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禅师即将圆寂之时,众僧赶来探望。禅师得知情况后笑着对满院的僧众发问:“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
院里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正在这时,一个几日前才上山的小沙弥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院子里便传出一阵闹哄哄的声音,大家都在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
洞山禅师听了小沙弥的问话,朗声回了一句:“好啊!从现在起我已经没有闲名了,还是小沙弥聪明呀!”话音刚落,禅师淡然静坐,闭目合十,瞬间圆寂。小沙弥含泪看着师父,脸上溢满了欣慰。众僧则将小沙弥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责问他:“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沙弥看着周围的人,很无奈地说了一句:“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呀!”
于成龙对于结纳馈送的陈规陋习深恶痛绝,采取各种措施杜绝。他每到一任,就在衙门口张贴告谕明令禁止馈送请托。康熙十九年他任直隶巡抚,一到任就告诫州县征收百姓钱粮时切勿私加附加、馈送上官。但大名县知县不听劝诫,仍因循陋习,向他呈送中秋节礼。于成龙不仅严词拒收,而且为此特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处分知县。他还在大堂上张贴对联:“累万盈千尽是朝庭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带锁;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膏脂,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
“谁替我披枷带锁?”说穿了,就是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要经得起诱惑,就要常怀“赶考”之心,把公道正派作为束心律身的法宝。要奉公行事,为民而用。要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对待自己的一举一动。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把得住嘴巴,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情所困。要谨严慎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放纵自己,不攀权、不附贵,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累万盈千,尽是朝庭正赋”,是公款就不能侵欺,因为“一丝一粒,无非百姓脂膏”,贪占了就对不起衣食父母,一旦守不住寂寞,而去贪占,必将为自己“披枷带锁”,只有在“累万盈千”的公款中,不贪不占,把“一丝一粒”的公款都看成是人民血汗,而倍加珍惜,就不会为权所累、为利所烦,为名所急,为色所动,就会少却人生道路上的许多烦恼,就能经得起宦海沉浮。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怎么过这一生,是每个人都要思考面对的问题。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就没了。
活着就像一场旅行,沿途风景有好有坏,顺其自然,乐观豁达就好了。悲悲戚戚,怕这怕那,把自己弄得跟坐牢似的,岂不是人生的大遗憾。
在这方面,陶渊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选择。他被钟嵘评价为隐逸诗人之宗。
为自己而活,遵循内心的想法,不为世俗所牵,不为名利所累。
虽然贫苦,但很快乐。
人生的圆满,就是做真实的自己。
01 人生不过百年,何苦为难自己
陶渊明,字元亮,后更名为潜,字渊明。生活在魏晋南北朝的东晋时代。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和开国功臣。祖父做过太守,可以说祖上家世显赫。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
《晋书 陶渊明传》记载:“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所以陶渊明少年时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从小很聪明,学识渊博,善于作文章,但不是很合群。“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认真自得”。
为了补贴生活,去县里当了教育局长。那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主要是举孝廉。所以只能从这些小吏干起。但没干多长时间,因为不能忍受公事繁琐,就辞职回家了。
江州刺史檀道济想让他出来做官,“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
如今是开明盛世,你为什么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这一问,让我想起了 历史 上的张良。
张良为了稳住太子刘盈的位置,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想着自己无论怎么都请不来,太子却请来了,感觉太子羽翼已丰,便不再动废太子的心思了。吕后万分感激。要给张良封赏,可是张良婉拒了。
吕后对他说了“人生如白驹过隙,何苦自若此?”。
陶渊明此时的想法和张良一样,功名利禄于我如浮云,我所追求的是内心的恬淡与闲适,世俗之人又怎么能够理解呢。
02 诗酒人生
陶渊明爱酒,可以说是嗜酒如命。在担任彭泽令时,把下辖的公田全部种成秫,全部用来酿酒喝。在妻子的再三请求下,才分了五十亩出来,种了粳米,这才是用来吃的粮食。真是只要有酒喝,就可以忘记吃饭了。
春风无限意,何不饮酒行。
古人说陶诗中篇篇有酒。在饮酒二十首并序中他曾说,我独自安静生活,平常没什么快乐。加上入秋之后夜晚越来越长,偶尔得到好酒,每晚必喝。一个人喝闷酒,不觉便醉了。醉了之后,写几句诗自娱自乐。
自己的内心与世俗远离,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无意中偶见南山,正是悠然自得心情的体现。日落时分,山中景色尤为漂亮,飞鸟相伴而还,这意境令人神往。万物顺其自然,这里有大自然的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陶渊明爱菊,在自己房屋的旁边种了很多菊花。饮美酒,喝菊花茶,远离尘世纷繁,怡然自得。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这味道真是太好了。喝着这样的酒,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太阳落山,飞鸟归林,万物都归于沉寂。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感叹生活就该这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做人要像松树一样,坚贞不屈。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寒的风霜下降,其它树叶都已凋零,这时候只有青松卓然挺立。成片的松树时可能没有人注意,要是在一片树林中有这么一棵时,人们才啧啧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03 辞官归隐
