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易学精研

先天图、先天学与道教丹道之关系考察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章伟文

《宋史·朱震传》谓:“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①据南宋大儒朱震此说,则邵雍之先天图、先天学与北宋初道士陈抟还存在着某种学术的渊源关系。

所谓先天图,主要指的是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的易学图式。据一些史料称,邵雍易学中的先天

易学、先天图,可能与陈抟乃至道教丹经《周易参同契》有关。如北宋程颢在《邵尧夫先生墓志铭》中论邵

雍的学术承传说:“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①《宋史·邵雍传》亦认为:“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②《宋元学案》之《百源学案》则云:“图数之学,由陈图南抟、种明逸放、穆伯长修、李挺之之才递传于先生。伯长刚躁,多怒骂,挺之事之甚谨。先生居百源,挺之知先生事父孝谨,厉志精勤,一日叩门,劳苦之曰:‘好学笃志何如?’先生曰:‘简策之外,未有适也。’挺之曰:‘君非迹简策者,其如物理之学何?’他日又曰:‘不有性命之学乎?’先生再拜,愿受业。其事挺之也,亦如挺之之事伯长,虽野店,饭必襕、坐必拜。”③朱熹则认为,先天图虽由陈抟传于邵雍,但究其源,可能与道教最重要的一部丹经———《周易参同契》有关,《朱子语类》说:“先天图直是精微,不起于康节,希夷以前元有,只是秘而不传,次第是方士辈所相传授底,《参同契》中亦有些意思相似,与历不相应。”又说:“《先天图》与纳音相应,故季通言与《参同契》合。以图观之,坤、复之间为晦,震为初三一阳生,初八日为兑,月上弦,十五日为乾,十八日为巽,一阴生,二十三日为艮,月下弦。坎、离为日月,故不用。《参同契》以坎、离为药,余者以为火候。此图自陈希夷传来,如穆、李想只收得,未必能晓。康节自思量出来,故墓誌云云。”④而且,邵雍之子邵伯温著《易学辨惑》,亦说邵雍之学问传自陈抟⑤。

对于邵雍的先天图及先天易学,朱熹对之评价甚高,他说:“然自有《易》以来,只有康节说一个物事如此齐整。如扬子云《太玄》便零星补凑得可笑。若不补,又却欠四分之一,补得来,又却多四分之三。如《潜虚》之数用五,只似如今算位一般,其直一画则五也,下横一画则为六,横二画则为七,盖亦补凑之书也。”(《语类》卷一百《邵子之书》,第3345页)他甚至认为:“至于邵氏先天之说,则有推本伏羲画卦次第生生之妙,乃是《易》之宗祖。”⑥但到了明末清代,对于邵雍先天学的评价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胡渭等人以邵雍先天学源自陈抟、源自道教,而否认其在易学史上的价值。如胡渭认为,邵雍之先天学乃老氏之易,朱熹列邵雍先天图于《周易本义》卷首,是以老氏之易为圣人之易,他在《易图明辨》中说:“朱子尝云:‘康节之学似杨子云’。又云:‘康节数学源流于陈希夷’。希夷老氏之徒也,不啻若子云之小疵。朱子斥《太玄》学本老氏而顾以出自希夷者为圣人之易,独何与?嗟乎!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汉世崇尚黄、老,至谓《老子》两篇过于《五经》。子云拟《易》所以堕其玄中也。魏晋诸人皆以《老》《易》混称,历唐、宋而未艾。伊川始辟异端,专宗《十翼》,易道昌明如日月之中天矣。而希夷之徒以象数自鸣,复从此而乱之。盖自孔子赞易之后二千年间,其不以老氏之易为圣人之易者无几,迨自宋末元初,《启蒙》之说盛行,以至于今,则反谓文王、周公、孔子之易非伏羲之易,而老列希夷之易乃真伏羲之易矣。晦盲否塞五百余年,非屏绝先天诸图而专宗程氏易不可得而明也。”⑦提出

①[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3页。

②[元]脱脱《宋史·邵雍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726页。

③[清]黄宗羲《百源学案》下,载《黄宗羲全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65-566页。

④[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五《易一》,载《朱子全书》(修订本)第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1742175页。下引《语类》,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篇名及页码。

