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一概抹销
水瓢上记账相关歇后语
一、水獭上山——装熊
二、萝卜出水——蔫了
三、冬瓜淌水——坏透了
四、凉水泡茶——没味儿
五、口渴喝卤水——找死
六、开水和面——难下手
七、水桶当喇叭——大吹
八、泥人见水——软瘫了
九、米花糖泡水——散了
十、网兜打水——一场空
十一、不倒翁沏茶——没水平
十二、出炉的铁水——沾不得
十三、堵塞的下水道——不通
十四、扁担挑水——心挂两头
十五、水泡豆子——自我膨胀
十六、烂泥糊水口——不会稳
十七、茶铺子里的水——滚开
十八、鸳鸯戏水——成双成对
十九、岸上看溺水——见死不救
二十、开水锅里煮娃儿——熟人
二十一、扛棺材跳水——安心送死
二十二、掉进水里的鼓——打不响
二十三、无根的水草——漂浮不定
二十四、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二十五、温水烩饼子——皮热心凉
二十六、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二十七、白泥墙上的墨水——污点
二十八、稻田里干活——拖泥带水
二十九、胯裆里夹水瓢——往外戽
三十、脏水倒阴沟——同流合污
三十一、倒瓤的冬瓜——一肚子坏水
三十二、冬天的暖水瓶——外冷内热
三十三、厕所里洒香水——香臭难分
三十四、口吞墨水——黑心;黑了心
三十五、大海里的水雷——一触即发
三十六、开水锅煮鸡蛋——身硬心软
三十七、打开闸门的水——滚滚向前
三十八、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三十九、搀水的老白干——没冲劲儿
四十、来到水果山——给吃不给担
四十一、白干兑凉水——没味;乏味
四十二、稻田里拉犁耙——拖泥带水
四十三、逗哑巴挨口水——自找没趣
四十四、黄河水上的水泡——随大流
四十五、黄连水待客——给他点苦头
四十六、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四十七、地下流出来的水——来路不明
四十八、大水冲了菩萨——绝妙(庙)
四十九、小水沟里撑大船——异想天开
五十、峨眉山上的泉水——细水长流
五十一、开水锅头煮娃儿——熟人熟事
五十二、掉进开水锅里虾——急红了眼
五十三、水缸里的葫芦瓢——沉不下去
五十四、泥水匠的衣服——到处有斑点
五十五、竹筐挑水——两头空;两落空
五十六、肚子痛搽红药水——不起作用
五十七、落水得到救生圈——有了希望
五十八、挑水的娶了个卖茶的——正相配
五十九、挑水骑单车——武艺高;本领高
六十、棉花掉下水——弹不成;谈不成
六十一、棉花掉进水——弹不成;谈不成
六十二、洞庭湖里涨春水——一浪高一浪
六十三、渔篮子提水——没一处不是漏子
六十四、白娘娘水淹金山寺——大动干戈
六十五、碟子里的开水——三分钟的热劲
六十六、冷水打浆——面熟麦生;面熟陌生
六十七、出水的虾——又蹦又跳;连蹦带跳
六十八、把墨水喝到肚子里——五脏黑透了
六十九、水塘里挖藕——心眼多;心眼不少
七十、洗脚水倒在阴沟里——臭到一块了
七十一、电线杆子挂暖壶——水平(瓶)高
七十二、趁水和泥,趁火打铁——一举两得
七十三、黄连水泡苦瓜——只有你懂我的心
七十四、对着水缸吹喇叭——有原因(圆音)
七十五、水里的鸳鸯——难舍难分;形影相随
七十六、大江里一桶水——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七十七、大海,翻了豆腐船——水里来,水里去
七十八、拿黄连水洗头——自寻苦恼;自寻苦脑
七十九、老奶奶摔到水沟里——干饭眼;干翻眼
八十、自来水坏了龙头——放任自流;任其自流
八十一、扳不倒(不倒翁)掉到水缸里——摇摇摆摆
八十二、大海里的一滴水——缈小得很;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八十三、大道上洒香水,小道上捡芝麻——大处不算小处算
八十四、辘轳打水——一个劲地往上嘎;一个劲儿地往上嘎
八十五、端水缸救人——费力不小,收获不大;费力不小,收获不太
1、冷水喷在热油上——炸了
2、两条下水道见面——同流合污
3、老奶奶摔到水沟里——干饭眼;干翻眼
4、掉进开水锅里虾——急红了眼
5、洗脚水倒在秧田里——物尽其用
6、甘蔗水加蜜糖——甜上加甜
7、大江里一桶水——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8、挑水的扁担——长不了
9、泥菩萨下水——自身难保
10、临下水才学游泳——有河过不去;有何过不去
11、白干勾兑凉水——没味
12、杯水救燎原——无济于事;微不足道
13、从潲水缸里出来的——一身馊味
14、洗脚水倒在阴沟里——臭到一块了
