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称》原文鉴赏《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称》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
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当,主为□王。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环(还)刑,反受其央(殃)。
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
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
天下有参(三)死:忿不量力死,耆(嗜)欲无穷死,寡不辟(避)众死。
毋籍(藉)贼兵,毋裹盗量(粮)。籍(藉)贼兵,裹盗量(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
阳亲而阴亚(恶),胃(谓)外其肤而内其□,不有内乱,必有外客。肤既为肤,□既为□,内乱不至,外客乃却。
诸侯有乱,正乱者失其理,乱国反行焉。其时未能也,至其子孙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侍(恃)其城郭之固,古(怙)其勇力之御,是胃(谓)身薄。身薄则贷(忒)。以守不固,以单(战)不克。
两虎相争,奴(驽)犬制其余。
[鉴赏]
《称》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中的失传2千余年的4种古佚书的一种。史书无记载。帛书整理者说,“书中有‘审其名,以称断之’之语,因此用‘称’作为书名”。
《称》以语言体形式,汇集了很多类似格言的话,所反映的思想体系属老子道家。全书自言“《称》千六百”,即1600多字。成书年代,据史学家考证,应该是战国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即公元前400年前后。其作者,很可能是郑国的一名隐士。
本书选录了《称》有关兵论的10条语录,以自然段划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意在表述的军事观点。第一条表述了“兵者凶器也”的思想。“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圣王不常采取用兵的行动。用兵,是万不得已才做的事情。第二、三、八条,强调征伐必须正名,据理,“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如果征伐非义,将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和敌国的报复,主张慎战。“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还刑,反受其殃”。第四、六、七、十条主要谈强与弱的关系及转化。“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强大,就能命令别人;弱小,只能听别人命令;势均力敌,就只有遵行法度来较量高低。当然,这种强与弱的关系也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藉贼兵,裹盗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不能分清敌我,将武器和粮食送给暗藏祸心的人,就会使他劣势转优势,由弱小变强大,到时候,强弱发生变化,就会受其伤害。还有“两虎相争,驽犬制其余。”两只老虎相争,必然两败俱伤,这样,连一条劣狗也会从中取利。第五条谈抑忿和节欲的重要意义,可以作为将帅的修养。“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众死。”天下事有三种是最能导致灭亡的:只图泄愤而不自量力的,灭亡;贪得无厌的,灭亡;人少力单而不回避人多势众的,灭亡。
总之,《称》书中所表述的军事思想,无论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受《老子》的影响,同时对其他学说也有吸收。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称》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称》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
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当,主为□王。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环(还)刑,反受其央(殃)。
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
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
天下有参(三)死:忿不量力死,耆(嗜)欲无穷死,寡不辟(避)众死。
毋籍(藉)贼兵,毋裹盗量(粮)。籍(藉)贼兵,裹盗量(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
阳亲而阴亚(恶),胃(谓)外其肤而内其□,不有内乱,必有外客。肤既为肤,□既为□,内乱不至,外客乃却。
诸侯有乱,正乱者失其理,乱国反行焉。其时未能也,至其子孙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侍(恃)其城郭之固,古(怙)其勇力之御,是胃(谓)身薄。身薄则贷(忒)。以守不固,以单(战)不克。
两虎相争,奴(驽)犬制其余。
[鉴赏]
《称》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中的失传2千余年的4种古佚书的一种。史书无记载。帛书整理者说,“书中有‘审其名,以称断之’之语,因此用‘称’作为书名”。
《称》以语言体形式,汇集了很多类似格言的话,所反映的思想体系属老子道家。全书自言“《称》千六百”,即1600多字。成书年代,据史学家考证,应该是战国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即公元前400年前后。其作者,很可能是郑国的一名隐士。
本书选录了《称》有关兵论的10条语录,以自然段划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意在表述的军事观点。第一条表述了“兵者凶器也”的思想。“不埶偃兵,不埶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圣王不常采取用兵的行动。用兵,是万不得已才做的事情。第二、三、八条,强调征伐必须正名,据理,“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如果征伐非义,将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和敌国的报复,主张慎战。“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还刑,反受其殃”。第四、六、七、十条主要谈强与弱的关系及转化。“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强大,就能命令别人;弱小,只能听别人命令;势均力敌,就只有遵行法度来较量高低。当然,这种强与弱的关系也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藉贼兵,裹盗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不能分清敌我,将武器和粮食送给暗藏祸心的人,就会使他劣势转优势,由弱小变强大,到时候,强弱发生变化,就会受其伤害。还有“两虎相争,驽犬制其余。”两只老虎相争,必然两败俱伤,这样,连一条劣狗也会从中取利。第五条谈抑忿和节欲的重要意义,可以作为将帅的修养。“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众死。”天下事有三种是最能导致灭亡的:只图泄愤而不自量力的,灭亡;贪得无厌的,灭亡;人少力单而不回避人多势众的,灭亡。
