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萧龙友

医案日记 2023-06-15 06:27:24

萧龙友

萧龙友,名方骏,字龙友,别号“息翁”,解放后,改为“不息翁”(1872-1960)。四川省三台县人,为前清拨贡,是解放前后京城的名医。他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三人被合称为“京城四大名医”,声名斐然。他们的医术医理,都有极高的造诣,医德医风令人钦佩,在医学界地位颇高。而萧龙友在四大名医中,亦居首位。

萧龙友自幼苦读诗书,熟读四书五经,四史诸子。并精研诗赋帖拓,书法十分出众。弱冠之后,赴成都入尊经书院读词章科,考试每获第一。他博览群书,对医书也有颇多涉猎。1897年,萧龙友考中了丁酉科拨贡,遂入京充任八旗教习,后分发山东,先后任淄川、济阳两县的知县。其间,他因办教案与的洋人的神父作斗争而深得民心。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很多医生怕被传染,不敢医治,但萧龙友不惧灾祸,陪同陈君蕴生沿街巡视,施医舍药为百姓治病,使很多人转危为安,从此便声名鹊起,这是他从医的开始。进入仕途之后,他虽忙于官务,却也从未间断过研究医学,不仅精研中医,还对西医学的书籍大量参阅。他余时行医,颇有疗效。后来因感到沉浮宦海之中于国于民皆无益处,便于1928年辞官行医,以医为业,并以医为隐,自署为“医隐”,自号“息翁”。1942年,孙中山先生病重,难以饮咽,便请他诊治。他认为病根在肝,已然呈现病入膏肓之态,非药为可及,故即使众人相求,亦不开方。孙中山先生病逝后经过病理检查,果然死于肝癌,其脉诊之精准造成了社会的轰动。当时的德国医院(今北京医院)的德国医生狄博尔因他声名之大,常请他前往会诊,多为疑难重症。像大脑炎、发热病、子宫瘤、糖尿病等西医难以取效者,大多请他诊治。萧龙友十分擅长以小方治大病,单纯使用中药,便可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当时西学东渐之风甚重,西医的出现对中医冲击很大,社会上也对中医有很多歧视。中医不但没有自己的医院,甚至没有资格进出医院,更不用说在西医医院内服用中药了。然而,由于当时最大的德国医院对于萧龙友先生的礼遇,人们不得不承认中医的高明之处。萧龙友先生的精湛医术博得了西医界的尊重和信任,更加令人钦佩。萧龙友先生是一位大医,他时时心念中医,十分忧心中医的存亡。当时的政府想方设法消灭中医,中医的处境十分危险。在中医最为危难的时期,他与孔伯华先生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亲临讲坛,不计报酬,一心培育中医的接班人才。并在经费困难时慷慨解囊,甚至同孔伯华一起出门诊,集资办校。就这样艰苦的经营着中医教育事业,历时十余年,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他们培养出了数百名学员,都成为了下一代中医的中坚人才。两位医学大家的义举,对中医事业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北京国医学院终被迫停办,他义愤填膺,并作诗文以示对国民政府的反抗。解放后,政府对中医事业十分关注,中医事业受到了保护,再次呈现了勃勃生机。1954年萧老先生以80岁的高龄被选为人民代表,仍然积极的投入工作当中,还参加了关于设立中医医院的讨论。萧龙友的医术可谓炉火纯青。他用药处方平正轻灵,常在小方之中见大神奇。但他并不固执,始终对西医学抱着尊重态度,并坚持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胸襟之宽大令人折服。萧龙友先生一生为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医遭受危厄之际,他挺身而出,逆流而上,兴办学校,教徒授课,还坚持门诊,并用精湛绝伦的医术做了最好的抗争。他处方精简,用药轻平,疗效卓著,活人无数,已经达到了医之大成者出神入化的境界。其胸怀宽大,谦逊恭谨,更加使其成为了医界的楷模。

京城四大名医的内容简介

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在20世纪30年代就享誉华夏。他们不仅因为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而且因为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即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 “四大名医”不仅因其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更因其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萧龙友不愿为良相、但愿为良医,施今墨献世的医治顽疾的十大处方,孔伯华的擅治温热病与“石膏”绝技,汪逢春向无钱看病的患者施医舍药,无不体现了中医悬壶济世的大医精神。本书以写实的手法、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四大名医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

袁世凯之死

袁世凯之死

袁氏家族男性活不过花甲

袁世凯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袁世凯有史可据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他的曾祖父袁耀东。袁耀东是庠生,庠生是科举制度下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而袁耀东不到40岁就死掉了。

袁耀东长子袁树三也就是袁世凯的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袁保中,也就是袁世凯的亲生父亲。因为是袁家的嫡长孙,袁保中以同辈人中长子的身份主持家政,经营田产,在项城是个独霸一方的?土皇帝?。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恰在此时,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了一个儿子,但生下来不久就死掉了。