15、不倒翁沏茶——没水平
16、豆油滴在水碗里——和不起来
17、大海里的水雷——一触即发
18、水上的浮萍——沉不下去;随风飘
19、没装水的茶壶——嘴哽肚里空
20、春天的雷,涨潮的水——留不住
21、温水煮板栗——半生不熟
22、逆水里行船——力争上游
23、冬瓜淌水——坏透了
24、玻璃瓶里装开水——三分钟的热劲
25、出水的芙蓉——一尘不染
26、背着水讨饭——装穷
27、水龙头不关——自流
28、温水烩饼子——皮热心凉
29、竹筒沉水——自满自足
30、炉火上泼水——奄奄一息;奄奄一熄
31、茶馆里的买卖——滴水不漏
32、挑水骑单车——武艺高;本领高
33、凉水沏鸡蛋——上不来
34、逗哑巴挨口水——自找没趣
35、从石头里挤水——办不到
36、白干兑凉水——没味;乏味
37、岸上看溺水——见死不救
38、芋头叶上的水珠——滚了
39、大河边上的望江亭——近水楼台
40、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41、白碟子里盛清水——一眼看到底
42、白墙上刷白水——白刷;白说
43、地板擦子刷地——拖泥带水
44、水泡豆子——自我膨胀
45、水壶里扔秤砣——砸啦
46、刀砍大海水——难舍难分
47、挑水的娶了个卖茶的——正相配
48、向河里泼水——随大流
49、脏水倒阴沟——同流合污
50、水井里放糖精——甜头大家尝
51、水桶当喇叭——大吹
52、冬水田里种麦子——怪哉(栽)
53、端水缸救人——费力不小,收获不大;费力不小,收获不太
54、课本掉进水缸里——失(湿)业(页)了
55、下水道安灯——照管
56、挖耳勺舀海水——不显眼
57、端水缸救火——费力不小,收获不大
58、下水船走不动——风水不顺
59、脏水灌到茅坑里——越闹越臭
60、冷水滴进油锅——炸开了;炸了锅了
61、池中捞藕——拖泥带水
62、出水的英蓉——楚楚动人
63、搀水的老白干——没冲劲儿
64、黄连水待客——给他点苦头
65、胯裆里夹水瓢——往外戽
66、网兜打水——一场空
67、倒瓤的冬瓜——一肚子坏水
68、大海里的一滴水——缈小得很;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69、水塘里挖藕——心眼多;心眼不少
70、墨水瓶倒着放——没墨水
71、出炉的铁水——沾不得
72、漏水的瓢——肚里装不得东西
73、渔篮子提水——没一处不是漏子
74、落水的麻绳——先松后紧
75、水塘里捞芝麻——难得;得之不易
肩头上放花炮--祸(火)在眼前
拉马不骑---过牵(谦)了
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拿着棒槌缝衣服--啥也当针(真)
旗杆上挂地雷--空想(响)
肉骨头落了锅--啃(肯)定了
三尺长的梯子---搭(答)不上檐(言)
瘫子不出门--作(坐)家
坛子里头栽花---圆曲(冤屈)死?了
堂屋里挂兽皮--不象话(画)
在封建社会,曾有一些帝王试图对汉字施加影响,他们御旨一下,平民百姓就得听,史官们就得写,有的也的确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他们的功过是非后人自有评说。
1、嬴政造字
传说,秦始皇的“秦”字原来不是这样写,而是写作“琹”。嬴政先后消灭齐、楚、燕、韩、赵、卫六国,统一中国,非常高兴,他自以为没有谁比自己功劳更大的了,怎么能容两个王来平分权力呢。嬴政认为琹是两王并肩坐在木椅上。于是,他决定重立国号,动了很多的脑筋,想用一个更有意义的国号来代替琹国。他问大臣:“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心想众臣会说:“您的功劳最大。”然后再讨论用什么国号更有意义,众臣没有按照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异口同声:“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劳大小《春秋》上都有记载”,谁知歪打正着,嬴政一听来劲了,大笑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为一个‘秦’字,以代‘琹’”说着提笔写了一个“秦”字,从此,便立国号为秦。嬴政则自称秦始皇。一个新字“秦”代替了原来的“琹”。
其实,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在秦统一中国的刀光剑影中,最后灭亡的是卫国,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国灭亡。但此时卫国已在中原大地生存繁衍了838年之久,并且仅仅在它灭亡3年之后,秦国也随之走向了灭亡!
