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住善于择地,心态善于沉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语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干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没有过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就是利于万事万物,第二个是不争,总是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而水恰恰相反,总是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故它最接近于“道”。这里又给道以比喻,之前是玄牝、谷神,现在又说水。所以老子的“道”是不争的道,是利万物的道。
我经常讲,对一些企业领导来说,我们现在最缺的是水性管理,水性思维。水的优点是不争,利万物,往低处走,外柔内刚(外面最柔弱,里面最坚韧),随遇而安(是说水的适应性,遇到地势高的,水就往处流)渗透能力强,耐得住寂,本性静。净、清澈,善变(水的变化是所有物质中最大的,固态、液态、气态都能变成),包容、宽容,柔弱。
日本有一个大将军名叫黑田孝高,他说水有五条法则:第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者,水也。这就给我们启发,如果要影响员工,首先自己要动。第二,不断为自己寻找进路者,水也。水要流动,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路径。第三、遇障碍而能激起百倍努力者,水也。遇到障时。能激发出百倍的努力,那时候它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第四,自洁且能洗涤污浊,清浊皆容者、水也。自己清洁,并且能使别人清洁,无论清浊,都能包容。第五,洋洋乎充满大海,发而为云,结而为雨雪,化而为雾,凝而成晶莹之冰,终不失其性者,水也。变化再大,但水没有失去自己的本性。这是黑田孝高对水的特性的总结。
水被老子称为“上善”,是最高的善,最美的德。水的“善”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老子一连用了七个“善”字:“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是从选择居地方面说的,水总是往低处流,选择低下的地方。人总是喜欢往高处走,不喜欢低处,而水偏偏选择人们所讨厌的低处,这就是卑下、谦虚、不争的精神。
“心善渊”,是从心态、心胸说的,水具有大海、深渊一样博大面深沉的胸怀。
“与善仁”,是从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方面说的,水具有女性的仁爱、慈悲的特性。
“言善信”,是从言语上说的,言语的“善”表现为诚信,声大水大。水怎么会言语呢?它的波涛、涌动,都是语言。你听到水轰隆隆的声音时,就是发大水。当然水是无法言语的,准确地说水的言语是常人听不懂的,所以这里有拟人化的意味,后面三个“善”都是拟人的说法。
“政善治”,是从行政治理方面说的,“治”字说得太好了,中国人说“治理“西方人说“管理”、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中西方管理的不同。“治”字从水,“管字从竹。说明中国人重视水性管理——柔性管理,西方人重视刚性管理、阳性管理。两者当然都不可缺,但治理是更高一级的,是“道”这个层面的。
“事善能”是从为人处世方面说的,水善于发挥才能,善于发挥效能。
“动善时”是从行动、行为方面说的,水善于把握时机。你看水涨水消、潮起潮落,都是应不同季节、不同时令面行动的,不会违背时令。这也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时间超过重视空间的价值取向。
万物有灵,水是有灵性的。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对水作了十多年的研究,解开了这一秘密。江本胜博士从1994年起就开始做水结晶的实验,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结晶在不同场合下的变化。当他播放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名曲时,在显微镜下,他看到水的变化。原来水竟然能够欣赏音乐!经过不断地实验,发现原来水不仅能听、能看,而且还有喜怒哀乐等感情。他们新近发表了实验结果《水知道答案》一书,其中的122张照片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水结晶形态,从照片上的图案看,那些带有“善良、感谢、神圣”等的美好信息,会让水结晶变成非常美丽的图形;而那些“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信息,会让水结晶变成离散、丑陋的形状。对水进行佛教密宗真言加持,或贴上“南無阿弥陀佛”,水结晶变得清晰明亮,更为奇妙的是四周出现佛光形状、中央则呈现七彩。无论是文字、声音、意念等各种信息,都带有能量,能使水结晶发生变化。
其实,两千五百年以前的老子就已经看出水是有灵性的,具有“七善”的灵性,真是不可思议!
