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道学与净土之漫谈——道家大成净土的前世今生(二)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道学与净土之漫谈——道家大成净土的前世今生(二)


    根据太易先生在大道家园羲黄讲堂的录音整理。如有文字差别,以太易先生现场录音为准。了解更多道文化公益讲座,请加微信19106776687 或关注“国际大道家园”微信公众号。

道学史上,有丰富的源远流长的净土思想。至少有四种净土。下面,我们回到历史的烟尘之中,看待这个命题。

所以我们首先看《黄帝内经》。这本伟大的著作,是道学里面医学思想的登峰造极之作,它的成书,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而它的原始文本,则是轩辕黄帝时期,集体智慧的结晶。《黄帝内经》的开篇。是“上古天真论”,里面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又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还说“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意思是:上古时代的先民,他们不做淫邪之事,故而淫邪不能干扰他们的眼睛;内心没有过多贪欲,所以过分的嗜欲不会劳烦他们的心灵,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很幸福,懂得大道规律来保养自身的人,可以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养生、饮食、起居、作息,于是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这个天年,形体直到临终还可以劳作,不显示衰老的样子;最后呢,他们无疾而终,安详离去。而普通的老百姓呢,在圣明的帝王的指导之下,也可以避开寒暑燥湿风火这些四时不正贼气,时刻做到精神上的反观内收,性情恬淡,悟出元神虚无之理,肉体上,可以做到真气顺从自然规律,沿着正常的经脉轨道运行,百病不生。他们情志安闲清心寡欲,肾气充盈不会恐惧命运及生死,适当劳动不至于形体太劳累——为什么可以适当劳动?自然是治国有道,物质生活不缺乏了。不然,民众疲于奔命,哪来这种闲淡?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没有愤愤不平的青年遗老,个个都心平气顺,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志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穿着朴素而自然,吃嘛嘛香;地位高的人不去压迫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不羡慕地位高的人,人民可以安居乐俗;这个时候,外界名利及贪欲、淫欲不能够迷惑他们的心灵,不管学历高低,不管是智者还是小老百姓,都不畏惧外物,个个都合于大道,可以活到天年120岁,并且在生命该离去的时候,肢体还可以灵活劳作呢

黄帝内经是研究的中医教科书。文章里面没有用到“修炼”“修道”“修行”这样的专业词汇,却人人都展现出很高的修证境界了,这是社会集体不修而自修的状态。我们在今天提出修行最低成就,叫做“预知时至,无疾而终”,实际上在上古圣王以道治国的年代,这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文章也没有提出理想社会的政治理念,但是活泼泼的描述出一个大同理想国。在这片上古净土里,精神与物质达到双向的极大丰富,全民都天真淳朴,人人返璞归真,这是今天难以想象的高境界。

黄帝内经的作者或说是主编——轩辕黄帝,他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还应该是世界性的人文始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学祖师。没有黄帝,或许没有今天中国的文字,也没有中医,没有至道,没有历法——现在所有的术数,包括奇门遁甲,都是用黄帝元年为开端的甲子纪年方法来推算,不然就测不准;后世所有的修炼法门,中国本土的也好,外邦的也好,只要是有生命的个体使用的修炼法门,都没有离开黄帝内经描述的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魂魄学说,而在黄帝外经记载的“守一”法,乃是至道修炼的最高的顿法。

黄帝内经这章节的名字叫“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的总纲,名如其实。阅读这一章节,还要注意,黄帝在里面充满崇敬的描述的上古天真、上古圣王,到底是谁呢?黄帝之前,可以担当这个称号的,只有伏羲了,伏羲黄帝,其治国、修身的至道是一脉相承的。伏羲开创的大同社会雏形,在轩辕黄帝这里,达到了全面升华。我们的社会,冥冥中,选择了追求共产社会,实际上就是大同社会的初步——这个种子,也是黄帝时期埋下的种子,这种集体无意识回忆,已经深深打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乃至血脉里面了。道学里面的净土之雏形,它的开端,在五千年前的华夏国土,在轩辕黄帝以道治国的时代,就已经存在。我们的修行,是向着先天回归,我们的社会,实际上也是朝着本初的状态回归,走了一大圈,回头一看,还是祖先的话最靠谱啊,那么,还是回归吧。社会终究会有这一天。但是得有些人先觉悟,这就是修行。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觉悟了,修行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人人都在修行了。我相信有这么一天。这才是真正的大同社会,也是真实的人间净土。

