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1896-1989),中医药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药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不仅为千万病人解除过病痛,还培养了一批医药人才。早年即力主加强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并身体力行。在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叶橘泉于1896年8月28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双林镇?泊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勤劳俭朴,以种地为主,兼养春蚕。叶橘泉从小就和兄妹一起随祖父、父亲下地耕耘,深感农活之艰辛。祖父十分疼爱他。7岁时,村里私塾先生张天源见他聪明伶俐,求知欲强,便主动提出免费让叶橘泉读书。童年时代的叶橘泉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勤奋苦读,放学回家,还得忙着车水、放羊、割草、干农活;夜深人静之时,他还挑灯夜读。没有钱买纸墨,常用毛笔蘸清水在方砖上练字。历经10年寒窗,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修完全部课程,由张天源保荐给县名医张克明学习中医,他勤奋好学,深得三代祖传名医张克明的赞赏。经4年发奋学习和老师的悉心教导,1917年秋,回到故乡独立开业。
青年时代的叶橘泉不满足于在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在1917?1932年的15年中,他在开业的同时,还参加了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1918?1920年),并潜心研读了大量的医药著作和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日本汉方医药中译本,如《化学实验新本草》等。为了能看懂原著,他还自学并掌握了日本语。大量的阅读,开阔了眼界,在此基础上,他揣摩得失,以求创新,设计了不少独特的处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以精湛的医道,闻名乡里。
在医疗实践中,他体验到,中医药治病确有独到之处,可其中道理何在?他积极主张开展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并率先在上海《大众医学》副刊上陆续发表了研究成果《合理的民间单方一百例》,在同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受到欢迎。后来由大众医学社出版单行本。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整理中国医药必须开设医院,进行科学实验”的主张。积极倡导临床实践。30年代就正式发表了《整理中国医药须设医院实践说》(1935年《明日医药》第二卷第二期)等文章,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重视和称赞。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冢敬节撰文称道:“叶橘泉氏之《整理中国医药须设医院实践说》一文,虽为短文,余对之表示无条件赞意,余切望叶氏之言,从早实现,也希望我国能建设如此医院,以使汉方医学之研究得以加深。”同年,在章太炎先生的热情支持下,叶橘泉在苏州参与创办了国医研究院,并任药物学和方剂学教授。
叶橘泉对历代中医药界的门户之见一直持批评态度。早在30年代初,他就极力主张中医各家之间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以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1933年,他创办“单方实验研究社”,编辑经验单方,按期出版,征集临床实验的疗效,互相交流。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主张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以促进中医药的推陈出新。1934年,他的《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第一集出版传到日本后,许多著名汉方医药学家纷纷来信并寄书要求交换作品。大冢敬节为此在《东亚医学》上撰文,题为《读叶橘泉氏之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的书评,详细地介绍了该书的内容。结论中说:“此为划时代的佳作”。此著作以后共出六集,均于出版后很快流传到日本等国。与此同时,他也密切注视着日本等国的汉方医药研究动向和方法,并及时地将其引入中国。早在1939年,他就翻译出版了《动植物民间药》,《腹诊考》和《方证论》等日本医药名著。
叶橘泉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些思想、主张和实践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是新颖和开创性的,对于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传统医药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他为我国医药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在国内外医药学界享有崇高地位和声望的关键所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叶橘泉以十分兴奋的心情,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当时医药方面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相当严重,有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丧生的惨景使他深深地感到不安。