⑤关于邵伯温所作《易学辨惑》之书,《四库全书总目》谓:“伯温谓邵子《易》受之李之才,之才受之穆修,修受之陈抟,平时未尝妄以语人。惟大名王天悦、荥阳张子望尝从学,又皆蚤死。秦玠、郑夬尝欲从学,皆不之许。天悦感疾且卒,夬赂其仆于卧内窍得之,遂以为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此书以辨之。”([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页)

⑥[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袁机仲》,载《朱子全书》(修订本)第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81

⑦[清]胡渭《易图明辨》,载郑万耕主编《易学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第1758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倡明易道当专宗《十翼》、取法北宋程颐之《易传》,而对于邵雍先天学及先天诸图,则认为其属“老氏之易”,与儒家文王、周公、孔子之易旨意相悖,故要于经学易中坚决摒绝先天诸图。


黄宗炎也认为,邵雍以先天图中蕴涵性天窟宅、千古不发之精蕴,朱熹《周易本义》以先天图为羲皇心传,他们这种对先天图的认识其实是有问题的;在他看来,先天图所涵不过道教的养生之说,毫无易学之义理可言:“羲、文二《易》创于陈图南,固黄冠师也,不过以此图为仙家养生之所寓。故牵节候以配合,毫无义理,不足以当士君子之把翫。再三传而尧夫受之,指为‘性天窟宅,千古不发之精蕴尽在此图’。以愚观之,实丹鼎借坎离、医家指水火,皆援《易》以求信于人者,独《本义》崇而奉焉,证是羲皇心传,置诸卷首,前非往哲,后压注传五百余年矣。以言乎数则不逮京房、焦赣之可征,以言乎理则远逊辅嗣、正叔之可据,零星补凑,割裂经传,以宗诐淫邪遁之词,绝不关乎身心性命、家国天下之学。犹恐有识之士出而议所从来,乃曲为之辞曰:‘此图失自秦火,流于方外,自相授受,不入人间’。夫易为卜筮之书,不在禁例,宜并其图而不禁。岂有止许民间藏卦爻,而独不许藏图之事……朱元晦与王子合书,有云:‘邵氏言伏羲卦位,近于穿凿附会,且当阙之’,何故既为《易学启蒙》,又于《本义》中如此?其敬信真不可解,抑斯文之不幸與!”①理论上的是非可以论辩,学者们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对某种理论的看法自然就会有所不同。明末清初的一些儒者以邵雍先天易学受过陈抟的影响、先天图不过是道教的养生之说、非圣人之易等理由,贬低邵雍先天易学的理论价值,这是他们力图恢复汉学、对宋明理学的历史功用进行全面反思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所得出的一个结论。他们的这种理论努力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于此我们不作详述。但他们在进行理论批判时,仅以邵雍先天图和陈抟及道教养生之说有渊源而全面否认其价值,这在治学态度和方法上,并不客观和公正。

邵雍的先天易学继承了道教养生说对于天道自然特别关注的态度,吸收了道教天道自然说理论的合理内核,将之与儒家重人事的特点相结合,构筑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如张岷述邵雍之《行略》云:“先生治《易》《书》《诗》《春秋》之学,穷意言象数之蕴,明皇帝王霸之道,著书十余万言,研精极思三十年。观天地之消长,推日月之盈缩,考阴阳之度数,察刚柔之形体,故经之以元,纪之以会,始之以运,终之以世。又断自唐尧,讫于五代,本诸天道,质以人事,兴废治乱,靡所不载。其辞约,其义广,其书著,其旨隐。呜呼!美矣至矣,天下之能事毕矣。”②道教养生持“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的理念,强调个体要和自然天道相应,才能调和阴阳、深达造化,从而与天地齐寿,在这个过程中,道教养生理论特别关注自然天道的运行及其规律。邵雍则将道教方士讲修炼之理的先天图赋予新的内涵,将其转变成为一种政治与历史哲学,如其中所谓观天地之消长,推日月之盈缩,考阴阳之度数,察刚柔之形体,这是本诸天道自然之理;以此天道自然之理为基础,又参之以人事的兴废治乱,以明皇、帝、王、霸之道,这是一种新型的天人之学,应该说,这是邵雍在理论上的自得与创新。