2、杨坚造字
隋文帝杨坚,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随国公,于是当他建立新王朝后按照惯例也就准备取“随”作国号,他觉得,“随”有“辶”字底,有逃跑、不吉利、不稳定之意。可临时又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字,还要遵循惯例,这可把三公九卿给急坏了,就在这时隋文帝干脆就把“辶”字底去掉,造个新字“隋”,也能象征新王朝新气象!大臣均称好,就这样,新国号定了下来。
3、武则天造字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武则天是天纵之才,虽不曾好好读过书,不但能问政治国,而且自己还造出十八个新字,现在除了“曌”,因为骆宾王那篇著名的《讨武曌檄》被人所知外,其余都已灰飞烟灭。她还把好端端的“国”字中间改为“武”字,后一想又不对,自己姓武,这不是把自己关到牢里坐以待毙吗?又赶紧下令废止。
4、刘岩造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唐末,南方闽一带有许多地方势力。商人后裔刘谦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出任封州(治所在今广东村川)刺史,成为岭南强有力的势力。刘谦死后,长子对隐官拜岭南节度使,成为一方藩镇。据传,隐有庶弟岩,岩生而怪,隐之正妻韦氏欲杀其母子,见岩而惧,乃杀其母段氏,养岩为己子。刘岩为人凶残且自卑,以杀人为乐事,欧史曰:“龑性聪悟而苛酷,为刀锯、支(肢)解、剔刳之刑,每视杀人,则不胜其喜,不觉朵颐,垂涎呀呷,人以为真蛟唇也。”朱梁末帝贞明三年八月十六日(公元917年9月5日),刘岩称帝,国号议,改元乾亨,这就是五代史上的南汉。
乾亨,有《易经》第一卦“乾”名,又有该卦四大吉“元亨利贞”之“亨”,可见刘岩迷恋易学。乾亨九年(公元915年),有白龙现于三清殿,乃改元白龙,并更名为“刘龚”,以应祥瑞。闻胡僧有言“灭刘氏者龚也”,再更名为“刘龑”。“龑”字为其生造,音“俨”(归岩之音而变其字),取《易经》乾卦中“飞龙在天”之意。
南汉立国后,直到971年,刘孙刘鋹当皇帝时,才被宋所灭。南汉虽时出暴君,但实行“保境息民”政策,少兵戈之争,加之推行中原文化,对当时该地区的开发颇有成效。
5、朱元璋造字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户部侍郎郭桓特大贪污案东窗事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税收案例案。郭桓勾结刑、礼、兵、工等六部小官员及各省官僚、地主,贪污税粮及鱼盐等,折米二千四百余万石。这差不多和当时整个国家秋粮实征的总数持平!除此之外,还侵吞大量宝钞金银。贪官们就是利用空白账册做的文章,各部串通一气,大做假账。以此欺骗皇帝老儿,鱼肉百姓。朱元璋龙颜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的十二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数万人,皆处死。系狱、充边、拟罪者不计其数。
朱元璋因“郭桓案”而发布法令,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等复杂的汉字,用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DIV><FONT?face=宋体>?在封建社会,曾有一些帝王试图对汉字施加影响,他们御旨一下,平民百姓就得听,史官们就得写,有的也的确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他们的功过是非后人自有评说。<BR>1、嬴政造字<BR>?传说,秦始皇的“秦”字原来不是这样写,而是写作“琹”。嬴政先后消灭齐、楚、燕、韩、赵、卫六国,统一中国,非常高兴,他自以为没有谁比自己功劳更大的了,怎么能容两个王来平分权力呢。嬴政认为琹是两王并肩坐在木椅上。于是,他决定重立国号,动了很多的脑筋,想用一个更有意义的国号来代替琹国。他问大臣:“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心想众臣会说:“您的功劳最大。”然后再讨论用什么国号更有意义,众臣没有按照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异口同声:“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劳大小《春秋》上都有记载”,谁知歪打正着,嬴政一听来劲了,大笑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为一个‘秦’字,以代‘琹’”说着提笔写了一个“秦”字,从此,便立国号为秦。