关于轩辕黄帝以道治国的思想描述,还有个很有趣的典故——就是列子里面记载的,黄帝梦游华胥国的故事。

上面是典故的原文。我们做个白话解读吧。这段话大概意思是说,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登基做天下的共主十五年之后,因为天下拥戴,所以感觉很欢喜,所以就过上优哉游哉,享受生活的日子,每天耳听美音,目视美色,吃的都是美味佳肴,这样很快就消耗掉他的精气神了,反而容颜憔悴,皮肤焦黑;这样过了十五年,黄帝毕竟是英明之主,觉察过来后,又励精图治,就一反过往颓废,竭尽聪明才智,为百姓兢兢业业的服务。可是这样也不行,很快又搞到容颜憔悴,皮肤焦黑的地步去了,整天魂不守舍,压力山大,有点亚健康的状态了。黄帝于是长叹一声,说: “看来是我的不对啊,做事过度了。以前只想着保养自己的生命,结果搞得狼狈不堪,现在是为了万民百姓而劳碌,没想到也会忧患过度。怎么样才是天下正道呢?”。黄帝彻夜反思,决定暂时放下国事,屏退服侍自己的侍从,来到后宫广大的庭院里面闭关思过。我们看到,黄帝毕竟的黄帝,他没有离家出走逃避责任,而是采用了这么一种隔离的状态来反思,这是很了不起的举措。结合其他的道经说法,黄帝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去的崆峒山,向真人广成子问道。总之,黄帝在这个生命的节点,暂时急流勇退了,然后有一天,就进入梦乡。睡眠养阳,梦醒之间,是容易悟道的。就在黄帝心斋三个月之后的某个白天,就在半梦半醒之间,黄帝来到一个神奇的国度,叫做华胥氏。这片土地,在弇州的西边,台州的北边,国土广大达几千万里,根本不是任何交通工具可以到达的,这是神的国度,因此来这里只能靠神游而已。在这里的生活的人民没有坏的好的嗜欲,一切都是率性而行、顺应自然;他们没有生死的区分,当然就不会厌恶死亡,也就不以为有生命是美好的,这里的生命得到自由成长,没有幼年死亡或者因战火及其他灾难死亡的人,他们甚至纯真得没有任何私欲,根本不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们和万物一体而不疏离,既然都与他人与万物为一了,当然也就没有偏爱和憎恨的情感;既然都泯灭了好坏的区别了,当然就无所谓悖逆正道,也无所谓顺应天道——因此,他们可以避免受到任何利害的干扰影响。他们没有特别爱惜的事物,所以也就无所谓什么畏惧和忌讳了。这样就有很神奇的现象发生——水与火在他们眼里泯灭了区别,他们跑到水里,不会沉溺,走进火里,也不会觉得炎热。华胥国国民的生命状态十分高级,即使遭遇即砍削捶打,也不会受到伤痛,用手指去搔挠也不会觉得酸痒。他们行走空中,就像脚踏实地一样不会掉下来,他们睡在空虚而无所借力的地方,就像睡在舒适的大床上。云雾不会遮挡他们的目光,雷霆不会扰乱他们的耳朵,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事物都不会对内心造成干扰,再深的山谷也不会绊住他们的脚步。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的生命形态是“神”的形态,以神的形态行自然之事,故而一切都是神行——这里就是众神之洲啊。

黄帝醒过来后,怡然自得,召见他的大臣天老、力牧、太山稽,感慨的说:“我斋戒辟谷三个月,苦苦思索养生和治国之道,都没有收获,可是当我有一天疲劳而睡着的时候,我梦中来到了华胥国,才知道至道是不可以以后天的情感来追求。我知道了,我悟道了,但是却没办法用语言告诉你们。”黄帝不说话,但是做到了,他把华胥国的道理用来治国,用来修身,只用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乎象华胥国一样。这个时候,黄帝也登假了——假者,遐也;就是得道而白日飞升,遐举而去了。这个白日飞升就是羽化。黄帝是人类历史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羽化的祖师。百姓很怀念黄帝,也怀念黄帝时期的大同社会,所以哭嚎了两百多年都不停止,直到孔子、庄子时代,还交口称颂黄帝的恩德。

这个黄帝神游而达到的华胥国,是极具想象力但却是可以真实触摸的人间净土,是道学史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系统的用文字描述出艺术化的净土雏形。虽然刚才讨论的《黄帝内经》已经有了初步的大同净土描述,但是毕竟是一笔带过,而在列御寇这里,完整的出现了道学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净土描述。

这样的净土,不仅仅在理想中可以实现,在人世间也可以实现。人世间的净土,就是大同社会道家儒家共同追求的大同社会。黄帝用华胥国的理念治国,很快就使得天下大同,这是很了不起的人间奇迹。也就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大同社会的理念就扎根华夏民族的血脉深处,成为社会层面最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左右着历史的进程。大同社会是可以实现的,这个实现需要物质的极大丰富为基础,但是到最后,在根本上还是得靠人本身的进步,达到华胥国居民无所分别的地步,社会自然也成为理想的人间净土。当然,这里有很曲折的过程,物质属阳、精神属阴,需要阴阳交替并进,需要时间。没关系,目标清晰了,就可以了。黄帝那么圣明的帝王加道学真人、文明始祖的身份,也不是一蹶而就的嘛。

史上黄帝老子并称,这是有道理的。体悟华胥国的真实境界,需要悟性,老子换了一种表述方式,描写了小国寡民,实际上就是华胥国现实版的描述,它跟黄帝内经里面描述的“上古圣王治理的国家”如出一辙,都是真实的人间净土。

