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更好地
理解人生
> > > 文/汪和平< < <
●
我的家乡坐落在农村,北仑的一个海岛上,虽名不见经卷,但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引起我的无限喜爱,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家乡的情愫有增无减。近几年来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人们进出小岛靠轮渡载运,如今也计划造浮桥了;岛上以前一条条蜿蜓的石子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里家家户户了。在山花烂漫的时节,路两旁呈现着一片片农作物,青菜、卷心菜,菠菜、韭菜等,翠绿欲滴迷人眼,煞是好看。2q我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更爱家乡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以及浓浓的乡情●
家乡小岛的南面是军事部队,回忆当年每天清晨都能清晰地听到起床练兵的号角,勤劳和善的乡民们也随着清脆的号角声起床劳作了,儿童们也起来晨读了,老人们起来活动活动腿脚,抑或是舒展舒展筋骨。孩时的我们每逢周末都喜欢去部队的操场玩耍,如今仍有可爱的兵哥哥驻守着。岛上现存有北仑唯一的一家生产无碘盐的盐场,天气晴好时节,盐农忙碌于盐场上,白盐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白亮,仿佛冬天里的皑皑白雪覆盖在平整宽阔的原野上;日落时分盐农们哼着歌儿,悠然地走在回家的田垄上,忘却了一天的劳累。岛的东面是远东码头,一艘艘巨轮停泊在码头边,甲板上装满了形形色色的集装箱。无数起吊机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伸展着有力的“手臂”,将一只只装满货物的集装箱从货轮上装卸着,然后运往世界各地。更喜爱的还是家乡的夜晚。每当夜幕来临时,那乡间小路两旁的路灯就悄悄亮了起来,盏盏灯光像黑暗中闪光的珍珠,照耀着田间耕作归来的乡民。
我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更爱家乡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以及浓浓的乡情乡村的夜晚总是美的,少了城市的喧哗,却无意中多了些许恬静。和众多的农村孩子一样,我从小也是生长在这远离了城市的地方,而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晚上的时候邀几个好的伙伴,提着自己制造的小灯笼到山坡上数星星,看月亮,即便会受到大人们的责怪仍本性难改。静谧的乡村夜晚,使人心境沉淀,催人入眠,每逢周末,住城里的我都带着孩子回家乡休憩,让自己身体放松,心灵放歌。如今,在党的好政策惠及下家乡的变化更喜人了,盖起了一排排整齐明亮的房屋,建造了一个个健身场,一行行整齐划一的树木矗立在路两旁,盐场的现代化作业让盐农更富裕了,每个家庭充满幸福快乐,我由衷地为她高兴。我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更爱家乡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以及浓浓的乡情,乡情就像一酝老酒—窖藏的时间越久,越发醇香浓烈……
我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更爱家乡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以及浓浓的乡情记录生活扩展阅读 原创散文:初秋落叶(原创)原创精选散文:冬季悲歌原创原创散文:荷原创散文随笔:又是一年丹桂飘香时(原创)原创原创散文诗歌:《无声的雪地》原创散文随笔:生命的旅程(原创)经典禅语:缘来要惜,缘尽要放又是一年,今年你回家么原创原创散文:疫情下的沉思 活在中国真好原创散文随笔:留给你的只有爱(原创)原创散文:当欢喜寂静爬满竹篱(原创)原创精选散文:读《山楂树之恋》散文精选:月光下,去拥抱相思(原创)原创原创散文:荒山野岭埋忠魂原创散文随笔:绿皮车的回忆(原创)原创原创散文:种地
原创散文精选:人生,一场没有退路的旅行(原创)
前几日,朋友从上海回来,我和洛阳的几个“死党”一起陪他游龙门石窟,观关林翠柏,听白马寺佛音,喝小碗牛肉汤,吃牡丹燕菜……朋友十二年前离开洛阳,四处漂泊,七年前,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虽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是,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临行,我们送他,几个大男人,居然紧紧抱在一起,泪水也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朋友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还是生我养我的洛阳最让我牵挂,水甘甜,饭好吃,人亲切,过几年,漂泊够了,我,一定回来……
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片魂牵梦萦的热土,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都有一种流淌了数千年的乡土情怀,而“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句谚语经常挂在人们口头上,成为这种情怀的有声符号。
且不说李太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少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蕴含的对故土的深深思恋,也不说白乐天“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李泰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浓浓乡愁,单说说张骞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的乡土情怀吧!
