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回族苗族的罐罐茶

品茶 2023-11-26 00:44:06

回族苗族的罐罐茶

喝罐罐,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

罐罐茶的制作并不复杂,使用的茶具,通常一家人一壶(铜壶)、一罐(容量不大的土陶罐)、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熬煮时,通常是将罐子围放在壶四周火糖边上,倾上壶中的开水半罐,待罐内的水重新煮沸时,放上茶叶8-10克,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再向罐内加水至八分满,直到茶叶又一次煮沸时,才算将罐罐茶煮好了,即可倾汤入杯开饮。也有些地方先将茶烘烤或油炒后再煮的,目的是增加焦香味;也有的地方,在煮茶过程中,加入核桃仁、花椒、食盐之类的。但不论何种罐罐茶,由于茶的用量大,煮的时间长,所以,茶的浓度很高,一般可重复煮3-4次。

由于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对当地少数民族而言,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惯成自然了。

喝罐罐茶还是当地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倘有亲朋进门,他们就会一同围坐火塘边,一边熬制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酽茶、边嚼香食,可谓野趣横生。当地的民族同胞认为,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

云南地区的民族茶饮

云南地区的民族茶饮

  导语: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人口400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依、独龙、满等26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诺、独龙等14个民族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7强,边境的少数民族约占边境总人口的2/3,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共同促进云南的社会进步和繁荣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可贵的贡献。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至今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独具特色饮茶方式。置身于这么一个环境中的云南茶文化中心,吸收了蕴藏丰富民族茶文化之精髓,并不断积极与外界交流,形成了展现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独自风韵。

  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白族,对饮茶十分讲究,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饮茶方式,自饮茶多为雷响茶,婚礼中为两道茶,招待宾客一般用三道茶。一般是第一道苦茶,第二道为糖茶,第三道为回味茶。

  苗族的菜包茶:居住在滇东北乌蒙山上的苗族,有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当地人称?菜包茶?。这种茶水,十分独特,饮后既能解除渴,还能解除疲劳。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腌茶一般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颇族还保留着食用?竹筒腌茶?的习惯,这也是一种颇为古老的食茶方式。将鲜叶用锅煮或蒸,使茶叶变软后再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入大竹筒里,并用木棒舂紧,筒口用竹叶堵塞,将竹筒倒置,滤出筒内茶叶水份,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经二三个月后,筒内茶叶发黄,剖开竹筒,取出茶叶晾干后装入罐中,加香油浸腌,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基诺族的凉拌茶: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山的基诺族,有8000多人(基诺族共有1.2万人)他们自古至今仍保留着用鲜嫩茶叶制作的凉拌茶当菜食用,是极为罕见的吃茶法。将刚采收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随即投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拌匀,便成为革诺族喜爱的?拉拨批皮?,即凉拌茶。

  布朗族的酸茶: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布朗族有5.8万人,主要聚居在布朗山,以西定、巴达等山区。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他们保留食酸茶的习惯,一般在五六月份,将采回的鲜叶煮熟,放在阴暗处十余日让它发霉,然后放入竹筒内再埋入土中,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它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这是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礼物。

  哈尼族的煎茶:普洱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清代赵学敏《本草纲木拾遗》云南:?普洱茶清香独绝,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居住在勐海县南糯山的哈尼族至今仍有将普洱茶加重煎服,用以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习惯。

  彝族的隔年陈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数民族,古代通称蒲满人。蒲满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叶大发季节,祖先们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为祭神和祭祖的贡茶,并有经过发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传说。

  纳西族的龙虎斗:居住在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喜爱饮茶的民族。龙虎斗,纳西语?阿吉勒烤?。是一咱富有神奇色彩的饮茶方式。首先将茶放在小土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注入开水煎煮,象熬中药一样,将茶汁是浓浓的。加在茶杯内盛上小半杯白酒,然后将熬煮好的茶汁冲进盛酒的茶杯内,顿时,杯内发出悦耳的响声。纳西族把这种赂声看作的吉祥象征。响声越大,在声的人越高兴,响声过后茶香四溢。有引起还要在茶水里加上一个辣椒。这是纳西族用来治感冒的良方,喝一杯?龙虎斗?后,周身出汗。睡一觉后就感到头不昏,浑身不力,感冒也治好了。

  拉祜族的烧茶、烤茶和糟茶:拉祜族习惯饮用烧茶。将一芽五六叶的新梢采下后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黄,再放入茶罐中煮饮。烤茶,拉祜语叫?腊扎夺?。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即冲入开水煮。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煮片刻即饮用。这种茶水略有苦涩酸味,有解渴开胃的功能。

