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赏析(宋)史达祖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它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这首词,许昂霄认为它和《寿楼春》均是悼亡之作(见《词林纪事》)。“收灯”已过,作者听到街巷叫卖杏花,想起了妻子(或姬人)生前许多情事,思念深切,便写下了这首词。上片精炼地记事,扣“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下片形象地抒情,重在写“有感”。词中表达对亡妻深挚的怀念,是梅溪令词中风格比较沉郁的。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开头两韵写”“收灯”过后无人为裁剪春衫而感到愁苦。首句隐含悼念之情,语本元镇诗:“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六年春遣怀》)作者在《寿楼春》中也提到剪春衫的情事:“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二、三句点明时间,指出该是剪春衫的时候了。“收灯”,正月十八日。南宋临安风习,上元放灯,十八日收灯。过了“收灯”,严冬已去,天气渐趋暖和,寒意不多了,所以说“有些寒在”。已过收灯,该剪裁春衫而无人为剪,心情愁苦可想而知。“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写听到叫卖杏花时的情景。句意从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化出。陆诗表现的是雨后春晨恬美闲适的心境,史词表现的是寂寞清冷的情怀。“小雨空帘,无人深巷,”以见室内室外环境之空寂。“已早杏花先卖”,固然写出点缀初春景色的杏花早开,感叹时光的流逝,也勾引出他对妻子生前招呼买杏花情景的回忆。于今深巷无人,帘幕空垂,伊人已逝,情何以堪!上片写了两件事:一是“不剪春衫”,一是听到“已早杏花先卖”。都与亡妻生前情事有关,描叙中渗透了作者深沉的感叹。过片形象地抒发愁怀。“白发潘郎宽沈带”。“潘郎”,潘岳,晋代文学家。他中年丧偶,早生白发,曾写有著名的《悼亡诗》,“沈带”:沈约的腰带。南朝文学家沈约,曾陈情于徐勉,说自己“老病百数日,革带应移孔”。作者以潘、沈自况,写自己因愁苦而衰老消瘦的情状,其中亦寓悼亡之意。这一韵总上片情事,遥应开头并开启下面的回忆。“怕看山、忆它眉黛。”“它”与“眉黛”是同位语,喻亡妻,代指她的芳容。葛洪《西京杂记》上载:“(卓)文君姣好,眉如望远。”这里由物及人,点出词的主意。下面进而回忆她“故园挑菜”的娇美形象:“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挑菜”是我国传统的民俗。在古代,每天春天踏青时节,青年妇女便相率去郊外挖生菜以调春菜吃,谓之“挑菜”。唐宋时挑菜节为二月初二。作者由见到远山,想起了亡妻的眉黛(芳容)。收灯已过,挑菜节快要到来,于是又回忆她“故园挑菜”时的形影。“常记”,足见系念之深。“草色拖裙”语本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拖裙”不用“连裙”,“惹鬓”不用“沾鬓”或“染鬓”,仿佛自然景物也为她娇美所吸引,极富情韵。下片的回忆,更突出了作者现在愁苦消瘦的情状,描叙不从正面落笔,仅借助于景物烘托渲染,形象鲜明生动。用“忆”、“常记”,表达深沉的感叹。
这首词因事及情。在短短篇幅中记下了“不剪春衫”、听卖杏花声、“怕看山”、“挑菜”等许多情事,由现在写到过去,报发对亡妻怀念之情,内涵丰富,风格沉郁。词有“小雨空帘,无人深巷”的写境与“草色拖裙,烟光惹鬓”的写人,精炼而富于情韵。多用险韵,如“在”、“卖”、“黛”、“菜”等,一般诗词中少用,但在这里用得妥贴自然,无牵强痕迹。这些均可见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工力。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原文_翻译及赏析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宋代·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婉约, 春天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意缝制春衫,春来一副愁苦样态。已经过了元宵灯节,仍然有袭人的寒气在。霏霏细雨家家门帘虚掩,深巷寂寂无人影,却早有杏花儿叫卖声。
白发潘郎的我,腰身瘦损宽衣带,害怕看那苍翠的远山,那会让我忆起她的眉黛。绿草茵茵,像她拖到地面的长裙。迷濛的云烟,令人想起她如云的双鬓。故乡二月二的挑菜节又快到了,常想起和她相见的情景。
赏析词的首句极写春日无聊况味。“不剪春衫”,有两重意:一是无人为剪春衫,一是无意出外春游。作者在《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词中写道:“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此时心事重重,意趣索然,唯有闭门不出。“愁意态”三字,补足句意。次句转接得极妙,仿佛是由于春寒料峭才不剪春衫,用意便觉渺远。元宵节赏完收灯,本该出门去探春,可是,作者却无心探春,只轻点一笔“有些寒在”,便把词人难以为怀的境况托出,为下片追忆往事作了铺垫。接以“小雨”三句,写听到卖杏花的情景。尽管词人意绪寥落,不愿出门探春,可是,春天的信息还是传到这无人的深巷中。写杏花之诗,宋人多有佳句,陈与义云:“杏花讯息雨声中”,陆游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皆脍炙人口,而此词云“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余韵悠长,却是典型的词语。在恼人的春寒中,帘外,飘洒着丝丝细雨,深巷里阒寂无人,忽然,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勾起了词人无名的怅惘。情与景遇,一拍即合,下文便转入感慨与追忆。