为了改变当时的状况,他主张应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作为医疗的重点,特别在广大农村,要着力培养医药人才,逐步改变缺医少药的现状,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的防病治病服务。他联络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苏州创办农村医疗进修社,编印农村医药小丛书和《中医直觉诊断学》等大量的讲义和教材,培养了大批实用的医药人员,同时为数以千计的病患者解除了病痛。鉴于他在医药方面的建树和突出的成绩,1954年他出席了江苏省中医代表大会。同年参加了江苏省中医院的筹建工作,被任命为该院院长,并兼任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党的中医政策使中医药事业得到了挽救,并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使他激动不已,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遂撰文《数十年来的愿望实现了》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并全身心地投入中医药事业。不久,又被调到江苏省卫生厅任副厅长。从1955年起,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此后,他兼任过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有关同志,调查研究江苏省的医药文献及中药工作,领导中医研究所同志编辑江苏省现存中医药书籍联合目录,并撰写了《江苏中药名实考》一书;收集了本省各县市“地方志”中有关中医历史人物资料。1960年,鉴于中药材供应紧张,他撰写了《本草推陈》正续篇二册。从1959年起,他兼任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血吸虫病专题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他经常下乡蹲点,在吴县、昆山等地开展中医中药防治血吸虫病的研究工作,并参加上海毛守白教授主编的《血吸虫病学》一书中中医治疗部分的编写工作。同时兼做江苏医院中医科临床工作,组织该科同志研究固定方剂小剂量的临床观察,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下乡防治血吸虫病期间,为了帮助农村中的中医防治传染病,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他撰写了《传染病提要》,《伤寒与副伤寒》、《疟疾与痢疾》、《麻疹》、《肺炎》、《钩虫病》、《医学问答汇编》和《实用经效单方》等书籍及教材,先后函授培训了300多名农村医疗骨干。
1956年,他在北京参加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到住地看望代表。当周总理来到叶橘泉的房间时,范长江同志介绍说:“他是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总理接过话说:“我认得了,你叫叶橘泉,是很有名的中医吧”!接着,周总理亲切询问了中医药研究、中西医结合、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情况。他向周总理汇报了中医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症和中草药灭钉螺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周总理听了以后,高兴地说:“中草药很有希望,你们要好好研究”。中央首长对中医药的热情关怀,使他倍受鼓舞,他决心不辜负党的信任和希望,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发奋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扣上了“里通外国”、“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派”三顶帽子被批斗,住牛棚,干杂活。身处逆境,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为之奋斗的事业,他总是说:“不管干什么,都要为人民健康服务”。在几十年积累的书稿、笔记、数据都被抄家而丢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写作,25万字的《食物中药与便方》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1969年他被下放到江苏省句容县的省“五七”干校,继续接受“审查”和参加劳动。他在干校3年时间,协助校部创建了一所中药厂,并利用这个药厂进行中药剂型改革的研究。他先后为药厂设计和生产了几十个品种,如“感冒冲剂”、“肝炎冲剂”、“气管炎片剂”、“冻疮防治冲剂”、“复方刺五加片”、“珠光层粉”、“溃疡丸”等,由于价廉效佳,剂型新颖,服用方便,深受群众欢迎。同时,也为剂型改革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自1973年起,叶橘泉任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前身)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了社会上许多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向政府和有关方面建议,要重视发展中医中药,集中力量研究中药,改进中药剂型,开发药材资源。
他多次提醒人们:我国古代医书记载的中药大约有5000多种,但没有发现、没有记载的就更多了。就是有记载的这5000多种,人们也逐步发现,它们距离“物尽其用”还十分遥远。他一再呼吁,不要埋没了药“才”。
他发现,现在被人们称为“五加皮”的药材,实际上是萝?科的“红柳”,也叫“北五加”,而真正的五加科的“五加皮”,在药店中早已绝迹了。他考证了许多古书,并结合采药进行了很多调查,终于得出了东北满山野生的“刺五加”才是真正“五加皮”的结论,并发表了论文。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他证明所谓“北五加”的“红柳”虽也能治风痛,但有小毒,“真五加”即“刺五加”则是与人参同科的亲缘植物,有和人参类似的功效。此后,在他的带动下,各种剂型的“刺五加”大量投产,既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又大量出口换回了外汇。从此,野生野长的“刺五加”一时身价倍增,成了俏货。
