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罗布-格里耶,阿兰作品分析

大道家园 2023-07-16 16:15:52

罗布-格里耶,阿兰作品分析【生卒】:1922—

【介绍】: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生于法国布勒斯特,就学于巴黎国立农学院。1945年毕业后在全国统计院工作,直至1948年。1949年开始从事生物学研究。1950年至1951年,他在殖民地果品和柑桔学院担任农艺师。其间先后到过摩洛哥、几内亚、瓜达罗普、马提尼克等地进行热带水果研究。1951年,罗布一格里耶在非洲得场病,致使他改变了生活道路。在回国的船上,构思、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新小说”《橡皮》(1953),这是作者全面与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对抗的第一部试验性作品,紧接便构思、创作出他第二部小说佳品《窥视者》(1955)。该小说当年即获“评论家”奖。这两部小说既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此后,又相继出版了《嫉妒》(1957)、《在迷宫中》(1959)、《快镜头》(1962)、《约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的计划》(1970)、《美貌的女俘虏》(1975)等新小说作品。逐渐地,罗布-格里耶认为电影艺术比小说更适宜于客观地记录世界,以描绘现代人变幻不定的心理状态,表现时间的跳动及现实、想象、幻觉、梦境的交错,在60年代又从事电影创作,写出电影剧本《去年在玛丽亚温泉》(1961),此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斯尼合拍,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他编导的《不朽的女人》(1963)也获得了德路克电影奖。

罗布-格里耶也以他的理论为“新小说派”做出巨大贡献。主要的著作是1956年发表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1958年出版的论文集《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这些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宣言。他还充分利用演讲、做报告等机会阐述新小说的创作理论。他认为,“客观世界既没有意义,也不荒谬,它存在着,如此而已。”人生活在物质世界包围之中,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作者的任务就是用一种“没有人格化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冷静、细致、忠实地描绘物质世界的形象,从事物的变化中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对于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理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罗布-格里耶看来,小说创作就是要探索,以创造“新”。他1984年在北京外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做报告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总是新的。法国小说史实际上就是小说样式不断更新的历史。福楼拜又是一位新小说家,而卡夫卡比之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位新小说家了。”“新小说始于50年代。以后,新小说家就没有停止过在这种形式下的新探索。在60年代,70年代,直到现在,他们都在革新创作。”使“小说样式持续向前发展”。

罗布-格里耶的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几乎没有一部是完全相同的,每一部都是新的探索和突破,充分地表现出新小说派的艺术特色。小说内容往往借助于通俗小说或侦探小说的故事,但却又不揭示其整体的详尽过程。小说的物象描写极为突出,通过主人公,向读者提供了一串串的、没有什么逻辑顺序的、常呈静态的“图象”,且有很大的真实性。作家从物理学、几何学乃至解剖学的角度把一件件事、物的数量、长度、形体、方位、性能、颜色、气味这些可见、可感的一切,完全、准、详地落诸笔端,甚至完全可以经得起科学上的和技术上的检验。从细节而言,已远远超过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情节上,作家往往通过场面交替给读者带来的暗示与物象和场面反复描写过程中巧妙写进新内容,呈现出螺旋式的缓慢向前推进的特征。行文上,作家一次次地穿插进其他的事、物,使情节缺少连贯性,线索屡屡中断,呈现出很大的跳跃性,进而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作品呈环形结构,读至结尾,思路又自然地回想到开头上来,造成一种循环往复的效果。作者的这些手法,往往使读者不由自主地置身于作者的创作中,对作品所提供的各种情况予以想象,去思索、去猜测。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中编(第二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4)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第四节 福楼拜


【考点】  


一:福楼拜在19世纪法国文坛承上启下的作用


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继司汤达、巴尔扎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型中,福楼拜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但他又被誉为现代主义“鼻祖”。

福楼拜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福楼拜的巨大声誉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包法利夫人》无懈可击的文体成就。到了本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与日俱增,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也把他奉为始祖与楷模,尤其是50年代后的法国“新小说”,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福楼拜使小说获得了与 诗歌并驾齐驱的地位。新小说的重要代表阿兰·罗布 -格里耶为了进行所谓的文学变革,将福楼拜看成叙事艺术上真正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把福楼拜视为巴尔扎克的对立面,对巴尔扎克似的“过时的”写作方式展开彻底地批判和清算。

福楼拜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同时,他还提倡 “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他提倡的"客观化写作"为现代主义叙述中零焦聚的使用提供了范例,出于对现实和历史的厌恶,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描绘平庸的日常生活,这使得其作品在情节构造上出现一种日常化的趋势。这一创作手法也给现代主义作家很大启发, 并最终导致了"淡化情节"这种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出现。

