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张天师传说文化内涵探究及人物形象分析 ——以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地区为例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一、引言

东汉末年,张陵创立道教。随着道教的繁衍发展,相关的传说也在不断的产生、丰富。在全国各地的道教流传地域中,传说内容最为丰富,数量最为庞大的,当数张天师安身立业的龙虎山地区。本文就将对这些丰富的传说内容加以分析,并深刻剖析“箭跺式”人物张天师的艺术形象。

二、龙虎山张天师传说的内容以及艺术特色初探

龙虎山张天师的传说虽然数目庞大,但是每个故事内容在其本质上有着共同的叙事机制以及类似的艺术特征。

(一)多元化的口头叙事文学——历史与文学、宗教信仰与世俗情趣的交融渗透

民间传说往往有一个内在的传说核,而这个传说核是一个客观实体,而整个叙事是以传说核为中心展开的。民间传说的这种特点意味着它注定成为是沟通历史和文学的桥梁。龙虎山张天师的传说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首先,历史上确有张天师这个人物,张天师指道教的创立者张道陵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后世子孙。居于龙虎山的每一代张天师都有宗谱可寻,有名有姓,真实的人物给整个传说增加了现实感与历史感,不会因其魔幻超现实的色彩而类似神话般遥远虚幻。其次,整个龙虎山张天师传说体系是以龙虎山地区为据点,每个传说的发生都有确切而现实的地点,大部分传说都有山川风物为其支撑,即使传说中有很多幻想色彩,人们面对着就在眼前的怪石、奇象,仍然会觉得这似乎是“可信的”。地点和人物的确定,具体物体的支撑,使得张天师传说在大量的文学艺术加工下依然能够脱离神话性质的虚无色彩,保持着厚重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实现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与统一。

同时,龙虎山张天师传说虽然是属于道教思想的范畴,但是这类传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思想模式,具有了社会批判意义。传说中有大量的世俗生活图景,表达人们现世的生活态度与主题。中国实行政教分离,传统的佛教、道教都具有宽容大度的作风,因此民众十分灵活自由地选取宗教题材来创作口头文学与通俗文学,表达宗教、非宗教以及反宗教的主题。例如这则关于三教争地故事:张天师、孔圣人、如来佛都看中了龙虎山这块宝地,争执不下,有凤鸟停留三人赌约,猜中凤凰停处是何宝物者永占此地张天师猜法印宝剑,孔圣人猜笔墨纸砚,如来佛猜佛珠莲台,天师胜出,得占宝地。民众仿佛是以一种戏谑的、隔岸观火的情感来看待三教争夺主导地位的斗争。故事中的人物,张天师、孔圣人、如来佛都脱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外衣,全部都世俗化、人格化。龙虎山张天师的传说将宗教教义与世俗情感相联系,不仅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同时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宗教学、宗教史的价值而言,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张遒陵所代表的正一道在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民间的深远影响。张天师在从古到今、从南到北的中国大地上,深受民众敬仰,民众津津乐道他斩妖驱邪的故事,表达出倚赖和期望这位活神仙来帮助自己对付自然界与社会上邪恶势力的普遍心态。在张天师身上,既有历代天师的影子,更是广大民众宗教心理的生动体现。从他们对张天师的敬仰,表现出作为符箓派的正一道和下层民众的密切关系。同时由于这类传说都是由民众创作口头的,极富民间世俗色彩,往往也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状况,帮助学者们研究多样化的民间历史文化。

(二)社会实用功能——道德劝诫和伦理规范

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鹭文》就是它对世人的道德训诫。就《太上感应篇》所提倡的二十项善行和反对的一百五十项恶行本身来看,大多数是对民间淳朴道德规范的认可,有些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如“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都是以教义的形式对人们进行道德劝诫和伦理规范。

在龙虎山张天师小说中同样寄予了当地人人文规诫的要求。例如《无蚊村》的传说,这里的张天师与民间凡人无二,奉守着“百事孝为先”的伦理观念。孝道是儒家极力推崇的,儒家的孝观念对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以孝为主题的传说。即使在这则讲述道教教主故事的传说中,人们也忘不了儒家的孝,体现出我国民间文化中儒道混合的特色。在这则传说中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张天师母亲之口说出的“学道者,应以德为本,德乃道之根”。在我国,民间传统心理一直是排斥纯粹的宗教修炼的。相反,在老百姓看来,真正能修道成功的只有通过“积德”来完成。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异土移植的佛教还是其它在中华大地传播的宗教,功德圆满都是每个修炼者成功的不二法门。这则张天师传说折射出了我国典型的民众心态。

三、具有典型意义的箭垛式人物——张天师形象的艺术分析

张天师是以张道陵的原型所创造出来的具有广泛概括意义的道士形象,是融注道教理想与民众意愿的活神仙。龙虎山流行的天师传说中,张天师是一个“箭垛式人物”,劳动人民在这个形象上加上一个又一个传奇,使之性格特征不断饱满、丰富。这是在一定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借助神奇幻想对天师形象进行夸张虚构的产物,传说中的张天师不仅是一个宗教人物,更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一)人格与神格、平民与权威的统一