1866年,7岁的袁世凯随叔父袁保庆去了济南,两年后又去南京,在南京生活了六年。1873年7月袁保庆因染上霍乱而死,这年冬天袁世凯随嗣母牛氏扶棺还乡。1874年袁世凯的堂叔袁保恒从西北回来,发现袁世凯举止不凡,就又把袁世凯带到了西北。后袁世凯随袁保恒先后去了北京、开封,1878年5月袁保恒又染病去世,袁家人个个伤心不已,袁世凯也郁郁寡欢。

项城地处中原,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相命、堪舆、巫术在当时的社会中异常活跃。悲伤的袁家人在失去几位亲人后,开始认真的思索,发现袁家男人都不满花甲而死。

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仅活到不足40岁就死了;袁甲三算是袁家人寿命最长的一个,也只活57岁;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终年51岁,嗣父袁保庆终年只有49岁,堂叔袁保恒只活了52岁。

活着的袁家人对去世先祖寿命进行一番统计后,提出袁家男人生命最大极限为57岁的说法。袁世凯在心理上受到这样的暗示,晚年的袁世凯虽然十分注重健康,但他最终也没有能活58岁,很快就咽了气。

迷信未能改变命运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并不是没有,宋太祖赵匡胤的先祖早亡者居多,即使活得较长的年龄也就41岁。宋太祖尽管每天为此事而费心,但他的寿命也只有49岁。用今天的生物学来解释的话,应该是遗传或基因所致,当然那个时候人们不了解这些。

袁家人为了延寿,就请来了一位风水先生,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分室而居。当时袁世凯不足20岁,这件事在他的心里投下了不能抹去的阴影,四世同堂的袁家由此瓦解了。

袁家全家是迷信相命之术的,晚年的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以患有足疾而开缺回籍,隐居于彰德,就更加醉心于相命、堪舆之术。

有一个堪舆家推断袁家达官虽多,但都寿命不长,都不会超过58岁,原因就是祖坟的葬地不是正穴,因而禄高命短。后来袁世凯就让堪舆家选定河南彰德安阳作为他生前的住宅及死后的葬地,不再回河南项城老家。

直到今天,河南项城当地都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当地有名的相命大师也称袁不会超过58岁,袁就焦急问有没有办法延长寿命。大师说,只有龙袍加身才能化解,袁听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派人把大师给除掉了。(民国历史 )很快,袁世凯就不顾天下人的反对而称帝。但袁世凯还是没能走出?怪圈?,1916年袁世凯死时,刚好是58岁。

袁世凯神秘之死

1916年6月6日,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作为他的接班人,仍是北洋系统的老同事、老部下对他的死因讳莫如深。

当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素以诊断高明而为人所敬重。在医疗上他既全力以赴,却又从不吹嘘。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绝不包揽。他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段祺瑞、吴佩孚等名流看过病,都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诊治。

萧龙友1916年5月27日晚用过晚饭在家中翻看医学典籍,门外传来咚咚的敲门声。家仆很快慌慌张张跑了进来:?萧爷,来人说袁大头请您瞧病去。?

萧龙友对袁世凯没有好感,但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他的天职。所以他很快穿戴整齐,坐上轿子来到袁世凯住所。这时老中医刘竺笙已经早来一步了。刘竺笙号完脉退到一旁,由萧龙友接着号。

随后,两人退到客厅。刘竺笙说:?方骏兄,我看袁大总统这次凶多吉少啊。?萧龙友说:?大总统患有因膀胱结石导致的尿毒症,这是早就知道的,可是我刚才号脉时发现,大总统恐怕还患有糖尿病,我问了家人,也说他最近口渴胸闷,小便频频,看来是并发症了。?说着,萧龙友提笔开了一个处方,又在另一张纸上写下这么几行字交给管家,上面写的是:?得病之时,口渴胸闷,小便频频,身体日渐羸瘦,针药罔效。?意思就是说,袁大总统得的这病打针吃药恐怕已无济于事了,准备后事吧。

管家当然不死心,又请来一些江湖郎中,开了不少药,乱吃一气,结果毫无起色。6月6日清晨3时,袁世凯终于断了气。死后发表的公报只说袁世凯是死于尿毒症。

1916年,袁世凯58岁。他身体素健,平日食量很大,尤其是喜吃河南烤鸭,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喝参茸酒一杯,应该说,身体保养得很好。但却死得如此的意外,当时引起了许多人的猜测。

死因众说纷纭

历史上流传的袁世凯死因有三种:即气死说、病死说与女色说。

一、气死说。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悍然称帝,倒行逆施遇到各界的强烈反对,3月22日袁世凯不得不宣布撤销帝制令,继续做大总统。但此时反袁的声音却一浪高过一浪,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强烈呼吁袁世凯退出总统之位。而此时,北洋军阀内部也对他反戈一击。