新小说作家极力推崇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创新,并进一步加以发展。新小说的重要代表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了进行所谓的文学变革,将福楼拜看成叙事艺术上真正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把福楼拜视为巴尔扎克的对立面,对巴尔扎克似的“过时的”写作方式展开彻底地批判和清算。

总之,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还提携了莫泊桑等后辈。他在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现代主义奠定了基础。


二:福楼拜的艺术创新


具体表现: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

在典型的塑造上,福楼拜更注重精神气质的描绘,而不是性格特点的刻画。爱玛的耽于幻想,包法利的浑浑噩噩,郝麦的讲求实利,都是从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特点去表现的。这种精神气质的形成同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换言之,这是环境的产物。

福楼拜在叙述角度上已力求变化。有些描写非常客观,作者隐没不见,只是描写角度不断变换而已。评论家将这种角度变换称之为电影手法。农业展览会一章中,全景镜头与摇扫镜头的交替使用,特写镜头与中心场面的轮流变换,都是典型的电影手法。福楼拜无论对二人相处的小场面还是对热闹的大场面的处理,都较之前人大大发展了一步。

如果有人针对《包法利夫人》提出同样的问题:谁在讲述《包法利夫人》的故事?答案是“我们”;讲述者是如何知道的?答案是 “我们看到了”;而且叙事者在“看到”的同时,读者也看到了。故事展开的时间与读者阅读的时间是同步的(在巴尔扎克那里,故事早就发生过了),这样一来,作者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事件的现场,相对于巴尔扎克,这里的故事显然更具有逼真的效果。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类似的第一人称叙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玩艺儿,可在当时,福楼拜所跨出的这一小步,其意义却不同寻常。而且福楼拜在文体上的贡献当然不只是人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背后,一种完全不同于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的叙事方式真正确立了起来,在福楼拜的笔下,以往全知的叙事视角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作者不再站在无所不知的立场,模仿上帝的口吻说话;不会随时从叙事中“现身”,对作品的人物、主题展开评述,提供意义;不再拥有将自己的思想和倾向强加给读者的特权。福楼拜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要求作者退出小说,并开始在实践中成功实现这一信条的作家之一。他要求叙事排除一切的主观抒情,排除作者的声音,让事实展现它自己。正如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的那样,福楼拜总是在作品中“深深地隐藏自己,像木偶戏演员那样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手中的提线,尽可能不让观众觉察出他的声音”。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也曾这样写到:“说到我对于艺术的理想,我认为就不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大自然里露面。”法国学者布吕纳曾敏锐地指出,“在法国小说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说明某

些东西的结束和某些东西的开始。”我们从后来的罗兰·巴特、德里达等人的叙事理论中都可以清晰

地听到福楼拜的声音。如果说欧洲小说文体变革的历史,可以像布思所描述的那样,被看成是作者的

声音不断从作品中消退的历史,那么福楼拜无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性人物。


三:爱玛形象和悲剧原因


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和毁灭的妇女形象。她生性热烈,耽于幻想,富于浪漫思想。她厌恶单调乏味的乡下生活以及“像马路般的平凡”的丈夫,一心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她追求传奇式的爱情,却便成了别人的玩物;模仿贵妇的风雅,却成了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她一次次被骗、遭遗弃、经受幻灭的痛苦,最后只得以自杀告终。福楼拜通过爱玛由追求到幻灭的人生历程,谴责了社会环境的庸俗、冷酷和堕落,同时也批判了爱玛的庸俗和浅薄。

爱玛的悲剧是对卑污得令人窒息的现实的深刻揭露。平庸恶浊的社会风气也产生平庸的人物,

包法利就是代表。资产阶级高奏凯歌的时代到来,却预示了拿破仑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一去不

复返,连野心勃勃的人物也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庸碌无能之辈。

新小说--产生时间、地方,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作品?时间:20世纪50至60年代。
地点:法国
思想内容: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通过作者或作者塑造的人物的眼睛去看外在的事物,这样实际上是使读者进入一个“谎言的世界”,忘记了自己所面临的现实。新小说派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核心,以写“人物在其间活动并生存的故事”为主要的任务;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一切从人物出发,使事物从属于人,由人赋予事物意义,从而使客观世界的一切都带上了人的主观感情的色彩,结果混淆了物与人的界限,抹煞了物的地位,忽视了物的作用和影响。
艺术特征: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认为它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在这一派看来,现实主义作家往往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内心分析、情景描述、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等手段,诱导读者进入作者事先安排的虚构境界。
代表人物: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
、米歇尔•布托尔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等
代表作品:萨洛特:论文集《怀疑的时代》,长篇小说《天象仪》,杜拉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3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