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想联合大月氏等民族共同夹击匈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带领百余人使团西出阳关。
出使途中,张骞一行遭遇匈奴骑兵,由于寡不敌众,张骞成了俘虏。匈奴单于逼他娶匈奴女子为妻,还生下了两个孩子,希望以此留住他。但是,十几年的光阴,始终冲不淡张骞的思乡之情。
日子久了,匈奴人对张骞的监视,渐渐松懈下来。张骞趁机逃脱。返汉途中,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却又遭匈奴扣留。一年后,老单于去世,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成功逃脱,回归大汉,完成了他十几年的夙愿。
张骞无疑是伟大的,他之所以成为后世景仰的英雄,是因为那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其实源于一种乡土情怀。爱恋乡土,进而爱恋祖国,是中国人共有的一种情怀。张骞深深地眷恋着大汉的.山、大汉的水、大汉的人,这种淳朴的乡土情怀,逐渐升华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单于的威逼利诱,囚不住似箭的归心。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去,无可阻挡的归去!
乡土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汉学家卫礼贤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他的根扎在家里,不管是在遥远的异国受苦受累,还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商旅迢迢,他都是父母之族的一份子”。
中国人的有形乡土是中国的山,中国的水,中国的人,中国人的道德乡土是仁义礼智信,是温良恭俭让,中国人的文化乡土是汉字,是汉语,是唐诗宋词元曲,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这些经过千年积淀的符号,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的灵魂有了栖息地,精神有了归属,生命有了意义。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始终守住这种情怀,让这份深深的情,转化为浓浓的爱。
时间和距离,可以洗涤生命里许多的东西。再多的悲喜,始终会远去,再深的爱恨,也敌不过距离…但世上有一种情却是离得越远越浓,隔得愈久愈烈,那便是游子对故乡的一份眷念之情。父亲浓郁的家乡情结,是我们家里的一道风景。
携一缕乡愁,风尘仆仆奔走于一条通往家乡的小路,父亲几乎用上了一生的时间,但他或许觉得还不够…从旧时光里需摆渡一段水路,再步行一条蜿蜒的泥沙小道;到新时代通了路,只走一条长长径直的柏油小路;从骑上单车,到坐进汽车;从单枪匹马,到出双入对,转眼儿孙满堂…小路的这头是望眼欲穿,小路的那头是翘首以盼。
特别的情缘于特别的因,人生总是在一则则因缘里演绎。解放前,父亲的大家庭在村子里以酿酒为生,生活殷实。谁料天有不测风云!祖父的早逝,让父亲那片天倾刻塌陷!那年父亲6岁。祖母悲伤过度,忧郁成疾。失去了父爱,失去了庇护,幼小的父亲从此诚惶诚恐,丧父的阴影一直笼罩着父亲的童年。辛酸的童年与亲情的呼唤交织在一起,萌芽了一段朦胧的乡情。
俗话说:血浓于水。血脉是亘古无与伦比的`一种亲情。父亲是幸运的,祖父去世后,身边的至亲都对他关怀备至:祖奶奶坚持不分家,让父亲孤儿寡母的生活不致窘迫,这爱使他倍感温暖;二祖叔和三祖叔视父亲为己出,对父亲照顾有加,让他读书,这恩令他感怀至今;异地求学时祖姑母和祖姑父对父亲体贴入微,弥补了父亲过早失去的父爱和不足的母爱,这情让他终身难忘。厚重的家乡情结在一点一滴的亲情中堆砌起来。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依。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逆境总是特别的历练人。童年的这个变故让父亲迅速成长起来,小小的年纪无所不能:在自家酒铺里碾酒饼,烧火酿酒,卖酒扫地,帮养三鸟,赴海里抓小蟹促小虾捡钱螺…童年的这段经历,培养了父亲刻苦耐劳的品格,受益了他整个人生;童年的这段生活,让父亲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充满特别的感情。
读书彻底改变了父亲的命运。解放后,十八岁的父亲不负众望,经过民主选举当选为乡里公办小学第一任校长,为职业生涯的开篇写下一笔浓墨重彩。往后,顺着命运的牵引,父亲越走越远,走向多姿多彩的幸福人生。这也许是上苍对他不幸的童年的一份补偿,也许是他不服命运的安排努力拼搏的结果,也许是至亲的力量成就了他的今天。
人间自有真情在,宜将寸心报春晖。生命从故土开始,喝的是家乡的水,吃的是家乡的粮,沐浴的是亲人的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路走来,家乡的风吹草动,亲人的温饱冷暖,都牵动着父亲的心,每每倾其所有,竭尽所能,那是情之所至。我们家跟家乡亲戚的来往之密切,是远亲近邻亲朋好友人尽皆知的秘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的影响,都率先在我们家体现。这何尝不是一种乡情横溢!