  佤族的烧茶和擂茶:居住在云南省沧源、西盟、澜沧的佤族,饮用的是独具一格的烧茶。烧茶佤族语?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相似,而又独具一格的饮茶方法。首先用壶将泉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致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入开水壶内煮。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正是东汉华陀《食论》中写的?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觉。这种饮茶方法流传已久,现在佤族中仍保留这种饮茶习惯。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唐樊绰《蛮书》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也说:?茶出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盐烹而饮之。?这些记载实际上就是佤族饮用的'擂茶。

  怒族的盐巴茶:盐巴茶是怒江一带怒族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烫。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烤香,再将事先煨涨的开水加入罐中,至沸腾翻滚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在瓦罐中涮几下,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三五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适量的开水稀释。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牲口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现在,怒族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开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围坐在火塘边,边吃谷粑边饮茶的生活情景。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打?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

  傈僳族的油盐茶:油盐茶,傈僳语?华欧腊渣渣?,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将茶烤至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入食用油、相加,再加开水煮沸3-5分钟。这种茶汁既能解除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藏族的酥油茶:居住在滇西北地区的藏族同胞,喜爱喝酥油茶,且成为生活必需品,这里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其做法先用大土陶罐或锅将泉水煮涨,再把饼茶放在小土罐内烤至焦黄后加入酥油和炒熟舂碎的核桃仁、及盐、鸡蛋等,便使劲用一木棒上下抽打,使酥油与茶汁和配料混合成浆状,倒入碗中即可饮用。

  爱伲人的土锅茶: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爱伲人喜欢饮用土锅茶。先用大土锅将山泉水烧开后放进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约煮5-6分钟后将茶水舀入竹制的茶盅内饮用。这种茶水清香可,回味无穷。

  撒尼人的铜壶茶:居住在阿诗玛的故乡路南县的撒尼人,喜欢饮用?铜壶茶?,即将泉水注入紫铜壶内烧开,加入茶煮后饮用。回族的罐罐茶:居住曲靖、寻甸、马龙等县回族同胞喜欢饮用罐罐茶。这种茶茶汁十分浓烈,像烈酒一样,有时还会?醉人?。

  景颇族的鲜竹筒茶:居住在孔雀之乡德宏州三台山竹林中的景颇族,饮用?鲜竹筒茶?。先将山泉水装入一根碗口粗鲜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烧开,再将茶投入竹筒内煮。后饮用。

  傣族的竹筒茶:居住在澜沧江畔,孔雀之乡,凤尾竹下,竹楼之上的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这种竹筒茶,即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

  布朗族和阿昌族的青竹茶:居住在勐海县巴达乡茶树王所在地的布朗族和为孔雀之乡的德宏州阿昌族,喜欢饮用?青竹茶?。这种青竹茶、山泉水、鲜竹青香与茶香味融为一体,滋味十分浓烈。

  德昂族的砂罐茶:居住在德宏州三台山密林中的德昂族,喜欢饮用砂罐茶,德昂族语"点压雨",先用大铜壶烧开山泉水后,用小砂罐,将茶烤至焦香,取铜壶冲入开水进行煮茶。这种茶水味道十分浓烈,能及时解除渴和消除疲劳。

  昆明九道茶:昆明九道茶也称迎客茶,是云南城镇书香门第佳宾的一种饮茶方式。

  第一道为择茶,就是将准备的各种名茶让客人选用。

  第二道为温杯(净具),以开水冲洗紫砂茶壶、茶杯等,以达到清洁消毒的目的。

  第三道为投茶,将客人选好的茶适量投入紫砂壶内。

  第四道为冲泡,就是将初沸的开水冲入壶中,如条件允许,用初沸的泉水冲泡味道更佳,一般开水冲到壶的2/3处为宜。

  第五道瀹茶,将茶壶加盖五分钟,使水浸出物充分溶于水中。

  第六道匀茶,即再次向壶内冲入开水,使茶水浓淡适宜。

  第七道斟茶,将壶中茶水从左至右分两倒入杯中。

  第八道敬茶,由小辈双手敬上,按长幼有序依次敬茶。

  第九道为喝茶,九道茶一般是先闻茶香以舒脑增加精神享受,再将茶水徐徐喝入口中细细品味,享受饮茶之乐。

;

回族不吃什么 回族食物禁忌介绍

1、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

2、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由于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北方回族地区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

请问回族有什么习俗?

回族不过冬至,所以没有什么习俗。

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斋戒期满,逢开斋节,这一天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

“古尔邦”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节前家家打扫卫生,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节日当天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他的诞辰与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一般合称“圣纪”,俗称“圣会”。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教育回族群众不忘至圣的教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这天穆斯林还要做讨白(忏悔)。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

扩展资料

回族的食物禁忌: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

由于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北方回族地区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

回族有哪些民俗?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河南、河北、新疆、辽宁及北京等地。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者的后裔。回族人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

在日常生活中,回族人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开斋节在回历每年九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

古尔邦节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阿述拉节是西北部回族节日,届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71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