出处 《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示例 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了。(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体无完肤
【发音】 tǐ wú wán fū
【释义】 ①全身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②比喻被责骂得很厉害,或被批驳得一无是处。
【出 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晋·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肤。”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恩泽深厚
【示 例】 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各位律师把他说的鬼话驳得~,哑口无言。”
【近义词】 遍体鳞伤、皮开肉绽
【灯 谜】 周剥皮;满身生疮
妄自菲薄 ( wàng zì fěi bó )
解 释 妄:过分地;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清·刘鄂《老残游记》:“天地生才有限,不宜~。”
近义词 自惭形秽、自轻自贱
反义词 目中无人、目空一切
不知所云
〖拼音〗bùzhīsuǒyún
〖解释〗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表示 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但根据最新汉语权威解释,似乎也可用于听话人
〖示例〗这篇文章逻辑性太差,使人看了~。
〖典故〗
三国蜀主刘备临终之际,将其子刘禅托付于丞相诸葛亮。亮尽力辅禅,复与东吴结盟,在内大力发展生产,操练蜀军等,使国力重振。后南征彝族酋长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自甘称臣。亮复亲率蜀军伐魏,临行前,上《出师表》,告禅治蜀良策,并示本身忠心耿耿。其表末曰:“即将远行,临表涕洒,不知所言。”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不知所言”。本为谦词,谓自己思绪紊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今泛指言语混乱或空洞。
《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顾瞻门馆,惭恋交会;伏纸流涕,‘不知所云’。”
词 目 不可思议
发 音 bù kě sī yì
释 义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出 处 《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示 例 一片澄澈的蔚蓝色的天宇,高深得~。(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
用 法 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人或物
近义词 不可捉摸、神乎其神、玄而又玄
反义词一目了然、洞若观火、通俗易懂
数字:按印度佛经的记载,不可思议(10的64次方)。
词 目 振聋发聩 使用频率 常用
发 音 zhèn lónɡ fā kuì
释 义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 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近义词 醍醐灌顶、震耳欲聋
英 文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发 音: zhèn ěr fā kuì
释义:发:兴起。聩:天生耳聋。声音大的使耳聋的人都收到振动。
用法:比喻言论激昂,使糊涂,麻木的人清醒。
例句:烈士家属感人肺腑的谈话,对服刑人员不啻(chì)是振耳发聩,有些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纠错:不能写成“振耳发聩”
螳臂当车
拼音:táng bì dāng chē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人间世》。
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hé),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其太子蒯瞆(kuǎi guì)的老师。颜阖听说蒯瞆是个有凶德的人,到卫国后,就先去拜访卫国贤者蘧(qú)伯玉,请教如何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说,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有好处,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并进一步说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
“螳臂当车”用来比喻不自量力。
又名“螳臂挡车”。
词目 恣意妄为
发音 zì yì wàng wéi
释义 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出处 《清史稿·列传二·诸王一》:“乾隆十三年,诏责神保住瓷意妄为,致两目成眚,又虐待兄女,夺爵。”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近义词 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肆无忌惮
反义词 谨小慎微、谨言慎行、循规蹈矩
示例 察其原因,不外有少数顽固分子,不顾民族国家利益,~。(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屡试不爽
【发音】:lǚ shì bù shuǎng
【释义】: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
【事例】:可是只要一见尼姑,这一天就不用赌啦,赌甚么输甚么,当真~。 ★金庸《笑傲江湖》三
现代的“爽”和古代的“爽”是有差异的。现代人说的“爽”有“过瘾”、“带劲”、“有趣”的意思。而屡试不爽的“爽”是差错、失败的意思。因此,过去讲屡试不爽,是反复试验都没出过差错,没失败,没出问题,用现代的语言来理解,却成了“每次试验都不成功,不过瘾”。因此,成语应该按古文的原意来理解,很多现代名词不能用于直接理解成语或古语的含义。
微乎其微 ( wēi hū qí wēi )
解 释 微:小。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出 处 清·杨伦《杜诗镜铨》眉批引蒋弱六云:“写妙技不觉说入自家语,微乎其微。”
用 法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示 例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但略略一看,便知道比我出京时散漫,所争的都是些~。”
近义词 微不足道、不足挂齿
反义词 举足轻重、硕大无朋
歇后语 针尖儿上落灰
连篇累牍 ( lián piān lěi dú )
解 释 累:重叠,堆积;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出 处 《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用 法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续范亭《中山图书馆落成纪念》:“中山遗教,~。”
近义词 拖泥带水、长篇大论
反义词 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要言不烦
独当一面
成语 独当一面
发音 dú dāng yī miàn
解释 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示例 将来可以~,只嫌功名心重些。 ★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
南辕北辙
nán yuán běi zhé
释疑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同义词
背道而驰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 释]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用 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以上所陈,皆今日维系人心,~之计。”
[近义词] 知错就改
[反义词] 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集腋成裘 ( jí yè chéng qiú )
