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机动、灵活、随机应变的歇后语:
●【借风过湖】——趁机
●【柳树枝】——适应性强
●【顺水行舟】——趁方便
●【火烧牛皮】——自转弯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老婆婆的牙】——活动的
●【投石下水】——试试深浅
●【兔子的耳朵】——最灵敏
●【长江流水】——滔滔不绝
●【航空兵操纵】——随机应变
●【船到竹稿撑】——随机应变
●【黑板上写字】——能写能抹
●【过路人打狗】——边打边走
●【火车箱子】——能合也能分
●【巧八哥的嘴】——能说会道
●【嘴上抹猪油】——油嘴滑舌
●【偷油的耗子】——油嘴滑舌
A. 形容 理解的成语
形容 理解的成语
通情达理
张本继末: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达地知根:指根底清楚、明白。
惇信明义:惇:重视;信:诚实。重视信实,明白理义。
耳聪目明
B. 词语与成语的理解方法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C. 成语理解与运用答案!
从前,有一个县官离任时,老百姓送给他一块“功德匾”,上面写着“四大天地”。县太爷很高兴,很想炫耀自己,就对送行的人说:“我在任多年,并无多大成绩可言。今天你们赐给我功德匾,实在是厚爱。请告知一下‘四大天地’的具体内容。”有人回答:“太爷上任呀,( 惊天动地 );太爷在任呀,( 花天酒地 );太爷办事呀,( 昏天暗地 );如今离任呀——”众人高呼:“( 谢天谢地 )!”然后一哄而散。那县官呆若木鸡。<谢天谢地、惊天动地、昏天暗地、花天酒地>
D. 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成语。(改病句)
运用和理解
换下位置,不合逻辑
E. 关于理解的成语
【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鹤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F. 关于理解的成语
肌劈理解 [jī pī lǐ jiě]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翔实。
褒义
出 处
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
G. 关于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答案
2本学期我们诵读并积累了大量成语,如关于“看”、”仪表“、“四内季”的成语等等容,请把这些成语对号入座把。
情况已经到了极危险的地步,他却【泰然自若 】,毫不惊慌
这里是经济开发区,各种车辆【 不胜枚举 】,一片繁忙的景象
故宫博物院有许多【 无价之宝】,那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天空【 万里无云】,地上【 鸟语花香 】,那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H. 形容理解 的成语
百思不解 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百思莫解 百思:百般思索。形容反复思索也不能理解。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半解一知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
出处: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不可思议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出处:《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不立文字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师问:‘祇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峰曰:‘兼不立文字语句。’”
不识抬举 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这 *** 不识抬举。”
不知所言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同“不知所云”。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知所云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大惑不解 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出处:《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咄咄怪事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高深莫测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出处:《汉书·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
怪事咄咄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同“咄咄怪事”。
贯穿融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同“贯通融会”。
出处:清·戴名世《方舟传》;“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
贯通融会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学,讲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寝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横从穿贯 指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囫囵半片 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肌劈理解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翔实。
出处: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古者‘六经’之学,专门名家,各守师说。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然后出而从事于史。”
艰深晦涩 艰深:文辞深奥难懂;晦涩:意义隐晦,不顺口。形容笔调深僻、寓意难以理解的文章。
出处: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故分章办事,以其所对,别附于问,庶几览者莹然,知子厚之文不苟为艰深也。”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上》:“为文而晦涩若此,其湮弗没传也。”
例直禁简 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出处:《晋书·杜预传》:“例直易见,禁简允犯。”
茫然不解 茫然:无所知的样子。一无所知,不理解。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二回:“邵肩齐说及前事,娄朴茫然不解。”
迷惑不解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出处: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
融汇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秦牧《艺海拾贝·独创一格》:“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发扬创造性。”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融会通浃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叶适《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融释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清·戴名世《〈读易质疑〉序》:“世苟有通学古之士,潜心冥会,融释贯通,其于程朱继志述事,能补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融液贯通 犹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清·秦笃辉《平书·文艺下》:“殆于圣贤之义理,心领神会,融液贯通,然后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称为文。”
深刺腧髓 穿穴入骨。形容深透理解。腧,穴位。
神会心融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I. 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成语】: 兰因絮果
【拼音】: lán yīn xù guǒ
【解释】: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出处】: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
【举例造句】:兰因絮果,现业谁深。 清·张潮《虞初新志·小青传》
【拼音代码】: lyxg
【用法】: 作宾语;用于男女婚姻
【英文】: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J. 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成语。(修改病句)
病因:语序不当
故,应改为:我们要理解和运用学过的成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93679.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于电话、打电话的歇后语
下一篇: 关于军事与战争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