心中有念,无限眷恋。小时候寒暑假父亲经常送我们到乡下小住一段,体验农村生活,借此释放他心中对家乡的那份念想,同时也让乡情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村口宫前那颗大榕树古老祥和的样子;夕阳下家家户户炊烟缭绕的景致;一群鸭子摇曳入水惊扰一池清幽的画面…。都是我脑海中一幕幕迷人的家乡风情,这里就是父亲魂牵梦绕的地方。
尘世间有太多的情缘,让人难于割舍。那条回家的长长的小路,还有小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稻田,寄托着父亲无尽的思乡情怀,也熏陶了几代人的家乡情愫。父亲的家乡情结,如同宫前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榕树,繁茂苍郁,写满美丽的沧桑,深沉绵长……
当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西渣,独自一人在砖头小街上漫步,注视两侧昔日的市容,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晚上留住在侄儿家。两层楼房,青砖青瓦,显得很幽雅。
我想,这就是目前农村生活的缩影吧。我于1953年离开家乡外出学医的,当年19岁。在这块生我育我的衣胞之地上,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光阴似箭,一转眼离开故乡将近60年了。回想起西渣的`过去,激起我心潮中的层层涟漪,不禁令人心驰神往。西渣又称三渣,处于我市西南角的中心地段。建国前,由于通榆公路(现称204国道)沿线城镇长期沦为敌占区,西渣就成了对敌斗争的前沿,属于革命老区,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共产党就来此建立了民主政权,是西渣区、三渣乡的行政中心。
当年,通过发展党员成立组织,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减租减息,分田分物,西渣经济、社会形势一派大好,商业兴隆,市场繁荣,也有文教卫生事业。有一所小学,设在东南大庙里,校长名叫朱敦儒,他规定不分年级每个学生佩带一把木刀,长大了去杀日本鬼子。
那时,西渣有5家中医诊所,里下河有名的吴三京剧班子的部分演员住在那里。清晨,他们吊嗓子,练武功,吸引不少人围观,尤其是我辈儿童们特别爱看与模仿,成为西渣早晨的一道靓丽风景。每年搭台子演几天京戏,同时举办牛集市场,买卖耕牛。马戏团每年也来表演几次。每逢有演出,四周民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西渣是从1958年降格为西洋大队开始的,当时公社党委认为,西渣偏南,与东台仅一河之隔,政府决定北迁几里到公社的中心地段新建办公地点。
搬迁规划虽算动机良好,并获县同意,但在当时还是一度引起很大争议。然而,政府决定已出,不能再改回去,人们只能扼腕叹息。现在撤乡并镇,又归到草堰镇成为西渣村。如今,西渣民众的生活状况,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发生了今非昔比的惊人变化,像我的侄儿一样,正在步入小康。
社会是不断前进,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下,调整行政区域,不足为怪。西渣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我是一粒种子,在乡土里萌芽。乡土的亲情把我抚养,乡土的友情把我拥抱,乡土的爱情把我牵挂。
我走在乡土的大地上,山花烂漫春光好,七月煦风扑胸怀,满山红叶送果香,红鼻子雪人嬉笑眼开。
每一寸乡土都有我的爱,每一寸乡土都有我的情,我的歌在乡土上传唱,我的汗水在乡土里流淌。
翻开我的人生日历,每一页都印着 乡土两字,阅读我的文字,字字都透着乡土气息,我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散发着乡土芳香。
我在乡土上耕耘,播种着希望,收获着爱情,乡土一片灿烂阳光。
乡土是我生命的源泉,还用聪明智慧把我武装,只要两只脚牢牢地立在乡土上,我将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我的根,就扎在乡土里,汲取营养和力量,还培育我扎根四野八荒,那都是我生长的地方。
外境犹吾境,他乡即故乡,不用追问,不用叩问,乡土处处是故乡;一碗水也好,一杯酒也好,一朵云也好,都是我的一生情。
乡土是我的衣食父母,乡土是我的启蒙尊师,乡土是我的爱恋之巢,乡土是我的避风港湾。
乡土啊,她的伟大,把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延续至今到永远;乡土啊,就是我一生的乡愁。
追本溯源。话说长江的故事,是从纤纤细流清冽幽静的沱沦河讲起,长江欢乐之歌,是从汹涌澎湃的浪尖上飞出;优秀的文学艺术,都离不开乡土的渊源,那原声的秦腔,仍震撼今人的心弦。
乡土――我的妈妈,那里有我的心,那里有我的情,那里有我的爱,永恒的乡土,永恒的乡愁。滴滴汗颗颗泪,都映着我的乡土情怀。哪片乡土里没流过我的血,哪片乡土里都长着我的肉,哪片乡土里不埋我的骨,再问我的故乡在哪里,就是这片乡土。
来兮――归兮。一路高歌,我心脏的最后一搏,惊天动地,乡土,展开双臂,紧紧把我搂进怀,“回来吧――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82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歌:秋天的诗篇
下一篇: 散文:过去再见,我要重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