在此期间,叶橘泉发掘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刺五加”,花粉也是一例。80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了“花粉热”。他感慨地说,外国人把花粉作为营养品用于食疗,并应用于抗衰老和强力美容剂,这不是新招。我国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香蒲,松花花粉,白莲花蕊须,梅、桃、梨等花蕊供食疗的记载。把花粉用来“驻颜耐老”,有久服“轻身延年”之说。所以,我国也应当开发花粉资源。他到处呼吁,发表文章。他说,据统计,全国有650万群蜜蜂,每群蜂一个月就能生产3公斤花粉,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他的建议,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我国已有数十种花粉食品和药物投放市场,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
罗布麻和罗布麻产品的问世,也倾注着他的心血。罗布麻是一种惹人喜爱的植物,它能够在我国大西北风沙逆肆、水土流失的荒野上生长,也能在东南沿海大片盐碱地上扎根。罗布麻虽然野生,但浑身是宝,不仅是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的良药,还可以代茶、卷烟、纺织、根茎能造纸。罗布麻这个宝沉睡了千百年,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才逐渐认识了它的价值,是叶橘泉在念念不忘地欣赏它,孜孜不倦地研究它,呼吁重视开发它,综合利用它。为了使罗布麻的经济价值尽快体现,他一次次地向有关部门反映,一次又一次地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1984年,国家终于批准成立了全国性的罗布麻研究会,拔出专款用于罗布麻的研究开发。叶橘泉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
在南京药学院任职期间,他还完成了《病证结合处方集》、《临床经验回忆录》、《古方今用》、《续本草推陈》(三、四辑)、《腹诊与中药》等著作的撰写工作,还应各地医药杂志和有关刊物之约,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有关稿件。
长期以来,他在从事中医药研究和大量社会领导工作的同时,还亲自为群众诊治各种疑难杂症,不管男女老少,相识或不相识的,都有求必应,热心诊治。他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忘我奋斗的精神,深受人们的崇敬。
叶橘泉在70多年的医药生涯中,不仅为成千上万的病人解除过病苦,向众多的学生传授过医术,还先后出版医药著作27种,共35册,发表科学论文和科普文章数百篇,约1000万字。
叶橘泉的医德人品,堪称楷模。他思想高尚,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严于律己,作风俭朴。他把出版著作的稿酬几乎全部捐献给了医药研究机构,就在他逝世的前两个月,还把新出版的一部专著的稿酬捐给了中国药科大学。他还把自己的300多平方米的私房捐给了政府。
(作者:刘庆宁 周希祥)简历
1896年8月28日 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
1913年 毕业于双林镇私塾。
1914?1917年 从师名医张克明研究中医。
1920年 毕业于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学校。
1921?1929年 创办吴兴县?泊蓉湖区14小学,任校长。
1930?1934年 在湖州双林镇行医兼双救济院医生。
1935?1938年 任苏州市国医研究院讲师、教授。
1939?1953年 在苏州自设“存济医芦”行医。
1954?1957年 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
1955?1989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
1956?1957年 兼任江苏省中药研究所所长。
1957?1958年 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
1960?1978年 任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3?1984年 任南京药学院教授、副院长。
1978?1989年 任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1986?1989年 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1989年7月 逝世于南京。主要论著
1 叶橘泉.合理的民间单方一百例.上海:上海大众医学社,1935.
2 叶橘泉.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共六集).上海:上海家庭工业社1935.
3 叶橘泉.临床实用药物学.苏州:苏州文新印书局,1939.
4 叶橘泉译.校注日本康平伤寒论.苏州:苏州友助医学社,1947.
5 叶橘泉.直觉诊断学.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49.
6 叶橘泉.农村医疗丛书(共九册).上海:医药世界出版社,1951?1952.
7 叶橘泉译.中医基石.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52.
8 叶橘泉.近世妇科中药处方集.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4.
9 叶橘泉.实用经效单方.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54.
10 叶橘泉.本草推陈(一、二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
11 叶橘泉.食物中药与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3.