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袁世凯交出权力,组成名符其实的?责任内阁?,这使得袁世凯急火攻心。而冯国璋也对他只作了一些表面文章,阳奉阴违。接着,陈宦、陈树藩这些北洋将领纷纷公然反对袁世凯,这让他气急败坏。

于是,袁世凯气死一说由此而成。

二、病死说。

这种说法也是依附于气死说之上的,即生病是由生气引起的,死的根本原因是生气,而在当时袁世凯死后官方的讣告中说是病死的。

在当时如果能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决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在对袁世凯医治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的意见分歧较大,大儿子袁克定主张用西医,通过动手术治病;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用西医,主张用中医,双方相持不下,贻误治疗时机,最终导致死亡。

三、女色说。

当年袁世凯身边的人回忆说:?袁世凯的死主要由于贪恋女色所致?。袁一生除了原配夫人于氏外,还娶了9个姨太太,为此袁世凯每天服用鹿茸、海狗肾等补药,用以满足性生活需要,1916年春节后,常常腰疼,后经诊断为尿毒症,经医生各方抢救无效而死。

后人长寿破解?怪圈

随着袁世凯的死去,袁氏家族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奇怪的是,袁氏家族的后人却打破了祖先不能活过花甲的?怪圈?。

袁世凯生前一妻九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其中,袁克文和袁克定最为著名。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次子,名声最为响亮。有人把袁克文、张学良、溥侗(溥仪族弟)和张伯驹称为?民国四大公子?。袁克文自幼聪明过人,作诗、填词、写文章件件皆精,写的字也风流潇洒。袁世凯甚至一度想立他为?太子?。

袁克文是个典型的 *** ,吃、喝、嫖、赌、抽样样都干。除元配妻子,他还娶了5个姨太太,没有名分或?一度春风?的情妇那就更多了。因为袁克文花钱如流水,所以他从他父亲那里分得的十几万银元的遗产,很快就用光了,不得不靠卖字、卖文来维持生活。1931年袁克文死在天津,才40多岁。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第一个妻子所生,是袁的长子。他曾到德国留学,通晓德语和英语。他不抽烟、不喝酒,循规蹈矩,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派头。

他不但像他父亲一样爱娶姨太太,而且好?男宠?,即所谓?同性恋?。所以袁克定在北京、在天津都有一些公馆,这些公馆便是他的金屋藏娇处:既有女宠,也有男宠。正由于他如此花天酒地荒淫无度,所以袁世凯分给他的一些遗产(光是现金就有40万大洋)不多年便让他挥霍净尽。到了晚年,新中国建立,袁克定已是家徒四壁,不得不靠 *** 的救济来打发贫困的岁月。

尽管在事业上跟祖先不能相比,袁克定却一直活到1958年,80岁时才死去,这一举打破了袁家四代都不能长寿的怪圈。

袁氏后人代有英才

虽然袁世凯的儿子都没有成器,但到了孙子辈,却出现人才辈出的景象。

袁克定有1子2女,子家融,女家锦、家弟。家融是袁克定的独生子,袁世凯的嫡长孙,生于1904年,袁世凯死去那年,家融已经12岁了。1920年,家融赴美留学,先上中学,后又在美国上大学,学习地质勘探。1930年回国后在开滦煤矿任工程师,以后在北大、师大等校教书。1964年退休后定居北京。

袁克文有4子3女,袁家嘏、家彰、家骝、家骥,女家华、家宜、家藏,皆为知识分子。其中家彰、家骝留学美国,皆学有所成,且均加入美籍并定居。

1973年,世界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袁家骝、吴健雄夫妇回国,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接见时,周总理说:?现在,袁家后人中又有了 *** 员,你们袁家真是一代比一代进步了!?

这个被周总理提到的就是袁斝承。袁斝承祖父是袁克文。袁斝承之父是袁克文长子袁家嘏,即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的长兄,其母则是?江南联圣?方地山先生的女儿方初观。

1944年11月5日,震惊中外的?刘公岛起义事件?爆发。起义官兵全歼岛上侵华日本鬼子和伪军军官,600余人的起义部队加入八路军,这支部队编为?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支队?。这是中国 *** 领导的第一支海军队伍。袁斝承就是这支600名起义部队官兵中的一员,时年18岁。

这支部队奉命于1946年开赴东北前线。家喻户晓的《林海雪原》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就是以这支部队的一个小分队原型塑造的。袁斝承随这支部队转战东北,在长达三年的战斗中,袁斝承屡建战功。

袁斝承1955年授中国人民 *** 少校军衔,他是袁氏家族后人中加入中国 *** 的第一人,直到今天,这位85岁的老人仍然精神矍铄。

?

(来源:《都市文化报》第508期,2009年7月9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