陶渊明的前半生也和普通人一样,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奈何官职卑微,琐事繁多,还不如不做官来得舒服。加上祖上就是显赫的高官,自己作这种小吏只有受气的份,也没有多大意思。这前半生和世人一样,有过远大的抱负,可是老天爷不给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
公元405年,这一年,陶渊明41岁。郡里派了督邮下来检查工作,县吏提醒他,要穿官服去见。因为督邮虽然官不大,但很有点权势,还是重视一下为好。可是他不愿意,感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我怎么能为了一点俸禄,向这种小人卑躬屈膝呢,其讨厌权贵如此。也难怪不喜欢官场,不喜欢勾心斗角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加上他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心情非常糟糕,在当了八十天的小官后毅然辞职。
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归去来兮辞》,描写了自己辞官归隐田园的快乐心情。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家里的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归去呢。我在迷途上走得还不算太远,明白如今是正确的,以往做得不对。这世道与我的内心相违背,我对这个世界无欲无求。和亲友们说说话多好,还有琴书相伴,尽可消愁解闷。人生在世有多少时日,何不顺从自己的内心,向往自由,追求自由。种种地耕耕田,这就足够。
这首词表现了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索,这是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的具体体现。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作者的生活理想。
04 田园生活
不仅事业上没有大的起色,家庭上也屡遭变故。八岁时父亲去世,十二岁时庶母去世,三十岁时妻子去世,三十七岁时母亲去世。生活的贫困,仕途的不如意,亲人的去世,让他对人生了更多的思考。到底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公元406年,42岁的陶渊明彻底归园田居,作了《归园田居》五首。这五首诗平易如话,宛然在目前,是中国诗歌至高代表之一。
杨万里说过:“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从小讨厌庸俗,天性喜爱自然。就像鸟儿渴望回归自己的树林,鱼儿渴望回到自己的大川。回到家乡,自己种地,有自己的草屋八九间。在自己房屋周边种上桃树、李树等喜爱的树木,这样的生活好不惬意。总算回归了自然。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南山下种豆,但是草盛豆苗稀。清早就下田除草,忙了一天,扛着锄头回家时,已经是傍晚。田间小路狭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这不算什么,只要收成好,自己就心满意足。下地种田,很辛苦但也很喜悦。从一个文人变成一个农民,并且乐在其中,不得不说,他是对自然真热爱。
05 悲叹士之不遇
虽然归隐田园,但内心还是有些遗憾和愤懑。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这一年,他写作了《感士不遇赋》,有感于自己的身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孤清自守的生活态度。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
独祗脩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
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
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
悯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
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
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
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
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
贤才不被重用,是因为没赶上炎帝、帝魁时的贤明时代。想要进德修业等待良机,奈何老天爷不给机会。如果袁昂不向皇帝推荐张释之,那么他可能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
可怜冯唐年老官职卑微,要不是魏尚力荐,估计也升不了官。贾谊虽然才华出众,可是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导致英年早逝。董仲舒学识渊博,却也屡遭危难而幸免一死。
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
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
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
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
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
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
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
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
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
留诚信于身后,恸众人之悲泣。
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
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
感慨这些圣贤先哲孤独无依,泪流纵横沾湿我衣。都说天道无私善者受恩,可是伯夷叔齐到老挨饿,颜回早逝家境甚贫,为何无论生死总是艰难长苦辛!天道无私之说也许就是空论。
哪里世世代代没有贤才,只是因条条道路皆被阻塞。
古人所以感慨悲叹,忧虑功名不得建立。
李广年少即从军疆场杀敌,盖世之功封万户侯也不愧;可是却受辱于李凌这个外戚小人,到老竟然尺寸土地未得赏赐;他的真诚信义留在了身后,为他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王商竭力谋划拯救弊端,开始很顺利,但是后来却被小人诬陷遭受祸患。为何施展才能的良机易尽,为何陷害忠良的邪心焦急!