但是理论上的自得、创新和理论上所受到的启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们不能同意明末清初儒者们的观点,即因为邵雍在创新其理论的过程中受到过某种思想的启发,从而否认其理论创新的价值。道理很简单,就如我们不能因马克思的思想受过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等人思想的影响,从而否认马克思思想和学说的价值。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邵雍的易学理论是一全新的创造就看不到其理论的来源,好比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和学说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就否认它曾经受过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等人思想的影响一样。因为思想的创新毕竟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管一种思想和学

①[清]黄宗炎《周易寻门余论》卷上,载郑万耕点校《易学象数论(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41342页。

②[清]黄宗羲《百源学案》下,载《黄宗羲全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68页。

说多么新奇,都离不开在某种已有思想基础上的扬弃。说邵雍之学就是陈抟之学、或者说就是道教之学,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观点没有看到邵雍先天易学在理论上的创新,根本不能准确理解邵雍之学;同样,认为邵雍的先天易学就是邵雍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没有其思想的来源与理论上所受到的启发,也是不客观的。

我们认为,邵雍通过其先天易图,阐发了一套完整的宇宙生发的模式。他在《观物外篇》中说:“震始交阴而阳生,巽始消阳而阴生。兑,阳长也;艮,阴长也。震、兑,在天之阴也;巽、艮,在地之阳也。故震、兑上阴而下阳,巽、艮上阳而下阴。天以始生言之,故阴上而阳下,交泰之义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阳上阴下,尊卑之义也。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①天地宇宙间的一切生成和变化,邵雍认为通过先天八卦图的形式,都能进行说明。如震卦代表与阴始交的初阳,巽卦代表与阳始交的初阴;兑卦则阳气开始壮大,艮卦表示阴气开始壮大;乾、兑、离、震代表天道左行,巽、坎、艮、坤代表地道右行,震、兑为在天之阴,故上阴而下阳,有交泰之义,从中折射出天道始生万物的特点;巽、艮为在地之阳,故上阳而下阴,有尊卑之义,折射出地道既成万物的特点;乾、坤为天地定上下之位,离、坎为日月列左右之门,从而形成天地之间阴阳的消长,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日月的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的不同。这是邵雍在宇宙生成问题上所做的独特思考,在邵雍看来,这个宇宙生成模式具有哲学的普遍意义。

邵雍的这个思想,受到过《周易参同契》的启发。如胡渭就认为:“按震始交阴而阳生,谓震与坤接而一阳生于下,三日夕月出庚纳震,一阳之气也,即《参同契》所谓‘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也;巽始消阳而阴生,谓巽与乾接而一阴生于下,十六日旦月退辛纳巽,一阴之气也,即《参同契》所谓‘十六转就绪(作者案:“就绪”当做“受统”),巽辛见平明’也;自震一阳进,而纳兑之二阳,至乾之三阳而满,此望前三候,明生魄死之月象也;自巽一阴退而纳艮之二阴至坤三阴而灭,此望后三候魄生明死之月象也。”(《易图明辨》,第1765页)《参同契》以月体纳甲明丹道修炼时的进火与退符,卦的符号表明修丹时阴阳消长的度,把握住这个度,就能修成还丹。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邵雍将丹道讲火候进退的理论改造成为讲宇宙生发的普遍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邵雍先天易学对《参同契》理论有较多的借鉴,胡渭引熊朋来《五经说》曰:“《参同契》云:‘易谓坎离’。又云:‘日月为易’,‘乾坤门户’,‘坎离匡廓’,‘牝牡四卦’。先天以乾坤坎离牝牡兑震巽艮四卦。又云:‘坎离者乾坤二用’,老阳变阴用九,老阴变阳用六,其牝牡之体,九六之用,皆坎离也。姑就《参同契》言之,则先后天图已在其中,乾坤炉鼎,坎离水火,故后天坎离居先天乾坤之位,以坎中阳实离中阴虚仍为乾坤,故丹经谓之还元。乾专于阳,坤专于阴,曰炉鼎者器之。惟夫离己日光,坎戊月精,互相根依在纳甲,则主中宫戊己之功,在先天则为日东月西之象,在后天则正火南水北之位。”(《易图明辨》,第1766页)认为先天图乾坤坎离的模式,是受《参同契》“乾坤门户”,“坎离匡廓”,“牝牡四卦”,“坎离者乾坤二用”之影响;《参同契》中,乾坤为炉鼎,坎离为水火也即药物,在先天的情况下,则乾、坤为天地定上下之体,坎、离为日月位列东西之门;如果坎、离居先天乾坤之位则成后天,离居南坎居北,正是“火南水北”的后天八卦之位;故要由后天返还先天,则必须以坎中之阳填实离中阴虚,如此坎、离复返为乾、坤,就能返还先天,道教丹经谓此为“还元”“返本”,因此,《参同契》实涵有先、后天图之思想萌芽于其中。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对邵雍先天易学中合于丹道修持的内容,对先天图关于道教丹道原理、法则的阐发作一推测、说明。宋末元初儒者俞琰曾作《易外别传》,他说:“《易外别传》者,先天图环中之秘,汉儒魏伯阳《参同契》之学也。人生天地间,首乾腹坤,呼日吸月,与天地同一阴阳;《易》以道阴阳,故