12 叶橘泉.本草钩沉.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
1.关于“赞美枸杞”的诗句有哪些1,《慈恩寺枸杞》 宋代 李复枸杞始甚微,短枝如棘生。
今兹七十年,巨干何忻荣。译文:枸杞树一开始是很不起眼的,短短的枝干像荆棘一样生长,现在七十年过去了,巨大的树干欣欣向上。
2,《舟中行自采枸杞子》 宋代 梅尧臣野岸竟多杞,小实霜且丹。系舟聊以掇,粲粲忽盈盘。
译文:野外的河岸上竟然生长了很多的枸杞,精致小巧的像仙丹一样。把船系在岸边边聊边采摘枸杞,在谈笑中一会就摘满了一盘。
3,《赋枸杞》 宋代 蒲寿宬神草如蓬世不知,壁间墙角自离离。 译文:世人不值这草的神奇药效 ,在石壁墙角独自生长。
4,《采枸杞子作茶饼子》 元代 黄玠流水河边见碧树,上有万颗珊瑚珠。 译文:流水潺潺的河边有一棵碧绿的树,上面有万颗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
5,《岸上摘枸杞》明代 释今无枸杞因吾有,舟行似少陵。盘餐供早晚,眼力得轻清。
译文:因为我有枸杞,行船到少陵。早晚的盘子上都会有枸杞,吃了后视力越来越好。
2.写枸杞的古诗词恶树杜甫独绕虚齐径,常持小斧柯。
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
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枸杞井刘禹锡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上“秋”下“瓦”音同“皱”),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枸杞苏轼神药不自闭,罗生满山泽。
日有牛羊忧,岁有少火厄。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
青荑村自长,绛珠烂莫摘。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
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似闻朱明涧,中有千岁质。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
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竹枝词(之四、五)黄恩赐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
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瘐田岁早丰。亲串相遗各用情,年年果实喜秋成。
永康酒枣连瓶送,蒸枣枣园夙擅名。黄恩赐,字素俺,云南永北府(今永胜县)人。
秋征肖如薰新秋呈霁色,塞草正在茸。杞树珊瑚果,兰山翡翠峰。
山郊分虎旅,乘障息狼峰。坐乏纾筹策,天威下九重。
肖如薰,字季馨,陕西延安人,明万历年间任宁夏总兵。咏宁夏属植物于右任枸杞实垂墙内外,骆驼草耿路高低。
沙蒿五色斓如锦,发菜千丝柔似薏。比屋葡萄容客饱,上田婴奥任儿吃。
朔主天府须栋梁,蓬转于思复而思。
3.描写枸杞的句子【第1句】盛夏六月,枸杞红了,漫山遍野,我站在山梁上静静地眺望,那南来的风轻轻地吹来,吹染了火红一片,又一片红火,那是老乡心头的燃起的热情,是我恋恋不舍红色海洋。
感谢枸杞开花给人们带来生命之美,它那快乐与强劲的生命,令人称赞。它还有更为深邃的内涵予人沉思——在中国悠长的饮食文化中,枸杞之乡刻画出了一道独一无二的名片。
【第2句】枸杞,这颗东方神草,集上补和观赏于一身。如柳的蔓条上,六、七月份,成串的紫色花蕾,似条条锦带,惹得风轻雨瘦,黄沙疏松,盘错的根愈扎愈深,健硕的生命愈长愈旺。
枸杞,这个不挑环境的塞上“红宝”,田园能栽种,盆中能插生,秋冬那长达半年的挂果期,是绝好的观果盆景。不仅如此,若是把它的根裸露在外,它又是裸根盆景。
艺术家们,把它的老根取出,做成“百年根雕”,使它的美,既在灵气之时,也在静止之境。
4.求苏轼的枸杞的原文及译文陶渊明所记载的,都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5.与苟有关的诗句☆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汉 《刺巴郡守诗》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
现代 郁达夫《过岳坟有感时事》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唐 李贺《开愁歌》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遪邅西旅狗,蹙额北方奚。唐 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唐 杜甫《新婚别》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唐 李白《行路难》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唐 李贺《赠陈商》。
6.枸杞 苏轼 原文及译文神药不自閟,罗生满山泽。
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
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
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
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神药不自閟,罗生满山泽。
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