06 兄妹情深
公元407年,这一年他43岁。由于对逝去的妹妹特别思念,他作了《祭程氏妹文》。“伊我与尔,百哀是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白雪掩晨,长风悲节。感惟崩号,兴言泣血。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如何一往,终天不返。”
我和你,经历了无数的哀苦。天空乌云暗淡,冬天寒风凛冽。清晨白雪满地,风起号悲。我叩地号苦,悲伤泣血。想起以往我们在一起的种种,历历在目。看着眼前的书信和孤儿,怎能不让人悲痛万分。
这篇文章可与韩愈的祭十二郎相媲美,兄妹之情深令人感慨。
07 对孩子心怀愧疚
陶渊明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这一点有点类似曾国藩。51岁这年,作了《与子俨疏》等,也表达了自己因为不做官,家里生活比较贫穷,没有能给孩子们一个富足的生活而深深内疚。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我五十多了,小时候家里穷,我外出闯荡生活。性子直才能又地下,与世俗多有不合,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使你们从小饱受饥寒之苦。作为父亲,心里很是歉疚。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
鲍叔和管仲哉一起做生意,在分钱的时候没有猜疑对方;归生和伍举相互帮助,有情有义。所以管仲能够化逆境为顺境,伍举能够在离开故乡后立了大功。况且你们都是同一个父亲,更应该相互帮助,没有猜忌。
08 桃花源记
公元418年,六月,太尉刘裕受相国薛公九锡之命;十二月,刘裕杀晋安帝,立恭帝,改元义熙;受国内改朝换代的影响,陶渊明内心是忠于东晋王朝的,写了《桃花源记》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幅宁静和谐的山居图,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很幸福。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为了躲避战乱来此,已经享受了很长时间的和平生活了。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百姓痛苦不堪。陶渊明在农村生活耕作的实践,让他对老百姓有更深的感情,这桃花源正是他的理想国。这里没有战乱,征伐,有的只是和平宁静和幸福生活。
09为自己作传
56岁这年,陶渊明写作了《五柳先生传》,就是自己的传记。因为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戏称自己为“五柳先生”。他说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自己爱好安静,不爱说话。不羡慕功名利禄。喜欢读书,但是囫囵吞枣。读到感情深处,常常忘了吃饭。好喝酒,因为穷常常喝不起。把自己的习惯、爱好和性格特点交代得很清楚。
《五柳先生传论》: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
10 为自己写祭文和挽歌,看淡生死
陶渊明不但自己给自己写了传记,而且还给自己写了祭文和挽歌。这就让常人不好理解了。
说到死,大家都很忌讳。可陶渊明可以直接面对死亡。说白了,就是看透了生死。这种生死观受老庄思想影响比较大。
庄子《至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子欲闻死之说呼?庄子曰:“然”。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五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呼?”骷髅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骷髅对庄子说,人死了,在上面没有人管你,下面也不用管别人,没有四时繁杂的事情,当国王的快乐也比不过他。庄子不信,说:“我让神恢复你的形体和骨肉皮肤,让你的父母、妻子、邻居在活过来,让你体验生存的快乐可以吗?”骷髅说:“我怎么能放弃当国王的快乐,再到人间去辛苦受累呢!”
这则寓言故事,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把死亡看做是一件享福的事情,因为人间太累了。死了反倒很多事情就没有了。陶渊明明显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没有过多的恐惧。
白居易说:“慕君之容利,老死此丘园。”
《自祭文》这样写道:“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魄。苜苜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四季轮回,死其实是另一种生。亲戚们一早来奔丧,朋友们连夜来吊丧。把我葬在野地里,安妥我的灵魂。我往幽暗处行走,风萧萧吹打着木门。
我以宋臣的奢侈葬礼为耻,但也不想像杨王孙死后那样寒碜。空荡荡万事休矣,一声叹息,我已远去。我不要垒高坟,也无需种墓树,就让我同时光一起流逝吧。既然生前不看重荣誉,死后如何就更加不在意。人活着太难了,死后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呜呼哀哉!
陶渊明是不幸的,一生清贫;他更是幸运的,没有世俗功名的牵累,活出了自己;他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选择,让我们去追寻更真实的自己。
意思是:如果没有烦心的事,什么季节都是美好的。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这首颂原是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录入其评释古代禅之公案的《无门关》一书。
扩展资料:
无门关,书名,一卷,南宋无门慧开禅师撰,弥衍宗绍编。全称《禅宗无门关》。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临济宗杨岐派僧无门慧开于绍定元年(1228),在福州永嘉龙翔寺,应学人之请益,从诸禅籍中拈提佛祖机缘之公案古则四十八则,加上评唱与颂而成本书。
本书与《碧岩录》、《从容录》同为禅门代表性的公案集。然《碧岩录》、《从容录》系以颂古为中心,《无门关》则以无门之“评唱”为中心,而“颂”则置于附属地位。又,相对于《碧岩录》之有强烈的文学化、哲学化性格,本书则有简明直截之实践性特征。较《碧岩》、《从容》二录更为简单实用。
参考资料:无门关_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33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温室里的苍蝇
下一篇: 三境界与三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