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五代)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8 18:47:24

(五代)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原文赏析(五代)冯延巳

谒金门·风乍起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词写得好似一部电影的分镜头剧本几个片断的画面、动作,以跳跃的蒙太奇方式组接到一起。画面的背后,贯穿了感情变化的线索。

上片一开头,破空而出,一池春水被乍起的春风吹起绿波,一下就把读者带进特定的场景氛围。“绉”字形容水面漾起的波纹,用得新巧。本来这个字是形容一种状态,用来刻画春水微波荡漾,似乎有动作感不强的缺点。不过这里为追求描写的画面效果,有意牺牲了动作感而增强了画面的质感,反而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以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接下去,词所描写的主人公——一位闺中思妇进入画面。她在花园小径上,手搓着杏花,逗引一对鸳鸯,好象玩得很专心,而其实是在打发时光,手搓杏花的动作便暗示了她的心不在焉、若有所思。读到这里,我们虽还不能明确体会出她的心情,但已能感觉到了一点什么。究竟她在想什么呢?

转入下片,开头仍是一个画面,人物未变,但场景换了。她倚在圈养斗鸭的阑干上,似乎是在观赏斗鸭。其实她的心思也没有在这里。你看她心不在焉地垂着头,以致于头上的碧玉簪斜斜地下坠,快要落下来了,也懒得动手扶一扶。看来,不管逗引鸳鸯也好,观赏斗鸭也好,都没有引起她的兴致。那么她的心思究竟何在呢?结尾两句才以富于余味的笔调点出来。原来她是在思念心上之人,终日盼望而失望,故而心事重重,孤独寂寞,百事无味。不过正在忧愁之时,似乎有了转机,树上传来喜鹊的叫声,她突然觉得有了希望,抬头向喜鹊啼叫的树上望去……。镜头就在这个富于雕塑感的动作上结束,不过幕虽已闭起,但余意袅袅未绝。

从这个结尾,回头再看,可以发现,就写法而言,此词是以描写为表,以抒情为里,表里互为生发。“风乍起”二句的场景描写,但同时又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地展示了主人公不平静的心情。这里的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有如俞陛云先生所说:“风乍起二句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絮浮水,似粘非著。”(《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妙就妙在有意无意之间,令人回味无穷。接下去描写逗引鸳鸯时用了一个“闭”字,写倚斗鸭阑干时用了一个“独”字,都在描写之外暗示了某种心情状态。特别是手捋杏花和碧玉搔头斜坠这两细节,更是一种心情的自然外露。结尾由忧转喜的心情变化,也是通过举头闻鹊的动作描写来表现的。

一首抒情作品,为使读者进入其意境,同样要求该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这种期待得到满足。这首《谒金门》词就有这样的特性。它从开头的若即若离到最后的曲终奏雅,一步一层地引导读者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通过表面的描写寻绎出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感情内容,从而得到欣赏作品的乐趣。

关于此词的结尾,还应作一点解释。前面说它余意未完,究竟还有什么余意?主人公闻鹊而喜,原因在于自古以来民间认为喜鹊鸣叫预示着外出的人即将归家,是喜信的预兆。因此,冯延巳所写的这位闺中思妇,在终日望君君不至的失望之际,听到喜鹊的叫声,自然要往好的方面去想,转忧为喜,这是失望之余的自我安慰,人之常情如此。但词中这位思妇闻鹊喜之后,是否真能如愿以偿,词人并没有去写,而把这层意思放到了言外,让读者去揣摸,词的余意就在这里。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另外两首词。《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鹊踏枝》上片说:“叵耐灵鹊多瞒语,送喜何曾有凭据?”这也是一个闺中思妇的口吻,大约也是盼望丈夫归来,喜鹊报了喜,而喜信并未实现,因此抱怨喜鹊骗人。还有欧阳修的《玉楼春》词说:“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大概也是上了喜鹊报喜的当,空欢喜一场。于此看来,冯延巳所写的这位思妇,说不定也会是这样的情形。不难设想,如果这首《谒金门》词还要做续篇的话,那就将是《敦煌曲子词》的《鹊踏枝》和欧阳修《玉楼春》那样的立意了。

《谒金门·冯延巳》原文与赏析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记载了一件趣事:南唐中主李璟曾戏问冯延巳: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冯延巳回答:“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可见,此词在当时就很有名,李璟的戏言正说明词中佳句的广泛传诵。

借物寄情,情以景现,细致地描画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是这首词的鲜明特征。词中写一个女子盼望心上人到来,久盼不至而产生的索寞无聊的情怀。她在等待过程中的感情波澜,词人作了形象的揭示。

开头两句即景起兴。春风春水既是景象的再现,又暗示了女主人公的缭乱心态。春风吹来,满池春水荡漾,情景相生,她那孤寂无依的内心也被搅动得难以平静了。在这大好春光中,她茫然若失,不知所从。接下两句就从她的微细举止中显现她的迷乱怅惘的心绪。她在花间小径中徘徊,闲得无聊,只好逗引着池中的鸳鸯暂且解闷,手上不断搓揉红杏的花蕊,逗引成双成对的鸳鸯,这反衬出她的孤独无依;这揉花蕊的无意识动作,也正见出她百无聊赖,有莫可名状的烦恼。她独步香径,揉碎花蕊,使人觉得她揉碎的是一颗春天勃发的爱情芳心。“闲引”、“手挼”看来是那样漫不经心,是那样逍遥悠逸,却正透露了她的苦闷心曲。作者对于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真可谓体察入微,而写得又含而不露。

下片写她在苦闷无聊中继续在园中徘徊,期待之情愈益加浓。她穿花径,引鸳鸯,难以解闷,又来到另一处所“阑干独倚”,依然兴致索然。这园中的花草禽鸟都只能勾起她的孤独情怀,真是景多情更苦,一个“独”字点露了她对景难排的原由。她在园中走久了,头发渐渐松散,玉簪斜垂下来,她也无心梳理,心上人不在,又为谁饰容?正在寂寞难耐之时,突然在静静的园中听到喜鹊叫声,心中不禁为之一振,她看到了希望。这结尾两句真是妙笔,蕴含着多种意味: “望君君不至”,点明了她的苦闷之所来,使前面六句的形象描绘显示了特定的含义;愁苦中忽闻喜鹊报喜,感情一转,心上人莫不是就要来了吗?这一转折,益见出她的痴情;喜鹊叫,有喜事,这毕竟只是习俗之谈,心上人是否真的就要来了呢?词中没有说,也不必说,只是留下不绝余音,让人寻味不尽。实际上“闻鹊喜”,恰恰反衬出她独处苦闷之深重,是她在愁苦之极中寻找自我慰藉的凭托,这虚无缥缈的希望倒正是她怨怅和失望的反照。结尾的曲折真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准确传神地显现了她复杂的内心活动。

这首词处处触景系情,抓住人物的神态细节深入展现感情世界,最一句跌宕回旋,主人公的形象毕现纸上,颇见艺术匠心。

“风乍起”二句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絮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赏。(俞陛云《五代词选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全诗谒金门·风乍起

【作者】冯延巳 【朝代】五代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译文: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扩展资料:

谒金门·风乍起赏析:

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

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

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参考资料:
谒金门·风乍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61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