“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没有忧愁、过失。老子提倡用水性管理来治理一个大国,我们应该用水性管理来治理一个企业。北京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在《大象与小鸟的启示》一文中说:“做企业,第一是不争,不要企图吃掉别人,我们不去寻求垄断的机会,不把自己的存在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而是力求让所有消费者、股东、员工及各界都喜欢我们,认为我们是个不错的公司,大家都需要你。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道理。”讲的就是“上善若水”的道理。
做企业不仅要追求现代化管理,更应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实际上,我们现代企业最缺的恰恰就是水性管理。我们现在的企业缺的不是刚性管理,也不是自强不息,否则不可能一路走向成功。我们现在企业家最缺的是水性管理,缺的是柔性,是文化,是顺势而为。
《老子》一直在强调,柔弱胜刚强,要像水一样,水是最柔弱的,所以水是最厉害的。《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越柔弱的东西,越可以战胜坚固的东西,《老子》做了很多比喻,比如说柳条枝,是永远吹不断的,但是树干,风一吹就倒了。《老子》的意思是,管理者要学会一套柔性管理和水性管理的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是我们现代企业家一定要学的。管理一个企业,当然要有必要的制度,要遵守法律法规,这毫无疑问是需要的。但是光靠那个东西,肯定是治理不好企业的。作为一个老板来说,你需要用柔性管理,这就体现在文化上面,要建立一种企业文化,要使企业有一种和谐的氛围,大家有一种凝聚力,不浮躁,不焦虑,每个人的心态都很平和,这样才能踏踏实实为这个企业出谋划策,为这个企业做事。这就是柔性管理。
《老子》说“道”是很朴实,很实在的,不是那么玄妙的,其实水就是《老子》“道”的化身。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要向水学习,从中悟出这个道理,你要是知道了,那才叫真正的知道。《老子》中水的特征:
第一,水是最柔弱的。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说明柔弱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有战斗力的,柔弱胜过刚强。
第二,水是往低处流的。人喜欢高处,不喜欢低处,而水偏偏流向人们不喜欢的地方,这就叫做低姿态,高境界。这也说明了老子的思维是往低处走的,这是一种反向思维。我们也要从中学习,越把自己放得低,其实你人格就越高。这就是一个人的处世哲学。
第三,水是顺势而为的,它的流动总是顺着地势走的,地势高了它就往高处流,地势低了它就往低处流,它永远顺势而为。
第四,水可以包容万物。水可以载舟,也可以容纳万物、接受万物。这就体现了水的包容性,这一点太重要了。孔夫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贡,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能不能给我留下一个字让我奉行终生?”这个子贡挺挑剔,只要一个字,不要两个字。孔子说:“可以,那我就给你一个字——恕。”恕就是宽恕、宽容,就是像水一样具有最大的包容性。
第五,水是最善于变化的。水的变化是所有事物当中最多的,水有三种形态,它可以是液体,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固体。一个东西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同时变出三态,只有水,找不出第二个来。能有这么大变化,说明它能够随机应变。《周易)中讲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水就是知道变通,无孔不入,渗透性很强。所以我们在管理企业时要学水的渗透性,只有柔性的东西才能渗透,刚性的东西是不能渗透的。一个小孔,你要把一块很大的石头塞进去肯定不行,所以刚性的东西、硬的东西不行,只有柔的东西,就像水,它能够渗透进去,它可以无孔不入。
第六,水又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它是永远不会变的,也就说它具有原则性。这个原则是永远不变的,形式再怎么变,本质永远不变,万变不离其宗,水分子永远不变。
第七,水能够养育万物。水无私地滋润万物,万物离开了水的滋润就无法成长。水是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成人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由水组成。地球上最多的就是水,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一被水覆盖。
第八,水是不争的。水能够养育万物,它的功劳最大,但是它却不与万物相争,体现了水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也表现了谦虚、卑下、无为的优良品德。
第九,水是纯洁的,具有去污性。人要效法水,做到心地纯净,所以《周易》讲“洗心”,“洗”是水字旁,是用水来净化心灵。我们说“治理”,不仅是柔性管理,也是净化人的心灵。
第十,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水滴石穿,水可以把石头给滴穿,而石头不可能把水斩断。如果用石头斩水,或者用一把刀,一下子斩下去,水好像断了,但你把刀抽回来,水又合起来了,这就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就是以柔克刚。水的力量是以柔克刚,而不是以刚克刚。再看水发怒的时候,叫“洪水猛兽”,什么东西都抵挡不住。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水侵蚀岩石土壤,冲淤河道,搬运泥沙,营造平原,改变地表形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4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七章
下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九章