①[宋]邵雍《皇极经世》卷十二之《观物外篇》,载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17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645页。

伯阳借《易》以明其说,大要不出先天一图,是虽《易》道之绪余,然亦君子养生之切务,盖不可不知也。图之妙,在乎终《坤》始《复》,循环无穷;其至妙,则又在乎《坤》《复》之交、一动一静之间。愚尝学此矣,遍阅《云笈》,略晓其一二,忽遇隐者授以读《易》之法,乃尽得环中之秘,反而求之吾身,则康节邵子所谓太极、所谓天根月窟、所谓三十六宫靡不备焉,是谓身中之易。”①又曰:“丹家之说,虽出于《易》,不过依仿而托之者,初非《易》之本义也。”②俞琰此说认为,借助于《易》理而言养生之理,是道教丹道易图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这虽然与儒家圣人之《易》不同,但可视之为“易外别传”,在此,我们姑且称之为“道教易学”。先天图从这个角度来讲,即可以纳入至道教易学中,其与道教丹道理论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有:

(一)论先天八卦方位的顺逆。对于先天八卦,邵子用“加一倍法”成小横图,以为伏羲八卦之次序;又将此次序推之于方位,以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所谓“数往者顺也,知来者逆也”,以喻天道之左旋右行。《易传》以“数往者顺也,知来者逆也”讲蓍卦,丹家之旨则在水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邵雍对《易传》和道教丹理的发挥。至于道教以先天八卦方位论还丹,胡渭《易图明辨》说:

先天八卦方位,丹家用之最切而有味。其所谓易者,坎离也,与儒学不同。故解此章之顺逆,亦自有其义。孔子之意在蓍卦,丹家之意在水火。人之一身,乾为首,坤为腹。自首以下有心,心属火而为气之总会,自腹以下有肾,肾属水而为精之所藏。火炎上,水润下,自有生而已然,所谓数往者顺也。乃加以修炼之功,以乾坤为炉鼎,坎离为铅汞,务使火降而下,水升而上,所谓知来者逆也。《鼎器歌》云:阴在上,阳下奔。阴谓水,阳谓火。丹家以坎离为易,水下而反上,火上而反下,故曰易逆数也。《说卦》离南而坎北,丹家抽坎之中实以填离之中虚,故乾南而坤北。《参同契》云:子南午北,互为纪纲,一九之数,终而复始,亦此义也。人之生也,火在水上,未济之象也,神丹既成,则水在火上为既济。以魂守魄,使阴阳不相离,可以长生而久视。《仙诀》云:五行顺行,法界火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是为顺则成人,逆则仙也。(《易图明辨》,第1768页)

因为从人的一身来看,乾为首,坤为腹,自首以下有心,心为离属火,而为气之总汇;自腹以下有肾,肾为坎属水,而为精所藏之所;凡人自有生命以来,火炎上,水润下,这就是所谓“数往者顺”。及加以修炼,以乾、坤为炉鼎,坎、离为汞铅,使火降而下,水升而上,这就是“知来者逆”。水下而反上,火上而反下,水火即坎离,坎离即日月,日月为易,所以说:“易,逆数也。”胡渭认为,此即为丹家论先天八卦的顺与逆。此论为是。