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
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
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陶渊明所记载的,都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苏轼与芡实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六十高龄后仍红光满面,身体健壮,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这与他学习中医药、研究养生之道有关。他除同沈括合编了《苏沈良方》外,还自著了一本《东坡养生集》。
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是吃芡实。每天不限时间取熟芡实1粒放口中细嚼,待唾液满口时慢慢咽下,每天吃20~30粒,长年不断。
芡实食药两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中医认为它有补中益气、健脾助胃、固肾涩精、滋养强身等功用。《金峨山房药录》中有诗充分说明芡实(又名鸡头米)粥的养生保健功效:“焕发容光精气壮,粥香食进思飞扬。
金风玉露鸡头熟,万里行吟妙趣长。”苏辙与茯苓 苏轼的弟弟苏辙不但是“三苏”之一,在文坛上也占一席之地,而且与其兄一样,也潜心研究中医药及养生之道。
据说苏辙自幼体弱多病,加之勤奋读书用脑过度,因而病魔缠身经久不愈。直至32岁,他开始服食茯苓,坚持1年,顽疾竟获痊愈,此后服食不断,也得享高寿。
唐宋时代,人们服食茯苓相沿成风,诗句吟和之中常见,如宋代文人黄庭坚有诗咏茯苓:“汤泛水瓷一生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至清代,服茯苓之风更盛,慈禧太后也爱吃茯苓饼,她到晚年仍容颜不衰,与此不无关系。名著《红楼梦》中有用茯苓和人奶做茯苓霜的记述。
当时皇宫内和富贵人家,每天早晨吃一盅作为补品。梁代医学家陶弘景称茯苓“通神而致灵,和魄而练魂,利窍而益肌,厚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
可见,茯苓的养生保健功用,早被人们认识了。现在,茯苓饼作为北京的御膳特产之一,为中外游客的必购之物。
陆游与枸杞 宋朝诗人陆游爱用枸杞子泡茶或做羹汤吃,晚年视力仍佳,依然读书、写诗不辍。曾有“雪霁茅堂钟馨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的诗句描述。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家前屋后广种枸杞与菊花,一为观赏,二作食养,曾写下一篇清新隽秀的《杞菊赋》。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也有诗赞枸杞曰:“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同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苏东坡也喜爱在庭院中种植枸杞,自己服食及宴请宾客,有《小圃枸杞》诗为证:“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大将玄吾鬓,小则饷吾客。“孙思邈、葛洪、陶弘景及孟冼等也常食枸杞,都成为医林寿星。
唐代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因政务操劳而致体衰多病,后遵医嘱服食枸杞得以康复,并都获享高寿。民间也流传有“要想眼睛亮,常喝枸杞汤”的俗语。
《神经本草经》称它“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太平圣惠方》中有“服用枸杞长生不老”之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枸杞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与多种药理成分,具有保护心、肝、肾、大脑,调节神经,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动脉硬化程度,延缓细胞衰老进度及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作用。国外药理专家称枸杞中所含的“维生素X”为“驻颜维生素”,又称作“祛老圣药”。
有枸杞之乡美名的宁夏地区对枸杞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枸杞罐头、枸杞晶、枸杞酒、枸杞茶等系列产品已应运而生,深受国内外顾客的青睐。叶橘泉与决明子 江苏名老中医叶橘泉在省委为他庆祝90华诞之际,把刚编著的养生心得———《老人保健要点》一书赠给与会人员,书中有一条养生体验:常饮决明子茶,能有效防治高血压、血管硬化和便秘。
无独有偶,辽宁名老中医彭静山也说,他常饮决明子茶,年过七旬,血压正常,大便畅通,光线充足处不戴老花镜可阅书报。《神农本草经》将此药列为上品。
《广群芳谱》中载:“决明子作茶食,助肝益精,治目中诸病。”《江西草药》介绍:“决明子炒黄,水煎代茶饮,治高血压。”
据说古时有一文人,常饮决明。
7.关于枸杞子的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
枸杞全身都是宝,枸杞子能补虚生精,用来入药或泡茶、泡酒、炖汤,如能经常饮用,便可强身健体。枸杞的叶、花、根也是上等的美食补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含有胡萝卜素、甜菜碱、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钙、磷、铁等,具有增加白细胞活性、促进肝细胞新生的药理作用,还可降血压、降血糖、血脂。 枸杞子是常用的营养滋补佳品,在民间常用其煮粥、熬膏、泡酒或同其他药物、食物一起食用。