张天师形象具有复杂多样性。传说中的张天师具有半人半神的特征。他是食五谷、通人情的人,具有和善可亲、疾恶如仇、关怀百姓疾苦的人性品格。他同百姓一样感受着世俗的人间烟火,有着大众的普遍情感,并且时刻体察百姓疾苦。然而,同时他的身上又体现着神格特征。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俨然是玉皇大帝派驻龙虎山,统领人间鬼神精怪的“鬼王”,太白金星、观音菩萨等等是他家的常客,一些凶神恶熬在他身边接受驱遣认罪受罚。他最动人的故事是驱除兴妖作怪祸害百姓的鬼怪精灵,为民消灾造福。一些地方妖魅逞凶,往往不须张天师亲临,只要请到上清宫一道神符,妖魅即刻闻风而逃,显示出天师的巨大权威。鬼怪精灵自然是虚构的幻想形象,用科学眼光加以探究,它们不过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于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与社会暴力的象征性反映,而与这些邪恶势力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张天师就成为了人们反抗邪恶暴力、争取自由幸福的创造精神的外化。处于重重压力之下的大众也把张天师重构为一个有能力在自己面临灾害时给予希望与保障的并且乐于施以援手的世间神仙。在张天师这个人物形象人格与神格并存,体现着人们对完美“救世主”形象的期待与要求。

张天师不仅是人格与神格的统一,同时也是平民化与权威化整合。龙虎山天师传说的张天师对于当地人民来说不仅是和善可亲的邻里,同时也是为民谋利的肝胆侠士,在他的身上有着平民化的一面,但同时他也代表着一种权威化的道教首领形象。人们称他为“鬼王”,不仅在传说中展现了他统领人间众多鬼神精灵的法力与权威,还赋予他以威严庄重的长者的风度。如对前来天师府访问的故旧,他和蔼可亲,宽厚相待,然而在他身边端茶送水、看门扫地的竟是一些凶神恶煞,这就于平易中透出令人敬畏的神秘和威严。百姓将其形象权威化,不仅是对法力的肯定和推崇,同时也暗示着存在于人民大众集体无意识中的权力崇拜现象。中国是一个权力至上的官宦社会,权利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让人们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权力崇拜心理。为了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张天师作为完美的道教人物形象、作为道教统领舵主,就必须集神秘、威严于一身。民众按照自己的审美要求打造了张天师的性格和形象,而使其成为中国宗教人物艺术画廊中最具光彩和意蕴的形象。

(二)封建政府与下层民众的桥梁——以阶级立场观照张天师形象

之前的研究一味将张天师的形象传奇化、色彩化。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归现实,那就是张天师的阶级立场问题。道教与封建政府、农民起义有着曲折复杂的关系。下面就将给予具体的论述。

道教创立之初为了吸纳大量道徒,其旗帜和道义是以反封建、追求平等、共同富裕为主的。《太平经》中说“天地施行得均,尊卑大小皆如一”,认为万物应同样收到天地的养育。又说“或积囤亿万,不肯周穷救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反对聚敛财物,为富不仁。诅咒这样的富人“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人为大仇,百神憎之”。众生平等的社会政治观点,标榜神奇无比的法术,使得早期道教常常为农民起义所利用,同农民反封建斗争相结合。但是,封建统治者绝对不会置这样一支庞大的力量于不顾。统治者一方面极力打压,另一方面招降使其成为封建统治的附庸。道教组织要继续存活发展下去必须与封建政府取得某种妥协,向官方靠拢。自张盛以后,其居于龙虎山天师府的后代们不断对龙虎宗正一道进行改造和变革以适应封建政府的需要。表现为:其一,提倡忠孝,进一步吸收儒家伦理道德,以使天师正—道更能适合统治者的要求。其二,是打起“佐国佐民”的旗号,以求得统治者的支持和民众的信奉。

在这种改造之下,天师道渐渐完成由民间道教向官方道教的转变。“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两面政策的结果,原来的符篆与丹鼎两大派别经过改造以后,也逐步融合起来,民间道教也逐步变为官方御用的工具。”而张天师这个称号也是经过了皇帝的亲自册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天师承担了沟通封建王朝与底层大众的桥梁作用,成为了一种缓和阶级矛盾的工具。他即是维护民众权力的,站在民众立场上杀妖初魔的道仙,同时又是权威化的封建势力的象征。例如,《莲花石》的传说,张天师就以封建卫道士出现。镇妖的宝剑成了压制自由的大棒,灵验的法术成了摧残幸福的檄文。张天师处在介于官方与民间的中间地带,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结语

龙虎山地区的张天师传说因其丰富性、生动性、文化性而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其传说内容折射出民间文化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内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则凝集了人民的种种心理诉求。目前,相比与道教的其它领域,例如八仙传说、张三丰传说,学界对龙虎山和天师府研究依旧显得比较薄弱,而本文只是以笔者拙见对龙虎山地区天师传说做了一个初步的、浅层的研究。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学者、专家对其加以研究,挖掘出其中的瑰宝魅力!

注释:

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②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02页.

参考文献:

[1] 郭树森,朱林,贺绍恩.天师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2]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3] 周沐照,倪少才.道教与龙虎山传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刘守华.张天师传说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国道教,19951月.

[5] 刘守华.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化.中国道教,19882月.

[6] 刘守华.道教与中国民间故事传说.思想战线,19832月.

[7] 刘守华.中国道教传说的文化价值.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11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6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