总之,《称》书中所表述的军事思想,无论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受《老子》的影响,同时对其他学说也有吸收。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文子》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文子》原文鉴赏
[原文](节选)
上 义
老子曰:道德之备,犹日月也,夷狄蛮貊不能易其指。趣舍同,即非誉在俗;意行均,即穷达在时,事周于世,即功成; 务合于时,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简于世而谨于时。时之至也,即间不容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贪宝赂也,将以存亡平乱,为民除害也。含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万民骚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讨 *** 、平乱世,为天下除害,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赤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人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即临之以威武; 临之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赡一人之欲,祸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乱也,今乘万民之力,反为残贼;是以虎傅翼,何为不除! 夫畜鱼者,必去其(蝙)獭; 养禽兽者,必除其豺狼。又况牧民乎!是故兵革之所为起也。
老子曰:霸王之道,以谋虑之,以策图之,挟义而动,非以图存也,将以存亡也。故闻敌国之君有暴虐其民者,即举兵而临其境,责以不义,刺以过行。兵至其郊,令军帅曰: 无伐树木,无掘坟墓,无败五谷,无焚积聚,无捕民虏,无聚六富。乃发号施令曰: 其国之君,逆天地,侮鬼神,决狱不一,杀戮无罪; 天之所诛,民之所雠也。兵之来也,以废不义而授有德也。有敢逆天道、乱民之贼者,身死族灭。以家听者,禄以家; 以里听者,赏以里; 以乡听者,封以乡;以县听者,侯其县。克其国不及其民。废其君,易其政,尊其秀士,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赏其有功。百姓开户而内之,溃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义兵至于境,不战而止; 不义之兵,至于伏尸流血,相交以前。故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 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 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老子曰: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 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此其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良,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 两敌相当,未交兵接刃而敌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苛政)[奇正]之变,察行阵之事,白刃合,流矢接,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满野。义之下也。兵之胜败皆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师兵强; 民胜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仁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老子曰: 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 所以必死者,义也; 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上视下如子,下视上如父; 上视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正天下。上视下如弟,即(必)[不]难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不]难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之斗。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其邪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鉴赏]
《文子》,唐玄宗时诏号为《通玄真经》,列为道教经典之一。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9篇,北魏李暹和徐灵府的注本都是12篇,关于此书的作者及其真伪,历来议论颇不一致。班固自注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北魏李暹谓文子姓辛名趼,蔡邱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文子》是老子后学所著,作者不详。初成书于战国时期,后人又有所增补,故显得庞杂。
《文子》一书思想体系,以老子“道”的思想为宗,揉杂名、法、儒、墨各家,书中各章均冠“老子曰”,很象是《老子》一书的解说。《上义》是《文子》中兵论比较集中的一篇。本书选录了其中4段,从中可以看出《文子》所反映的军事观点。
第一段,肯定了进行正义战争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有贪婪残贼的人祸害民众,就有圣人起来征伐他们。如“赤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此即历史传说中的黄帝擒赤帝,颛顼诛共工的故事。并进而立论说,“所为立君者,以禁暴乱也。”不除掉害民的人,反为不义。
第二段,论述义兵进行攻战的原则,包括宣布作战目的和作战纪律,攻占敌国后的各种政治措施。如作战纪律这里制定的就很详细:“兵至其郊,令军帅曰:无伐树木,无掘坟墓,无败五谷,无焚积聚,无捕民虏,无聚六畜。”从不准随便砍伐树木,到不准杀害猪、羊、牛、马、鸡、狗六畜,纪律之严可见一斑。难能可贵的这是几千年以前制定的作战纪律,可见不掠扰民众古往今来都是义军之举。
第三段,作者把“义”分为三等。行仁义,布德惠,“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是义之上;国富兵强,敌人畏惧,是义之中;浴血苦战,是义之下。这一段话里最重要的观点,是明确地提出了“兵之胜败皆在于政”。政治昌民,军队自然强大,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第四段,设想了一种君长与臣下之间犹如父子兄弟的关系。作者认为,在上者对待在下者恩若父兄,在下者就会在战争中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对现代而言,官兵关系密切,军队就有战斗力,这已为历史所证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83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桃花鲜艳欲滴全诗,描写桃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