(二)论“天根”与“月窟”。邵雍先天六十四卦圆图有所谓“天根”与“月窟”说。其在《观物外篇》中解此图为“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③以坤复二卦之间为“无极”,喻阴尽阳生之际,从坤至姤为图的右半圈,乃“无极之前”,从复至乾为左半圈,为“有象之后”,复为一阳生,姤为一阴生,邵雍此图以六十四卦来喻阴阳互为消长的过程,并以之说明一年节气的变化。如“天根”为冬至将至而未至之时,“月窟”指夏至将至而未至之时,“复”卦则为冬至子之半,如此等等。进一步,邵雍还以之说明万物的兴衰、社会的治乱和世界的终始变化,以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便体现出邵雍此图的理论意义。

对于先天六十四卦圆图及所谓“天根”与“月窟”说,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认为,“康节因先天图而创为天根、月窟,即《参同契》‘乾坤门户’‘牝牡’之论也。故以八卦言者,指坤、震二卦之间为天根,以其为

①[元]俞琰《易外别传》,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16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610页。

②[元]俞琰《易外别传》,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16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618页。

③[宋]邵雍《皇极经世》卷十二之《观物外篇》,载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17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645页。

一阳所生之处也;指乾、巽二卦之间为月窟,以其为一阴所生之处也。”①认为“天根”与“月窟”说源出于《参同契》。胡渭认为,“天根、月窟即《参同》纳甲之说。天阳也,月阴也,以八卦言之,月三日生明于庚,纳震一阳之气,庚当乾终巽始,故曰乾遇巽时观月窟;震一阳始交于甲,纳乾初九之气,甲当坤终震始,故曰地逢雷处见天根也。以六十四卦言之,纯乾遇巽之一阴是为姤,于月为生魄,阳消阴息自此始,故谓之月窟,即乾尽午中而阴生之谓也;纯坤遇震之一阳是谓复,于月为合朔,阴消阳息自此始,故谓之天根,即坤尽子中而阳生之谓也(《参同契》云:‘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时,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相交接,权与树根基。’邵子所谓地逢雷处见天根者是)。”(《易图明辨》,第1777页)胡渭也认为“天根”、“月窟”源出于《参同契》的纳甲之说。《参同契》的纳甲说以每月初三日,月生明于西方庚位,象震卦,喻一阳之气发生,庚位于西方,当先天卦乾终巽始之位,因此邵雍讲“乾遇巽时观月窟”。坤终震始为复,阴阳始交,坤纳乾初九之气,为震、为复,乃一阳生起之象,故谓“地逢雷处见天根”。以六十四卦圆图言之,纯乾遇巽之一阴是为姤,于月为生魄,阳消阴息自此始,故谓之月窟,即所谓乾尽午中而阴生。纯坤遇震之一阳是谓复,于月为合朔,阴消阳息自此始,故谓之天根,乃坤尽子中而阳生。胡渭认为这和《参同契》所云“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在理论上是相通的;胡渭并以朱子义解邵雍“三十六宫”,以明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之义,认为人身之“天根”在尾闾,“月窟”在泥丸,修炼的方法是:夜半子时,以心神注之于气海而生药;子之后,则自尾闾进火,达于泥丸;午中则自泥丸还元以至于尾闾,成一周天循环之状。从复、姤用功而诸卦皆到,上下往来,终而复始,和气满腔盎然流溢,这就是所谓“三十六宫都是春”。胡渭认为,陈抟有《诗》云“倏尔火轮煎地脉,愕然神瀵涌山椒”,讲的就是人身阴阳之气氤氲交结于丹田,久则升于泥丸,翁然如云,化为甘泽,又从泥丸降于丹田,与此意相同,故陈抟之学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实则为邵雍先天易学的理论之源。(《易图明辨》,第1787页)另外,邵雍有卦气之说,其卦气说以十二辟卦中的每一卦管领一时,虽对汉易传统的“六日七分”之法有所运用,但他不用汉易传统的“卦起中孚”之说,代之为以复起冬至、姤起夏至,亦不用坎、离、震、兑四正卦主二十四气,而改为乾、坤、坎、离,胡渭亦认为这是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之法,《周易参同契》是邵雍论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之卦气理论的渊源。(《易图明辨》,第1780页)


另外,据胡渭考证,则邵雍所承继的道教先天图,可能即是阴阳鱼太极图:

或问:子以希夷先天图为康节之学所自出,其详可得而闻乎?曰:康节受易于李之才,之才以先天古易衍其旨,著书十余万言(谓《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以发希夷之蕴。史称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澈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此实录也。今以八卦次序方位图考之,太极即希夷先天图之环中也,实际画为两仪,即圈之白黑各半,左右回互者,中画为四象即白中之黑,黑中之白,与半白半黑而为四也,终画为八卦,即一圈界分为八而八卦奇偶之画与白黑之质相应者也。从中折取则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八卦有方位而九宫具焉也。圆者引之使长,合者离之使分,而图遂化为画矣。(《易图明辨》,第1768-1769页)

据朱熹《周易本义》所录邵雍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实际已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的基本框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对伏羲八卦方位图解释道:“《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②这是说《易传·说卦传》中有关“天地定位”的一段,是对邵雍的乾南坤北、离东坎西的伏羲八卦方位图的证明。而伏羲

①[清]黄宗羲撰、郑万耕点校《易学象数论(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0-31页。

②[宋]朱熹《周易本义》,载《朱子全书》(修订本)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六十四卦方位图则对阴阳动静、消长进行说明。“此图圆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南,其阴在北。方布者,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①以此与阴阳鱼太极图对照,则理论上基本能吻合。

阴阳鱼太极图可以用来说明邵雍先天八卦的方位。整个图作为一个圆圈是太极;圆圈中一白一黑两条阴阳鱼互相环抱,白鱼代表阳,黑鱼代表阴;这表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气盛于北方,物极必反,其中阴气中一阳生为震;随着阳气逐渐强盛,依次由震、离、兑至于乾,达到阳气的极盛。在图中,震位于东北,白一分、黑二分,一奇二偶;兑位于东南,白二分、黑一分,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无偶,为纯阳之卦;而离卦正东,取黑中白点成二白夹一黑,为二奇含一偶(对此,还有一些不同说法。如取西边白色鱼头中两白夹一黑,或者东边白色与西边白色环抱黑色部分,亦成离卦象)。同样道理,阳气盛于南方,一阴生起为巽,随着阴气的逐渐强盛,由巽、坎、艮至于坤,为阴气之极盛。其中,巽处西南,黑一分、白二分,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为纯阴之卦;而坎卦正西,取白中黑点成二黑夹一白(或者取东边黑色鱼头中两黑夹一白,或者取西边黑色部分与东边黑色部分环抱中间白色部分),为二偶含一奇。“两仪”由阴阳两鱼来代表,各生四卦,为“两仪生四象”;合而言之,则两个“四象”即成八卦,是谓“四象生八卦”。那么,图中阴阳鱼的黑白两点又起一个什么作用呢?从图中看:阴盛于北而阳气生起,阴避阳,故回入中宫。但是,阳气为什么会生起呢?这是因为黑中仍然有一点之白作为阳精,当晦朔阴盛之时,这一点阳精与日中之阳相感应,使对方之阳生出,从而成为生阳之本。同理,阳盛于南而阴气生起,阳避阴而回入中宫。当望夕之时,白中一点之黑作为阴精与月中之阴相感应,使对方之阴生出,从而成为生阴之本。所以,阴阳鱼太极图中的黑白两点,在运转太极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胡渭认为,阴阳鱼太极图所生之八卦方位,即为邵雍先天八卦方位之源。

胡渭的考证,具于其所著《易图明辨》中。他引宋末元初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说:“朱文公(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易图明辨》,1722页)这是说,朱熹让他的朋友蔡季通到荆州、入四川(可能是四川青城山),去寻访陈抟所传的三幅易图,并得到了它们。三图之一便是先天太极图,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但是,胡渭接着引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说:“此图(即先天太极图)世传蔡元定(即上文之蔡季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朱熹)亦莫之见。”(《易图明辨》,第1722页)即朱熹并没有见过先天太极图。后来,先天太极图经历多次秘密转手,最后由赵撝谦从一个叫陈伯敷的人手中得到并予以公开。所以,首次将阴阳太极图公开的可能是明初的赵撝谦。但赵撝谦所公开的这幅阴阳鱼太极图,当时并不叫“太极图”,而是被称为“天地自然河图”。明末章潢作《图书编》,其中阴阳鱼太极图居各图之首,又被称为“古太极图”,因为“盖其时,既从《启蒙》以五十五数为河图,而濂溪又自有所为太极图者,曰太极图而加古以别之。”(《易图明辨》,第1722页)即是说,朱熹的《易学启蒙》将五十五数的黑白点易图定为河图,并为学界和官方所接受;而周敦颐早在北宋时便自有一幅“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这也是事实。为不把它们相混淆,阴阳鱼太极图既不称“河图”,也不称“太极图”,而称“古太极图”或者“先天太极图”。胡渭认为,“先天太极图”即是陈抟所传之《先天图》。此图不仅可以用来确定八卦方位,其阴阳消长及八卦方位还可以用来描绘内丹修炼的功夫。结合“离南坎北”的文王后天八卦一起看,离居东方,即移火于木位,这就是“东三南二同成五”;坎居西方,即移水于金位,便是“北一西将四共之”;乾南坤北,即抽坎之中实以填离之中虚,而成“金丹三家相见,结婴儿也”;巽居西南坤位,以长女合老阴,“黄婆也”;艮居西北乾位,以少男合老阳,“筑基也”;兑居东南巽

