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高帝求贤诏》译文与赏析高帝求贤诏
高帝求贤诏
西汉文
【题解】
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字季,西汉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重农抑商,奖励农业生产,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选自《汉书·高帝纪》,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二月发布的诏书。
【原文】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1],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2]?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注释】
[1]周文:指周文王姬昌。
[2]奚由:从何,通过什么途径。
【译文】
听说古代帝王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诸侯霸主中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之士的帮助才成就功业的。如今天下的贤能之士,难道比不上古代的贤能之士吗?主要问题在于国王不结交贤士,贤能之士又能通过什么途径被进用呢?现在我凭借上天的保佑和贤士大夫的帮助,才平定了天下,将天下作为一家。我想要它长治久安,世世代代供奉宗庙。贤人们已经与我一起平定了天下,却不与我一起使它安定兴盛,这怎么可以呢?贤士大夫有愿意跟我交往的,我一定会让他们拥有显贵的地位。现在把我的旨意公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知道我的心意。
【原文】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3],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4],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5],勿遣。
【注释】
[3]酂侯:指萧何。西汉时官居丞相,封酂侯。
[4]署行、义、年:记录品行、仪表、年龄。署,记录。义,同“仪”,包括相貌、身高等。
[5]癃:腰部弯曲,背部隆起,这里泛指疾病。
【译文】
这个诏书由御史大夫周昌传达给丞相,丞相萧何传达给各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传达给各郡守。那些确实称得上德行贤明的人,郡守一定要亲自去劝说,为他们驾车,并送他们到相国府,记录他们的品行、仪表、年龄。如果有贤人却没有举荐的,一经发觉,就免除其郡守的官职。年老和体弱多病的贤人,就不要送来了。
【评析】
文章开篇即以古代的贤王与霸主作比,提出了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任用贤能。接着认为当今天下也有像古代一样的贤才,还把天下的兴衰与贤才能够被重用联系起来。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旨意:要求他的下属官吏举荐贤才,有而不举荐的要受到惩罚。于是他将自己的宏图大略与招纳贤才的实际行动结合了起来,表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这篇文章从古代的有为帝王谈起,引出了举荐贤才的重要性;又由举荐贤才联系到治理天下,层层展开;最后提出了自己诏告天下举贤任能的旨意,环环紧扣、不枝不蔓,写得十分简短而紧凑,字句铿锵有力,极有气势。
高帝求贤诏的译文【译文】这封诏书由御史大夫周昌下达给相国,相国酂侯下达给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给郡守。如果发现志向和美德相称的贤士,各地官员必须亲自劝说他们出仕,为他们准备好车马,并负责送到京城相国府,写明他的履历、相貌特征、年龄。如果有这样的贤士而不向上级报告,一旦发觉,就要给予免职处分。年老体弱病残者,不要荐送。
高帝求贤诏
高帝求贤诏
《汉书》
【说明】本文选自《汉书·高帝纪》,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二百三十年。全书共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公元32—92年)。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汉书》作为传记文学作品,成就远不如《史记》;但它也有行文整齐、记事周密的特色,对后代散文也有较大影响。公元前206年刘邦扫灭群雄建立汉朝之后,采取了各种稳定社会秩序的政策,而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士更是其巩固政权的重要方略。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他亲自颁布求贤诏令,表现了思贤若渴的心情。这份诏令也说明了征贤的目的、标准、步骤。
【原文】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1〕。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2〕!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3〕。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4〕。布告天下,使明知联意。
【注释】〔1〕 盖,句首语气词,表示有议论要发或有事要说;王者,做王的人,指天子。周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的父亲。伯,春秋时诸侯的盟主或一方诸侯的首领,是“霸”的本字。齐桓,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待,这儿意为依靠。〔2〕 岂特,岂独,难道只是。患,毛病,这儿指问题的症结。人主,即国君,君王。交,结交。故,缘故。奚,疑问代词,何;奚由,由奚,从什么途径。进,进身为官。〔3〕 天之灵,上天的神灵。定有,平定占有。以,介词,宾语“之(天下)”省略。宗庙,天子、诸侯奉祀祖先的庙堂。封建帝王把天下据为一家所有,世代相传,故以宗庙作为王室、国家的代称。亡(wú),通“无”;绝,断绝。〔4〕 平,平定。安利,安乐和利益,这儿用作动词,从(天下)取得安乐和好处,即治理好(天下)。游,交游,指共事。尊,地位高;显,名声大;“尊”、“显”用作使动。
【译文】我听说做王的没有什么人超过周文王,称霸的没有什么人超过齐桓公,他们都是依靠贤人成就了功名。现在,天下的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仅仅是古代有这样的贤人吗?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主不同他们结交的缘故,士人从什么途径进身入仕呢?现在我靠上天神灵、贤士大夫平定据有了天下,使天下成为一家,我想要天下长久,世世代代奉祀宗庙,永不断绝。贤士大夫已经跟我一道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治理天下、享受安乐和好处,可以吗?贤士大夫中有肯跟我一起做事的,我能使他官高名扬。兹布告天下,让大家清楚地了解我的意思。
【原文】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1〕。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2〕。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3〕。
【注释】〔1〕 御史大夫,汉朝中央政府的高官,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监察、执法、机要文书等。昌,人名,即周昌。下,下达诏书。相国,即丞相。相国酂 (zàn)侯,即萧何,他当时任丞相,封酂侯。诸侯王,诸侯国的国王。汉初既实行诸侯分封制,王位世袭,又实行郡县制,郡县主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御史中执法,官名,又称御史中丞,位次于御史大夫,也是中央政府掌管监察、执法的高官。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2〕 其有,如有,“其”表不确定之语气。意,志向。称(chèn),与……相符,相称。明德,贤明的德行,美德。身劝,亲自劝说出仕。为之驾,双宾语句,为他准备马车。遣,送;诣(yì),前往,到;遣诣,送到。署,题写。行,行事,事迹;义,通“仪”,仪表,状貌;年,年龄,岁数。〔3〕 有而弗言,有贤人却不说。觉,发觉。免,免官,给予免职的处分。癃(lóng)病,衰弱�疲病。
获麟解原文_翻译及赏析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唐代·韩愈《获麟解》 获麟解唐代 : 韩愈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古文观止动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赏析《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创作背景 公元前481年,鲁人猎获一麒麟而不识之,孔子为此反袂试面,同年,辍笔停修《春秋》。唐元和七年(812年),麟复现东川。韩愈著文阐发己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諡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韩愈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 *** ,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严先生祠堂记
宋代 : 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
展开阅读全文∨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 *** ,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古文观止, 祭奠, 赞颂写人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先秦·左丘明《蹇叔哭师》蹇叔哭师
先秦 : 左丘明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
展开阅读全文∨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古文观止, 历史, 故事寓理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慧型,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两汉·班固《高帝求贤诏》高帝求贤诏
两汉 : 班固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慧型,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展开阅读全文∨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慧型,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古文观止求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5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