解 释 腋: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衣。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出 处 《慎子·知忠》:“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用 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积少成多
示 例 如今弄多少是多少,也只好是~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近义词 积土成山、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集腋为裘
反义词 杯水车薪、一口吃一个胖子
成语 一文不名
发音 yī wén bù míng
解释 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下里巴人 ( xià lǐ bā rén )
解 释 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战国时代楚国的明间乐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
出 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是'阳春白雪'和'~'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近义词 通俗易懂
反义词 阳春白雪
炙手可热
发音 zhì shǒu kě rè
释义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出处 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示例 ~握大权,待郎充犬吠篱边。(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故事 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任命他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他去处理。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诗人杜甫对杨氏兄妹极为不满,作《丽人行》讽刺他们的荒淫无道:“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一筹莫展 ( yī chóu mò zhǎn )
解 释 筹:计策,办法;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出 处 《宋史·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示 例 清·孔尚任《桃花扇》:“下官史可法,日日经略中原,究竟~。”
近义词 束手无策、束手待毙
反义词 神通广大、大显身手、大显神通
片言至于 查不出来
词 目 纷至沓来 使用频率 常用
发 音 fēn zhì tà lái
释 义 纷:多,杂乱;沓:重复,多。形容接连不断纷杂而来
出 处 宋·楼钥《<洪文安公小隐集>序》:“禅位之诏,登极之赦,尊号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纷至沓来,从容应之,动合体制。” 或 明·张岱《鲁云谷传》:“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瑕。”
示 例 前来慰问灾民的人群~
贴出布告以后,自己在招募公所坐镇,只见应募的小伙子,~,应接不暇。(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近义词 接踵而至、络绎不绝、车水马龙
一尘不染 ( yī chén bù rǎn )
解 释 佛教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 处 宋·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和环境
示 例 王震《忠诚的战士,光辉的一生》:“他从旧营垒冲出来,但~,他能艰苦奋斗,是个革命乐观主义者。”
近义词 一干二净、冰清玉洁
反义词 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成语〗: 信口雌黄
〖拼音〗: xìn kǒu cí huáng
〖解释〗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出处〗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示例〗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加油添醋,~,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
不足挂齿 ( bù zú guà chǐ )
解 释 不足:不值得;挂齿:说起,提到,挂在口上。表示不值得一提。
出 处 东汉·班固《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事情很小,微不足道
示 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7回:“无能小将,~。
近义词 不在话下、微不足道、不屑一顾
反义词 举足轻重、有口皆碑
水落石出
发音 shuǐ luò shí chū
释义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近义词 真相大白、原形毕露
反义词 匿影藏形
词目 泾渭分明
发音 jīng wèi fēn míng
【泾渭分明】亦作“ 泾渭自分 ”。亦作“ 泾渭自明 ”。 泾 渭 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混。比喻优劣、是非等非常分明。
然泾渭分明也是经过了不同时期的演变。
络绎不绝 ( luò yì bù jué )
解 释 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去塞者,络绎不绝。”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1.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3回:“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
2.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近义词 连绵不断、川流不息、源源不断、比肩继踵
反义词 七零八落、门可罗雀
醍醐灌顶tí hú guàn dǐng
典故: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近义词:茅塞顿开
处心积虑 ( chǔ xīn jī lǜ )
解 释 :积虑:蓄谋很久;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
出 处 《谷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用 法 联合式;作状语;含贬义,指费尽心思做坏事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
示 例 如此者~,已非一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
近义词 费尽心机、想方设法
反义词 无所用心
〖成语〗: 良莠不齐
〖拼音〗: liáng yǒu bù qí
〖解释〗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使用对象:人。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且说彼时捐例大开,各省候补人员十分拥挤,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示例〗兼之人品~,诚恐因逸生事。 ★太平天国·洪秀全《整顿属员诏》★
无如众生愚贤不等,也就如五谷良莠不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汗牛充栋
拼音:hàn niú chōng dòng
解释: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又作《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藏书非常多,不能形容人。
示例:世传养生术,~,行而效者谁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近义词:左图右史、不计其数、浩如烟海
反义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
释 义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 处
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词目 垂手可得
发音 chuí shǒu kě dé
释义 垂:垂下。手不动就能得到。形容毫不费力。
出处
示例 优异的学习成绩,决非~,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
tàn fú jiào jué?