枸杞子自古就是滋补养人的上品,有延衰抗老的功效,所以又名“却老子”。《保寿堂方》记载,古代有位人称“赤脚张”的异人,向猗氏县一位老人传授了一种食用枸杞子的方法,这位老人坚持食用,活了一百多岁,“行走如飞,发白变黑,齿落更新,阳事强健。”
历代养生家、医学家都很看重枸杞的补养功效。《本草汇言》认为,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枸杞的主要功效归纳为“滋肾、润肺、明目”,简明扼要,符合实际。肾阴亏虚,肝血不足,引起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遗精等症,宜用枸杞子。
《古今录检方》所载滋肾养肝的名方枸杞丸,就以枸杞子为主,配伍地黄和天冬。肺阴亏虚,经常干咳,也宜使用枸杞子,可与麦冬、知母,贝母等养阴润肺药配伍。
枸杞子尤其擅长明目,所以还俗称“明眼子”。历代医家治疗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引起的视物昏花和夜盲症,常常使用枸杞子。
著名方剂祀菊地黄丸,就以枸杞子为主要药物。民间也习用枸杞子治疗慢性眼病,枸杞蒸蛋就是简便有效的食疗方。
枸杞子亦为扶正固本,生精补髓、滋阴补肾、益气安神、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良药,对慢性肝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疗效显著;对糖尿病、肺结核等也有较好疗效;对抗肿瘤、保肝、降压、降血糖以及老年人器官衰退的老化疾病都有很强的改善作用。作为滋补强壮剂治疗肾虚各症及肝肾疾病疗效甚佳,能显著提高人体中血浆睾酮素含量,达到强身壮阳之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枸杞对体外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当代实验和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枸杞叶代茶常饮,能显著提高和改善老人、体弱多病者和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和生理功能,具有强壮肌体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对癌症患者配合化疗,有减轻毒副作用,防止白血球减少,调节免疫功能等疗效。 /new_view.asp?id=11993常用药方和药膳方治疗贫血、营养不良:生晒参 20克,枸杞350克,熟地 100克,冰糖400 克,白酒1000克。
将生晒参片、枸杞用纱布袋装上扎口备用。冰糖放入锅中,用适量水加热至沸,炼至色黄时趁热用纱布过滤去渣备用。
白酒装入酒坛内,将装有生晒参、枸杞的布袋放入酒中加盖密闭浸泡10~15天,每日搅拌1次,泡至药味尽淡,取出药袋,用细布滤除沉淀物,加入冰糖,搅匀,再静置过滤,澄明即成。每日10~20克,可强壮抗老,补阴血,乌须发,壮腰膝,强视力,活血通经,适用于病后体虚及贫血、营养不良等患者饮用,无病常饮,亦有强身益寿之功。
治疗血脂异常症:用枸杞子、女贞子、红糖适量制成冲剂,每日2次,每次6克,4~6周为1疗程。 治疗妊娠呕吐:枸杞子50克,黄芩5~10克,开水冲泡,温时频服,以愈为度。
治疗萎缩性胃炎:枸杞子晒干,每日20克,分2次空腹时嚼服,2个月为1疗程,对萎缩性胃炎的恢复有帮助。 治疗阳痿:枸杞子30~60克,白酒500克。
将枸杞子浸泡 15天后服用,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可治阳痿伴有眼目昏花、腰膝酸软等症,并能健身益寿。
治疗夜间口干:枸杞子嚼服,可治疗因口腔唾液分泌物减少引起的口干 《本草纲目》曾记载蓬莱县南丘村民喜食枸杞多长寿,可以看出古人对枸杞子可益寿延年已很关注。现在以宁夏枸杞最为著名,河北、甘肃、青海枸杞也称上乘。
枸杞子性味甘平,归肝、肾、肺经。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滋阴,用于因肾阴亏损、肝气不足、下肢无力、头晕耳鸣、遗精不孕、视力减退、萎黄无华等症。
枸杞子含有甜菜碱、胡萝卜素、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等。甜菜碱可抑制脂肪在肝内沉积,防止肝硬化,对保护正常肝细胞有作用。
动物实验指出,宁夏枸杞水提物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脏脂肪沉积,防止肝功能紊乱有一定保护作用,也有报道枸杞对降血脂、血糖也有一定作用,《汤液本草》称“主渴而引饮,肾病消中。”民间验方也用本品10克,蒸熟嚼食,每日2-3次,治消渴。
中医称的消渴与糖尿病一致,但枸杞子含糖量较高,每100克含糖19.3克,故对糖尿病患者的枸杞子用量应权衡利弊,仔细斟酌。 诸多研究证实枸杞子提取物可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淋巴细胞增殖及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对白细胞介素Ⅱ也有双向调解作用。
从枸杞子提取的枸杞多糖可见到对动物有放射增敏现象,可保护小鼠免受因放射损伤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对下降的白血球有提升效果。还有实验证实枸杞多糖可维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萧龙友
下一篇: 季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