[宋]朱熹《周易本义》,载《朱子全书》(修订本)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位,以少女合长女,隐寓三七于其中,“鼎器也”;震居东北艮位,以长男合少男,隐寓二八于其中,“药物也”;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从震、离、兑一直到乾,为望前三候(初三、初八、十五),阳息阴消之月象;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从巽、坎、艮一直到坤,为望后三候(十六、二十三、三十),为阳消阴息之月象,为丹道修炼之火候。总之,从“后天八卦”到“先天八卦”的转变,亦即内丹修炼中从“后天”返还到“先天”。人之生,火在水上,未济之象;神丹既成,水在火上,为既济之象;以魂守魄,使阴阳不相离,则可以长生而久视。

如果我们认同胡渭的考证,则《先天太极图》亦还有着精深的哲学蕴意。因为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还准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对于太极、阴阳、八卦,除以揲蓍求卦来理解外,还有一种容易产生的趋向就是以生成论来对之进行解释。所谓先有太极,太极生两仪,生完之后,只存两仪,太极便消失了。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如此。《先天太极图》的出现,较好地处理了太极与两仪、四象、八卦的关系。而这在哲学上,表现为一与多的关系。对比一下,佛教与理学在此问题上也有一比喻,叫“月映万川”。如禅僧玄觉《永嘉证道歌》中有“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的句子,论证了普遍的“佛性”与特定物中的“佛性”的关系,它们不是两种“佛性”,而是“一多相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关系,每一个体虽然各自不同,但均有共同之佛性,这就为每一个体走向成佛提供了根据。而朱熹在论证理与事的关系时也说:“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只如月映万川相似。”(《语类》卷九十四,第31673168页)认为每一事物的理并不是分有本体理的一部分,而是禀受了本体理的全体。从《先天太极图》中亦可看出,太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物,太极即是阴阳、即是四象、即是八卦,八卦虽各各不同,但却为一太极所统摄。引伸开来,万物各不同,但却都可以归到太极中来。如以太极喻“道”,则万物一道。道教以阴阳鱼太极图作为自己的标志,可能也取了这层涵义。因为道教讲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均可复归于“道”,为什么万物可以复归于“道”呢?因为道在万物,不可以须臾离也!这就也为修仙成道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

我们倾向于认为,先天图亦可以体现道教丹道修炼的思想,它一方面探寻了道教修炼内丹的具体方术,另一方面也着重探讨了修炼内丹所依据的天道自然之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评价一下北宋以来易学界、道教界所传各式易图如先天图、河洛之图等在学术发展史上的贡献。应该说,其重要贡献之一即在于对于天道自然之理的阐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天道自然之理与人事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对重构中国哲学的天人之学有其不可磨灭的意义。当然,于其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有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即邵雍等儒者主要是将天道自然之理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行对照,力图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存在的必然性联系;而道教易学的丹道理论则将先天图所反映的天道自然之理与人的内丹修炼进行结合,为人通过修炼、由凡夫转为仙真确立其理论的依据。因此,我们认为,先天图等易图之学在形上之体方面启发了宋儒构建明体达用、贯通形上与形下的新儒学体系,在宋明学术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在道教发展史上,则为隋唐道教外丹学向宋元内丹学的过渡,作了重要的理论铺垫;而对于易学史本身的发展而言,因其开启了有宋一代图书易学的学术流派,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易学史的研究内容。

责任编辑:李秋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3/16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