由衷的佩服和赞赏
叹服叫绝是由叹服和叫绝两个词语组成,详细解释:
1、叹服:汉语中的感叹词,形容赞叹且佩服的词语。
2、叫绝,指称赞事物好到极点。
3、叹服叫绝意思是指:非常让人赞叹,觉得相当了得和绝妙至极,非常了不起,由衷的钦佩。
造句如下:
1、中国的高铁发展真是让我们叹服叫绝,因为那是象征着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2、出示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叹服叫绝的近义词:叹为观止、交口称誉、拍案叫绝、无以复加、赞不绝口
1、叹为观止
【解释】: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释义:德行达到顶点了!伟大啊,就像上天无所不覆盖一样,像大地无所不容纳一样!虽然有超过大德大行的,恐怕也超不过这个了。观赏达到止境了!如果还有其它乐舞,我也不敢再请求观赏了!
2、交口称誉
【解释】: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
【出自】: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释义: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
【示例】:凡所实施,光明正大。艰苦奋斗,不敢告劳。全国人民,交口称誉。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3、拍案叫绝
【解释】: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出自】:唐·田颖《博浪沙行序》:“不禁拍案呼奇。”
释义:忍不住拍桌子叫好。
【示例】:使人见之,一个个欢欣鼓舞,快意舒怀,不禁拍案叫绝。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4、无以复加
【解释】: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出自】:《汉书·王莽传下》:“且令万世之后无以复加也。”
释义:让后面的人没有办法再增加。
5、赞不绝口
【解释】:不住口地称赞。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宝玉看了,赞不绝口。”
【示例】:他常常在我面前把秋桐的文章捧上了天,赞不绝口。 邹韬奋《经历·新闻记者的作品》
陕甘宁的词语解释是:陕西_甘肃_宁夏的合称。
陕甘宁的词语解释是:陕西_甘肃_宁夏的合称。拼音是:shǎngānníng。注音是:ㄕㄢˇㄍㄢㄋ一ㄥ_。结构是:陕(左右结构)甘(独体结构)宁(上下结构)。
陕甘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陕西、甘肃、宁夏的合称。引郭小川《昆仑行》一:“当年陕甘宁的勇士啊,而今在此创建了现代的南泥湾。”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我陕甘宁边区军民,服从政府领导,努力救亡事业。”左齐《南泥湾屯垦·安营扎寨》:“一九四一年三月,我们肩负着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重任的三五九旅部队,从绥德向延安的南泥湾出发了。”
二、网络解释
陕甘宁陕甘宁是西北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简称。抗战时期,中共曾在三省交界地区创建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抗日民主政权,史称陕甘宁边区。由此陕甘宁三字常被作为边区的简称,加以使用。
关于陕甘宁的成语
宁折不屈本固邦宁宁缺毋滥深根宁极
关于陕甘宁的词语
不遑宁处食甘寝宁宁缺毋滥宁戚叩牛丁宁周至分陕之重不遑宁息除患宁乱深根宁极本固邦宁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陕甘宁的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90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