“白发潘郎宽沈带”,是关键之笔。晋代潘岳《秋兴赋》中说自己三十二岁时便鬓发斑白,南朝梁沈约在写给徐勉的信中说自己因病消瘦,腰带也觉得宽了。潘鬓沈腰,是诗词中常用的典实。点出愁怨与无奈,芳节重临,年华荏苒,索居憔悴,往事凄迷——“怕看山、忆他眉黛”,至此方转入正题,点出佳节不出的真正原因,与上文“不剪春衫”等语相呼应。《西京杂记》描写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故诗词中常将佳人之眉与青山互喻。作者《绮罗香》词云“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而此词说怕看山而想起伊人的眉黛,当有同样的感受。末三句,尽态极妍,辞情俱到,诚为妙笔。念念不忘的是伊人当年在故园中踏青挑菜的情景;她那绿如芳草的罗裙,拖曳在如茵的芳草地上;春日的艳阳,透过烟霭,斜照着她如云的鬓发。结句为全词着意所在。二月二日,为“挑菜节”,城中士女相率到郊外或园林中游现戏乐,这也是男女约会幽欢的好时机。题中“闻卖杏花有感”之意,至此全出。正月十八收灯之后,再过十多天便是挑菜节,卖花声声,触起心中的隐痛,中年情怀,就更是难堪了。
创作背景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金国失败,次年被诛,史达祖曾是权相韩侂胄门下掾吏,极受倚信,宋国伐金失败,他亦受牵连被贬出京。作者正当中年,心中多悱恻悲怨之情,他于正月十八日听到街上叫卖杏花的声音,感慨物是人非写下此词。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史达祖
峭壁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瑶姬宫殿是仙踪。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唐代·牛希济《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
峭壁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瑶姬宫殿是仙踪。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婉约, 咏古抒怀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在否 一作:在不)——宋代·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代 : 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
∨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宋词三百首, 婉约, 写景, 抒怀爱国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么 同:么)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宋代·苏轼《西江月·梅花》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么 同:么)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婉约, 咏物, 梅花悼亡
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原文_翻译及赏析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宋代·周邦彦《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春天, 感伤时光 赏析这是首笔触细致而风格明秀的春日之作。
词篇幅一开,便春意盎然。“水涨鱼天拍柳桥”。水涨,点春讯。以下五字渲染之。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不反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而已。鱼天一辞,妙不可言。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空明莹澈。“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周邦彦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宋代·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婉约, 春天怀人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唐代·徐铉《七绝·苏醒》七绝·苏醒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春天写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宋代·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减字木兰花·立春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春天, 习俗, 写景抒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7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