嬴政则自称秦始皇。一个新字“秦”代替了原来的“琹”。<BR>?其实,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在秦统一中国的刀光剑影中,最后灭亡的是卫国,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国灭亡。但此时卫国已在中原大地生存繁衍了838年之久,并且仅仅在它灭亡3年之后,秦国也随之走向了灭亡!<BR>2、杨坚造字<BR>?隋文帝杨坚,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随国公,于是当他建立新王朝后按照惯例也就准备取“随”作国号,他觉得,“随”有“辶”字底,有逃跑、不吉利、不稳定之意。可临时又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字,还要遵循惯例,这可把三公九卿给急坏了,就在这时隋文帝干脆就把“辶”字底去掉,造个新字“隋”,也能象征新王朝新气象!大臣均称好,就这样,新国号定了下来。<BR>3、武则天造字<BR>?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BR>?武则天是天纵之才,虽不曾好好读过书,不但能问政治国,而且自己造了十八个字,武则天曾造出十八个新字,现在除了“曌”,因为骆宾王那篇著名的《讨武曌檄》被人所知外,其余都已灰飞烟灭。她还把好端端的“国”字中间改为“武”字,后一想又不对,自己姓武,这不是把自己关到牢里坐以待毙吗?又赶紧下令废止。<BR>4、刘岩造字<BR>?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BR>?唐末,南方闽一带有许多地方势力。商人后裔刘谦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出任封州(治所在今广东村川)刺史,成为岭南强有力的势力。刘谦死后,长子对隐官拜岭南节度使,成为一方藩镇。据传,隐有庶弟岩,岩生而怪,隐之正妻韦氏欲杀其母子,见岩而惧,乃杀其母段氏,养岩为己子。刘岩为人凶残且自卑,以杀人为乐事,欧史曰:“龑性聪悟而苛酷,为刀锯、支(肢)解、剔刳之刑,每视杀人,则不胜其喜,不觉朵颐,垂涎呀呷,人以为真蛟唇也。”朱梁末帝贞明三年八月十六日(公元917年9月5日),刘岩称帝,国号议,改元乾亨,这就是五代史上的南汉。<BR>?乾亨,有《易经》第一卦“乾”名,又有该卦四大吉“元亨利贞”之“亨”,可见刘岩迷恋易学。乾亨九年(公元915年),有白龙现于三清殿,乃改元白龙,并更名为“刘龚”,以应祥瑞。闻胡僧有言“灭刘氏者龚也”,再更名为“刘龑”。“龑”字为其生造,音“俨”(归岩之音而变其字),取《易经》乾卦中“飞龙在天”之意。<BR>?南汉立国后,直到971年,刘孙刘鋹当皇帝时,才被宋所灭。南汉虽时出暴君,但实行“保境息民”政策,少兵戈之争,加之推行中原文化,对当时该地区的开发颇有成效。<BR>5、朱元璋造字<BR>?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户部侍郎郭桓特大贪污案东窗事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税收案例案。郭桓勾结刑、礼、兵、工等六部小官员及各省官僚、地主,贪污税粮及鱼盐等,折米二千四百余万石。这差不多和当时整个国家秋粮实征的总数持平!除此之外,还侵吞大量宝钞金银。贪官们就是利用空白账册做的文章,各部串通一气,大做假账。以此欺骗皇帝老儿,鱼肉百姓。朱元璋龙颜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的十二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数万人,皆处死。系狱、充边、拟罪者不计其数。<BR>?朱元璋因“郭桓案”而发布法令,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等复杂的汉字,用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一直使用到现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2214.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水泡豆子
下一篇: 水上的浮萍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