小国寡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章,历史上的误读很多。其实,由于道文化独有的符号语言、传播方式,使得道学元典处于万经之首,难度很大,历史的误读是极其常见,如把仙人误读为印度婆罗门修行人,实际上印度本土并没有仙人这个概念,梵文里面只有诸如诸天、不朽的文字,但是没有仙人,诸天、不朽和仙人的含义相距甚远,比附道文化而翻译为仙人,显然是极大的误读;还有把道家修炼误读为只求长寿,只求保养形体,这也是极大误读;还有今晚探讨的后文,还要讲到,悟道有三个阶段,见性只是第二阶,道学讲开悟,而且其历史之悠远,其深度之透彻,是其他文化体系至今尚无法比拟的。再有,把《易经》误读为算命之学,是非理性的误读,必须澄清,真正的易学,是描述大道运转的根本规律的,是指导悟道得道成道之绝顶学问,算命只是其中极小的应用。

而对道德经的误读,更是多的不得了。当然,有的是善意的误读,有的是恶意的误读。比如对小国寡民的理解,曾经有某个历史阶段,认为是老子倒退、消极、反动的历史思想观的反映,这个大黑帽不知从何而来?现在可能好很多,有了很多正面的解读。老子道德经身国一体,修身与治国不二,理解道德经,必须把握这个特点。小国寡民这一章可以比喻丹道修炼里面绝顶一步——国者,身也,民喻精也。将身体这个国家炼化到几乎返还为虚空阳神状态,就是小国寡民。黄元吉祖师又指出小国寡民为年老精衰者之修炼法,也是正解。

在治国的层面,小国寡民是描述老子心目中的理想国。人类世界一开始并没有国家,国家是族群文化与私欲结合的产物,而随着人类种族的融合和文化融汇,国家机构还会进一步进化,变成全世界联合的唯一的联邦状态;这是中阶。而随着人类社会与文明更进一步的高度发展,人类的私欲会逐步消亡,这时候,国家也就随之逐步瓦解——这是国家的极点。这种状态之下,世界又回复到没有国家的状态——不但没有国家,因为人类思想高度觉悟,认识到不可以随便感召生命来到人间,于是自觉节制生育行为,世界的人口也会逐步减少,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这就是小国寡民的状态。小和无,还有区别,但是区别不大。小,应该是在描述一种地域自治的状态。

很明显,小国寡民是国家进化到共产、大同社会的终极状态的简约描述,量变产生质变,螺旋形立体圆形发展轨迹,在人类社会也适用。大同社会的极点,就要复归人类之初先天的淳朴,是升华之后的原初。人类社会原初的状态是什么呢?那是没有国家的。

未经雕琢的原初,或许是淳朴与野蛮并存,精神富足与物质贫匮共有,普世的全民觉悟,或许还是经典的理想。而在升华之后的原初,物质与精神的双向富足,个体与全民的普世觉悟,乃至整个族群的长生久视,这些统统都完美实现了。

在这种状态之下,没有国家,因为都富足了、觉悟了,也就不需要战争来掠夺及碰撞,因而也就没有军队,所以老子凝练地说了一句,“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之器就是兵器,或者说是一人操作可以抵得上十人百人的器具——就是今天的机械、电器、电脑、手机等等一切机巧之物。人民在高度觉悟之后返璞归真,全民都极度的淳朴,就像华胥国的国民一样,当然不想也不会使用兵器,甚至不使用一切机器,社会生活在和平宁静,内心生活美好充实而富于诗意。社会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可以摒弃物质的束缚了,才能把生死大事放在首位,这就是经文说的“重死”;不会为了追逐物质利益而四方漂泊,就是经文说的“不远徙”;所以啊,各种会产生车祸、产生污染的交通工具就没有人乘坐了——就是经文说的“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各种仅略或自卫的武器都没有容得下摆放的地方——就是经文说的“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人修行,绝学无忧,因为绝学无忧,生活天然而逍遥自在,因而文字就派不上用场了。文字都是识神的条件反射,与人的先天本性是有距离的,甚至是有阻碍。古人道一定程度需要闭关,这个时候要隔离信息源,甚至避免阅读文字,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不需要后天的条件反射啊。当整个社会都进入物质极大丰富,并且进入向内探索的时候,就会集体出现类似全民闭关的现象,当然也就不需要文字,最多只需要使用结绳的方式就足够了——就是经文说的“民复结绳而用之”。这是何等高级的社会形态啊。

这里的人民,物质和内心都极大富足,吃饭都很甘美,不会胃口不开也不需要刻意的辟谷,他们穿着粗布麻衣,觉得够美好的了——实际上粗布麻衣在今天也是高级的有机面料了。他们居住的房子足够遮风挡雨,所以刻意舒适的呆在里面,在纯纯的孩童时代般简单快乐的民俗民风之中,快乐自得。没事的时候,探个头出来,就可以跟国际之间的小伙伴打个招呼——合起来就是经文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个时代的人民,无需漂洋过海到异国他邦才能够寻找理想的天堂,因为天堂已经在眼前了嘛!天堂是什么样子?大家都不缺物质,只需要安安静静呆在自在窝里,听着邻国的鸡犬之声而参悟大道。在国际小伙伴们老了都没有见过面之前,把道悟透——就是经文经文末尾说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社会学上的实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3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